`
oywl2008
  • 浏览: 1050643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广州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108 个心理学法则

 
阅读更多

改变你一生的108个心理学法则 (陈浩)

2012-03-16 14:43:35

 

前言

心理学是人际学,是关系学,是生活学。它不脱俗,不隐秘,不矫情。心理学法则也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一举一动中。无论你知道与否,这些法则一直在我们的生活里发挥作用,只是有急有缓。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是由人的心理支配和指导的。许多现象的背后,都受到心理学的支配,都反映了心理学法则。每个人行为的背后,也往往具有较深层次的心理动机,有时甚至当事人都不知晓。因此,懂得必要的心理学法则,对我们做人做事都有很大的帮助。

  不管你是在工作中、生活中,抑或是在休闲娱乐中,你都需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法则。这些心理学法则是由无数心理学家、成功学家、社会学家、管理学家经过实践和实验总结出来的,如果懂得运用,这些心理学法则将成为我们成功路上的垫脚石,如果不懂得运用,就会错失良机。因此,你是否主动去了解这些心理学法则,关系到你人生的成败和生活的顺遂与否。

  本书为你解读了108个经久不衰的心理学法则,悉数工作与生活中的细节和元素。这本书会告诉你心理定律的无穷奥秘,还会教你轻松运用知识帮助自己实现飞跃式的发展。它将深奥的心理学知识融会贯通于一个个妙趣横生、饱含人生哲理的故事中,形象地分析了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深入浅出地提炼了心理学法则给我们的启示,以指导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趋利避害。

  无数事实证明,若能掌握并运用书中的心理学法则,你就能在社交场合游刃有余,成为人见人爱的交际明星;能够事半功倍地完成工作,成为上司的得力干将,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能够在平凡与寂寞中不断地修炼自我,步步为营,拥抱最后的成功;能够在爱情中认清自己,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

  当你读完这本书,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心理学并非艰涩难懂,并非抽象得难以捉摸,只要细细研读,就能充分掌握。

 

首因效应:抓住第一印象的好机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社交作为人们相互沟通交往的纽带和桥梁,显得更加重要。正如一句名言中所说的那样:“一个成功的因素,归纳起来15%得益于他的专业知识,85%得益于良好的社交能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社交会成就一个人,同样也会毁了一个人。在我们周围,不乏相貌堂堂、胸怀大志、才华横溢的人,然而他们却始终郁郁不得志,其中相当大的原因就是他们不善交际,不善与人相处。

  社交是心与心的碰撞,心理学在人际交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会让你明白很多社交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心理动因。

  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首因效应也被称为“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后被人们总结为:人与人第一次交往时留下的印象会在对方的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比以后接触中得到的信息更强,持续的时间也更长。

  首因效应的存在有着广泛的影响,对此,心理学家曾多次通过各种实验进行验证。

  心理学家将参与实验的人员分成两组,给他们出示同一张照片,对A组人员说:“这是一位屡教不改的罪犯。”对B组人员说:“这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然后他们要求参与实验的人员根据照片上的人的外貌特征分析他的性格特征。A组人员说:“眼睛深陷,隐含着几分凶狠的杀气,额头高耸,带着几分不知悔改的决心。”B组人员说:“目光深沉,可以透视出他的思维深邃。饱满的额头,诠释出他钻研的意志。”

  这个实验充分验证了首因效应的影响,如果第一印象形成了肯定的心理定式,会使人在后续了解中多偏向发掘对方具有美好意义的品质;相反,若第一印象形成的是否定的心理定式,则会使人在后续了解中多偏向于揭露对方令人厌恶的品质。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尤其是与别人的初次交往时,一定要注意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第一印象主要是依靠言行举止、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等,判断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初次谋面时,一声温馨的问候,一张甜美的笑靥,一身得体的服饰,一个优雅的举动,都能给对方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而且这种良好的印象将会持续保留下去。因此,在交友、求职、谈判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第一印象的效应,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给对方,为日后进一步深交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我们在加强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时,千万不要忽视了自身形象的管理。

  1.穿着得体

  有些人喜欢穿着个性的服饰,比如,有的女孩子喜欢穿着细肩带洋装、露背装。在周末同学朋友聚会中,这样穿戴未尝不可,但是一旦在正式的场合,比如在工作中,与领导在一起这样穿戴肯定不合适了。

  2.注意细节上的修饰

  很多年轻人穿着体面,却忽略小细节。像衣裤脱线、身上有体味、口臭、头皮屑、体毛未除尽,或是用餐后牙齿上有菜渣,即使身穿名牌衬衫也不熨烫,或是脚穿名牌皮鞋却从不擦干净,还蒙着一层灰,甚至鞋跟掉了还不自知,这些小的细节瑕疵都会让你的完美形象大打折扣。

  3.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言谈举止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体现,要开朗、热情,让人感觉随和亲切,平易近人,容易接触。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应放松心情,保持自己的既有特点而不要故意矫揉造作。有的人在亮相时昂首阔步,气势逼人,在跟别人握手时像钳子般有力,跟人接触时过分热情……这样故作姿态,不仅会令别人难受,连你自己也觉得别扭。

  4.提高整体素质

  当然,形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穿衣和外表相貌的概念,而是一个人的全面素质,一个秀外慧中的形象。形象的内容很丰富,包括你的穿着、言行、举止、修养、生活方式、知识层次、开什么车以及和什么人交朋友,等等。

  人人都容易受到“首因效应”的影响,你给别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将成为你与他们互相了解的开端,与其让别人慢慢地修正对你不好的印象,不如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名片效应:在第一时间拉近双方心理距离

“名片效应”引自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名片,指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对方表明态度和观点,进而将自己介绍给对方的方法,后被人们总结为:在人际交往中,如果能够在第一时间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进而在短时间内促**际关系的建立。

  名片效应,经常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应用于生活中,下面不妨看一下商场谈判师是如何运用此效应的。

  一次,刘青在一个高级餐厅内招待一名谈判客户。由于谈判对对方的利益而言非常重要,加上初次见面,起初他很紧张,对方也是。他们彼此间的戒备、隔膜、距离感明显地增强,见面后彼此都显得有些拘谨。他心里不停地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方法,打破这种沉闷的氛围,使交流和生意能轻松顺利地进行下去。这时餐厅中的数字电视正在直播NBA比赛,他发现对方用眼睛瞄了几眼电视,便知道对方应该是对此感兴趣。尽管他对NBA一点也不感兴趣,但他还是从NBA的比赛与对方聊起,结果这成了他们之间的最好话题。在接下来的3个小时,他们仿佛成了有着“共同爱好和观点”的老朋友,交流得非常轻松,最后他顺利地拿下了合同。

  从这个例子中也许你已经发现,谈话时表明自己与对方的爱好、思想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这就要求你在第一次见到对方的时候,多向其传播一些他们所能接受的并且熟悉的观点或思想,以获得心理上的共鸣。

  向对方介绍自己、展示自己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能够恰到好处地介绍自己、亮出自己,这才是人们做事情时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一点,不仅表现在人际关系中,动物群体中表现得同样明显。孔雀以美丽著称,特别是雄性孔雀。为了赢得雌性孔雀的注意和喜爱,它们经常会将色彩绚丽的尾屏展现给对方,以满足雌性孔雀的审美需求,这不仅赢得了雌性孔雀的倾心,也引来了围观人群的惊叹。

  生活中,那些能够按照别人的审美需求适当“开屏”的人,同样也是美丽的,他们也更容易获得人际交往的成功,因为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通过与对方相似的兴趣、观点、好恶、意见,激发对方内在的潜在兴趣和**。这时如果他们再将自己内在最优秀的一面,以及自我的人生价值展示给对方,则更能引起别人的关注和重视。

  名片效应告诉人们,在与人交往时,要善于从细节中捕捉信息,观察出对方的好恶,进而通过言语或者行动,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这能够让对方感觉到你们之间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表现出更喜欢你、更愿意接近你,使得彼此间得以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很多人,对于做到这一点感到很难,不知道如何下手。事实上这并没想象中的那么复杂,具体的操作方式是,在与对方初次交际,或者开始交往的时候,要先向他们传播一些他们所能接受的,并且是熟悉和喜欢的观点或者思想。把自己的观点、思想、意见渗透在这些观点中,组织好对方喜欢的言辞、语调,让对方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印象,这样便能够在人际关系中发挥很大的实用价值!

 

情绪效应:第一次见面小心情绪传染

所谓情绪效应是指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可以影响到对某一个人今后的评价。尤其是在第一印象形成过程中,主体的情绪状态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次接触时主体的喜怒哀乐对于对方关系的建立或是对于对方的评价,可以产生不可思议的差异。与此同时,交往双方可以产生“情绪传染”的心理效果。主体情绪不正常,也可以引起对方不良态度的反应,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在你与陌生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你的情绪不正常,就可能引起对方的情绪不正常;而当对方情绪糟糕时,他就会毫无根据地觉得你是一个无理讨厌的家伙,无法对你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很多心理学家曾经通过实验验证情绪效应的影响。

  美国洛杉矶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家加利·斯梅尔将一个乐观开朗的人和一个整天愁眉苦脸、抑郁难解的人放在一起,不到半个小时,这个乐观的人也变得郁郁寡欢起来。加利·斯梅尔随后又做了一系列实验证明,一个人只要20分钟就可以受到他人低落情绪的传染。一个人的敏感性和同情心越强,越容易感染上坏情绪,这种传染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

  许多人都知道一些交际的心理知识和交际技巧,每当他们自信地和人打交道时,结果却因为自己不能保持良好的情绪,让人际交往的结果大打折扣。原因很简单,他们注意到了很多技巧性的东西,却忽略了自己的情绪,一些不好的情绪,如紧张、烦躁、失落……直接反映到一些细节上。例如双眼暗淡无神、不时地看手表、表情僵硬等,这些小细节都会给对方无聊、紧张、冷漠的心理暗示。在这种暗示的影响下,他们原本的情绪就会不自觉地被牵引,变得十分糟糕,进而对交往产生障碍。

  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糟糕的情绪会破坏你和陌生人的交往,乐观积极的情绪又会感染对方。正确利用情绪效应,让它为你所用,就能帮你给别人留下很好的印象。因此,在与人交往之前,要先将坏情绪扼杀在摇篮中。

  1.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既然坏情绪会使得对方的情绪变得恶劣,从而使他人讨厌你,而良好的情绪也能感染对方,让他人愉快地接受你,因此,学会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就是我们第一步要掌握的。

  调节情绪的关键就是找出使自己情绪不好的原因,努力排除它。当你情绪不好的时候,你要问一下自己,是什么使自己不高兴,然后想这件事是否真的有那么重要。即使它真的很重要,你也应该保持健康的心态积极面对,完全没有必要被它困扰。最后,你应该用实际行动排除掉那些烦扰你的事情,释放你的心灵。

  2.用自我暗示法调节情绪

  有时,引起你情绪不好的原因很难排除。这时候,你就先接受它,然后进行自我暗示。常用的自我暗示的方法就是自我鼓励,例如对自己说“我是最坚强的!”这种积极的暗示能够很快地使自己的情绪恢复正常。

  3.用行动转移法调节情绪

  心情开始不好的时候,去想想别的事情,使自己没有时间去思考不愉快的事情,这也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4.学会自我解嘲

  自我解嘲是一种特殊的情绪表现,也是人们适应环境的工具。善于自我解嘲,可使人们对生活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许多烦恼的事物,用自我解嘲的方法对待,往往可以使人们变得轻松起来。

 

亲和效应:以亲和虏获人心

亲和,又称亲和力,原本是属于化学领域的一个概念,特指一种原子与另外一种原子之间的关联特性,但后来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人际关系领域,指某人对他人具有的友好态度。亲和效应则是由亲和力转化而来,在心理学中是指人们在交际、应酬过程中用亲近的话语、笑容、肢体语言吸引他人、俘虏人心所产生的效果。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的举动、表情和说话的表达方式等,往往代表着他的素质和格调,都影响着他人的心理评分。通常,亲和的人让人感觉很亲切,愿意与之接近,得到的心理评分就高;相反,一脸严肃或者一脸阴霾的人,则会让对方产生一种距离感,得到的心理评分就低。

  由此可见,要利用“亲和效应”来拓宽交际渠道,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做一个亲和可亲的人。亲和,可以是一句贴心的问候,一个礼貌的称呼,一个友好的微笑,一个赞同的手势,甚至是一个理解或鼓励的眼神,这些感情全部是由人们从内心抒发出来的。苏格兰社会心理学家麦独孤就曾说过:“人际亲和是人的本能之一,是动物进化中的自然选择。”亲和的人,让身边人感觉轻松而没有负担,愿意放弃心理戒备,进一步接触,甚至会让人产生信赖乃至依赖的感觉。

  莉莉从小就知道自己长得漂亮,由此也就生成了一副冷傲的性格,从初中开始大家就给了她“冷美人”的外号。莉莉的周围虽然不乏仰慕者,可是却鲜有知心的朋友,唯一的闺中密友总是对她说:“你整天这样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面孔是很难让人亲近的。”可从小孤傲的莉莉觉得没人亲近也没什么不好。

  一次,莉莉和她的同事张彤一同去参加一个宴会。照理说,她拥有靓丽的外表加上高挑的身材,应该会很受欢迎的。可是,莉莉自己都没有想到,在整个宴会中,没有一个人与她搭讪、聊天。而她的同事张彤,身材没她窈窕,容貌没她俏丽,但是很多人都与她攀谈,没一会儿工夫,她就与一伙同龄人打得火热。

  莉莉天赋的美丽容貌让她生就了一副冷傲的性格,整日把自己“封闭”起来,虽然有了“冷美人”这样一个听起来非常美艳的称号,实际上却将很多东西拒之于千里之外了。没有一个人是喜欢跟冰一样冷酷的人交往的。就算你有绝世的容颜,也不及一个亲和的笑容和一个温柔的手势更能吸引众人的关注。一个善意的眼神,一个鼓励的话语,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

  亲和可以说是打开很多人心灵大门的通行证。所以,我们不应该放过任何一个展现自己亲和的方法。

  1.微笑的魅力

  微笑待人的道理谁都懂,然而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好像总有做不完的事,稍不留神,就可能把微笑隐藏起来,忘记或是忽略了把快乐带给自己和别人。其实,美好的东西要和别人分享才会更有价值,微笑也一样。不要总是将微笑埋藏在心底,轻提嘴角,让别人看到你美丽的笑容,感受到你内心那颗温暖和煦的小太阳,同时也能给自己一份幸福的感觉。当你用微笑换来对方的会心一笑,你其实就是在用微笑换来“双赢”。

  2.眼神的力量

  眼睛是我们心灵的窗户,是我们表达感情最好的工具,而眼神更像是窗外吹来的一阵风。游离的、漫不经心的眼神,就像是一阵凉风,让人不禁微微颤抖,心生寒意;严厉的眼神,则像是一股刺骨的冷风,让人避而远之;而温和的眼神,就如和煦轻柔的春风一般,让人感到温暖、亲切又舒适。

  3.手势的感染力

  戴安娜王妃伸出美丽又充满感情的右手,让全世界都感受到了她的亲和与慈爱。在人际交往中千万不要忽视了手势的重要性:轻柔的挥手、鼓励的握拳、温柔的抚摸……看似简单的手部肌肉拉伸的几个动作,却足以让他人感受到你的亲和力。

  请谨记,不要故作冷漠,不要假装孤傲,亲和力才是你在社交之路上游刃有余的王牌。把微笑挂在嘴角,让眼中充满柔情,在指尖附上爱意,那么你将会成为赢得众人喜爱的“社交高手”。

 

身体语言定律:洞穿对方最真实的想法

身体语言定律是指大部分人际交流是通过非语言的方式,也就是身体语言来完成的。身体语言,指非词语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外貌与姿势、身体之间的距离等。人与人在交流沟通时,即使不说话,也可以凭借对方的身体语言来探索他人内心的秘密,对方也同样可以通过身体语言了解到我们不愿意表达的想法。可以说,准确地解读别人的身体语言和善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对于我们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做出正确判断,并准确传达给对方都是至关重要的。

  人可以在语言上伪装自己,却很难进行身体语言的伪装。和陌生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要如何在一开始谈话的几分钟内了解这个人?这得靠细心而入微的观察力。当你和对方面对面接触时,得随时保持警觉,任何细节都不能放过,要观察对方的脸部表情、双手放的位置、坐姿,等等。更重要的是,要特别注意对方的行为是否出现异常。例如原本放在桌上的双手突然环抱在胸前或放在大腿上,就代表情势变得对他不利。

  一般我们在观察人时,习惯第一眼就看对方的表情,其实脸部表情可以装,但是很少人知道如何伪装双脚的动作。

  根据许多针对法庭行为的研究显示,如果法官不喜欢某个证人,通常会将双脚朝向他们之前走进法庭时的大门。

  同样地,当你和某个人说话时,如果对方的双脚向某个方向,而不是正对着你,就代表他想要结束这场对话。

  如果对方突然双脚交叉,就代表他有些紧张或是觉得受到威胁。

  如果对方将身体往后移,然后跷脚而坐,这就是自信的表现,代表情势对他有利。

  当人在紧张或是有压力的时候,常常会不自觉做出某些动作。

  1.触摸或按摩颈部

  我们的颈部有许多神经末梢,只要稍加按摩,就可以有效降低血压和心跳速度,消除紧张。另外,按摩额头或是摸耳垂,也都是一般人紧张时会出现的动作。而如果男生拉着领带,或是女生玩弄颈上的项链,也代表同样的意思。

  2.深呼吸或是话变多

  深呼吸是立即平缓情绪的最简单方法,因此当你看到对方深呼吸,就知道他可能在压抑自己的情绪;或是在过程中对方不太爱说话,却突然话多了起来,也代表他的情绪开始变得不稳定。

  3.把手放在大腿上

  紧张时我们也会不自觉地双手放在大腿上来回摩擦,试图平缓自己的情绪,因此这个动作也是另一个重要的线索。此外,有时候对方动作快速,决定很果断,通常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没信心。真正有自信的人会深思熟虑,而不是不假思索就做出决定,急着展现自己的信息。

  当你观察到对方有以上行为时,就可以依据情况决定是否要乘胜追击,迫使对方答应你的要求,或是说些话让对方放松,以利于接下来的交谈!

  除此之外,我们整理出一些体态语言的基本意义供你参考:

  ● 说话时捂上嘴(说话没有把握或撒谎)

  ● 摇晃一只脚(厌烦)

  ● 把铅笔等物放到嘴里(需要更多的信息、焦虑)

  ● 没有眼神的沟通(试图隐瞒什么)

  ● 擦鼻子(反对别人所说的话)

  ● 揉眼睛或捏耳朵(疑惑)

  ● 触摸耳朵(准备打断别人)

  ● 触摸喉部(需要加以重申)

  ● 紧握双手(意志坚决、愤怒)

  ● 手指头指着别人(谴责、惩戒)

  ● 坐在椅子的边侧(随时准备行动)

  ● 坐在椅子上往下移(以示赞同)

  ● 双臂交叉置于胸前(不乐意)

  ● 衬衣纽扣松开,手臂和小腿均不交叉(开放)

  ● 小腿在椅子上晃动(不在乎)

  ● 背着身坐在椅子上(支配性)

  ● 背着双手(优越感)

  ● 搓手(有所期待)

  ● 手指扣击皮带或裤子(一切在握)

  ● 无意识地清嗓子(担心、忧虑)

  ● 有意识地清嗓子(轻责、训诫)

  在人际交往中,懂对方的心理,合对方的心意,不愁得不到别人欢心。针对每一个交往对象,分析他的心理状态和弱点,以此来决定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话,在什么时机说,说得恰到好处,才算得上是公关高手。

 

“7/38/55”定律:衣着服饰中的大学问

“7/38/55”是人们在给别人第一印象时传递的各种信号所占的百分比。人与人交流时,相互传递的信号主要有三种,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恶阿尔伯特·马哈宾博士称其为3V:视觉信号(visual)、声音信号(voice)以及语言信号(vocabular)。视觉信号是指我们所能看到的东西,如衣服、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声音信号是指人怎样使用他的声音;语言信号指遣词造句。而视觉因素在给人的第一印象中占55%,声音占38%,语言占7%。可见,形象对于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

  我们已经了解到,陌生人相见,双方都有一种戒备心理和距离感。两人初次见面所形成的“第一印象”,是双方今后继续交往的依据。积极的、良好的印象,有助于继续交往;而不好的、较差的印象,则往往会使对方产生拒绝交往的想法,使关系终结。所以,我们在进行社会交往时,就要特别重视并利用第一印象的作用。在这里,衣着服饰是特别要注意的。

  俗话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生活中,一个观察敏锐的人能在一瞥之间判断出一个人地位的高低。但是,在社交时,我们却要注意服饰打扮对对方心理所造成的影响。有时候,一个人的仪容仪表,会对个人事业的成败有重大影响。

  1960年9月,尼克松和肯尼迪在全美国的电视观众面前举行他们竞选总统的第一次论辩。当时,这两个人的名望和才能大体上旗鼓相当、棋逢对手。大多数的评论员预测,尼克松素以经验丰富的“电视演员”著称,可以击败比他缺乏电视演讲经验的肯尼迪。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并非如此。肯尼迪事先进行了练习和彩排,并且对自己的服装配饰做了精心搭配。结果,他在屏幕上出现的时候,精神焕发,满面红光,挥洒自如。而尼克松没听从电视导演的劝告,他选择了一套与他十分不协调的西装,因而在屏幕上显得精神疲惫、表情痛苦、声嘶力竭。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形容的:“他让全世界看来,他好似一个不爱刮胡子和出汗过多的人。”最终的结果,也正是仪表风度上的差异和对比,帮助肯尼迪最后获胜。

  由此可见,衣着修饰的学问何其深奥!现在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社交机会越来越多,但如何适应在不同的社交场合穿出文明、得体的服装,则是人们经常会遇到的难题。

  一般来说,不同的聚会对着装的要求不同。譬如,参加比较正式的舞会,女士应穿宽松的长裤,给人们以洒脱的感觉;男士则应以深色西装围住,给人以庄重的感觉。参加宴会,所选择的服装也应与你所处的氛围相配合。如果你所参加的宴会格调比较高雅,女士则应穿裙子,男士则应着西装打领带;如果是去一般的小餐厅打扮也要注意适当的分寸,力求适度原则,既不过于俭朴也不过于奢华。

  即便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逛街购物,还是郊游览胜,你的衣着都构成了都市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你的衣着打扮至少不能背离人们的观瞻原则。

  由此可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所有的穿衣行为都应当遵循这样几条普遍的原则。

  应己原则:日常着装时,尽量使着装为自己增色,力求避短藏拙。

  应制原则:着装要合乎规范,遵循其固定的搭配,穿着得法,而不宜自行其是,随心所欲。

  应事原则:着装依照具体场合的不同而加以区分。一般规律是在公务场合着装大方得体,在社交场合着装时尚个性,在休闲场合着装舒适自然。

 

诙谐效应:幽默是最生动的语言

田纳西州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诃沃德·约利欧通过对幽默效应的研究发现,幽默能减轻疲劳,振奋精神,使那些从事重复性劳动的人们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幽默更是一种最生动的语言表现手法,与幽默的人相处,谈话令人愉快。如果与人发生争执,或是各自坚持自己的意见时,幽默常常可以让人立于论辩的不败之地,并且化争执为会心一笑。

  幽默是一种轻松欢快而又有严肃内容和深刻意义的笑。但在心理学中“诙谐效应”却是一种防御机制。它指一个人处于困难和尴尬境地时,采用一些诙谐手法,可以自我解脱,应对难关,征服别人。无论人们从事何种职业,如果能运用恰如其分的幽默就能帮他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

  幽默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体现着乐观积极的处世方式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幽默是以轻松的话语来表达某些严肃的概念;幽默是人际沟通的“最佳调料”,它能调节气氛,缓和矛盾。

  美国总统威尔逊与一个小孩有过一件趣事。有一天,威尔逊为了推行新政,在一个广场上举行公开演说。当时广场上聚集了数千人,突然从人群中扔来一个鸡蛋,正好打中他的脸。安全人员马上下去搜寻闹事者,结果发现扔鸡蛋的是一个小孩。威尔逊得知之后,先是指示手下放走小孩,后来马上又叫住了小孩,并当众叫助手记录下来小孩的名字、家里的电话与地址。

  台下听众猜想威尔逊是不是要处罚小孩子,于是骚乱起来。这时威尔逊要求会场安静,并对大家说:“我的人生哲学是要在对方的错误中发现我的责任。方才那位小朋友用鸡蛋打我,这种行为是很不礼貌的。虽然他的行为不对,但是身为总统,我有责任为国家储备仁慈啊。那位小朋友从下面那么远的地方,能够将鸡蛋扔得那么准,证明他可能是一个很好的人才,所以我要将他的名字记下来,以便让体育大臣注意栽培他,使其将来成为我国的棒球选手,为国效力。”威尔逊的一席话,把听众都说乐了,场面也更加融洽。

  人的思想、常识、智慧和灵感的结晶,它属于人们的情绪心理,是一种最容易感染他人、引起心理共鸣的情感素质。心理学家认为,除了认识和劳动之外,交际是形**的个性的重要活动。幽默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人与人交往中的润滑剂,它可以使人们的交际变得更顺利、更自然。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懂得幽默定律的人能给对方一个台阶,化解尴尬,保持彼此间的愉快。

  在人际交往中,善用幽默风趣的人能表现自己良好的风度。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是人的内在气质在语言运用中的外化,在交际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幽默能激起听众的优越感,使人轻松、愉快、爽心、情感舒畅。这样可活跃气氛,联结双方感情,在笑声中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

  有一天,歌德在公园散步。在一条只能通过一个人的小路上,歌德遇到了一个曾对他的作品提出过尖锐批评的评论家。这位评论家对歌德高声喊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结果歌德急中生智,对了一句:“而我则恰恰相反,先生!”说完,满面笑容地让在一旁。

  歌德的这一应对方式,被传为佳话。他运用幽默来化解僵局,有点中国式的“以柔克刚”的味道。

  在一些情境中,纯粹调笑性质的幽默要比随机应变的能力能给人带来更多的精神乐趣。这种精神享受是以在场人物的共享为特点的;而在人的安全面临威胁或处境尴尬的时候,纯粹调笑性质的幽默就难以应付了,只有随机应变才能化解。

  幽默是智慧、才能、学识和教养的象征。在交往中运用幽默可增进相互间的感情交流,达到平时达不到的目的,同时也能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所以幽默是融洽人际关系不可缺少的情绪因素。

 

瀑布心理效应:不该说的话不乱说

信息发出者的心理比较平静,但发出的信息却引发了信息接收者不平静的心理,从而导致态度行为的变化。这种心理效应现象,正像大自然中的瀑布一样,上面平平静静,下面却飞花腾雾。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瀑布心理效应”。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你明明只是无心说了一句话,却“有意”地伤害到了别人,轻则引起对方的不满,重则给自己引来灾祸。因此,当你在和别人打交道时,就要谨言慎行,注意自己说话的分寸。

  有个人在自己过生日的时候,邀请了四位朋友来家中吃饭。

  当三个人到达后,还有一人迟迟没有到达。

  主人有些着急,脱口而出:“急死人啦!该来的怎么还没来呢?”

  在座的一位客人听了之后很不高兴,对主人说:“你说该来的还没来,意思就是我们是不该来的,那我告辞了,再见!”说完,就气冲冲地走了。

  一人没来,另一人又气走了,主人急得又冒出一句:“真是的,不该走的却走了。”

  剩下的两位客人,其中有一个生气地说:“照你这么讲,该走的是我了!好,我走。”说完掉头走了。

  又把一个客人气走了,主人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措。

  最后留下的这一个朋友与主人交情较深,就劝说:“朋友都被你气走了,你说话应该注意一下。”

  这人很委屈地说:“他们全都误会我了,我根本不是说他们。”

  朋友听了,再也按捺不住,脸色大变道:“什么!你不是说他们,那就是说我了!”说完,最后一位朋友也愤怒地离开了。

  通过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知,如果你想在社交场合中成为一位受欢迎的人,就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犯无心伤人的错误,避免自己的一句闲话引来强烈的瀑布心理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把握说话的分寸很重要。

  1.要维护别人的自尊心

  自尊是奇妙的东西,你正面攻击它,它反而更坚强,反倒是你若有若无的一句闲话就能将其击溃。所以,说话时,一定要留意对方的敏感点,比如对方身材矮小,你就最好不要在谈话中提起身高的问题。

  2.说话时要注意自己的分寸

  任何人,在任何场合说话,都有自己的特定身份,也就是自己当时的角色地位。比如,在家庭里,对子女来说你是父亲或母亲,对父母来说你又成了儿子或女儿。此时对小孩与长辈说话的语气就需要有所区别了。

  3.不要让自己过于兴奋

  在社交场合,我们提倡待人接物以热情温和为佳,态度应该保持宠辱不惊,切勿太过兴奋,以至于口不择言,伤害他人。

  4.客观才能得人心

  这里说的客观,就是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实际,细心观察场合、对象,注意表达方式。

  会说话,说好话,是一门艺术。我们的言行举止,都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影响,影响效果如何要靠自己把握。

 

费斯诺定理:与人交谈,多听少说

联合航空公司总裁兼总经理费斯诺提出,一个人有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从生理结构上就意味着人是应该多听少讲的。

  “费斯诺定理”在生活中被人们广泛运用。在人与人的沟通中,掌握主动权者未必是喋喋不休者,最有价值的人也不一定是最能说的那一个。善于倾听是成熟人最基本的素质,与人交谈时适当地倾听是对他人的尊敬和礼貌,有时候倾听胜过了千言万语。

  林克莱特是美国的一位知名主持人,有一次,他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

  “嗯,我要当飞机驾驶员!”小朋友天真地回答道。林克莱特接着问他:“那么假如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这个时候,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仔细想了想说:“首先,我会告诉坐在飞机上的所有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就挂上我的降落伞先跳出去。”

  听到这个小朋友的回答后,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而林克莱特却继续注视着这个孩子,想看看他到底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

  可是没想到,这孩子大哭起来,林克莱特这时候才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根本无法形容。于是,林克莱特就接着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孩子大声回答道,他的回答把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显现无疑。

  倾听定律是指在与人交往时,用心地听别人讲话会获得别人的好感,会换来对方的理解、信任和快乐,使说话者感觉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满足了对方渴望被重视的自尊心理,从而达到双方都很愉快的目的。

  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既是对他人的尊敬,又赢得了他人对自己的尊敬。同时,不同的意见又有益于自身的改进。

  沟通是双向的,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别人灌输自己的思想,我们还应该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技巧。倾听需要专心,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耐心和联系来发展这项能力。倾听是了解别人的重要途径,为了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我们必须懂得倾听的道理。

  通过《我还要回来》这个故事,你认为自己真的明白了倾听的艺术吗?你是不是常常中途打断对方的演讲?是不是又自以为是地进行反驳呢?

  倾听,给人的印象是谦虚好学,是专心稳重、诚实可靠。认真听,能减少不成熟的评论,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杰出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非常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是为什么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们懂得倾听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在纽约电话公司,曾经发生过一件相当棘手的事情,有一名顾客不但痛骂公司的接线生,拒绝缴纳电话基本费,而且还列举出多项罪名,公开指控纽约电话公司。

  后来,公司派出一位说客专程登门拜访这位脾气暴躁的客户,问题终于顺利地解决了。这位说客所做的只是耐心地倾听顾客的抱怨而己。

  在倾听的时候,有以下几点是需要注意的。

  1.要有足够的耐心

  一是要等待或鼓励说话者把话说完,直到听懂全部意思。有些人的语言表达可能会有些零散或混乱,但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任何人都可以把事情说清楚。

  二是即使听到你不能接受的某种观点,甚至是伤你感情的某些话语,你也要耐心听完。你不一定要同意对方的观点,但可以表示理解。一定要有耐心甚至要想办法让人把话说完,否则你就无法达到倾听的目的。

  2.要真心真意听并集中注意

  如果你没有时间或者由于别的原因而不想倾听某人谈话时,最好能客气地提出来:“对不起,我很想听你说,但我今天还有两件事必须完成。”

  如果你不是真心愿意听而又勉强去听或是装着倾听,那么你可能会不自觉地开小差,比如一边听,一边翻书或做别的、想别的。你的举动逃不出说话人的眼睛,说话人会对你的态度产生很大的不满。

  3.适时进行鼓励和表示理解

  倾听一般以安静、认真地听为主,眼睛要看着说话人的眼睛,充分运用身体辅助语言,适时用简短的语言,如“对”、“是的”等,辅以点头微笑之类的动作进行适时的奖励,表示你的理解或共鸣。

 

雷鲍夫法则:尊重对方,态度谦和

在下面8条“最重要的字”中,有6条是由美国管理学家雷鲍夫总结的,第1条和第4条是由他人代为补充。管理界将这8条“最重要的字”,统称为雷鲍夫法则。还有人将此法则称为建立合作与信任的法则,或是交流沟通的法则。

  ● 最重要的8个字是:我承认我犯过错误

  ● 最重要的7个字是:你做了一件好事

  ● 最重要的6个字是:你的看法如何

  ● 最重要的5个字是:咱们一起做

  ● 最重要的4个字是:不妨试试

  ● 最重要的3个字:谢谢您

  ● 最重要的2个字:咱们

  ● 最重要的1个字:您

  “雷鲍夫法则”提出的8项原则充分体现了在社交中,人人都应该持有的谦和态度。

  人和人是平等的,没有谁比谁尊贵,更不能妄图别人什么事情都要听自己的,沟通中的双方也是如此。许多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口才,或者想达到说服别人的目的,更乐意采取尖酸刻薄的态度,以咄咄逼人的气势来压倒别人。但是,结果却常常事与愿违,别人非但没有同意,还引起了强烈的负面反应。卡耐基对此说:“你可能赢了辩论,可是你却输了人缘。”

  一辆满载乘客的公共汽车上,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不小心踩到了一位老大爷的脚。老大爷脾气不好,张口就说:“你说你这么大一小伙子,欺负我这么大岁数的人干吗?”

  小伙子原本想对自己的行为道歉的,可是老大爷的话实在让他反感,愧疚心理马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他按捺了半天说:“踩了就踩了,可我什么时候欺负你了啊?”

  老大爷更加不高兴了,“得得得,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学好。我看你那样儿,从监狱里刚放出来的吧?”

  这下小伙子可火了:“你这人怎么说话呢?”边说边要往前冲,车里的人左劝右劝,好不容易才让他俩消了气儿。

  生活中这种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引发的大问题实在不在少数,故事中的老大爷很明显就属于典型的“得理不饶人”。本来只是小事一桩,可是为这么一点小事斤斤计较,让自己显得很刻薄、很强势,不但形象大打折扣,还害得双方心里都不痛快,何苦呢?

  俗话说:“人只有敬服的,没有打服和骂服的。”希望倚仗强势来压服对方,即使表面上对方服输了,但这也只是暂时的,他们的内心肯定不服气。毕竟,人人都有自尊,当自尊心被刺伤后,留给心灵的是伤痕,传给情绪的是仇恨,而理智则早已不复存在。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唯有靠对方内心的认可才能解决问题,但是如何说服对方的内心却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

  交流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尊重对方,懂得对方的心思,不要动不动就拿出自己的那一套来指导别人,也不要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动不动就教训别人,显示自己的聪明。最起码要把彼此都放在同一个水平上,这样才能保证交流的顺畅进行。要知道温和友善总要比愤怒粗暴更强有力,更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欲抑先扬定律:先表扬后批评的迂回策略

在对别人进行肯定或否定、奖励或惩罚时,先否定后肯定最容易给人好感;相反,先肯定后否定,则给人的感觉最不好。我们把这种心理规律,叫做“欲抑先扬定律”。

  忠言不必逆耳,良药不必苦口。人们津津乐道的逆耳忠言、苦口良药,其实都是笨人的方法。硬碰硬有什么好处呢?说的人生气,听的人上火,最后伤了和气,好心换来了冷漠,友谊变成了仇恨。有些话不可以直说,当需要指出别人错误的时候,不妨拐一个弯,用含蓄的方式来告诉对方,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先表扬后批评就是一个很好的迂回之策。

  理发师在为顾客修面之前,得先涂上有润滑作用的肥皂泡沫。这也是麦肯利在1896年时期所运用的原则。那时,他正准备竞选总统,有位著名的共和党员为他写了一篇演讲词,并且喜滋滋地亲自念给麦肯利听。这篇演讲词当然有其优点,只是并不合乎麦肯利的需求。他认为这篇演讲词的一些观点可能会引起许多批评。但麦肯利不愿伤到这位共和党员的心,也不想减损他的热忱。只是,无论如何他不能采用那篇演讲。结果,他是如何处理这个难题的呢?

  麦肯利说道:“好伙伴,这篇演讲词写得很好,真精彩。没有人能写得比这更好的了。有许多场合,我相信这会是最动人的演讲。只是,它却不太适合现在的情况。从你的立场来看,保守、稳当的内容当然很好,但我却必须考虑到党的立场。现在,我先写一些要点给你,然后请你回去再照着要点重写一遍。”

  这就是麦肯利的处理方法。他写下要点,然后帮着那位共和党员重写讲词。结果呢?他成了竞选期间最受欢迎的演讲者。

  领导者之所以受人尊重,正是因为他们与人沟通的方式委婉、含蓄,让人容易接受,在指正别人错误的时候也让人非常舒服。

  1923年,约翰·卡尔文·柯立芝登上美国总统宝座。他有一位漂亮的女秘书,人虽长得不错,但工作时却经常出错。

  一大早,秘书走进办公室,柯立芝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年轻漂亮的小姐。”这几句话让秘书受宠若惊。接着,柯立芝说:“但是,你也不要骄傲,我相信,你的公文也能处理得和你的人一样漂亮。”

  从那天起,女秘书在工作中就很少出错了。

  一位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就问柯立芝:“这个方法很妙,你是怎么想出来的?”柯立芝说:“这很简单,你看见过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吗?他要先给人涂肥皂水,为什么呢?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痛。”

  批评不能不顾时间、场合以及对方的性格、心理,就直截了当、劈头盖脸、冷言冷语,这样根本达不到批评的目的。甚至有人即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会被你的态度激怒,从而强词夺理、拂袖而去,弄得不欢而散。而批评之后再做安慰,就有如打一巴掌揉三揉,疼痛会减轻很多,对方难过的心情也会得到缓解。下次想要批评别人的时候可以试试看,这种“大棒加胡萝卜”的策略将会非常有效。

 

态度效应:待人如待己,友谊更长久

心理学家和动物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两间墙壁上镶嵌着许多镜子的房间里,分别放进两只猩猩。一只性情温顺的猩猩,一进入房间,就高兴地看到镜子里面有许多“同伴”对自己的到来报以友善的态度,于是它很快地就和这个新的“群体”打成一片,奔跑嬉戏,十分快乐。直到三天后,当它被实验人员牵出房间时还恋恋不舍地回望。另一只性格暴烈的猩猩则从进入房间的那一刻起,就被镜子里的“同类”们凶恶而不友好的态度激怒了,于是它就与这个新的“群体”开始了无休止的追逐和厮斗。三天后,它是被实验人员拖出房间的,因为这只猩猩早已气急败坏,并因心力憔悴而亡。

  人与人相处时,友善的态度非常重要。如果我们诚恳地待人,真心实意,没有半点虚情假意,就容易换来别人的真心相待,也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别人也愿意与我们交往,与我们成为朋友。哪怕是对一个陌生人,只要你充满善意和友爱,对方也会被深深感动。

  一个年轻人从贫穷的山村乘车去往大城市,上车之前,他买了一罐饮料。坐在车上,他看着窗外的大城市,感觉一切都那么新鲜。突然他想起了自己买的饮料,便拿出来想喝掉,可是他从来没有喝过这种饮料,甚至不知道怎么打开它。只见他翻来覆去地查看,却依然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坐在他对面的是一对母子,小男孩的母亲看着他,好像知道他的窘迫。

  就在这时候,那位母亲拿出一罐饮料,对小男孩说:“你要喝饮料吗?”随即她就在年轻人的面前轻轻拉下了拉环,饮料打开了。瞬间,年轻人明白了那位母亲的意思,他感激地对她笑了笑,顺利地打开了易拉罐。

  这件事使年轻人重新找回了自信。十几年过去了,那位母亲的善意举动一直感动着他,也教导他怎样对待别人,要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要尊重那些落难之人。后来他成功了,在一次接受采访的时候,他激动地讲述了这个故事,他说他很感谢那位母亲给他上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课。

  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我们能用别人乐于接受的方式对待别人,我们就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在我们表达善意的同时,我们也能得到别人的善待。

  可是,现实生活中的不少人总是可以敏感地察觉自己的苦处,却对别人的痛处缺乏了解。他们不了解别人的需要,更不会花工夫去了解;有的甚至知道了佯装不知,大概是没有切身之苦、切肤之痛吧!

  虽然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境界,但我们至少可以随时体察一下暂时不得势的人的需要,时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脱离困境。这份友情和温情也将显得弥足珍贵。

 

投射效应:人心各不同,各有其特点

“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的心理现象,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感情投射,即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通,进而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试图影响别人;二是认知缺乏客观性,主要表现为过度颂扬自己喜欢的人,或者贬低自己不喜欢的人。

  其实,人心各不相同,千万不要以己心度人,不要总以自己的喜欢去衡量别人,应该秉承客观公正的原则,准确投射。

  “投射效应”是指人们在生活中经常犯的错误,为了验证这种现象的真实性,心理学家曾做过如下实验。

  心理学家曾在一家出版社的选题讨论中对编辑人员说:“为了更有效地让读者关注我们出版社,你们每人都策划出自己认为重要并且具有影响力的一个选题。”最终他们策划出的选题如下。

  正在攻读第二学位的编辑认为现在是知识竞争的时代,每个人都在试图获取更高的学历证书,所以他的选题为“怎么写毕业论文”。

  一个正在准备将女儿送到幼儿园的女编辑认为,中国一向有“教育是先机、教育孩子应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所以,她的选题是“学龄前儿童教育丛书”。

  一个正在托朋友办事情的编辑认为,任何人做任何事首先要获得他人的鼓励、支持、帮助才能成功,所以,他的选题是“教你影响朋友的法则”。

  一个爱好围棋的编辑认为,现代人们的生活压力大,需要适当放松紧张的情绪,所以,他的选题是“聂卫平棋路分析”。

  这个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投射效应,也告诉我们,生活中,人们总会习惯性地将自身具有的某种特性,例如经历、好恶、欲望、观念、情绪、兴趣等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他人也一定具有与自己相同或相似的特性。但事实上,每个人的想法不同,利益不同,性格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喜好也会不同,只有给予符合对方审美习惯的喜好,才能获得他人的欢迎。

  法国有句谚语:“聪明人与朋友同行,步调总是齐一的。”的确,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与人接触一定要掌握相同的步调,一定要懂得正确的投射,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支持,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人们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内心深处总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认为对方在某种程度上和自己有许多相同之处,通俗地说就是“以己推人”,比如心地善良的人从不相信会有人加害于他,而敏感多疑的人总认为周围接近他的人都是对他别有用心。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的做人方式去判断他人,而不是按照客观实际出发。

  要想在人际交往中成为人们喜欢的人,首先要学会给予对方正确的投射,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例如骑马时,人们要想让马儿载着自己跑得更快、更稳,就需要骑马前了解马的习性。相反,如果你只是凭借自己的喜好硬是骑上马,马儿不仅不会载着你驰骋,有可能还会将你摔倒在地。

  投射效应告诉人们,人的心理特征各有特点,无论自己呈现出什么样的心理特征都不能随意地投射给他人。此外,有时即使你用肉眼看到了对方的心理倾向、特点,也不能通过直接的方式去投射。因为人们常常会在自我保护意识的驱使下,隐藏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有时甚至会制造出截然不同的假象,即人们常说的唱反调,也就是说人们会有逆反心理。

  在与人相处时,要学会了解他人的心理,只有采取符合他人心理特点的措施,才能够进一步得到对方的喜欢,才能让对方对你刮目相看,进而支持你、拥戴你,帮助你获得成功。

 

投其所好定律:迎合其喜好,最受人欢迎

每个人都喜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因为他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所以在生活中,激发对方的兴趣,你不仅会获得新知,有时加以利用,还能够逢凶化吉。这就是投其所好定律。

  如果你想别人喜欢你,让他人对你产生兴趣,那么你一定要注意迎合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和爱好。如果只是一味地热衷于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容易给彼此的交往造成障碍,影响彼此的沟通与情感交流。

  有一对青年男女恋爱了。姑娘年轻貌美,且家境优越,小伙子英俊潇洒,精明能干,但家在农村。故而,当姑娘对身居高位的父亲提起这个小伙子时,其父以“门不当,户不对”为由断然拒绝姑娘与之交往。姑娘一气之下要和家庭决裂,但这个小伙子却柔声劝阻了姑娘的任性,并说他有办法改变姑娘父亲的执拗。他详细询问了姑娘父亲的爱好和生活习性。

  当小伙子得知姑娘的父亲爱下围棋、喜欢饮酒后,经过缜密思考,便让姑娘先对她父亲说自己另谈了一个对象,其他一切都不要提起。以后每次去姑娘家时,小伙子便提上一两瓶好酒。渐渐地,姑娘的父亲喜欢上了这个年轻人。小伙子每次见姑娘的父亲,必定与之谈论围棋,有时还会和姑娘的父亲对弈。为了弄通围棋,小伙子买了许多有关围棋的书报杂志。其实,姑娘的父亲喜爱围棋纯属业余爱好,并未做过精心研究,而小伙子原本对围棋不在行,但为了通过姑娘父亲这关,自然下了一番苦工夫,也算是很在行,故而谈起围棋头头是道,深得其父的欢心。加上小伙子的精明机智,不到几个月,小伙子就成了姑娘父亲眼中的准女婿,答应把姑娘嫁给他。

  小伙子圆满地抱得美人归的事例,妙在善于观察对方,投其所好。加之他能准确地审时度势,处于劣势也能巧妙地扭转乾坤,化被动为主动。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我们能够尊重对方的喜好,暂时隐藏自己的兴趣,这样更有助于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你成为一个深受欢迎的人。爱屋及乌、投其所好是获得他人喜欢的不变法则,正如欧文梅所说:“一个能从别人的观点出发、了解别人心灵活动的人,永远不必为自己的前途担心。”

  在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呢?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他人眼中的天使,天使无疑是最受人欢迎的,但为什么成千上万的人看似很努力地帮助别人却收效甚微,真是对方不近人情吗?不是的,真实的原因是这些人没有真正地思考过对方到底需要什么,自己该为他们提供什么。例如推销人员如果能让客户知道他的商品将给自己带来什么,那么他的业绩便会使同行们吃惊。

  日本医学界的“拿破仑”德田虎雄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很难相处好,但有时候只是小小的关心和照顾,却能让对方心情舒畅,舒畅到办事顺畅。”这关键在于在对方最需要关心、照顾的时候满足对方,包括满足对方喜欢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兴趣爱好、个人品位、形象气质……能够真正掌握这一点的人,往往是距离成功最近的人,也是最得人心的人。

 

换位思考定律:关系紧张时,多体谅对方

“换位思考定律”是指,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理解对方的想法、感受,从对方的立场来看事情,以对方的心境来思考问题。通过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能够给对方留下好感,对方也会感到自己被尊重,从而愿意与其交流和沟通。

  我们每个人都充当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都习惯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出发去看待问题,对别人的观点和行为做出主观的判断。如果我们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将心比心地换位思考一番,生活中很多复杂的矛盾纠纷都能够迎刃而解。

  德国贝尔奈曾说:“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换位思考的实质,是一种理解与宽容,彼此之间心与心的交流与谅解。真正的换位思考需要从内心深处站到对方的立场上,像感受自己一般去感受对方的快乐与哀愁。然而,我们因为长期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圈子中,形成了一种定性的思维方式,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猜测别人的感受,判断事情的对错是非,因此常常会得出主观的错误结论。

  鸟儿在天上飞,它不理解地上的蜗牛为什么爬得如此笨拙;蜗牛在地上爬,它不理解天上的鸟儿为什么飞得如此浮躁。如果它们能够换一下位置,就会明白:蜗牛在地上爬,那不是笨拙而是成熟;鸟儿在天上飞,也不是浮躁而是自由。

  主人将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同关在一个畜栏里。一天,猪被主人捉住,吓得“嗷嗷”大叫,拼命挣扎。这时,绵羊和乳牛对它嗤之以鼻,一起嘲笑它道:“我们经常被主人捉住,谁也不像你这样嚎叫,真是胆小!”猪回答道:“这完全是两码事,主人捉你们,只是要你们身上的羊毛和牛乳,但是捉住我,却是要一刀结束我的性命啊!”

  在生活中,因为环境和角色的不同,每个人对同一件事情时常都会有不同的看法,但那并不代表别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换位思考一下,或许我们就能理解甚至认同别人的观点。那样,我们的生活中就多了一团和气,少了一分怨气,生活就会更加和谐。

  妻子正在厨房炒菜。丈夫在她旁边一直唠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赶快把鱼翻过来,油放太多了!”妻子脱口而出:“我懂得怎样炒菜。”丈夫平静地答道:“我只是要让你知道,我在开车时,你在旁边喋喋不休,我的感觉如何……”

  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很多生活中的摩擦与猜忌、误会与矛盾便能在转瞬间消融。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待事情,双方的情感得到沟通,可以让两颗心靠得更近,感情更加深厚。

  汽车大王福特说过这样一段话:“假如有什么成功秘密的话,就是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了解别人的态度和观点。因为这样不仅能得到你与对方的沟通和理解,而且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思维轨迹,从而有的放矢,击中要害。”

  我们在工作和交往中,无可避免地会与他人发生一些不愉快的冲突,遇到一些很难调解的麻烦,却又不知如何去协商。其实,只要让对方站在我们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设想一番,所有的问题和矛盾都能够轻松解决。有一种最为简单的办法,就是询问对方:“假如您是我,您会怎么做呢?”

  一天,一位设计师精心为客户设计了一套图书封面。作品完工后,他拿给办公室的同事看,大家都觉得很有创意。可是,当这位挑剔的客户看到封面后,觉得十分不满意,他打电话给设计师,让他再仔细修改一番。设计师傻眼了,几番冥思苦想后,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创意。于是,他打电话给客户,很有礼貌地问道:“我很抱歉,实在想不出更好的点子。如果您是我,您会怎么做呢?”对方沉默了一会儿,说让我想想吧。第二天,客户发觉自己也想不出比这更好的创意,于是欣然接受原先的封面设计。

  在与陌生人交往时,我们会因为隔阂与警戒,不可避免地与对方发生冲突。当矛盾发生时,不妨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情,体谅对方,善解人意,就可以缓解双方紧张的关系。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让别人感受到你诚挚的关心,往往能够迅速消除隔阂与对抗,化干戈为玉帛。

 

自己人效应:建立相似性,加固可信度

“自己人效应”与社会心理学中的喜欢机制是一脉相承的。所谓的“自己人”,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于同一类型的人。自己人效应是指人们习惯对“自己人”所说的话会更加信赖,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人们习惯上会对那些与自己某方面有着相似的人,产生亲近感、信赖感,基于这样的心理认知,要想让他人喜欢自己,首先要在某方面让他人感到你和他有着相同的东西,是自己人。

  自己人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是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学家纽卡姆在1961年曾在一项实验中证实,彼此间的态度和价值观越是相似的人,相互之间的吸引力也会越大。

  自己人效应告诉人们,生活中要真诚地对别人发生兴趣,从对方的立场、观点考虑问题,并给人以可信度。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还要树立平等的观念和态度,因为你要想让对方完完全全信任你,首先就要和对方缩短心理距离,与之平等相处,不要摆出居高临下的态度,更要具有吸引人的魅力。在通常情况下,当一个人的才华、能力得到他人赏识的情况下,人们会越来越喜爱这个人,愿意把你作为“自己人”而与你接近。

  1860年,林肯作为美国共和党候选人参加总统竞选,他的对手是大富翁道格拉斯。道格拉斯租用了一辆豪华富丽的竞选列车,沿路宣传演讲。道格拉斯得意洋洋地说:“我要让林肯这个乡巴佬闻闻我的贵族气味。”林肯面对此情此景,一点也不惧怕,他登上朋友们为他准备的耕田用的马拉车,沿街发表这样的竞选演说:

  “有人写信问我有多少财产。我有一个妻子和三个儿子,他们都是无价之宝;此外,还租有一个办公室,室内有办公桌一张,椅子三把,墙角还有一个大书架,架上的书值得每个人一读。我本人既穷又瘦,脸蛋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们。”

  正是这一句“唯一依靠的就是你们”深深地打动了选民。他们对林肯产生了“自己人”的感觉,从而对他大力支持。后来,林肯在选举中胜出,顺利当上美国总统。

  “自己人效应”是如何产生的,它又具有哪些特质呢?一般而言,这个效应具有可接近性、相似性、互补性和相容性的特征。空间距离较近的双方,接触的机会较多,容易互生好感,彼此引为“自己人”;与自己的性格相似、有共同语言、爱好相同的人较容易成为“自己人”;双方的需要、期望可以构成互补关系的双方也可能发生“自己人效应”;包容大度的人容易被别人接纳为“自己人”。

  我们若要在人际交往中制造“自己人效应”,成为广受欢迎的人,则需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应强调双方一致的地方,使对方认为你是“自己人”;其次,努力使对方处于平等的地位;再次,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具有开朗、坦率、大度等良好个性品质的人,受欢迎的程度较高;反之,有傲慢、忌妒、斤斤计较等不良个性品质的人,不易受到大众的欢迎。

  在生活中,很多人已经不知不觉地利用了“自己人效应”,迅速拉近双方的关系。当我们有求于别人,通常会先跟他“套近乎”,询问一些个人经历,有时会惊奇地发现彼此竟有很多相似的爱好。接下来,再说出自己的所求之事,对方便容易欣然应允了。

  总之,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想取得对方的信赖,就要先和对方缩短心理距离,这样能提高你的人际影响力。

 

南风法则:与人打交道,须以情动人

“南风法则”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打赌,看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力量强劲,可是刮得越猛烈,体感越冷,行人们自然也就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则徐徐而吹,轻柔温暖,行人们越走越热,最终自觉解开纽扣,并把大衣脱下。南风之所以能够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自觉顺应了行人的内在需要,将人的行为变为自觉。

  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同时满足他人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被称为“南风效应”,也被叫做“温暖法则”。

  “南风法则”告诉我们,在与人打交道或者办事情的时候,用好的态度、温和的方式比用高傲相持的生硬方式更容易提高办事的效率。在与人相处时,用友善体贴的方式会比强悍冷漠的方法更易俘获他人的心。

  被人誉为“黑珍珠”的球王贝利,是人类足球史上享有盛名的天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足球的天赋,并且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在贝利小时候,有一次,小贝利参加了一场激烈的足球赛。赛后,伙伴们都累得腰酸腿痛,有几位小球员点上了香烟,说是能够解除疲劳。小贝利见状,也要了一支。他忘我地抽着烟,看着淡淡的烟雾从嘴里吐出来,觉得自己很潇洒、很时尚。不巧的是,这一幕被前来看望他的父亲看到了。

  晚上,贝利的父亲坐在椅子上询问他:“你今天抽烟了?”

  “抽了。”小贝利红着脸,低下了头,准备接受父亲的训斥。

  但是,父亲并没有这么做。他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在屋子里来回走了好半天,这才开口说话:“孩子,你踢球有几分天赋,如果你好好坚持下去,将来或许会有点儿出息。但是,你应该明白做一名足球运动员的前提是有良好的身体素族,可今天你抽烟了。也许你会说,我只是第一次,我只抽了一根,以后不再抽了。但你应该明白,有了第一次便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每次你都会想,仅仅一根,不会有什么大碍的。但天长日久,你会渐渐上瘾,你的身体就会变差,而你最喜欢的足球可能会因此渐渐地离你远去。”

  说到这里,父亲问贝利:“你是愿意在烟雾中损坏身体,还是愿意做个有出息的足球运动员呢?你已经懂事了,自己做出选择吧。”说着,父亲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沓钞票,递给贝利,并说道:“如果不愿意做个有出息的运动员,执意要抽的话,这些钱就给你买烟用吧!”说完,父亲走了出去。

  小贝利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仔细回味着父亲那动情入理的话语,不由得伤心地哭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止住哭,拿起钞票,来到了父亲的面前。

  “爸爸,我再也不抽烟了,我一定要做个有出息的运动员。”从此,贝利训练更加刻苦,终于成为一代球王。

  从贝利的这则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入情入理的沟通要比大发雷霆的训斥管用得多。情感,是进入别人内心,拉近双方距离的最有利武器。因此,凡是有沟通的地方就有情感发挥的余地。只要懂得这个道理,情感就会在你人际沟通中助你一臂之力,让你轻易地征服对方。

  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确,如果你能够时时刻刻对别人表示出关心和爱护,或者用柔声细语的方式劝阻对方做某件事情,那么对方往往会更加积极地为你做事,这种以柔克刚的方式多半能够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用情感动对方,用心温暖对方,这无疑是人们获得他人认可的最佳方式,正如中国有句谚语:“宁可做蚀,不可做绝。”生活中,有时那些看似吃亏的事情,在感情面前,则会变得非常有利的事情。那些成功人士,在这一点上无疑是个专家,也正是这一点让他们更进一步地登上成功的领奖台。

  通过南风法则,人们进一步地体会到“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真正意义,也告诉人们在与他人的接触过程中,应该多用关心、爱护、尊重、赞美等积极情绪感动对方,让对方感到你是从内心深处关心他,这能将彼此的感情拉得更近、更亲,也更易得到他人同样的关心和爱护。

 

刺猬效应:距离产生美

“刺猬效应”又称为“距离法则”,强调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角力。它来自于冬天刺猬相互靠近取暖的实验,后被人们总结为: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适度的距离,这样才能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才能使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

  “刺猬效应”最初源于西方生物学家一个研究动物习性的实验。生物学家们为了研究刺猬的生活习性,在冬天里把十几只刺猬放到寒风凛冽的户外空地上。由于天气寒冷,空地上又没有避风防寒的遮挡物,使得这些刺猬被冻得浑身发抖。生存的本能让它们不得不相互靠在一起,但又因对方身上的长刺而被迫分开。就这样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靠近和一次又一次的分开后,刺猬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会被彼此刺伤的合适距离。

  “刺猬效应”告诉我们,在人际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距离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太远了关系会显得生疏,太近了势必会出现摩擦、厌烦情绪,唯有保持适度的距离,才能使双方的关系处在一个和谐、融洽的氛围中。

  法国总统戴高乐曾有句名言:“保持一定的距离!”他运用这样的座右铭,保持着他与顾问、智囊团和参谋们的关系。而正是这样的座右铭,使得他的思维和决断具有新鲜感和充满朝气,也正因为如此他可以杜绝他周围的人利用总统和政府的名义营私舞弊。

  生活中,人们时常提倡与人相处要走近点,这样才能搞好关系,但走近点并不等于彼此的心灵一定走近了;绝大部分时候,距离越近,彼此越容易出现摩擦,越是天天浸泡在一起,越容易厌倦对方。也有人说“距离产生美”,但这里的距离产生美,是在一定的情形下,是与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相照应的。时间能够冲淡一切,空间也能够腐蚀一切,唯有保持适度距离才是最合适的。

  保持适当距离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世间万物都是如此。例如冰天雪地的山上,如果积雪太少,积雪会渐渐地融化;如果积雪堆积太久、太多,又会发生雪崩。河里面的河水,如果河水太少不流动,便会干涸;如果涨得太快、太高,又会泛滥。一句箴言,如果人人都不知道,那么它就不会被称作经典;如果被人们用得太多、太频繁,又会成为一句俗语。

  刺猬效应告诉人们,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拉近关系、套近乎,还要学会给对方留有空间,要将彼此的关系控制在一个相互容纳并相互吸引的范围内。

  从生活经验中人们总结出,彼此间的空间距离近了,不代表心理距离近了,彼此间的不联系也不代表不惦记对方。所以,无论面对你的亲人,还是面对你的朋友,无论是面对你的上司,还是面对你的下属,无论是面对你周遭的陌生人,还是早已相识的熟人,都要控制好身体距离与心理距离的关系,这样才更易保持那份美好。

  那么究竟人与人之间需要什么样的距离呢?具体地说是与同事、朋友、领导、下属之间经常保持联系,同时又保持距离!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根据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程度,将社交区域分别划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

  1.亲密距离(15厘米之内)

  这是人际间最亲密的距离,只能存在于最亲密的人之间,彼此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和气息。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即使是关系亲密的人,也很少在大庭广众之下保持如此近的距离,否则会让人不舒服。

  2.个人距离(46~76厘米)

  这是人际间稍有分寸感的距离,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但能够友好交谈,让彼此感到亲密的气息。一般说来,只有熟人和朋友才能进入这个距离。人际交往中,个人距离通常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

  3.社交距离(1.2~2.1米)

  这是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人际距离,也是我们在办公室中经常见到的。这种距离给人一种安全感,处在这种距离中的两人,既不会怕受到伤害,也不会觉得太生疏,可以友好交谈。

  4.公众距离(3.7~7.6米)

  一般说来,演说者与听众之间的标准距离就是公众距离,还有明星与粉丝之间也是如此。这种距离能够让仰慕者更加喜欢偶像,既不会遥不可及,又能够保持神秘感。了解了交往中人们所需的自我空间及适当的交往距离,就能有意识地选择与人交往的最佳距离,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距离产生美,只有把握好社交距离的尺度才能达到最佳的状态。人际交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样既能避免因为太陌生而产生的疏远感,也能避免因为太亲密而带来的防备与尴尬!

 

约哈里之窗:恰如其分地暴露自己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约瑟夫和哈里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取决于对方暴露的程度。对每个人来说,他都存在着自己了解、别人也了解的“开放区域”;别人了解,而自己却不了解的“盲目区域”;仅仅自己了解,却从不向别人透露的“秘密区域”;自己和别人都不了解的“未知区域”。这4个区域,就是“约哈里窗户理论”。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之间的交往状况好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相互之间“自我展示”的程度。人与人的交往是一个互动过程,对别人开放的区域大,往往容易获得对方相一致的开放区域。一般而言,尽量扩大“开放区域”,缩小“私密区域”,多向对方袒露心扉,自然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如果能够敞开心扉,适当暴露自己,将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往往较容易赢得对方的信任。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总是喜欢和一些坦诚、真实的人交往。如果对方勇于坦言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我们反而觉得他很坦率,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心里会感觉更加踏实。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隐秘世界中,人与人之间总有一些隔阂和戒备,而自我暴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融化这层隔阂,使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相理解与接纳,相处更加融洽、和谐。

  伟伟是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女孩。她的朋友这样评价她,任何人都很难从这个女孩身上获得有用的信息。她似乎有意要把自己隐藏起来,不让自己被他人了解。

  她从来不跟他人讨论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其他方面的生活。比如,朋友们一起去酒吧,每次别人问她爱喝什么,或是要点什么的时候,她总是把手一推,你们先点吧,我到时候再说。她总是最后一个点饮料,生怕别人知道她喜欢喝什么、讨厌喝什么似的。后来每次大家都不问她,也不管她了。同事们上下班,都是有说有笑,就只有她独来独往。再比如,某天这个女孩中午吃饭回来,朋友随口问她:“今天和谁一起共进午餐呀?”本来就是随口问的一句话,这个女孩却一本正经地回答:“和别人!”这样的回答其实等于没回答。潜台词实际上就是“我不愿意回答”或是“我不想回答”。

  慢慢地,朋友们都觉得跟她没有共同语言,没什么可说的了。所以,她基本上是自己把自己给孤立起来了。

  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的年轻人跟这个女孩一样,穿着“防护衣”,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让人看不到她的内心、她的个性、她的兴趣,甚至某一个小小的意见。无论别人如何敲打她的心门,她总是关闭得严严实实。

  这样的人,很难与人亲密的相处。要处理好人际关系,首先要让人接纳你,而要让人接纳你,首先又需要让人了解你。

  心理学家奥特曼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随着信任程度的提高,双方会越来越多地暴露自己。”一般情况下,关系越密切,人们的自我暴露就越广泛、越深刻。因此,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成了测量人际关系深浅的“尺度”。自我暴露的层次越深,说明双方的交情越深,关系越融洽;相反,如果对方对自己的私生活讳莫如深,则表明他对你心存戒心,并没有把你当做他的知心朋友。

  心理学将自我暴露的层次由浅到深,划分为4个层次。首先,是情趣爱好方面,比如饮食习惯、偏好等;其次,是态度,如对人的看法,对政府和时事的评价等;第三,是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比如自己的自卑情结和家人的关系等;第四,是隐私方面,比如个体不为社会接受的一些想法和行为等。

  当然,无论两人之间的关系多么密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不愿为任何人所知的秘密。自我暴露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分寸。恰如其分地自我暴露能够快速拉近彼此的距离,而过早、太少和太多的自我暴露反而让双方更加疏远。过早的自我暴露容易引起对方的慌乱和怀疑,进而产生自我防卫的措施,反而拉大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太少的暴露不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而过多的暴露又容易让人产生厌恶的情绪。正确的做法是,彼此自我暴露的程度要趋于一致,暴露的过程一定要循序渐进。对比较亲密的朋友可以做较多的暴露,对泛泛之交可以做中等程度的暴露。

  有些人不喜欢别人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非常看重自己的隐私,希望有独立的、不被干扰的、不被侵犯的生活。他们习惯了一个人与电视、电脑为伴,但是没有可以倾诉心曲的好友,他们也会感到寂寞。

  对他们来说,敞开心扉,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别人,显得非常重要。一直缩回自己的壳里是不可取的。

 

留白效应:给别人留下适度的空间

“留白效应”中的“留白”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技法,即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后被人们应用到心理学中,即为:人们在沟通或者人际互动中,如果能够适当地给对方留下一些空间,保持适当的距离,也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人际关系中,与人相处的时候,要给对方留下一个自由和宽松的环境。在做事情的时候,要适当地给对方以喘息的机会,让其有思考、反思的时间。例如,彼此间意见相悖时,不要急于反驳对方,而应先让对方有表达自己意见、观点的机会,然后再下定论。

  20世纪初,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蒙娜丽莎》不幸被盗,结果出人意料的是,该画被盗后,竟然引来人们纷纷到博物馆观看原来挂过这幅画的那面空墙。两年过去后,人们吃惊地发现到博物馆前来观看那面墙的人,竟然比过去12年前欣赏这幅画的观众还多一倍。

  《蒙娜丽莎》被盗后引起的异常反应,正是留白效应的作用。手中的沙子握得越紧,流失得越快。与人相处也一样,你越是紧跟着对方,想将其抓得越紧,彼此就越容易出现隔阂,越是想要摆脱彼此间令人厌烦的琐碎之事,陷得会越深。只有让彼此留有自由的空间,那么你们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时很奇妙,未靠近时,总想靠近对方,以为贴在一起才显得感情深厚;可是当真靠近在一起的时候,却又显得很苛刻,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能让彼此辛苦经营的感情破裂。所以,对周围同事、亲戚、朋友,与其因为太过接近而产生摩擦、伤痕,不如在相处的一开始便给对方留有一定的空间,以免触礁。

  为人处世中给对方留有空白,事实上不难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出色的演讲家,如果你一直滔滔不绝地说,没有适当的停顿给听众以反应、思考的时间,那么即使他演讲得振振有词,最终也会遭到听众的质疑;相反,如果他在演讲的过程中适当停顿,并能够在**之处调动听众的积极性,那么即使他在演讲中偶尔出现小的失误,也能够博得观众的阵阵掌声,这就是空白效应。

  世上的任何东西、任何事情,如果你太过近距离接触,不留有足够的空间,都会发现它的瑕疵、弱势、缺点。世上任何一个与你相关的人,如果你与他时时刻刻在一起,每分每秒不离开,那么即使是亲密无间的爱人,有一天也会因为彼此间的**裸,不再相互吸引,相互容纳。一块看上去完美无瑕的玉,如果你用放大镜看,便会发现它的瑕疵,进而认为玉石也不过是普通石头中的一种。

  留白效应告诉人们,生活中,无论是与人相处,还是做事情,在适当的时候运用无声胜有声、有无相生的方法也是一种智慧。这种“留白”留出空间的智慧,运用到人际关系中,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很多人为了增加彼此间的亲密感,经常和对方“浸泡”在一起,有的人为了让朋友信任自己,经常会把自己的一切向对方和盘托出,自认为这是一种明智之举。事实上,这是一种轻视自我的冒险行为,不仅不会让朋友对你另眼相看,有时还会让对方对你产生厌烦感。

  既然在人际关系中给对方留有适度空间如此重要,那么生活中人们该如何留有这样的空间呢?简单说,就是要给彼此一个距离,不要太过亲密,而这里的“不要太过亲密”是指日常生活中不能有太过频繁琐碎的接触。不但如此,还要保持彼此心灵上的沟通,而感情上相互理解、安慰;在朋友需要帮助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而不是纠缠于生活的琐碎。

 

交往适度定律:对人太好也是错

如果你别对人适度好,可能得到别人相应的回报;但是你对别人过度好,却可能无法得到别人的回报。这叫做“交往适度定律”。

  “交往适度定律”告诉我们,对别人过分好,反而不利于和对方的交往。

  在社会交往中,如果你对别人过分好,也就是在人际交往中“过度投资”,可能会引起哪些不良后果呢?

  对于一个有劳动能力、理智健全的人来说,独立和付出是个性成长的需要。人际交往中如不能满足这种需要,那么这种关系维持起来就比较困难。

  心理学家霍曼斯曾提出,人与人的交往本质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原则一样,就是,人们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于所付出的。但是,如果得到的大于付出的,也会让人心理失去平衡,使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而在心理上产生愧疚感。这种心理会使受惠的一方选择运离。

  初入社交圈的人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好事一次做尽”,以为自己全心全意为对方做事,会使关系更融洽、密切,而事实恰恰相反。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对待别人要留有余地,最好不要把好事一次做尽,或者要给对方回报的机会。

  第二个不良后果是,对对方过好,可能会使对方对这种恩情感到麻木,而一旦达不到原来的标准,反而可能引起对方的不满。古话说“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就是这个道理。

  就像任何事情都要以适度为好,过犹不及,在人际交往中对别人好也需要适度。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不能溺爱和娇惯,以免孩子对父母的爱不懂感激;夫妻之间如果只知付出,不求回报,也会让对方变得习以为常,不懂珍惜;朋友之间,一方对另一方长期的无私帮助,可能会让双方的关系失衡,最后反目成仇。

  如果人们能够在关心中提出批评性的建议,并在建议中充满了鼓励、赞扬、支持的态度,这种批评不仅不伤人的感情,不伤人的自尊心,还能激发人向善的良心,使人的积极性始终维持在良好的行为上。

  第三个不良后果是,你对别人过分好,容易让别人觉得你心太软,不怕你,对你无所忌惮。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善良之辈,所以让自己有点威严,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也让自己更有影响能力。如果你总是对别人太好,会让人觉得你善良而软弱,容易利用。

  张亮为人本分老实,非常勤恳。有一天,他突然对朋友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尽心尽力地为别人好,事事都为别人着想,到头来,似乎还不如那些自私的人受欢迎啊!”

  表面看来,这个道理好像很难懂,实际上很简单。人总是有种惯性,要对一个人好,就只能对他越来越好,似乎这样才符合人的心理规律。这样一来,你的好就被视为理所当然了,任何人都可以理直气壮地去享受你的好,好像你的付出是应该的。

  如果有一天你做的让他觉得不是很满意,即使是一点点的不满意,那么你之前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有可能被抹杀,最后,你被记住的也许就只有你对他的那点不好。当你的好来得太容易,容易到让别人不愿意珍惜的时候,你的好也就没有任何价值了。而相反的是,当一个平日里很冷漠的人突然心血来潮表现出一点热情的时候,就可以令人喜出望外,感到惊奇。

 

跷跷板定律:人际交往收支平衡

要让对方高一些,就必须使自己低一些,要让自己高一些,就必须使对方低一些,这就是在人类行为意识领域占举足轻重作用的“跷跷板定律”。竞争双方,出现“你高我低,或我高你低”的现象,就是“跷跷板效应”;竞争双方,为“抬高自己而压低对手”的现象,就是“跷跷板原理”。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相互给予彼此所需要的。对于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认清。

  其实,以自我为中心,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障碍,它会阻止你的人际关系正常发展。因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总是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得失,而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利益;任何事情,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盲目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和态度。因此,这类人缺少朋友。

  其实,我们每个人做每件事,都希望实现利益最大化,人际交往也一样。没有一个人愿意对他人无偿地付出,也没有一个人会得到他人无偿地付出。一段稳定的人际关系,必须保持相互交换的平衡。

  其实,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两人踩跷跷板一样,和谐相处就要保持双方支出的平衡和对等。一旦彼此的交换不对等,那么就会像跷跷板一样失衡。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跷跷板定律。

  凡事只想到自己,而不顾他人的人,大多是自私的人。自私的人如同坐在一个静止的跷跷板顶端,虽然维持了高高在上的优势位置,但整个人际交往却失去了互动的乐趣,因而变得索然无味。对有的人来说,“自私”是有意识的,而有的人则是无意识的。有意识的自私,是个性问题,比如那些天生就爱占小便宜、斤斤计较的人;而无意识的自私,是社交技巧的问题。无论是个性使然,还是不懂得社交技巧,我们都应该有意识地认识到人际交往中彼此付出的对等问题。要保持利益的互惠,要注意下面几点。

  1.平等相待每个人

  我们身边的每个人,无论职务高低、知识多寡、贫富差距、身体强弱、年龄长幼,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绝不能抬高自己而轻视他人,或是凭着自己有一些优势而拒人于千里之外。另外,在人际交往中,对于所有的人,我们都应该给予应有的尊重,尊重他人的人格、个性习惯、情感爱好和隐私等。

  2.尽量帮助他人

  在学校的道德教育课上,老师经常强调“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其实,如果功利一点地去看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为了自己而帮助他人。因为每个人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每个人都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如果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没有伸出援助之手,那么当你深陷困境的时候,你也就没有资格向别人求助。所以,年轻人应该知道,帮助他人不仅仅是一种美德。

  3.增加自己“被利用”的价值

  既然交际是利益的相互交换,如果你要受人欢迎,吸引他人的话,那么就需要增加你“被利用”的价值。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那些对于自己来说是值得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建立和保持;而那些对自己来说不值得的,或是失大于得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者终止。

 

犯错误效应:完美的人未必讨喜

通常一些在各方面都优秀、近乎完美的人往往不那么太讨人喜欢;相反,那些虽然很优秀,却偶尔犯一些小错误的人则更容易赢得人们的喜爱。小小的错误反而会使有才能者的吸引力提高,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就被称为“犯错误效应”,也被形象地叫做“白璧微瑕”效应。

  生活中也常常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很有趣的实验,他将四段情节类似的访谈录像分别放给他准备要测试的对象。

  第一段录像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成功人士正在接受主持人的访谈,那位成功人士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因此在接受主持人采访时,他表现得非常自信,谈吐不俗,没有一点羞涩的表情。台下的观众不时为他的精彩表现爆发出阵阵掌声。

  第二段录像也是个非常优秀的成功人士正在接受主持人的访谈,但是他在台上的表现就显得有些羞涩了,尤其是在主持人向观众介绍他所取得的成就时,他紧张得竟把桌上的咖啡杯给碰倒了,咖啡还把主持人的裤子淋湿了。

  第三段录像中,接受主持人访谈的是个非常普通的人,跟上面两位成功人士相比,他没有什么不俗的成绩,虽然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他都不太紧张,可也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一点都不出彩。

  第四段录像中,接受主持人采访的同样也是个很普通的人,可是在采访的过程中,他显得异常紧张,跟第二段录像中的成功人士一样,他也是把身边的咖啡杯弄倒,还把主持人的衣服淋湿了。

  心理学家放完这四段录像之后,就让被测试者从上面的四个人中选出一位他们最喜欢的和最不喜欢的。

  测试的结果是,最不受大家喜欢的就是第四段录像中的那位先生,几乎所有的被测试者都选择了他。可是让人奇怪的是,人们最喜欢的是第二段录像中打翻了咖啡杯的那位,大概有95%的被测试者都选择了他。

  其实,对于那些取得突出成就的人来说,出现类似打翻咖啡杯这种微小失误,不但不会影响人们对他的好感,反而会让人们觉得他很真诚,值得信任。假如一个人表现得完美无缺,从表面我们看不到他的任何缺点,那会让人觉得这个人不够真实,他在别人心目中的信任度也会降低,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任何人都是有缺点的,可能别人不知道,但是他心里对自己的缺点肯定是清楚的。

  貌似完美无缺的人在不经意中犯个小错误,不仅是瑕不掩瑜,反而让人觉得他和大家一样,就因为他显露出平凡的一面而使周围的人都感觉到安全。

  当然,“犯错误效应”并不是说一个人犯的错误越多,越能增加魅力,“犯错误效应”的产生是有条件的。犯错误者应该是那些具有非凡才能的人,而且是偶然地犯一些无伤大雅的小错误;如果是能力平庸的人犯错误,反而会让人更加厌恶。另外,“犯错误效应”的产生也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研究表明,男性更喜欢犯过错误但能力非凡的女性,女性往往喜欢没有犯过错误但能力非凡的人,而不考虑对方是男性还是女性!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若想让别人喜欢自己,就不要苛求完美无缺。我们在修炼自身能力、努力成为一个强者的同时,偶尔犯下一些可以被人谅解的小错误,容易让身边的人产生亲近之感,为你赢来好人缘。

 

三明治效应:变批评为美味

在批评心理学中,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能够欣然接受批评的现象,被称为“三明治效应”。第一层是认同、赏识和肯定;中间一层夹着建议、批评或是不同观点;第三层则是信任、鼓励、支持和希望。这种批评方法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的自尊心,而且还能够让他积极接受批评,并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足。

  “三明治效应”在人们的批评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它经常能够让不愿意接受批评的人情不自禁地接受批评。林肯就是这方面的专家。

  南北战争期间,林肯为了废除黑人奴隶制,曾多次任命不同的将军统率北军,但不幸的是,无论是麦克时蓝、波普、波恩基,还是胡克尔、格兰特,他们所有人在战争中都相继惨败。林肯失望且无奈地踱步。当时很多人都在不停地痛骂那些在战争中失利的将军们,有的斥责他们的指挥有问题,有的批评他们不会作战,还有的侮辱他们不配做将军。尽管如此,但林肯对他们却没有任何指责,只是对他们关心地说:“你们辛苦了,我对你们给予希望和祝福。”后来,林肯终于取得了解放奴隶的胜利。

  林肯的经历让人们再一次看到三明治效应发挥的作用,同时也给人们以启迪:当他人做错事情或者彼此意见相悖的时候,不要盲目地横加斥责、埋怨、反驳,要冷静地在认同、赏识、肯定、关爱中提出建议、批评或不同观点,并在其中给予对方希望、信任、支持、鼓励,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生活中,当人们对他人的行为、举动、思想、观念产生不满情绪的时候,常会习惯性地用单纯且直接的方式斥责、批评对方。但事实上,这并不能让他们产生永久的改变,也不能够让他们发自肺腑地产生反省心理,反而会引起愤恨、抱怨、不满的消极抵抗情绪。相反,如果人们能够在关心中提出批评性的建议,并在建议中充满了鼓励、赞扬、支持的态度,这种批评不仅不伤人的感情,不伤人的自尊心,还能激发人向善的良心,使人的积极性始终保持在良好的行为上。

  三明治效应告诉人们,批评他人要讲究原则,最好的原则是“表扬后的批评,批评后的鼓励”。例如,作为领导,批评下属上班迟到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小伙子,一直以来你的表现都很不错,最近有什么事情吗?要不然你不会迟到的,按单位的规定会扣你的部分工资,你能理解吧!如果你真有什么难处,可以向公司提出,公司会尽力帮你解决的,好好干!”

  在运用此方式的时候,可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批评的时候不能指责埋怨对方,因为指责容易让对方产生抵触、逆反等不良情绪,这会强化敌意,激化矛盾;慎用反驳的方式讲话,生活中有些人总会喜欢用否定的方式讲话,即先否定别人的话语,这易让人产生反感。

  于是,人们便会思考什么样的批评方式是三明治方式呢?在批评之前,要先说出亲心、体贴、关怀之类的赞美言辞,制造出友善的沟通氛围,这可以使受批评者乐于接受你的观点。批评只需点到为止,不要结束后还让人心有余悸,产生后顾之忧。还要给出鼓励、希望、信任、支持,使受批评者振作精神。

  人与人相处的过程就是这样,有时候不是因为对方太顽固,也不是你说得不对,而是因为你说得太对了,也太直截了当了,才使对方更加愤怒。正如俗语所言:“进忠言如逆水行舟。”有时候即使是忠言也要说得有技巧、有学问,否则忠言虽利于行,但过于刺耳,人们也会不愿意听,所以要想让对方悦纳己言,批评也要暖人心。

 

赞美效应:人人渴望被赞美

“赞美效应”是说,赞美他人会使别人愉快,更会使自己身心健康,被赞美者的良性回报会使我们更为自信,也会使我们更有魅力。一句赞美的话胜过一剂良药,真诚的赞美来自内心深处,是心灵的感应,如同和煦的阳光,能使人受到感染,甚至是一种拯救。

  赞美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当对方在你的赞美声中得到需求的满足时,他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来肯定你的工作,于是你们之间的沟通就更易于开展,这时你会真正地从内心感觉到赞美让沟通如此轻松!

  在非洲南部的巴贝姆族群,倘若族内的某个人犯了行为有失检点的错误,族长便会让犯错的人站在村落的中央,公开亮相,以示他人。但最值得称道的是,整个部落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放下手中的工作,从四面八方赶来,进行一个可以令他重新做人的仪式。

  长者首先发言,讲述这个犯错误的人曾经为整个部落做过的有意义的事情。每个族人依次用真诚的话语叙述犯错者的优点和善行。当所有的族人都将“赞美语”说完后还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庆典。老族长是庆典的主持人,部落中的男女老幼都要载歌载舞,用一种隆重而热烈的礼仪来庆贺犯错误的人悬崖勒马,脱胎换骨,重新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

  一位心理学家说:“赞美是对一个人价值的肯定,而得到你肯定评价的人,往往也会怀着一种潜在的快乐心情来满足你对他的期待,这在心理学上叫做赞美效应。”巴贝姆族的“赞美效应”比惩戒的力量更大,它能给人一种支持和力量,让人鼓起勇气,克服困难,建立自信心。赞美中的尊重与荣誉,是巴贝姆族人的第二生命,是一种令人改过自新的拯救。

  人类本性上的需求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希望得到尊重和赞美,这如同食物和空气一样对我们很重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指出,人在温饱之后,最希望得到的就是“自我实现”。可见,喜欢被赞美是人的天性。听到别人赞扬自己的优点,人们就会觉得自身价值得到了肯定。

  人在被赞美时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行为塑造”,我们会试图把自己塑造成具有某种优点的人。并且,这种塑造有心理强化作用,会不断鼓励自己向着某个好的方向发展,真正具备人们口中的某些优点。正是在这种自我塑造的过程中,我们产生了一种不断前行的力量。赞美他人,是我们在日常沟通中常常碰到的情况。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恰当地赞美别人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或所取得的成果受到别人的赞美。

  赞美他人能沟通自己与他人的感情。特别是当你与他人产生隔阂时,注意和肯定他人的长处,是消除这种隔阂最有效的方式。另外,对于自己不太亲近的人,恰到好处地给予赞美,也会使双方增加亲近感,建立更进一步的人际关系。赞美可以使人们的关系亲近。同时,赞美他人还可以反过来激励自己。被人赞美的,肯定是一个人的长处。而在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的同时,我们也会发现自己的差距,并促使自己努力赶上去。所以,赞美他人,在鼓励他人进步的同时自己也会得到进步;这也许就是前面所说的赞美他人,自己也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回报。

  当然,在我们运用赞美定律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1)要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这样的赞美才不会给人虚假和牵强的感觉。带有情感体验的赞美既能体现人际交往中的互动关系,又能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美好感受,对方也能够感受到你对他真诚的关怀!

  (2)赞美要看对象。比如,一位你所熟悉的美貌女士,你可以对她说:“你真美。”这样她可能会感激你对她的赞美;但如果你对一位其貌不扬的女士说这句话,则可能会引起她的反感。同样,如此赞美你所熟识的女性,对方会很愉快地接受;而你如果用这种方式去赞美一个陌生的路人,对方一定会怀疑你心术不正,因为你与对方素不相识,对方觉得你没有理由去赞美她。

  (3)在赞美的同时要把握好一个“度”。事实证明,在特定时间内,一个人赞美他人的次数,尤其是赞美同一个人的次数越多,其作用力也就越低。所以,我们应该记住,人们需要赞美,但千万不要轻易赞美。如果你太频繁地赞美别人,别人对你的赞美就觉得无所谓了,甚至还会认为你是一个谄媚者。在这种情况下,你赞美别人一次,别人就会增加一分对你的警惕和反感。

 

雪中送炭定律:为落魄的朋友送一束阳光

雪中送炭定律,是指人们会对自己处境为难时帮助过自己的人心怀感激的一种心理,这种心怀感激会让人印象深刻。人们能够忘记一些平常的帮忙,但那些在特殊时期接受的帮助会深深地印刻在脑海里。

  人际关系就像播种一样,播种越早,收获越早;撒下的种子越多,你就收获得也越多。人际关系需要你的精心播种和培育,就像农夫在田里播种一样。同样,人际交往不需要刻意为之,有时候雪中送炭,同样胜于锦上添花。

  小林和小张是同窗好友,毕业多年后,小林都说他始终无法忘记小张给他的100元钱。因为当时小林的母亲生病了,急需钱动手术,可小林的家里又非常穷,他的父亲向所有的亲戚都借了钱,但依然不够。小张在得知小林的事情后,就把自己省下来的100元钱给了小林。小林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后来小林有了自己的事业,而且成了一个很有成就的人,但逢年过节,他都会记得探望小张这个老友。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会遇到一些困难,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事情,这时候如果你能够给对方一个帮助,对方将会感恩戴德,永远地铭记在心,甚至终生难忘。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就其内心感受而言,在其富有时送他金银财宝和在他落难时送他一杯水、一碗面、一分关爱是完全不一样的。雪中送炭,才能显示出人性的伟大,才能显示出友谊的深厚。

  世上的任何人,都会有有求于人的时候,也会有有助于人的时候,当你打算帮助别人的时候,一定要秉承这样的原则——救人救急。其实这不难理解,就是在他人有求于你的时候,能够帮助对方的,一定要尽力应允对方。如果你已经应允了,那就必须及时地采取帮助的行动,这会让你在人际关系中得到很大的收益。

  一个人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应该记住: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用这个石头给自己铺路。在帮助别人时,任何一种努力都不会白费。当然,你的用心也许很快就会从对方那里得到回馈,有时候却不一定如此,但你都不要放在心上。至于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回馈”,你不必花心思去期待,反正你已经努力过,“机缘”一到,它的回报自然生成!

 

互悦机制:喜欢是相互的

“互悦机制”也称为“对等吸引率”,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两情相悦”,在人际交往中,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规律,后被人们归纳为: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想得到人们的欢迎,或者支持同意你的观点、行为,仅仅提出良好的建议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人们喜欢你。

  互悦机制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对此,1982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曾做过相应的实验。

  实验人员让甲、乙两支队伍进行保龄球比赛,两队的第一球各自击倒了7只瓶子。这时,甲队教练走过去对自己的队员说:“你们很棒,打倒了7只瓶子,继续加油!”而乙队的教练却开始训斥自己的队员:“怎么打得这么差,平时教你们的全忘了吗?”面对不同态度的教练员,甲队队员得到了很大鼓舞,随后的比赛中他们越打越好;而乙队队员感到非常不耐烦,越打越糟糕。甲队最终赢得了比赛。

  “喜欢”心理是很多人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聪明的人常能设法满足他人的这种心理,从而牢牢地抓住对方,这既不会让人觉得受制于他,又会让对方高高兴兴地为他做事。“互悦机制”告诉人们,行为会孕育同样的行为,友善孕育同样的友善。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你喜欢他人,他人才能喜欢你。在人际关系中,如果能时时刻刻对别人表示出关心和爱护,那么别人对你也会有同样的举动。如果你能够首先做到喜欢别人,那么别人还会不喜欢你吗?

  有一位年轻的老师刚接手了一个班级。这个班的同学不团结,老师早有耳闻。上课的第一天,老师给每人发了一张纸条,要他们在上面写下自己最不喜欢的同学的名字。有的同学冥思苦想了半天,也写不出一个;有的一口气便写下一大串。老师把纸条收上来,经过统计后,惊奇地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些列出人名最多的同学,往往都是最不受欢迎的人;而那些列出人名最少的同学,大多在班上人缘很好,极少有人讨厌他。

  《圣经》中说:“你希望他人如何对待你,你就应该如何对待人。”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只有表现出你喜欢对方,对方才可能同样地喜欢你,进而愿意为你做事情。生活中人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当自己想得到别人的喜欢,而那个人也喜欢自己时,人们会对那个人的喜欢更多一些。例如,对于某个学生而言,如果你发现自己喜欢一位老师,而老师也恰好喜欢自己,他会越来越觉得老师可亲可敬,从而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知识。

  既然喜欢别人在人际关系中如此重要,那么该如何让别人感受到你喜欢他呢?可以直接说“我喜欢你”,但这不是最好的办法。最好的办法是在你的言辞中,对对方的某方面优点表现出称赞、敬佩、羡慕对方,但赞美要真诚,不要夸夸其谈,这会给人以讽刺之感。平时还要多关心对方,因为这也是“我喜欢你”的表现。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上海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概论知识点.pdf

    内省法则是心理学家通过自我反省来发现心理问题的答案。 心理学的研究还必须遵守一定的伦理原则,尤其是尊重和保护参与研究的被试者的个人隐私和权利,避免造成伤害。在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

    心理学基础杭州师范大学程素萍网课测试题答案.docx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法则强调通过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来推断无法直接观测的心理过程。 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上,它包括了诸如需要、动机、意志、能力、人格、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和情感等多个方面。这些元素共同...

    《心理学与生活》复习资料.pdf

    【心理学概貌】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专注于研究个体的...以上内容涵盖了《心理学与生活》复习资料的主要知识点,涉及心理学的定义、目标、研究方法、理论以及应用,并延伸到个人成长、学习策略和阅读技巧等多个层面。

    精品资料(2021-2022年收藏)云南省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doc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关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及教师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以及个性发展。本试题集涵盖了这一领域的基础知识,旨在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1. 心理现象...

    医学-医学心理学单选多选题集.docx

    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8. 医学模式转变:医学模式的转变反映了对健康的全面理解,从早期的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了心理和社会因素在...

    精品(2021-2022年)资料陕西中学及小学教师资格证内部复习材料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指导提纲及小抄2.doc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广泛,包括学习心理学、教学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学科心理学、教育社会心理学和教师心理学等多个分支。学习心理学主要关注学习和记忆,而教学心理学则探讨如何教授知识和技能,以及解决学生的...

    医学心理学心理评估.ppt

    综上所述,医学心理学的心理评估是一个复杂且细致的过程,涉及到多方面技能的综合运用。评估者需具备专业知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高度的职业道德,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心理评估不仅是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精品资料(2021-2022年收藏)高等教育心理学题库.doc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教育环境下的学习、教学和学生心理发展。这一领域结合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教育实践,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策略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 1. **心理动力**:指的...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结合大纲知识要点.pdf

    理论领域涉及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和生理心理学等,而应用领域涵盖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教育与学校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等多个实践方向。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理解和探索...

    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pdf

    这一领域起源于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如冯特在1879年创立的世界首个心理学实验室,以及奈塞尔在1867年发表的《认知心理学》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推动。 教育心理学涵盖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分析、...

    46个心理学效应.pdf

    【心理学效应概述】 心理学效应是社会科学领域中对人类行为、思维和情感的规律性现象的总结,它们揭示了人们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做出决策、如何处理信息、如何受到他人影响等。这些效应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身行为背后的...

    心理学考研复习攻略之实验心理学.doc

    实验心理学起源于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这一学科的正式诞生。了解这一历史背景有助于理解实验心理学的基础及其对现代心理学的贡献。 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

    2020年新疆中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教师资格证必考要点文.pdf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环境中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它主要关注学习与教学的相互作用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这五种核心要素,以及交织在一起的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

    职场心理学培训PPT课件.pptx

    "职场心理学培训PPT课件.pptx" 本PPT课件主要讲述了职场心理学培训的内容,涵盖了心理学的...本PPT课件涵盖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应用领域、人际关系、管理策略等方面的知识点,是一个系统、全面的职场心理学培训课件。

    心理学考研全套笔记.doc

    它分为多个学科分支,如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等。 1. 普通心理学关注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理论和方法,研究内容广泛,包括认知、情绪、动机和...

    云南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和答案解析.doc

    5. 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誉为心理学之父。 6. 精神分析学派:由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

    湖州师范学院心理学基础电子教案.docx

    2. **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起源于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但其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心理学被认为是哲学、生理学和生物学的结合。 3...

    高等教育心理学历年考题与参考答案.pdf

    教育心理学包括对科学学的研究、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以及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 **一、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 教育心理学探讨学习的心理机制、教学策略以及学生与教师的心理特征。其发展历程涵盖了...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doc

    5. 心理学历史:特的《生理心理学原理》被认为是心理学独立宣言,他在1879年于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6. 心理学流派:精神分析学派由弗洛伊德创立,是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