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淘宝网的技术发展史》系列连载文的第三篇。在系统发展的过程中,架构师的眼光至关重要,作为程序员,把功能实现即可;但作为架构师,要考虑系统的扩展性、复用性,这种敏锐的感觉,有人说是一种代码洁癖。
文/淘宝技术大学培训专家子柳
在做淘宝机票、彩票系统的时候,页面端也有很多东西需要复用,最直观的是页头和页脚。一开始我们每个系统里面复制了一份过去,但奇妙的是,那段时间页脚要经常修改,例如把“雅虎中国”改成“中国雅虎”,过一段时间又加了一个“口碑网”,再过一段时间变成了“雅虎口碑”,最后又变成了“中国雅虎”。后来我就把这部分velocity模板单独拿出来了,做成了公用的模块。
类目属性服务化
上面这些都是比较小的复用模块,到2006年我们做了一个商品类目属性的改造,在类目里面引入属性的概念。项目的代号叫做“泰山”。如同它的名字,这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项目,这个改变是一个划时代的创新。
在这之前的三年时间内,商品的分类都是按照树状的一级一级的节点来分的,随着商品数量的增长,类目也变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复杂,这使得买家找一件商品要逐级类目点开,找商品之前要懂商品的分类。
而淘宝运营部门管理类目的小二也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例如男装里面有T恤、T恤下面有耐克、耐克有纯棉的,女装里面也有T恤、T恤下面还是有耐克、耐克下面依然有纯棉的,那是先分男女装再分款式再分品牌再分材质,还是先分品牌再分款式再分材质再分男女呢?
这时候,一位大侠——一灯出来了,他说品牌、款式、材质这种东东可以叫做“属性”,属性是类似tag的一个概念,与类目相比更加离散,更加灵活,这样也缩减了类目的深度。这个思想的提出,一举解决了分类的难题!从系统的角度来看,我们建立了“属性”这样一个数据结构,由于除了类目的子节点有属性,父节点也可能有属性,于是类目属性合起来也是一个结构化的数据对象。这个做出来之后我们把它独立出来作为一个服务,叫做catserver(categoryserver)。跟类目属性密切关联的商品搜索功能也独立出来,叫做hesper(金星)。catserver和hesper供淘宝的前后台系统调用。
现在几乎没有什么类目的商品在淘宝上找不到(除了违禁的),但最初类目属性改造完之后,我们很缺属性数据,尤其是数码类的数据最缺。那从哪里弄这些数据呢?我们跟“中关村在线”合作,拿到了很多数据,那个时候,很多商品属性信息的后边都标注着“来自中关村在线”。有了类目属性,给运营的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我们知道淘宝的运营主要就是类目的运营,什么季节推什么商品,都要在类目属性上做调整,让买家更容易找到。例如夏天我要用户在女装一级类目下就标出来材质是不是蕾丝的、是不是纯棉的,而冬天就要把羽绒衣调到女装一级类目下,流行什么就要把什么商品往更高级的类目调整。
这样类目和属性要经常调整,问题就随之而来了——调整到哪个类目,那类商品的卖家就要编辑一次自己的商品,随着商品量的增长,卖家的工作量越来越大,然后我们就发现卖家受不了了。
到了2008年,我们研究了超市前后台商品的分类,发现超市前台商品可以随季节和关联度来调整摆放场景(例如著名的啤酒和尿布的关联),后台仓库要按照自然类目来存储,二者密切关联却又相互分开。然后我们就也把前后台类目分开了,这样卖家发布商品选择的是自然类目和属性,淘宝前台展示的是根据运营需要而摆放的商品的类目和属性。改造后的类目属性服务取名叫做forest(森林,跟类目属性有点神似)。catserver还在,提供卖家授权、品牌服务、关键词等相关的服务。类目属性的服务化,是淘宝在系统服务化方面做的第一个探索。
虽然个别架构师具备了代码洁癖,但淘宝前台系统的业务量和代码量还是爆炸式地增长了起来。业务方总在后面催,开发人员不够了就继续招人,招来的人根本看不懂原来的业务,只好摸索着在“合适的地方”加一些“合适的代码”,看看运行起来像那么回事,就发布上线了。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系统越来越臃肿,业务的耦合性越来越高,开发的效率越来越低。在这种情况下,系统出错的概率也逐步增长,常常是你改了商品相关的某些代码,发现交易出问题了,甚至你改了论坛上的某些代码,旺旺出问题了。这让开发人员苦不堪言,而业务方还认为这帮人干活越来越慢了。
以稳定为中心
大概是在2007年底的时候,研发部空降了一位从硅谷来的高管——空闻大师。他告诉我们一切要以稳定为中心,所有影响系统稳定的因素都要解决掉。例如每做一个日常修改,都必须整个系统回归测试一遍;多个日常修改如果放在一个版本里面,要是一个功能没有测试通过,整个系统都不能发布。我们把这个叫做“火车模型”,任何一个乘客没有上车,都不许发车。这样做的最直接后果就是火车一直晚点,新功能上线更慢了,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业务方的不满,空闻的压力肯定非常大。当时我都不理解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为了稳定牺牲了发展的速度。
但是到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其实我们并没有理解背后的思路。正是在这种要求下,我们不得不开始改变一些东西,例如把回归测试日常化,每天晚上都跑一遍整个系统的回归。还有就是在这种要求下,我们不得不对这个超级复杂的系统做肢解和重构,其中复用性最高的一个模块——用户信息模块开始拆分出来了,我们叫它UIC(userinformationcenter)。在UIC里面,它只处理最基础的用户信息操作,例如getUserById、getUserByName等等。
另外一方面,还有两个新兴的业务,也对系统基础功能的拆分提出了要求。在那个时候,我们做了淘宝旅行(trip.taobao.com)和淘宝彩票(caipiao.taobao.com)两个新业务,这两个新业务在商品的展示和交易的流程上都跟主站的业务不一样,机票是按照航班的信息展示的,彩票是按照双色球、数字和足球的赛程来展示的。但用到的会员的功能和交易的功能是跟主站差不多的,当时做的时候就很纠结,在主站里面做的话,会有一大半跟主站无关的东西,重新做一个的话,会有很多重复建设。
最终我们决定不再给主站添乱了,就另起炉灶做了两个新的业务系统。从查询商品、购买商品到评价反馈、查看订单这一整个流程都重新写了一套出来。现在在“我的淘宝”里面查看交易记录的时候,还能发现“已买到的宝贝”里面把机票和彩票另外列出来了,它们没有加入到普通的订单里面去。在当时如果已经把会员、交易、商品、评价这些模块拆分出来,就不用什么都重做一遍了。

拆分核心模块
到2008年初,整个主站系统(有了机票、彩票系统之后,把原来的系统叫做主站)的容量已经到了瓶颈,商品数在一亿以上,PV在2.5亿以上,会员数超过了五千万。这个时候Oracle的连接池数量都不够用了,数据库的容量到了极限,上层系统再增加机器也无法继续扩容了,我们只有把底层的基础服务继续拆分,从底层开始扩容,上层才能扩展,这才能容纳以后三五年的增长。
于是那一年我们专门启动了一个更大的项目,把交易这个核心业务模块也拆分出来了。原来的淘宝交易除了跟商品管理耦合在一起,也在支付宝和淘宝之间跳来跳去,跟支付宝耦合在一起,系统复杂,用户体验也很不好。我们把交易的底层业务拆出来叫交易中心TC(tradecenter),所谓底层业务是例如创建订单、减库存、修改订单状态等原子型的操作;交易的上层业务叫交易管理TM(trademanager),例如拍下一件普通商品要对订单、库存、物流进行操作,拍下虚拟商品不需要对物流进行操作,这些在TM里面完成。这个项目取了一个很没有创意的名字——“千岛湖”,这帮开发人员取这个名字的目的是想在开发完毕之后,去千岛湖玩一圈,后来他们如愿以偿了。这个时候还有一个项目也在搞,就是淘宝商城,之前拆分出来的那些基础服务,给商城的快速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类目属性、用户中心、交易中心,随着这些模块逐步地拆分和服务化改造,我们在系统架构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到2008年底干脆做了一个更大的项目,把淘宝所有的业务都模块化,这是继2004年从LAMP架构到Java架构之后的第二次脱胎换骨。这个项目取了一个很霸气的名字,叫“五彩石”(女娲炼石补天用的石头)。这个系统重构的工作非常惊险,有人称之为“给一架高速飞行的飞机换发动机”。
“五彩石”项目发布之后,这帮工程师去三亚玩了几天。他们把淘宝的系统拆分成了如下架构:
其中UIC和forest上文说过,TC、IC、SC分别是交易中心(tradecenter)、商品中心(itemcenter)、店铺中心(shopcenter),这些中心级别的服务只提供原子级的业务逻辑,如根据ID查找商品、创建交易、减少库存等操作。再往上一层是业务系统TM(trademanager交易业务)、IM(itemmanager商品业务)、SM(shopmanager,因为不好听,所以后来改名叫SS,即shopsystem,店铺业务)、Detail(商品详情)。
拆分之后,系统之间的交互关系变得非常复杂,如图2所示。

拆分之后每个系统可以单独部署,业务简单,方便扩容;有大量可重用的模块以便于开发新的业务;能够做到专人专事,让技术人员更加专注于某一个领域。这样要解决的问题也很明显:分拆之后,系统之间还是必须要打交道的,越往底层的系统,调用它的客户方越多,这就要求底层的系统必须具有超大规模的容量和非常高的可用性。
另外,拆分之后的系统如何通讯?这里需要两种中间件系统,一种是实时调用的中间件(淘宝的HSF,高性能服务框架)、一种是异步消息通知的中间件(淘宝的Notify)。另外还有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用户在A系统登录了,到B系统的时候,用户的登录信息怎么保存?这又涉及一个session框架。再者,还有一个软件工程方面的问题:这么多层的一套系统,怎么去测试它?这些问题在后来的发展中都进行了解决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资源达人分享计划#
云计算——分布式存储.pptx
电源设计的发展方向——分布式电源设计(4)(1).doc
分布式存储技术以其高效、灵活和可扩展的特性,已经成为云计算时代的主要存储方式。相比传统机房存储,分布式存储具有更高的性能、可靠性和可扩展性。未来,随着云计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分布式存储技术将在更多领域...
在“算法设计与分析——分布式算法”这门研究生课程中,学生将深入学习如何设计和评估这些算法。以下是一些关键知识点: 1. 分布式系统基础:首先,了解分布式系统的架构和模型,包括客户端-服务器模型、P2P(对等...
### 云计算基础——分布式计算详解 #### 一、分布式计算概览 分布式计算,作为云计算领域的核心组成部分,指的是将计算...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布式计算的应用场景将会更加广泛,其重要性也将进一步凸显。
云计算大作业2——分布式机器学习框架.md
本资源包 "redis——分布式锁.zip" 提供了关于如何在 Redis 中实现分布式锁的相关内容。 分布式锁是一种在多节点之间协调访问共享资源的机制,确保同一时刻只有一个客户端能够访问特定资源。Redis 分布式锁基于其...
《Paxos到Zookeeper——分布式一致性原理与实践》是一本深入探讨分布式一致性问题的书籍,对于理解并应用Zookeeper这一关键的分布式协调系统具有重要价值。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掌握分布式环境中的数据一致性原理,并...
分布式神经网络框架是一种基于分布式计算原理构建的软件系统,旨在通过分散式计算资源的使用来加速...随着技术的持续发展,我们可以预见分布式神经网络框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引领深度学习技术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分布式计算系统是现代信息技术中的重要概念,它涉及多个相互协作的计算机节点,共同处理单一任务或大型数据集。吉林大学的这门精品课件旨在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这一领域的核心原理和技术。在这个压缩包中,我们可以...
#资源达人分享计划#
文章首先提出了分布式技术应用的背景,即在当前业务快速发展的趋势下,传统的大型主机因高可用性和高吞吐率被广泛应用于银行核心系统中。然而,随着业务量的增大,大型主机的资源消耗也显著增加,导致了高昂的经营...
多微电网案例分析——分布式能源交易的Matlab实现 随着能源结构的转型和电力市场的逐步开放,...通过对多微电网案例的深入分析和模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微电网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在新能源时代中的重要作用。
#资源达人分享计划#
未来的分布式网络管理发展方向包括开放性、标准化和可扩展性,例如使用分布计算工具来设计更灵活的管理系统,以及通过智能代理和云计算技术进一步优化网络管理的性能和响应速度。 总的来说,分布式网络管理通过将...
总的来说,分布式计算和网格计算是应对大数据和云计算时代挑战的重要工具,它们通过整合网络中的计算资源,提高了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各种科学研究和商业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分布式...
随着光纤传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布式传感系统逐渐成为其重要的分支,它能够实现大范围、长距离、连续的实时监测,因而在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主要包括基于布里渊散射、拉曼散射和瑞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