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 799997 次
- 性别:
- 来自: 成都
-
最新评论
-
天塔上的猫:
技术孵化,任重道远啊!不过大哥能力牛逼啊,相信会有实现的一天的 ...
技术孵化的探索之路 -
SIHAIloveYAN:
谢谢分享,刚刚考上研究生,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希望5年后再回到这 ...
我的2015 -
MUMU影子:
...
技术孵化的探索之路 -
tonyyan:
谢谢分享!
Java源码阅读的真实体会 -
cauchenlu:
http://ez.web126.cn/这个不错,完全颠覆目前 ...
一种快速开发的Java Web架构设计和实现(续)
对于非技术出身的创业者,往往有一种幻觉,比如:我们创业就差一个CTO了,再或者,就差一个程序员了。如果你是那个CTO或程序员,你会去吗?如果一开始就给你很丰厚的报酬呢?我的建议是:最好别去,因为不多久你就会出局。
创始人的不成熟,以及在团队的强势地位,会让一位优秀的技术合伙人也无所适从。
销售出身的创始人
这类人的几个典型特征:
业绩导向,工作成果和薪水挂钩,低底薪;
对技术认知度低,对工作量和技术难度缺乏判断能力;
对人缺乏信任,更相信博弈和制衡,而不是信任和合作;
做事没计划,一天一个点子;
和这类人合作,太考验情商了。
先说业绩导向吧,这个在技术领域基本上行不通。因为从技术到销售业绩有一个很长链条,中间有运营、营销、推广等环节。技术人员即使很有主人翁意识,也往往爱莫能助,搞不好还会被说成:多管闲事。
现在很多互联网项目,开始几年都不挣钱的(走渠道模式-积累用户的项目都是这样),更不好和业绩、营收挂钩。
技术人员的考核,我一般倾向于以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分配的任务,而这个任务往往可能细化到一天或一周:随时沟通和跟进,而不需要一个明确的量化指标。
因为创始人是规则的制定者,技术人员只得去适应,技术人员的不满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撒手不管走人。
对技术认知度低,这个是普遍现象,我一开始举的那个例子:就差一个CTO,主要指这种人。
比如,电商的订单管理系统,如果按订单价格区间查询很容易,但如果按订单所属用户的等级查询,技术难度就陡增;再比如,在商品数20万以下时,商品展示和搜索很简单,但如果超过100万,这块得全部重写,原来只需2天的工作任务,可能变为2个月。
还有像秒杀活动这种促销,如果不考虑负载,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只有考虑负载时的10%都不到。
不懂技术的老板,可能会这样和技术沟通,你看这个优惠券功能,电商网站都有了,你们怎么两周还没搞定?对技术人员的缺乏尊重和信任,是很多年轻创业者容易犯的致命错误。
你让老板无条件信任你?除非你当雷锋。
如果一味去满足老板的进度要求,加班加点,很可能欠下一推技术债务,过不了一年,系统就维护不动了,没有人敢对系统动刀,整个系统得全部重来。这时候,老板可能想换一批人了,开发2.0版。
对于那种一天一个点子的销售人员,与其说是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不如说是对市场缺乏前瞻性。因为这种拍脑袋导致的需求变更,技术人员往往也是怨声载道。在IT行业,听说离职的几大原因之一,就是业务需求的反复变更。
我再来批驳下技术人员吧。
技术人员出身
可以按公司类型划分:
来自外企的;
来自大型民企的;
来自中小型民企的;
来自国企的;
还可以分,来自互联网技术公司的,来自传统行业IT部门的。
先说外企吧。
很多外企都说自己是设在中的研究院、研发中心。就像IBM几年前在成都双流机场打了几年的广告:智慧的地球,不过是一种营销手段。其实,他们也就是忽悠下那些毕业生。
外企在中国的开发中心,一般主要是三种:海外外包(客户是欧美日)、国内外包(做项目)、企业内包(比如IBM内部的OA系统,非公司核心产品)。
如果是海外外包,这种活一般是从详细设计开始做,也就是说架构设计和概要设计这种有技术含量的别人都做完了。
如果是碰上对日项目,就直接编码了,包括方法命名别人都写好了,纯粹沦为软件工厂-代码工人。当时,我见到一个日本项目,文件命名是201.jsp、202.jsp,我顿时石化了。
但你不得不佩服日本人在软件工程领域的造诣:能够将工作分解到大学毕业生就可以做,而且项目进度控制到10%以内,目前只有制造业可以做到啊。
而这些项目经理,每天主要工作职责就是更新Excel进度表,然后邮件提交到客户方。
你说,要是遇到这些顶着光环的技术人员或项目经理,你还能抵制住诱惑?而且对方还是名校出身哦,因为这些外企一般只去名校校招。
想想国内的软件项目外包,甲方告诉你,我要xx功能,你yy周给我做出来,要多少银子?双方价格勾兑好后,乙方开工,其间不过问,yy周后甲方验收,傻眼了吧?
软件本质上是对业务的一种抽象,如果甲方对业务都不梳理,乙方如何抽象(转化为软件模型),更不要说后面的技术实现了。
很多甲方(创业公司),就以为软件外包和做SPA一样,交钱后躺在那里,就可以爽歪歪了。如果这样,基本上失败概率在90%以上。
一般软件开发报价有两种模式:
按软件开发过程报价:需求文档+效果图+功能开发量
按功能需求报价:功能开发量*2
一般来说,前一种要稳妥些:通过分阶段交付来化解项目风险。
但问题是,没有看到可运行的程序,甲方一般把需求文档和效果图不当回事;
另外,有些乙方,将需求文档写得很抽象(找一个普适的需求文档模版抄),核心需求都散落在巨幅冗余文字中,甲方也很难判断文档中需求是自己想要的。
按功能需求报价=功能量*2,这也表明了,开发只占工作量的50%左右,另外50%是业务调研、需求分析、产品设计、测试等。
上面还说到一种:软件内包,以及外企的国内外包,而做好它,除了有优秀的技术人员,还需要优秀的技术管理人员:精通软件过程管理。
下面我多啰嗦点软件过程管理,因为它就是软件管理的孙子兵法。
CMM5(软件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以及和CMM3匹配的RUP软件过程管理方法论。这种业外人不好理解,你就当成制造业的SOP(标准操作流程)吧。
国内软件外包巨头,一般要花钱做这种认证,就像现在的农产品要搞个绿色食品认证,才能卖个好价钱。
先不说CMM5规范吧,它的规范文档大概可以打印成几本教材。RUP流程是IBM的一套软件开发SOP,也是恢弘巨制,反正我研究了3年还没有完全摸透。后来IBM在推Agile RUP,也就是剪裁过的RUP。问题是,有几个人有能力剪裁。
RUP我还是很喜欢的,对于某些传统行业的复杂业务,目前我没有看到更有效的方法学(不要和我谈SCRUM,这个不是用来管理需求的)。
软件工程的成熟度,比起建筑业差远了,每年估计提升不到3%。我从业10年来,没有感觉到开发一个模块以前10天现在5天。软件生产力的瓶颈,在于业务需求的非标准化。
还有一种人,说自己会敏捷过程,其实还是在用瀑布开发过程。
是不是用敏捷过程,看他发版时是不是追求完美主义:必须等这个功能开发完毕才能上线。很多人有这种类似情结:没有在线支付、没有退款功能、没有在线客服,怎么算一个电商系统呢?
敏捷讲究的是迭代开发,但这种人一看就懂,一做就忘。会站立晨会、纸贴todo,那不叫敏捷。
敏捷过程建立在信任、合作的基础上,否则晨会就成了批斗会。
还有,团队1个高级,2个中级,10个初级,就别强调敏捷了,那些新人会逼得吐血。
我谈了这么多的软件过程管理(注意:不是项目管理),其实就是想说,一直在用这种重型软件开发方法学的,或是专业软件公司那一套方法学,你让这种技术管理人员来到创业型公司就自废武功,放弃飞机加大炮,换成小米加步枪的作战方式,容易吗?
而且,项目开始时,你一看到那些高大上的文档,可能还会有这种错觉:我终于找到技术大牛了,虽然你基本上看不懂。
还有一点不能忽略的,就是大型软件公司出身的,以前面对的是一批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需求分析师,他们负责将客户需求收集整理回来。现在面对的各部门同事都是电脑盲,而且对业务基本上没有软件抽象能力,沟通会非常考验技术合伙人的智商和情商,如果缺乏同理心,技术人员会在心里抱怨:这群SB。久而久之,部门冷战一触即发。之所以我特别提出来,是因为技术大牛普遍情商都不高。
把技术牛人提升为技术管理者是创始人最容易犯的严重错误之一。
还有,对软件公司这种知识型员工,如果用传统行业普遍采用的泰勒管理方法(工业管理),如严格的考勤、请假制度,会严重挫伤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要知道很多技术大牛就是夜猫子。如果创始人不了解技术型公司文化,很容易和技术合伙人产生沟通隔阂。
还有一种人,比较受创业公司欢迎,就是BAT出身的。
听说前两年,只要是BAT的,投资人就会追着问,我先给你300万,你出来创业吧。大家当个笑话就行了。
现在BAT的技术人员都是多少万了,随便一个产品线就是几百人,除了几个总监、高级经理、技术经理,大多数人都是螺丝钉,对某块可能确实钻得很深,但技术广度不够。
这些技术大牛习惯于技术实现思维(执行者),而不是解决方案思维(管理者)。如果不搞出点有技术含量的,或是用别人现成的云服务,那是一件多么没成就感的事情。
我前段时间看到一个猎聘上成都地区简历,里面一位25k的CTO,上个创业项目是社区O2O,其中有一个功能是小区交友,在谈到技术可行性时写道(原话):论证移动即时通讯、文字、图片、语音、视频方案;论证LVS在项目中的作用,确定服务器数量和成本。
要是我们Boss遇到这种技术负责人,估计要哭了。幸好别人只是论证了,而不是开发了。反正这些功能,我用10万就可以搞定(有对应的SAAS和IAAS云服务)。
我估计这就是BAT那种高端人才:做过大型高负载、高可用、海量用户的即时通讯解决方案。
小型作坊式的民企,我就不吐槽了。这类企业不乏技术大拿,但都是草莽英雄。如果还在大公司呆过,那就完美了:能屈能伸。
国企我就不谈了,技术人员受国企官僚影响应该不算严重。但有这种习惯:啥屁点需求都要把运营、市场、客服部门拉在一起,看起来是群策群力,实则推卸责任。
其实有一种破局方法:做了再说,错了再改;在关键需求上主动征求相关部门建议,注意是当面,不是邮件+CC。
大家知道,国企生存法则是,不求无功但求无过,说白了还是怕有人整你。
我上面说的似乎有些专业性,再谈几个比较通俗易懂的坑。
猎头推荐
猎头推荐,对于一些成熟企业可能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是给创业型企业推荐CTO,小心他会把你带到坑里。
猎头能够做的,就是推荐一批候选人,能否从中找到真正适合的那一位,前提是创业者对CTO的合理定位,然后才是匹配识别。就像知名企业的HR,能做的只是搜集简历,还得需要面试官来甄别。
如果一个创业者在早期,也让猎头找一位高大上的CTO,可能会让公司死的更快:成本超支,进度超期。
做三年后1000万用户的规划,但公司第一年10万用户、能否存活还是一个问题。
我暂时还不谈找到一位自认为适合的CTO后,所可能出现的问题:
产品开发期,CTO的技术视野和管理能力有限,从而没法在有限的资金、人力、时间下达成实现产品目标;
业务运营期,技术处于维持状态,因为前期对技术不合理的定位导致股权比例授予不当,一直寻思怎么让CTO出局;
很多创始人过了很久才想明白,自己公司原来不是技术驱动的;
同时,因为业务稳定,原来的技术团队成本过高,想开始对技术部动手,而缺乏团队支撑和技术挑战的CTO,职业发展就到尽头了。
技术合伙人的经济状况
技术做得好的,大多数都来自农村,家境贫寒。而且,因为自己的圈子和社会阶层,找的对象家境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工作5年后一般到了买房的年龄,存款买房或月供都是实实在在的压力。
而创业者这种励志男,一般经济状况也好不到哪里。王健林做电商时是说过自己在创业吗?。创业者给的也就是一个空头支票-股权,这个套现的几率大概5%都不到,技术合伙人平时也就拿着1/3到1/2的薪水。如果项目半年一年都看不到希望,就要开始考验技术合伙人的人性了。
再说,别人挪个地方,可能薪水翻三倍,又稳定又有身份,马上可以解决现在的燃眉之急。另外,你怎么知道别人当职业经理人就一定不能获得股权或期权呢?
很多技术合伙人,在看不到项目前景或经济压力过大,都有过退却的打算。
所以,找技术合伙人,如果主要目标是拥有优秀技术资源,而不是降低成本,我建议钱给够,别让他分心。
如果资金充裕,而合伙人也乐意不要股份,就给高工资、当雇员好了。
把技术合伙人当产品经理用
从软件开发过程角度,业务调研、需求分析、原型设计,以及其交付件概要设计和原型文档,都是产品经理应该干的活。技术人员拿到这些交付件开始开发功能。而完成这些交付件,大概要占去项目工时30%以上。
应该有80%以上的技术合伙人不具备产品设计能力,这不是问题,问题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能力短板,导致想不到或不愿意去招一位产品经理。
我非常不建议CEO去找一位和技术合伙人平级的产品总监,沟通和协作会是一个大问题。另外,因为产品和技术很难合理分工,产品决策权之争会导致严重内耗。比如,UI设计师是属于产品部还是技术部?还有,大数据分析师呢?
如果创始人是产品出身,产品定义后,可以暂时不找技术合伙人,找个程序员干活就行了。
技术合伙人的能力瓶颈
并不是所有技术人员都能跟上公司的成长,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技术合伙人的能力要求不同。
在初创阶段,技术合伙人是个会写代码的就够了。随着用户的快速增长,对其软件架构设计能力开始有要求;
随着公司业务的壮大,对其技术前瞻性,以及中型技术团队管理能力有要求,这时候姑且称为技术总监吧;
当公司发展到需要一位真正的技术副总裁时,需要对行业格局有前瞻性,比如在什么时间点投入怎样的资源强化哪块技术,以及优秀的商业/技术平衡能力,可能原来的CTO/CIO角色也无法胜任;
当然,每个阶段,技术合伙人可以去物色比自己更优秀的技术人员,但管理工作还是无法找人替代的,难道指望他让贤?
在引入技术合伙人时,创始人就应该意识到可能会有这种问题,并制定双赢的技术退出机制。否则出现那种CTO走后,代码被删、数据库被销毁、服务器被格式化,那就悲剧了。
如果对技术合伙人能力没有把握,并且在退出机制上比较顾虑,找一个临时技术团队-提供技术孵化服务的公司,可能更靠谱。
在发布产品初版,并且引入资本后,你有足够的筹码吸引到优秀的技术合伙人。
当公司还是一个屌丝时,不要期望引来白富美;当你成长为参天大树时,凤凰自飞来。
转载请注明作者:
陈志武 http://weibo.com/zwchen
个人微信号:zhiwuchen
创始人的不成熟,以及在团队的强势地位,会让一位优秀的技术合伙人也无所适从。
销售出身的创始人
这类人的几个典型特征:
业绩导向,工作成果和薪水挂钩,低底薪;
对技术认知度低,对工作量和技术难度缺乏判断能力;
对人缺乏信任,更相信博弈和制衡,而不是信任和合作;
做事没计划,一天一个点子;
和这类人合作,太考验情商了。
先说业绩导向吧,这个在技术领域基本上行不通。因为从技术到销售业绩有一个很长链条,中间有运营、营销、推广等环节。技术人员即使很有主人翁意识,也往往爱莫能助,搞不好还会被说成:多管闲事。
现在很多互联网项目,开始几年都不挣钱的(走渠道模式-积累用户的项目都是这样),更不好和业绩、营收挂钩。
技术人员的考核,我一般倾向于以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分配的任务,而这个任务往往可能细化到一天或一周:随时沟通和跟进,而不需要一个明确的量化指标。
因为创始人是规则的制定者,技术人员只得去适应,技术人员的不满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撒手不管走人。
对技术认知度低,这个是普遍现象,我一开始举的那个例子:就差一个CTO,主要指这种人。
比如,电商的订单管理系统,如果按订单价格区间查询很容易,但如果按订单所属用户的等级查询,技术难度就陡增;再比如,在商品数20万以下时,商品展示和搜索很简单,但如果超过100万,这块得全部重写,原来只需2天的工作任务,可能变为2个月。
还有像秒杀活动这种促销,如果不考虑负载,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只有考虑负载时的10%都不到。
不懂技术的老板,可能会这样和技术沟通,你看这个优惠券功能,电商网站都有了,你们怎么两周还没搞定?对技术人员的缺乏尊重和信任,是很多年轻创业者容易犯的致命错误。
你让老板无条件信任你?除非你当雷锋。
如果一味去满足老板的进度要求,加班加点,很可能欠下一推技术债务,过不了一年,系统就维护不动了,没有人敢对系统动刀,整个系统得全部重来。这时候,老板可能想换一批人了,开发2.0版。
对于那种一天一个点子的销售人员,与其说是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不如说是对市场缺乏前瞻性。因为这种拍脑袋导致的需求变更,技术人员往往也是怨声载道。在IT行业,听说离职的几大原因之一,就是业务需求的反复变更。
我再来批驳下技术人员吧。
技术人员出身
可以按公司类型划分:
来自外企的;
来自大型民企的;
来自中小型民企的;
来自国企的;
还可以分,来自互联网技术公司的,来自传统行业IT部门的。
先说外企吧。
很多外企都说自己是设在中的研究院、研发中心。就像IBM几年前在成都双流机场打了几年的广告:智慧的地球,不过是一种营销手段。其实,他们也就是忽悠下那些毕业生。
外企在中国的开发中心,一般主要是三种:海外外包(客户是欧美日)、国内外包(做项目)、企业内包(比如IBM内部的OA系统,非公司核心产品)。
如果是海外外包,这种活一般是从详细设计开始做,也就是说架构设计和概要设计这种有技术含量的别人都做完了。
如果是碰上对日项目,就直接编码了,包括方法命名别人都写好了,纯粹沦为软件工厂-代码工人。当时,我见到一个日本项目,文件命名是201.jsp、202.jsp,我顿时石化了。
但你不得不佩服日本人在软件工程领域的造诣:能够将工作分解到大学毕业生就可以做,而且项目进度控制到10%以内,目前只有制造业可以做到啊。
而这些项目经理,每天主要工作职责就是更新Excel进度表,然后邮件提交到客户方。
你说,要是遇到这些顶着光环的技术人员或项目经理,你还能抵制住诱惑?而且对方还是名校出身哦,因为这些外企一般只去名校校招。
想想国内的软件项目外包,甲方告诉你,我要xx功能,你yy周给我做出来,要多少银子?双方价格勾兑好后,乙方开工,其间不过问,yy周后甲方验收,傻眼了吧?
软件本质上是对业务的一种抽象,如果甲方对业务都不梳理,乙方如何抽象(转化为软件模型),更不要说后面的技术实现了。
很多甲方(创业公司),就以为软件外包和做SPA一样,交钱后躺在那里,就可以爽歪歪了。如果这样,基本上失败概率在90%以上。
一般软件开发报价有两种模式:
按软件开发过程报价:需求文档+效果图+功能开发量
按功能需求报价:功能开发量*2
一般来说,前一种要稳妥些:通过分阶段交付来化解项目风险。
但问题是,没有看到可运行的程序,甲方一般把需求文档和效果图不当回事;
另外,有些乙方,将需求文档写得很抽象(找一个普适的需求文档模版抄),核心需求都散落在巨幅冗余文字中,甲方也很难判断文档中需求是自己想要的。
按功能需求报价=功能量*2,这也表明了,开发只占工作量的50%左右,另外50%是业务调研、需求分析、产品设计、测试等。
上面还说到一种:软件内包,以及外企的国内外包,而做好它,除了有优秀的技术人员,还需要优秀的技术管理人员:精通软件过程管理。
下面我多啰嗦点软件过程管理,因为它就是软件管理的孙子兵法。
CMM5(软件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以及和CMM3匹配的RUP软件过程管理方法论。这种业外人不好理解,你就当成制造业的SOP(标准操作流程)吧。
国内软件外包巨头,一般要花钱做这种认证,就像现在的农产品要搞个绿色食品认证,才能卖个好价钱。
先不说CMM5规范吧,它的规范文档大概可以打印成几本教材。RUP流程是IBM的一套软件开发SOP,也是恢弘巨制,反正我研究了3年还没有完全摸透。后来IBM在推Agile RUP,也就是剪裁过的RUP。问题是,有几个人有能力剪裁。
RUP我还是很喜欢的,对于某些传统行业的复杂业务,目前我没有看到更有效的方法学(不要和我谈SCRUM,这个不是用来管理需求的)。
软件工程的成熟度,比起建筑业差远了,每年估计提升不到3%。我从业10年来,没有感觉到开发一个模块以前10天现在5天。软件生产力的瓶颈,在于业务需求的非标准化。
还有一种人,说自己会敏捷过程,其实还是在用瀑布开发过程。
是不是用敏捷过程,看他发版时是不是追求完美主义:必须等这个功能开发完毕才能上线。很多人有这种类似情结:没有在线支付、没有退款功能、没有在线客服,怎么算一个电商系统呢?
敏捷讲究的是迭代开发,但这种人一看就懂,一做就忘。会站立晨会、纸贴todo,那不叫敏捷。
敏捷过程建立在信任、合作的基础上,否则晨会就成了批斗会。
还有,团队1个高级,2个中级,10个初级,就别强调敏捷了,那些新人会逼得吐血。
我谈了这么多的软件过程管理(注意:不是项目管理),其实就是想说,一直在用这种重型软件开发方法学的,或是专业软件公司那一套方法学,你让这种技术管理人员来到创业型公司就自废武功,放弃飞机加大炮,换成小米加步枪的作战方式,容易吗?
而且,项目开始时,你一看到那些高大上的文档,可能还会有这种错觉:我终于找到技术大牛了,虽然你基本上看不懂。
还有一点不能忽略的,就是大型软件公司出身的,以前面对的是一批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需求分析师,他们负责将客户需求收集整理回来。现在面对的各部门同事都是电脑盲,而且对业务基本上没有软件抽象能力,沟通会非常考验技术合伙人的智商和情商,如果缺乏同理心,技术人员会在心里抱怨:这群SB。久而久之,部门冷战一触即发。之所以我特别提出来,是因为技术大牛普遍情商都不高。
把技术牛人提升为技术管理者是创始人最容易犯的严重错误之一。
还有,对软件公司这种知识型员工,如果用传统行业普遍采用的泰勒管理方法(工业管理),如严格的考勤、请假制度,会严重挫伤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要知道很多技术大牛就是夜猫子。如果创始人不了解技术型公司文化,很容易和技术合伙人产生沟通隔阂。
还有一种人,比较受创业公司欢迎,就是BAT出身的。
听说前两年,只要是BAT的,投资人就会追着问,我先给你300万,你出来创业吧。大家当个笑话就行了。
现在BAT的技术人员都是多少万了,随便一个产品线就是几百人,除了几个总监、高级经理、技术经理,大多数人都是螺丝钉,对某块可能确实钻得很深,但技术广度不够。
这些技术大牛习惯于技术实现思维(执行者),而不是解决方案思维(管理者)。如果不搞出点有技术含量的,或是用别人现成的云服务,那是一件多么没成就感的事情。
我前段时间看到一个猎聘上成都地区简历,里面一位25k的CTO,上个创业项目是社区O2O,其中有一个功能是小区交友,在谈到技术可行性时写道(原话):论证移动即时通讯、文字、图片、语音、视频方案;论证LVS在项目中的作用,确定服务器数量和成本。
要是我们Boss遇到这种技术负责人,估计要哭了。幸好别人只是论证了,而不是开发了。反正这些功能,我用10万就可以搞定(有对应的SAAS和IAAS云服务)。
我估计这就是BAT那种高端人才:做过大型高负载、高可用、海量用户的即时通讯解决方案。
小型作坊式的民企,我就不吐槽了。这类企业不乏技术大拿,但都是草莽英雄。如果还在大公司呆过,那就完美了:能屈能伸。
国企我就不谈了,技术人员受国企官僚影响应该不算严重。但有这种习惯:啥屁点需求都要把运营、市场、客服部门拉在一起,看起来是群策群力,实则推卸责任。
其实有一种破局方法:做了再说,错了再改;在关键需求上主动征求相关部门建议,注意是当面,不是邮件+CC。
大家知道,国企生存法则是,不求无功但求无过,说白了还是怕有人整你。
我上面说的似乎有些专业性,再谈几个比较通俗易懂的坑。
猎头推荐
猎头推荐,对于一些成熟企业可能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是给创业型企业推荐CTO,小心他会把你带到坑里。
猎头能够做的,就是推荐一批候选人,能否从中找到真正适合的那一位,前提是创业者对CTO的合理定位,然后才是匹配识别。就像知名企业的HR,能做的只是搜集简历,还得需要面试官来甄别。
如果一个创业者在早期,也让猎头找一位高大上的CTO,可能会让公司死的更快:成本超支,进度超期。
做三年后1000万用户的规划,但公司第一年10万用户、能否存活还是一个问题。
我暂时还不谈找到一位自认为适合的CTO后,所可能出现的问题:
产品开发期,CTO的技术视野和管理能力有限,从而没法在有限的资金、人力、时间下达成实现产品目标;
业务运营期,技术处于维持状态,因为前期对技术不合理的定位导致股权比例授予不当,一直寻思怎么让CTO出局;
很多创始人过了很久才想明白,自己公司原来不是技术驱动的;
同时,因为业务稳定,原来的技术团队成本过高,想开始对技术部动手,而缺乏团队支撑和技术挑战的CTO,职业发展就到尽头了。
技术合伙人的经济状况
技术做得好的,大多数都来自农村,家境贫寒。而且,因为自己的圈子和社会阶层,找的对象家境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工作5年后一般到了买房的年龄,存款买房或月供都是实实在在的压力。
而创业者这种励志男,一般经济状况也好不到哪里。王健林做电商时是说过自己在创业吗?。创业者给的也就是一个空头支票-股权,这个套现的几率大概5%都不到,技术合伙人平时也就拿着1/3到1/2的薪水。如果项目半年一年都看不到希望,就要开始考验技术合伙人的人性了。
再说,别人挪个地方,可能薪水翻三倍,又稳定又有身份,马上可以解决现在的燃眉之急。另外,你怎么知道别人当职业经理人就一定不能获得股权或期权呢?
很多技术合伙人,在看不到项目前景或经济压力过大,都有过退却的打算。
所以,找技术合伙人,如果主要目标是拥有优秀技术资源,而不是降低成本,我建议钱给够,别让他分心。
如果资金充裕,而合伙人也乐意不要股份,就给高工资、当雇员好了。
把技术合伙人当产品经理用
从软件开发过程角度,业务调研、需求分析、原型设计,以及其交付件概要设计和原型文档,都是产品经理应该干的活。技术人员拿到这些交付件开始开发功能。而完成这些交付件,大概要占去项目工时30%以上。
应该有80%以上的技术合伙人不具备产品设计能力,这不是问题,问题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能力短板,导致想不到或不愿意去招一位产品经理。
我非常不建议CEO去找一位和技术合伙人平级的产品总监,沟通和协作会是一个大问题。另外,因为产品和技术很难合理分工,产品决策权之争会导致严重内耗。比如,UI设计师是属于产品部还是技术部?还有,大数据分析师呢?
如果创始人是产品出身,产品定义后,可以暂时不找技术合伙人,找个程序员干活就行了。
技术合伙人的能力瓶颈
并不是所有技术人员都能跟上公司的成长,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技术合伙人的能力要求不同。
在初创阶段,技术合伙人是个会写代码的就够了。随着用户的快速增长,对其软件架构设计能力开始有要求;
随着公司业务的壮大,对其技术前瞻性,以及中型技术团队管理能力有要求,这时候姑且称为技术总监吧;
当公司发展到需要一位真正的技术副总裁时,需要对行业格局有前瞻性,比如在什么时间点投入怎样的资源强化哪块技术,以及优秀的商业/技术平衡能力,可能原来的CTO/CIO角色也无法胜任;
当然,每个阶段,技术合伙人可以去物色比自己更优秀的技术人员,但管理工作还是无法找人替代的,难道指望他让贤?
在引入技术合伙人时,创始人就应该意识到可能会有这种问题,并制定双赢的技术退出机制。否则出现那种CTO走后,代码被删、数据库被销毁、服务器被格式化,那就悲剧了。
如果对技术合伙人能力没有把握,并且在退出机制上比较顾虑,找一个临时技术团队-提供技术孵化服务的公司,可能更靠谱。
在发布产品初版,并且引入资本后,你有足够的筹码吸引到优秀的技术合伙人。
当公司还是一个屌丝时,不要期望引来白富美;当你成长为参天大树时,凤凰自飞来。
转载请注明作者:
陈志武 http://weibo.com/zwchen
个人微信号:zhiwuchen
评论
1 楼
Yano_nankai
2016-01-30
特意注册了账号来回复楼主。
我是看到《如何阅读Java源码》这篇文章关注楼主的,进而发现楼主从06年到16年都在坚持写博客,阶段性回顾和年回顾。我花了大概4天时间,按照时间顺序,把楼主的文章看了60%。
我也是南开研究生,今年毕业。得知南开BT是楼主写的服务器,很激动~还看到您写的一篇关于中年危机的文章,那年(楼主40岁时)应该正好是百年校庆吧!
感谢楼主的分享,其中很多思考、处事、经历都很受益!
我是看到《如何阅读Java源码》这篇文章关注楼主的,进而发现楼主从06年到16年都在坚持写博客,阶段性回顾和年回顾。我花了大概4天时间,按照时间顺序,把楼主的文章看了60%。
我也是南开研究生,今年毕业。得知南开BT是楼主写的服务器,很激动~还看到您写的一篇关于中年危机的文章,那年(楼主40岁时)应该正好是百年校庆吧!
感谢楼主的分享,其中很多思考、处事、经历都很受益!
发表评论
-
技术孵化的探索之路
2016-05-08 22:32 2700我是在2016年元旦前几天 ... -
开发人员的薪水,是否要和销售业绩挂钩?
2011-07-18 18:48 3188我说的是电子商务企业里面的开发人员。 大家知道,电子商务就是在 ... -
说说Code Review
2011-06-15 13:50 7715对于软件开发团队,Code ... -
我对创业和管理的一些看法
2011-05-27 18:23 4171创业,对于刚工作的人 ... -
专制,也许只是一种领导风格
2010-10-11 13:17 9359在工作中,我们对自己 ... -
创造力,源于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
2010-09-24 12:51 2924曾经很多人认为,迪斯 ... -
[个人管理]暗时间,平凡与优秀间的距离
2010-09-02 19:54 4272每个人都希望,在他所 ... -
工作进度反馈,有一种更优雅的方式吗?
2010-08-27 14:59 10035工作进度反馈,这是站 ... -
管理路漫漫:团队习惯的养成
2010-08-25 23:32 3347记得几年前在一家公司 ... -
[个人管理]一位技术人员成长的烦恼及我的分析
2010-08-08 11:04 5755上次和JavaEye朋友rubys聊 ... -
管理经验,很难直接从书本中学来
2010-08-05 00:39 3163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 ... -
项目管理,本质和项目管理工具无关
2010-07-14 23:53 23156管理软件,本质上是对 ... -
关于RSS阅读器设计及体会
2010-07-09 00:01 3637写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lazylorna MM,而主题是围绕我 ... -
网络阅读,为什么人会浮躁?
2010-06-24 22:39 6462这篇文章放到这个版面,因为我认为它属于管理的范畴:个人管理(时 ... -
环境的力量
2010-06-15 22:35 1579环境的力量,大家应该 ... -
IT行业的你,在成本部门还是利润部门?
2010-06-03 13:07 8928题外话:本文应该引起项目管理者和开发人员的思考:如何进行薪酬管 ... -
看图说话:如何高效地工作、学习及阅读?
2010-05-22 14:32 4459我们每天都会遇到下面这些问题,我一直在思考,现在把它绘制出来了 ... -
我的项目经历及分析:为什么一个小项目要花掉8个人月?
2010-05-20 14:53 5429这是我亲身经历的项目,并且是项目负责人,该项目只有10个左右核 ... -
关于软件思想在管理中的一点体会
2010-05-07 18:02 1551软件这行,如果干得有滋味,也许会有这种体会:软件就是把一些做事 ... -
关于学校做事和公司做事的差别
2010-05-03 23:19 2700在前不久的部门周例会 ...
相关推荐
- **寻找CEO合伙人**:加入1号货的之后,李军面临了许多挑战,但也因此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包括技术、产品、运营和管理等方面。 #### 二、技术人成长的底层逻辑 - **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技术人,解决问题的...
团队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找到合适的合伙人和技术人才对于初创企业至关重要。 - **价值观相近:** 团队成员的价值观应该相近,这有助于建立信任基础,促进开放沟通。 - **技能互补:** 团队成员之间的技能...
对旋轴流风机毕业设计说明书.doc
内容概要:本文档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中的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分析实验预习报告。报告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理解SVM的基本原理、核函数的作用以及参数调节对模型的影响,同时掌握特征选取的方法和重要性,为后续处理更复杂的数据集积累经验。实验任务包括对鸢尾花数据集进行特征探索,通过绘制相关性矩阵、径向可视化或各特征之间的关系矩阵图,深入了解数据集特征,并利用SVM算法实现对该数据集的准确分类。实验设备和环境要求操作系统为Windows、Linux或macOS均可,编程语言为Python,并搭配NumPy、Pandas、Scikit-learn和Matplotlib等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库。; 适合人群: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编程经验,正在学习或从事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领域工作的学生或研究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适用于需要理解SVM算法原理及其应用的学习者;②帮助研究者掌握如何使用SVM进行分类任务,特别是针对线性不可分的数据集;③为后续更复杂的机器学习项目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其他说明:实验将在图书馆附楼计算中心进行,时间为2025年4月15日,由教师王艳指导并批阅。实验预习过程应详细记录设计思想、设计步骤等初步方案,可以通过程序流程图、伪代码、预定相关测试数据和预期结果等方式来表示。
步进式推刚机设计说明书.doc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以提高交通流量预测的准确性。文中首先解释了BP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及其局限性,即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问题。随后,作者展示了遗传算法的工作原理,并将其应用于优化BP神经网络的权重和偏置。通过定义适应度函数、选择、交叉和变异等步骤,实现了对BP神经网络的有效改进。实验结果显示,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在交通流量预测中的精度显著高于传统的BP神经网络,特别是在处理复杂的非线性问题时表现出色。 适用人群:对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以及交通流量预测感兴趣的科研人员和技术开发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进行精确交通流量预测的应用场景,如智能交通系统、城市规划等领域。主要目标是通过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解决其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从而提高预测精度和稳定性。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详细的Python代码实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这一优化方法。同时,强调了遗传算法在全局搜索方面的优势,以及其与BP神经网络结合所带来的性能提升。此外,还讨论了一些具体的实施技巧,如适应度函数的设计、交叉和变异操作的选择等。 标签1,标签2,标签3,标签4,标签5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组态王6.53和西门子S7-200PLC构建的电镀生产线仿真系统的开发过程。主要内容涵盖IO配置表、PLC梯形图编程、组态王动画脚本编写以及故障模拟等功能。文中展示了如何通过PLC控制行车移动、槽位状态监测、溶液参数调节等关键操作,并通过定时器、互锁机制、PID调节等技术手段实现精确控制。此外,还提供了详细的调试经验和优化方法,如调整定时器参数、优化动画效果等。 适合人群:从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尤其是熟悉PLC编程和组态软件使用的专业人士。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进行电镀生产线自动化调试和仿真的场合。主要目标是帮助工程师理解和掌握电镀生产线的自动化控制逻辑,提高调试效率,减少实际生产中的错误。 其他说明:文章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包括大量实际操作经验和调试技巧,有助于读者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附带的运行效果视频进一步增强了理解和应用效果。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模糊神经网络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中进行负荷功率智能分配的方法及其在Simulink/Matlab环境下的仿真实现。文中首先阐述了光伏和风机的MPPT算法,分别采用了扰动观察法和叶尖速比控制来优化能量捕获。接着重点讨论了模糊控制器的设计,通过定义输入变量(电网频率偏差、直流母线电压、SOC储能状态)和输出变量(各级负荷的功率分配系数),以及隶属度函数和规则库的构建,实现了对不同等级负荷的智能分配。此外,文章还探讨了VSC逆变器的控制策略,特别是在锁相环参数设置和LC滤波器方面的优化措施。最后,通过一系列仿真实验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适合人群:从事电力电子、智能控制系统研究的技术人员,尤其是对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感兴趣的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中负荷功率分配策略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目标是掌握模糊神经网络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提高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 其他说明:文章提供了详细的代码片段和仿真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复现实验结果。同时,强调了调参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有助于减少实际项目中的调试时间和成本。
人工智能原理及应用 王万森 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毕业设计(论文) 直动式液压往复泵设计说明书.doc.doc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S7-200 PLC和MCGS组态软件构建的四路抢答器控制系统。首先阐述了系统的硬件架构,包括四个抢答按钮、复位按钮、指示灯和蜂鸣器的连接方式及其对应的PLC输入输出点配置。接着深入解析了梯形图程序的关键逻辑,如抢答互锁机制、时间戳判断防止多选手同时抢答以及主持人控制的抢答允许标志。此外,还探讨了MCGS组态画面的设计,包括动态效果展示、触摸屏变量绑定和抢答超时处理。最后,分享了一些调试经验和优化技巧,如反向电动势防护、接线注意事项和系统性能测试。 适用人群:对PLC编程和工控系统感兴趣的工程师和技术爱好者,尤其是有一定PLC基础的学习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竞赛类节目或培训场所,用于搭建高效可靠的抢答系统,提升互动性和趣味性。主要目标是帮助读者掌握PLC编程技巧和MCGS组态设计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类似项目的开发。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详细的梯形图代码片段和接线图示例,便于读者理解和实践。同时强调了硬件防抖和软件互锁的重要性,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内容概要:本文档详细介绍了Python爬虫的学习资源,涵盖基础知识、实例教程、反爬机制及应对策略、学习资源推荐和法律道德注意事项。基础知识部分讲解了核心库与框架(Requests库、BeautifulSoup、Scrapy框架)及其使用方法,数据提取技术(正则表达式、XPath、JSON处理)。实例教程按初级、中级、高级分类,包括静态网页抓取、动态内容抓取、分布式爬虫等项目。反爬机制与应对策略中列举了常见的反爬技术(User-Agent检测、IP频率限制等)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请求头伪装、IP代理池等)。最后强调了学习过程中应遵守的相关法律法规。; 适合人群:对Python爬虫技术感兴趣的初学者或有一定经验的研发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掌握Python爬虫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工具;②通过实例项目提高实际操作能力;③了解并应对反爬机制;④确保爬虫活动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 阅读建议:建议读者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注意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蛋白酶的工厂设计说明书.doc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解析了松下FP-XH六轴伺服控制系统在汽车零部件生产线上的多工位转盘控制程序。该程序分为五个主要模块:主程序循环控制、手动模式处理、自动流程控制、报警处理模块以及输出刷新模块。每个模块的功能明确,如主程序负责调用各个子程序,报警处理模块将故障类型分颜色显示,便于快速定位问题。此外,文中介绍了点动控制中的防呆设计、绝对定位中的环形地址计算法、状态机设计用于管理六个轴的状态,以及异常处理逻辑如断电后的数据恢复机制。这些设计不仅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色,经过三年的实际运行验证。 适合人群:从事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尤其是对PLC编程和多轴伺服系统感兴趣的读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深入了解PLC编程技巧、多轴伺服控制逻辑、异常处理机制以及提高系统稳定性的场合。目标是帮助读者掌握松下FP-XH PLC在复杂工业环境中的应用方法,提升实际项目的开发效率。 其他说明:本文不仅提供了详细的代码解析,还包括了许多实用的编程技巧和注意事项,如注释的规范书写、变量命名规则等,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技术。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三菱FX3U系列PLC和组态王6.55软件实现煤矿通风机根据瓦斯浓度自动调整转速的控制系统。主要内容涵盖硬件配置、梯形图编程逻辑、组态王画面设计、调试技巧等方面。系统通过瓦斯传感器实时监测瓦斯浓度,采用双比较器进行区间判断,确保风机在不同浓度下自动调整转速,并设有多种保护机制如急停按钮、报警指示灯等。此外,还讨论了传感器零点漂移补偿、数据滤波处理、PLC与组态王通信设置等关键技术点。 适合人群:从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尤其是对PLC编程和SCADA系统有一定了解的人群。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煤矿井下通风系统的自动化改造,旨在提高通风效率,降低瓦斯爆炸风险,保障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具体目标包括实现瓦斯浓度超标时快速响应、减少人工干预、提升系统稳定性。 其他说明:文中提到的实际案例表明,该系统能够显著缩短应急响应时间,减少瓦斯超限持续时间,提高生产安全性。同时提供了详细的编程技巧和调试经验,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技术。
内容概要:本文探讨了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利用多目标粒子群优化(MOPSO)算法解决风光储荷微电网系统的多目标经济运行优化问题。文章详细介绍了MOPSO算法的特点及其在处理发电不确定性和负荷波动方面的优势,展示了该算法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粒子类和仓库类的设计,以及目标函数的构建。此外,文中还讨论了通过分时电价机制引导需求侧响应的应用实例,验证了MOPSO算法的有效性,实现了光伏消纳比例提升15%,风电消纳比例提升20%,系统运行成本降低12%。 适合人群:从事电力系统优化、新能源技术研究的专业人士,尤其是关注微电网调度和多目标优化算法的研究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提高微电网经济效益和能源利用率的项目,旨在通过智能化调度减少弃风弃光现象,降低系统运行成本,增强微电网的稳定性。 其他说明:文章强调了算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展望了未来结合深度强化学习进一步提升优化性能的可能性。
计算机二级office2016版教材
5+1档轿车手动变速箱设计说明书.doc
裂缝检测数据集,支持yolo v11格式的标注,1673张原始训练集图片,正确识别率99.4% 图片详情可查看博文:https://backend.blog.csdn.net/article/details/147232357
JSON在互联网上无处不在。服务器花费大量时间解析它。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方法。simdjson库使用常用的SIMD指令和微并行算法来解析JSON,比RapidJSON快4倍,比JSON快25倍。 速度:比常用的生产级JSON解析器快4倍以上。 破纪录的功能:将JSON压缩到6 GB/s,验证UTF-8为13 GB/s,NDJSON为3.5 GB/s。 简单:一流、易于使用且精心记录的API。 严格:完整的JSON和UTF-8验证,无损解析。性能毫不妥协。 自动:在运行时选择CPU定制的解析器。无需配置。 可靠:从内存分配到错误处理,simdjson的设计避免了意外。 同行评审:我们的研究发表在《VLDB杂志》、《软件:实践与经验》等网站上。 这个库是Awesome Modern C++列表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