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组件框架
计算机的应用已经从过去单纯的科学计算渗透到政务管理、商品交易、金融证券、军事指挥、航天航空、通讯导航、生物工程、医疗服务等多个领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范围的不断延伸,作为计算机灵魂的软件系统,其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结构越来越复杂,代码越来越长、维护越来越困难,从过去几百行代码扩大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几百万行代码的软件系统俯首皆是。因此,设计一个功能完善、结构优良,开发效率高,稳定性和安全性强,扩展方便,维护简单,易于复用,生命周期长,投资成本低的软件系统,一直是系统管理、设计和开发者所追求的目标之一。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被抛弃的软件系统随处可见,造成极大的投资浪费。原因之一是系统开发仓促编码,结构拙劣,功能扩展困难,稍有修改,便错误百出,无法维护,唯有弃之不用。
软件发展的实践证明,模块化的分层设计模型是提高系统可用性和可维护性的主要途径。分层模型设计,既将整个软件系统划分为若干个相互独立的层次进行描述,层与层之间通过事先约定的接口相互通讯。某个层只负责一个或多个功能,各负其则,不越俎代庖。分层设计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而治之,降低了复杂性,功能清晰、易于实现、修改和维护。
分层设计可以分为面向过程、面向对象、面向组件等设计模式。面向过程的设计使用结构化的面向过程的计算机语言来编码;面向对象的设计则使用面向对象的计算机语言来实现,而面向组件的设计则既可用面向过程,也可用面向对象的语言来实现。由于面向组件的设计,系统的耦合度低、复用性强、维护容易,已经成为软件系统设计和开发的主流技术。
组件软件技术的基本思想是:将大而复杂的软件应用分成一系列可先行实现、易于开发、理解和调整的软件单元组件。每个组件功能确定,单独设计,分开编码,最后用组件组装应用,完成系统开发和部署。因此,以组件为基础的软件系统解决方案,开发效率高,投资少,维护成本低,复用能力强,软件升级简单。
1、组件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前常用的组件框架模型,一类是与某一计算机操作系统密切相关,而另一类是跨计算机操作系统平台的。前者的典型代表是COM组件对象模型,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ActiveX、DCOM、COM+、MTS和.NET等技术。COM组件具有二进制一级的兼容性,基本上与计算机编程语言无关,其缺点是目前只能运行在Windows 操作系统平台上,而不能在Linux 和Unix 系统中运行。COM并不只是面向对象的组件对象模型,它既可用面向过程,也可用面向对象的语言编码。但多采用的编码语言是VC ++、VB和Delphi,性能要求高的场合也可用C语言来编码。COM已经广泛使用在Windows 操作系统中,浏览器、邮件收发系统,Web服务器、字处理软件中都广泛使用COM组件。跨计算机操作系统平台的组件模型其典型代表是CORBA, CORBA主要使用在Unix 类型的操作系统中,但它也可在Windows平台上运行。
从计算机语言来讲,组件模型有以Java语言为代表的框架和以C语言为基础的框架。前者在理论上可以跨平台运行,底层平台支持是JVM 技术,而后者则与虚拟机无关,直接在操作系统中运行,因此,速度快,运行效率高。从应用系统的角度来讲,目前市场上,主要是J2EE和.NET的竞争,两者理论上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采用虚拟机技术。但J2EE可以跨平台运行,而.NET 则基本不行。在企业级的应用系统中,以Java 技术为基础的J2EE似乎更占优势。Java和. NET技术各有特长,因此,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应该允许两种技术存在,取长补短,协同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开发的性价比和稳定性。
2、组件框架的体系结构
2.1、描述组件的要素
组件是事先定义了编程接口和功能、相互独立的软件单元。一个组件一般有组件标识符、接口、创建方法和功能等要素组成。组件标识符也就是组件的名字,在整个体系结构中必须是唯一的,它是客户程序使用组件的唯一标识。如在COM规范中,组件用一个128位的clsid,通过注册表将clsid与组件真实的物理文件名关联,实现组件的位置无关性。而J2EE框架中的组件则多使用名称服务和事先约定的特殊字符串表示。组件接口是组件与客户程序、容器交互和通讯的API。具体包括函数名称、参数和参数类型等内容。如在Java 语言中可用接口表示,在C语言中用相互有关系的一组函数表示,在C++中则可用虚函数描述。组件多有组件工厂创建,组件工厂也是组件,其创建一般由组件框架提供的系统函数来生成。组件的功能定义了组件需要完成的事情。通常情况下,组件标识符、组件接口、创建方法是组件对用户程序的契约和承诺,设计好后不能轻易改变,但组件的功能可以修改,体现多态性。
2.2、组件体系结构图
图1
总结目前常用的组件框架体系结构,组件框架的通用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组件框架通常由容器、组件和粘合剂三部分组成。容器就是一个根据框架体系结构的API管理应用程序组件以及提供API访问的系统运行环境,容器是一个递归概念,它也是组件。组件则是遵循容器规范、实现API接口的功能部件。粘合剂主要供容器用来组装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多表现为一个或多个部署描述符和配置文件,流行的描述语法格式包括XML、属性文件和Windows系统中常用的段节式结构等。通过粘合剂,整个框架就能够实现组件的动态加载、相互去耦和多态性。组件框架体系结构也具有递归结构,即框架之中存在框架。
组件框架的通用体系结构除了上述三个功能部件外,还包括要求应用程序必须实现的组件协议API、容器服务API,容器声明服务API等。后两者一般由容器提供商开发,供应用程序组件通过容器上下文环境引用。
常见的组件体系结构J2EE、Struts、Spring、PicoContainer等均基于上述结构设计,具有非常高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3、组件框架设计和开发
3.1、组件框架设计的方法
实践中,组件框架设计应该采用分层设计模型,组件采用递归结构。每个框架不能依赖其他框架而存在,应该能够独立开发和部署。组件和组件之间,组件和框架之间只能通过API通讯。
将组件框架应该再细分成表现层框架、业务层框架、数据层框架、公共服务框架、基础框架、系统框架和与业务系统密切相关的业务框架等构成,除了具体的业务框架外,其他框架必须优先选择比较成熟的产品和免费框架。
组件设计过程中要精心定义组件的创建方法、组件标识符、接口规范和组件的功能等要素。组件多采用定义了良好接口的工厂组件创建,而工厂组件则由系统函数或系统对象创建。组件标识符主要采用GUID、接口名称、其他特定的字符串等表示,它是客户程序使用组件的逻辑名,应用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由容器将其与组件的具体实现映射。接口规范多用函数和抽象类的形式表现。组件的内部结构如图2所示。有组件工厂、组件服务提供者、抽象服务等。抽象服务是实现组件接口的一个抽象类,其目的是为了简化应用程序对组件的编码。应用程序只要继承该抽象类即可满足接口规范需要,而把精力集中到核心功能的实现上。
图2
组件采用组件工厂、组件服务提供者、抽象服务等内部设计模式,可以极大地降低组件与使用该组件的客户程序的耦合度,客户程序只要使用组件的逻辑名,通过容器提供的名称服务得到组件接口即可利用组件提供的功能,而不必关心组件的内部具体实现,组件具有非常好的封装性。
系统函数或系统对象、组件标识符、接口规范一旦定义则不能轻易改变,否则,就会造成整个框架体系和使用此框架的所有应用程序的修改。这里唯一需要改变的是组件的功能,它由具体的应用程序实现。
框架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包括容器规范、组件规范、容器提供服务和部署描述符设计、类装入方案等。部署描述符定义容器和组件之间的协议,并封装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部署描述符要优先选择XML语言表达。
3.2、设计组件框架的原则和评价标准
当一个组件框架设计完成后,应该按照开闭原则、依赖倒转原则、接口隔离原则等对其进行评价,检查和评价整个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复用性。
按照开闭原则,要检查设计的组件框架是否满足对扩展开发,而对修改关闭,即整个框架在扩展其功能时,应当是在不修改代码的前提下便可,换言之,源代码不修改,框架行为就可改变。要实现开闭原则,组件的抽象化是关键,实践中,检查在框架中是否容易加入“即插即用”的组件便是经验之一。
依赖倒转原则,就是要检查系统要依赖于抽象,而不是依赖于具体的实现。即客户端编程要依赖于抽象耦合,而不是具体耦合,要针对接口编程,而不是针对实现编程。具体的讲,就是看一个组件在其逻辑名称、接口不改变的情况下,修改其对象名称、类名称以及具体实现的情况下,客户程序是否需要修改。如果不是,则该框架不符合依赖倒转原则,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存在问题。
通过接口隔离原则,可以检查一个组件是使用了多个专门的接口,还是使用单一的总接口进行编程。如果使用过于臃肿的接口,便存在接口污染。一个接口应当简单地只代表一个角色,而不是多个角色。如果组件涉及多个角色,那么每一个角色应当由一个特定的接口代表。也就是说,一个接口其中的函数数量应该越少越好。
符合上述原则的框架,基本上是在高层次实现了系统的复用,也是一个易于维护的系统,才值得投入人力和物力去编码,否则,该框架的生命周期不会太长,系统开始修改之时,可能也是其终结之日。
4、组件框架的选择和应用
选择组件框架设计模式开发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当今缩短系统开发周期、提高稳定性、降低维护成本、延长生命周期的主流技术。目前,从运行环境、基础框架到专业的业务实现方面均有可资利用的成熟框架。我们在开发专业的应用系统时,无论从时间,还是资金方面考虑,都有必要充分利用现成的框架体系结构。选择框架应该综合考虑,跨平台、成熟度、稳定性和规范程度等多种因素。
(1)在容器选择方面,对于需要跨平台的企业级应用,应该优先考虑Websphere、Weblogic等支持J2EE构架的商用服务器端系统。而对于访问量低、并发用户不多的应用则可以选择Tomcat、Jboss、Jfox等开源项目作为系统运行环境,其性价比非常高。对于图形界面要求高的系统也可以选择.NET作为系统运行容器。而开发客户端应用程序首选Eclipse、Netbeans等作为系统的运行容器。Eclipse和 Netbeans都是用Java语言开发的基于插件的体系结构,源码开发,成熟度较高。前者目前主要用于集成C++、Java编译器和其他开发工具,以及整合工作流、系统部署等方面,得到了IBM等大公司的支持。后者主要的应用集中在Java应用程序方面的开发。它们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都比较高,作为客户端应用程序的容器非常理想,应用的部署和运行比较简单,比如Eclipse只要将开发好的插件压缩封装成jar包,拷贝到系统规定的Plugins目录中便可,几乎不需要什么配置,在因特网中有许多开源的插件可供使用,应用涉及的范围很广。
(2)对于基础框架,可供选择的框架有PicoContainer、Spring和Avalon等。PicoContainer框架基于注册模式封装组件关系。而Spring框架其组件均利用Java beans实现,支持国际化、事件监听、事务管理,支持内省反射和AOP技术,易于和Mail、JNDI及数据库集成。对于Avalon框架,定义的组件接口非常简单,比如,组件创建、销毁、服务等接口,函数单一,结构清晰,充分体现了接口隔离原则,实现起来均比较容易。这些框架属开源项目,帮助文档较多,有许多人在研究和开发,它们均可脱离J2EE应用服务器运行,是开发专用业务系统比较理想的基础框架。
(3)在系统的表现层,如果系统需要单点登录、能够集成其他应用和服务、提供个性化支持,则应该选择支持Portal规范的框架作为表现层的容器。此类框架如 Weblogic Portal、IBM Websphere Portal等,其特点是系统比较成熟,但结构复杂,投资成本较高,页面的美工设计不够灵活,系统集成需要比较多的编程经验和编程知识,不适合系统维护力量较低,页面设计频繁改动的应用。免费的Portal框架典型的是Jetspeed,其Portal组装使用PSML语言,结构良好,运行在 Turbine框架之中,Turbine将页面视图划分为页面、布局、屏幕、导航和动作等组件,并利用属性文件封装,使用Velocity模板语言,表现和业务代码分离。Jetspeed和前述商用Portal相比,缺乏好的开发工具支持,比较适合技术力量雄厚的部门使用。
表现层还可以选择的一个框架就是Struts,其在许多系统开发中得到了广泛的支持。该框架有控制器组件、视图组件和插件等组成。完全基于MVC模式设计,组件关系利用符合XML规范的配置文件封装,并提供了控制器、插件等许多扩展点,支持国际化、无编程数据验证、配置性异常处理以及多应用部署,能够和EJB、SOAP集成,其中内置了几乎所有的HTML标签,和Tiles模板框架配合使用,能够开发出高质量的应用系统。
(4)在模型层和数据层,主要是将数据的概念模型映射成设计模型,大多数框架都是将和数据库通讯的JDBC驱动程序通过二次封装,屏蔽掉不同数据库之间在SQL语言方面的差异,减少开发人员用数据库系统实现数据持久化方面的知识,并为上层模块提供比较统一的系统调用。可资选择的框架除了著名的实体 EJB外,还有如Hibernate、Toplink和Torque等轻量级的持久化框架,其实现大同小异,基本都是通过XML配置文件将数据概念模型中的字段映射成Java语言中的对象属性,编程人员一般只要按照DAO设计模式,用Java语言定义业务对象BO,并完成数据映射配置文件便可,减少了通过 JDBC直接使用SQL语言的复杂度。此类框架的选择,一般应考虑支持目前的主流数据库系统,如Oracle、SQL Server等。对于小型的应用还要考虑支持MYSQL、PostgreSQL等免费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这样更换数据库时,只要修改数据映射配置文件、数据库驱动程序和数据源配置便可,整个系统框架不用修改,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维护性。
(5)在系统日志管理方面选择Log4j、XML解析框架选择Degester,工作流引擎选择OFBIZ、SHARK、OBE或JBPM等,内容管理选择基于管道技术的COCOON这些开源框架,均会缩短编码时间,提高系统的开发效率。
总之,在信息系统的开发中,重点应该放在规划业务系统,开发业务型框架,定义和实现信息系统本身的业务逻辑上,而对于所有业务系统通用的功能和逻辑应优先选择现有框架的有效组合实现,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享到:
相关推荐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Matlab进行三相逆变器SPWM调制仿真的全过程。首先明确了将110V直流电转换为220V/50Hz交流电的需求,接着阐述了SPWM调制的基本原理及其MATLAB代码实现方法,包括载波频率、调制比的选择以及三相调制信号的生成。文中还展示了逆变桥的Simulink模型搭建步骤,强调了关键参数如死区时间和LC滤波器的设计要点。通过对输出电压、电流波形的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并提供了调参技巧和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适合人群:从事电力电子、新能源系统研究的技术人员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SPWM调制机制、掌握三相逆变器设计与优化方法的研究者;可用于教学实验、项目开发和技术培训等场合。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的完整代码和详细的注释有助于初学者快速入门,而丰富的波形分析则为进阶用户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此外,作者还分享了一些实用的小贴士,如如何避免常见的错误配置,确保仿真的顺利进行。
Android5.3 Android 组件-基础控件-例子-broadcast图片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MATLAB实现风光场景生成与削减,特别是在处理风电和光伏发电的不确定性方面。文章首先解释了风光场景生成的概念,即通过蒙特卡洛方法模拟各种可能的风电和光伏出力情况。接着,针对生成的大量场景可能导致计算复杂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概率距离的快速削减法,通过计算场景间的概率距离,将大量场景削减至少数关键场景,从而简化后续计算。文中还展示了具体的MATLAB代码实现,包括场景生成、距离计算、场景削减等关键步骤,并讨论了一些优化技巧如并行计算、数据标准化等。此外,文章强调了该方法在电力系统调度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能够有效提高计算效率和准确性。 适合人群:从事电力系统研究的科研人员、工程师及相关领域的学生。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处理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出力不确定性的电力系统调度和优化项目。主要目标是通过减少计算复杂度,提高调度模型的计算效率和准确性。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的MATLAB代码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和复用性,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进行适当修改和扩展。
毕业设计(论文) 直动式液压往复泵设计说明书.doc.doc
电动剃须刀的结构设计说明书.docx.docx
内容概要:本文介绍了DeepSeek这一开源深度学习模型的使用方法和提问技巧。DeepSeek不仅能够执行指令,还能进行思考和推理。文章提出了几种提问模板,帮助用户更有效地利用DeepSeek解决问题。其中包括“背景+需求+约束条件”、“身份+任务+要求+例子”、“我要做什么→要做什么用→希望达到什么效果→但担心什么问题”、“需求+担忧+反向验证”、“问题+追问预期+调整方向”以及“目标+条件+验证方式”。每种模板都配有详细的解释和示例,以指导用户如何构建问题,从而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答案。 适合人群:适合对深度学习感兴趣的开发者、研究人员以及希望通过DeepSeek解决实际问题的用户。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使用DeepSeek,提高问题解决效率;②通过具体的提问模板,让用户能够更精准地获取所需信息;③适用于各种场景,包括但不限于技术问题解答、学习计划制定、课程推广方案设计等。 其他说明:为了充分利用DeepSeek的功能,用户在提问时应尽量提供详尽的背景信息,明确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约束条件。此外,用户还可以通过设定角色和任务,让DeepSeek从特定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得到更具创意和实用性的解决方案。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支持向量机(SVM)、BP神经网络和LSTM网络在时间序列预测中的应用及其MATLAB实现。首先,针对SVM部分,文章讲解了如何将时间序列数据转化为特征矩阵并通过滑动窗口进行预测,强调了交叉验证的重要性。对于BP神经网络,则着重于数据归一化以及网络结构的选择,并指出BP网络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最后,在LSTM部分,文章展示了如何利用MATLAB的深度学习工具箱实现LSTM网络,解决了输入数据格式转换的问题,并实现了滚动预测。文中提供了具体的代码示例,确保读者能够轻松替换数据源并运行程序。 适用人群:适用于有一定MATLAB基础的时间序列预测初学者和技术爱好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帮助读者掌握三种不同类型的机器学习模型在时间序列预测任务中的具体应用,理解各自的特点和优缺点,从而选择合适的模型应用于实际项目中。 其他说明:文章不仅提供了详细的理论解释,还给出了完整的代码实现,使得读者可以直接上手实践。同时,作者提醒了一些常见的错误和注意事项,如数据格式、归一化等问题,有助于提高预测准确性。
(精品)热转印制作人物主题个性杯子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doc
5000吨年氧化羰化制碳酸二甲酯合成工艺设计说明书.doc
【3D文件】可爱小鹿3D建模,3D打印文件,免费下载 资源图片查看链接:https://blog.csdn.net/weixin_60324241/article/details/147233616?spm=1011.2415.3001.5331 欢迎查看下载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Simulink进行BUCK变换器的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以及多相控制的设计方法,并探讨了无刷直流电机(BLDCM)控制系统的构建。文中不仅涵盖了基本的控制理论,还提供了具体的MATLAB/Simulink代码示例,帮助读者理解和实现复杂的电力电子控制系统。对于常见的调试问题,如代数环错误、谐波失真、电流不平衡等,作者分享了许多实践经验和技术技巧。 适合人群:从事电力电子、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尤其适用于有一定Simulink基础并希望深入掌握BUCK变换器和BLDCM控制设计的专业人士。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 学习如何在Simulink中搭建和优化BUCK变换器的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系统;② 掌握多相BUCK变换器的均流控制策略;③ 实现BLDCM的高效换相逻辑和速度环参数整定;④ 解决仿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其他说明:文章强调了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如参数选择、模块配置、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经验,有助于提高仿真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提醒读者关注硬件保护措施,避免实验过程中损坏设备。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粒子群优化(PSO)算法解决电力系统经济调度问题,特别是在IEEE30节点六机系统中的应用。文章首先解释了关键参数的选择及其意义,如最大迭代次数、惯性权重、学习因子等。接着深入探讨了适应度函数的设计,包括火电成本计算、失负荷惩罚以及弃风弃光惩罚。此外,还讨论了重要的约束处理方法,如爬坡速率限制和出力上下限截断。通过这些措施,实现了对六个发电机组的智能调度,使得总发电成本最小化,同时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实验结果显示,相比传统调度方案,新方法使总成本降低了12.7%,弃风弃光量控制在5%以内。 适合人群:从事电力系统调度、优化算法研究的专业人士,尤其是对智能算法应用于能源管理感兴趣的工程师和技术研究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提高电力系统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企业和个人。主要目标是在满足电力需求的前提下,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增加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的代码片段仅为示意,具体实现时还需考虑更多实际情况,如不同类型的发电机组特性、精确的气象预测数据等。此外,尽管PSO算法表现良好,但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仍可能存在局限性,因此建议结合其他优化手段共同使用。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MATLAB和CVX工具箱,通过模型预测控制(MPC)优化楼宇空调系统的能耗管理。首先,作者通过对建筑热力学特性的建模,建立了状态空间模型来描述楼宇的温度变化规律。接着,设计了一个24小时预测时域的MPC控制器,结合动态电价信号,实现了在电价低谷期预冷建筑并在电价高峰期减少制冷功率的目标。文中展示了具体的MATLAB代码片段,解释了关键参数的选择及其物理意义,并讨论了如何通过引入舒适度约束和反馈校正机制提高控制精度。最终,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够显著降低电费支出,还能保持室内温度在舒适的范围内。 适合人群:从事楼宇自动化、能源管理和控制系统设计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商业建筑和工业园区的空调系统节能改造项目,旨在通过智能化控制手段实现节能减排和成本优化。 其他说明:文章强调了模型简化与计算效率之间的权衡,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不同建筑物的具体情况进行参数调整。同时指出,良好的用户体验是衡量控制算法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CANoe的Bootloader上位机软件开发流程及其应用,重点在于飞思卡尔MC9S12G128MLL这款16位单片机。首先解释了选择CANoe的原因,因其强大的CAN总线仿真能力和灵活的数据格式定义,非常适合Bootloader开发。接着深入探讨了下位机MC9S12G128MLL的基本配置,包括系统时钟、端口初始化以及CAN模块的设置。随后展示了具体的CAN报文收发实现方法,如通过CAPL语言编写上位机发送命令,下位机接收并处理这些命令,从而实现进入Bootloader模式的功能。此外还讨论了进一步的功能扩展,如程序下载、校验等复杂操作的设计思路和技术细节。最后强调了实际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例如Flash擦写、通信协议设计、CRC校验等方面的经验教训。 适合人群:从事嵌入式系统开发的技术人员,尤其是专注于汽车电子领域CAN总线相关项目的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开发或优化基于CANoe的Bootloader上位机软件的项目,旨在提高嵌入式系统的升级效率和可靠性,确保在复杂环境下能够顺利完成固件更新任务。 其他说明:文中不仅提供了详细的理论讲解,还包括大量实用的代码示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具体实施步骤。同时,作者分享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有助于避免常见错误,提升开发成功率。
dwaDWADWAWADWAWDADWADWA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西门子S7-300 PLC和组态王软件构建散装水泥生产线在线称重控制系统的全过程。首先阐述了硬件配置,包括CPU315-2DP作为主站、ET200M分布式从站以及SM331模拟量模块用于接收称重传感器信号。接着深入解析了梯形图程序的关键部分,如OB35中断组织块用于每100ms采集一次重量数据,并采用浮点数比较器实时判断重量变化趋势。此外,还讨论了组态王的画面设计,包括实时重量显示、趋势图控件的应用以及报警机制的设置。文中特别强调了针对动态称重过程中信号跳变的问题采取了移动平均滤波算法进行优化,并分享了一些实际工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如正确的接线方式、抗干扰措施等。 适合人群:从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尤其是那些对PLC编程、组态软件应用有一定基础的人群。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新建或改造散装水泥生产线的称重控制系统项目。主要目标是提高称重精度,确保生产效率的同时保障产品质量。通过学习本文可以掌握完整的系统设计方案,包括硬件选型、软件编程及人机界面设计等方面的知识。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大量具体的代码片段和配置细节,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施相关技术。同时,作者结合自身经验给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有价值。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使用三菱FX3U PLC和MCGS触摸屏构建四路抢答器控制系统的全过程。首先明确了系统的硬件组成,包括PLC、触摸屏以及四个抢答台的按钮和指示灯。接着阐述了IO分配的具体细节,如输入输出端口的功能定义。然后深入讲解了梯形图程序的设计思路,特别是抢答锁存和互锁逻辑的实现方法。此外,还讨论了接线图原理图的关键要点,如限流电阻的选择和公共端的处理。最后介绍了MCGS组态画面的设计技巧,包括状态指示灯的颜色变化、得分统计等功能。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常见的调试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如按钮触点抖动引起的误触发和指示灯闪烁问题。 适合人群:对PLC编程和工业自动化感兴趣的初学者,尤其是希望深入了解三菱PLC应用的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设计和实现简单但完整的PLC控制系统的场合,帮助读者掌握PLC编程的基本技能,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其他说明:文章提供了详细的梯形图代码和接线图示例,便于读者理解和实践。同时强调了一些实用的小技巧,如防作弊机制和硬件消抖措施,有助于提升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预防沉迷网络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专业知识讲座.ppt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西门子S7-200 PLC和MCGS组态软件构建的灌装生产线系统的具体实现方法和技术细节。主要内容涵盖IO分配、接线图原理、梯形图程序设计、组态画面设计以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文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展示了如何利用PLC进行逻辑控制,确保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同时,还探讨了如何优化传感器信号处理、提高系统稳定性和调试技巧。 适合人群:从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尤其是对PLC编程和组态软件有一定了解的人群。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食品饮料行业的灌装生产线自动化控制项目。主要目标是帮助技术人员理解和掌握PLC与组态软件的联合应用,提高生产线的效率和可靠性。 其他说明:文章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包括硬件接线注意事项、软件编程技巧以及故障排除方法,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西门子S7-1200 PLC构建的小区换热站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主要内容涵盖IO分配、流量和温度控制的具体实现方法,特别是针对流量计和电动阀的配合、PID闭环控制的应用以及温度前馈补偿等关键技术点进行了深入探讨。此外,文中还分享了多个调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如温度漂移、阀门响应延迟、模拟量模块干扰等问题。通过合理的硬件配置和软件优化,实现了系统的稳定运行,显著减少了热力公司的维护成本。 适合人群:从事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尤其是对PLC编程和换热站自动化感兴趣的从业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新建或改造小区换热站项目的规划与实施,旨在提高供暖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减少人为干预,确保居民冬季取暖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其他说明:文章不仅提供了详细的编程实例和电路连接图,还强调了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和经验教训,对于理解和掌握类似项目的开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