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因为玩手机而“孤独”,而是因为“孤独”才玩手机?(转)
李北辰 / 2014年09月19日
你一定熟悉这样的场景:早高峰时的地铁,人们面朝手机,低下头颅,仿佛新时代的祷告;朋友之间,用“点赞”重新勾勒友谊;家庭聚餐,晚辈将头扭向自己的智能终端,置身于与远方人的“气泡”之中,留下长者的无名怨愤。“世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句互联网时代的哀叹并未因哀叹而衰退,人们却愈发为手机感到坐立不安。
不少人将此视为时代困境——由“陌生人”构成的社交网络拥有现实无法比拟的吸引力,让人近乎于“失控”地对身边人选择淡漠。最近热播的央视纪录片《互联网时代》将人类从现实搬向虚拟的过程比作移民:“当互联网时代迎面而来,学者们将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的移民与五百多年前航海家哥伦布的远航相提并论。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目的——为了新的生活。”
无可否认,透过口袋里的小小手机,人类正在重塑比以往更大的自我,也重新定义自我与他人的边界,而真正的疑问是:这到底是扭曲还是丰富了我们引以为傲的人性?
孤独地表演
直至今日,微信创始人张小龙也从未公开解释过微信启动页的寓意:一个男孩留下落寞的背影,远眺母星。这很难不令人联想到孤独。事实上,一种主流观点就认为,尽管微信用户已超过欧洲总人口,但看似不间断的联系,却令人们更为孤独。
为什么人们会成为手机的囚徒?若寻求心理学的解释,恐怕没人能给出比雪莉.特尔克更好的答案,这位被誉为“技术领域的弗洛伊德”的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家,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醉心于网络聊天室和虚拟社区,写书庆祝互联网将指引人类奔向光辉岁月,并登上被极客们奉为圭臬的《连线》杂志封面。但是,二十多年之后,她不再乐观,转而成为全球最著名的科技反思者之一。
在特尔克看来,社交网络极具诱惑力,它恰能弥补人性中脆弱的一面。“我们是非常脆弱敏感的物种,时常感到孤独,同时又害怕被亲密关系所束缚。社交网络为我们制造了一种幻觉:我们有人陪伴,却无须付出友谊。我们彼此连接,也能互相隐身……那种‘没人愿意听我倾诉’的感觉在我们与科技的关系里起了重要作用,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这么喜欢facebook或推特,上面有这么多自动生成的听众。”
拥有听众,意味着拥有存在感。某种意义上,微信朋友圈更像是人们“秀存在感”的舞台,朋友圈未处理的消息提醒变成了存在感的标识。不过,在谨慎的特尔克眼中,这也许是一种幻觉。“我们可以在不需要真正友情的情况下体验被关心和陪伴的幻觉,我们借助技术找到和别人保持联系的感觉,并可以舒服地控制这种联系。但事实上,我们并没有这么舒服,也没能很好地控制。”
由于技术手段的更迭,相较于现实中的面对面沟通,在不少人看来,对于大多数的人际关系,在虚拟世界交流似乎更为游刃有余。换句话说,如果生活是一场表演,那么在社交网络上则可以演出“最好版本”的自己。特尔克曾问过一名沉溺于短信的少年,为何不面对面交谈?少年回答:“因为面对面交谈是实时发生的,你没法控制你要说什么。”
(补记:事实上,我本人虽不算手机依赖,却深受其扰——你无法想象我女朋友对这玩意儿的迷恋,我甚至做过十余次实验:当我在她面前攥住她的手机,哪怕啥也不按,这位女子也深陷巨大的不安,焦虑,脸变绿,好似我攥住了她正在表演中的虚拟灵魂。)
在心理学上,无论微信还是其他社交工具,都能让每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自己希望成为的样子。“我们可以编辑——就是说可以删除,修改,和润色我们的面容和声音,甚至整个形象。”特尔克认为,“人类之间的关系非常丰富,也很复杂, 且需要技巧和精力来处理。 我们现在可以用技术使它变简便。 在我们做这种简化时,一个很可能的问题就是,我们为了简便的联系放弃了面对面的交流。 这是自欺欺人,长此以往,我们似乎忘记了这一点,或者没有人在乎这一点了。”于是,谁都希望做最好的自己,哪怕只是一场孤独地表演。
原始社交需求
不过,这位焦虑的心理学家似乎忘记回答一个问题:人类为什么会感到“孤独”?事实上,已有不少学者暗示了另一条被忽视的逻辑链:是手机导致“孤独”,还是“孤独”导致人们无法放下手机?他们的回答是:与其说社交网络是互联网时代令人上瘾的香烟,不如说它满足了人类原始的需求。
学者们从进化心理学上给出解释:人类是群体性最高的物种,原始时代,与他人建立联系对个人的生存无比重要,对群体的归属感也内化为一种心理需求。祖先时期,部落对个人最重的惩罚往往不是处死,而是驱逐出部落,这种惩罚机制也随着时光流逝转化为古代的流放,以及现代的囚禁。这种对与社会失去联系的恐惧根植于大脑,延续至今——某种意义上,无论电话还是社交网络的发明,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都是人类对与他人产生联系的本能需求。
事实上,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干一件事:用技术延伸身体的可能性。到了互联网时代,延伸人类的社交能力,似乎已成为大势所趋。于是,当人们漠视身边人之时,也在满足着扩大社交,追寻想象中的人际关系,与更多可能成为朋友的人彼此连接的需求,就像纪录片《互联网时代》描绘的那样:“每一个过往岁月,具有社会经验的成人在他曾经依存的村庄和都市,寻找到与自己特别兴趣一致的伙伴,将是怎样一件艰难而让人兴奋的事情。满足人们特定兴趣的资源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一直是稀缺资源。今天不同了,院墙街道,山川大海,甚至国界洲际,都不再是束缚,在地球半径上充分链接的人们享受着兴趣伙伴的富足。”而这势必带来对挥别过去的不安——尤其当过去显得那么温情脉脉。也许正如知名互联网学者段永朝所言:“人的孤独感和对科技发展的担忧,都源于对确定性和秩序的失去的恐惧。”
让未来更好
几乎所有预言者都认为,无论排斥还是接受,社交网络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目前只是冰山一角。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如今人们对社交网络既离不开又不堪其扰的矛盾,或许只是因为它黏性不够,或者说,它不够好。
正如特尔克的核心论点,无论微信,facebook还是twitter,今天的社交网络总令人感到冰冷,缺少温度。在一次演讲中,互联网研究者王煜全表示:“这是因为互联网剥夺了面对面交流的情绪的部分,使得我在与其他人交流时像是和机器在交流,得不到那种从属于某个群体的安定感,目前还没有办法形成感情寄托。”而事实上,与情绪相关的计算,已成为不少公司着重研究的对象。
另一个更为实质的问题是:一个人到底需要多少个朋友?毕竟,微博上动辄上千的“好友”可能连认识都算不上。理论上,这个问题已被英国人类学家罗宾.邓巴解答。早在二十多年前,根据人类大脑新皮质的厚度,邓巴提出了非常著名的“邓巴数”,即“150定律”——150人是人类大脑建立彼此相熟的社交关系的上限。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社交网络也许会告别如今混乱的所谓“好友”管理,而是告诉每个人,谁才是你真正的150人好友,以及实现更多现实意义上的社交功能,而非漫步目的浏览一个与你不相关的人今天上午的早餐。
当然,无论“低头族”还是“微信依赖症”的出现,都说明当下人们生活的某种分裂,而没有人喜欢分裂。“设备应让我们更人性化,更活在当下,总联网并不代表我们应有两个区分的生活——真实生活和数字化生活。”谷歌X实验室负责人Astro Teller这样认为:如今“科技让人们冷漠”的论调只是受当前科技水平所限,未来的手机肯定不会朝“两个拇指交互”的方向发展,而是淡化其使用背景。“手机并不因为外形更酷,更轻,续航更持久而更好,手机变得更好的方向是让人们不用带着它们到处走。”
过往的岁月已经证明,成功的发明终将从人们的意识中消失。正如全球互联网文化代言人凯文·凯利所言:“我们不再认为椅子是科技,只是把它们看作是椅子,但曾几何时,我们还没有制定出椅子到底应该有多少只腿,应有多高。当我们试图使用它们时,它们经常出现散架的情况,可过不了多久,电脑也将像椅子一样,成为微不足道的到处都有的事物(之后再过数十年,电脑就跟一张纸或沙粒一样了),我们将不再意识到电脑的存在。”而手机的命运或许也将如此。
如今,全球社交网络的用户已超过十六亿,四分之一的世界人口正分身于虚拟世界,而随着所谓“数字原住民”——对数字化生存没有任何偏见的一代人的成长,虚拟与现实的分界将愈发模糊不清。
可那毕竟是虚拟世界啊?面对这个问题,伴随手机长大的孩子也许会引用这样一个故事:曾有一个小读者写信给《夏洛的网》的作者E·B·怀特:“你的童话故事是真的吗?”怀特去信回答:“不,他们是想象出来的故事——但真实的生活也不过是一种生活罢了,想象里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
(文/李北辰TMT 本文来自钛媒体 微信号:taimeiti)
相关推荐
2. 尊重与礼貌:漫画《如此听课》可能描绘了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而忽视老师的场景。题目要求我们从中获得启示,选项C指出这种行为是不尊师的,这是正确的。这反映了尊重老师、认真听课的礼仪规范,也是学生应有的...
【描述】中提到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是对这一现象的形象概括,揭示了虽然人们物理上近在咫尺,但由于手机的介入,心理距离却变得遥远。这种现象引发了对科技利弊、人际沟通以及家庭...
4. **家庭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文档中描述了家长对子女在家上网课的态度和行为,例如频繁监督孩子是否认真听课、担心孩子偷玩手机游戏等,这些都体现了家庭氛围及父母期望对孩子学习效果的重要影响。 5. **青...
- 监督难度:教师难以像在传统课堂那样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学生可能会出现分心、玩手机等情况,影响学习效果。 4. 网络教学的实践策略 - 课前准备:教师需要在课前准备丰富的教学材料,并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
然而,部分新生因高中阶段的压力释放,对大学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出现了消极思想,表现为上课睡觉、玩手机严重、作业抄袭、考试态度不端正。这反映了他们对大学生活和学习的误解,需要引导他们认识到大学是知识...
1. **游戏频率与设备选择**:问卷中询问了大学生是否经常玩网络游戏,以及他们通常在哪些设备上玩游戏,包括手机、电脑和平板等。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游戏习惯,特别是移动设备的普及程度对游戏行为的影响。 2. **...
11. **actually** - 事实上,他实际上整个下午都在玩电脑游戏,而不是做作业。 12. **record** - 记录,他在跳高比赛中再次打破学校记录。 13. **abroad** - 在国外,许多中国父母送孩子出国学习的方法我不认同。 14...
这份大学生网络游戏调查问卷主要关注了大学生群体中网络游戏的使用情况,包括玩家的性别、年级、游戏频率、设备选择、游戏时间、对游戏的认知、游戏吸引力、游戏与生活压力的关系、自信心的影响、孤独感的缓解以及...
智能手机成为缓解隔离孤独感的重要工具。 9. **5G技术的认可与挑战**:5G技术的高速度和低延迟受到认可,被认为是未来趋势,但对5G的理解还不充分。数据限制和连接稳定性是5G普及的主要障碍,健康影响的担忧在减少...
提到了一款名为“旅行青蛙”的手机游戏,该游戏反映了现代社会中的孤独现象,许多玩家通过这款游戏暂时缓解了孤独感。 6. 社会心理学 - 孤独感的普遍性: 文中提及孤独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问题,根据《卫报》...
10. 儿童行为规范:在与同伴交往时,应尊重他人兴趣,寻找共同爱好,而不是强迫对方改变。同时,拜访他人时要有礼貌,离开前整理好玩具,避免制造噪音影响邻居。 11. 邻里关系:良好的邻里关系建立在相互尊重、理解...
7. **示弱人设**: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展示自己的弱点,而不是刻意展示强项,以更真实、轻松的形象与他人建立联系,抵触严肃和深沉的社交氛围。 8. **劳资凝视**:用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来解读日常事件,这种视角反映出...
9. 情绪管理:遭遇冷落会使人感到孤独,这需要我们学会处理负面情绪,寻求支持和理解。 10. 传统文化:年夜饭是农历除夕的晚餐,象征团圆和辞旧迎新。 11. 优秀品质:《论语》中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教导我们...
有的孩子可能会因为父母忙碌而无法陪伴度过这一天,甚至没有收到任何礼物。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可能会感到失落和孤单。 #### 技术带来的新体验 虽然传统的庆祝方式有所缺失,但现代技术仍然可以为这些孩子带来新的...
在与我们的宠物狗玩取回游戏时,我们体验到的无条件的爱和纯粹的快乐,是对老年人生活的一种宝贵馈赠。这个游戏模拟了这种互动,让我们即使在数字化的世界中也能找到片刻的宁静和欢乐。 在我们的晚年生活中,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