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IP业务的爆炸性发展,如果不能清楚地了解网络的运转状况,也不了解不同的业务类型对带宽的消耗情况,唯一知道的就是带宽又不够了——这势必将运营商推进一个“拥塞-扩容-再拥塞-再扩容”的怪圈。DPI技术能帮助运营商走出这一怪圈吗?
源于运营需求
欣欣向荣的宽带业务,给运营商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P2P、网络游戏、Web TV、VoIP等应用的普及,为运营商吸纳了大批客户,同时也带来带宽管理、内容计费、信息安全等一系列新的课题。
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P2P应用。P2P技术打破了C/S流量模型,采用“无集中服务器”模式,消除了服务器的瓶颈问题,迅速渗透到文件下载、流媒体,VoIP等业务领域。据统计,目前P2P的流量已经占到网络流量的50%以上,并且这一数字还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甚至被认为是一种杀手级应用和革命性技术。但是,运营商目前在宽带网络的规划和建设模式,显然无法适应P2P应用的流量模型,加上网络设备缺乏有效的技术监管手段,不能感知到P2P应用,导致网络运营商对网络的运行情况无法有效管理,网络出现不同程度的拥塞现象,运营陷入困境。
无法实现内容计费是影响运营商进一步发展的另一道坎。所谓内容计费是指运营商通过对数据包进行深度分析,区分出用户的业务类型,并按照业务特征设置合理的费率。反观现状,数据业务和内容服务不断丰富,但不完善的内容计费方式却不能将业务增量转化为等量的收益增量,反而有些业务的收益还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提供语音、IM、游戏等应用的ISP、ICP,则利用廉价的网络资源,大力发展用户,攫取蛋糕上的奶油,对此运营商只能望洋兴叹,成为他人的铺路石。目前内容计费已经成为无线网关的门槛特性,所有的无线运营商都已经开始部署,固网运营商也在进行多种有益的尝试和研究。
内容安全是令运营商头疼的又一个问题。近年来,来自网络的攻击或入侵,给用户、运营商造成了非常巨大的损失。虽然防火墙能够缓解一部分攻击,但对于那些藏身于IP包净荷之中的病毒,防火墙显然力不从心。近年来,网络攻击的趋势正逐渐转向高层应用。据Gartner统计,目前70%以上的网络攻击事件都集中在应用层,而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攀高。由此可见,内容安全已经成为信息安全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
无法实现业务识别,无法实现内容计费,也无法满足信息安全的需要,这些问题不但增加了运营商的运营成本,而且也降低了用户的满意度。于是,如何深度感知网络应用,提供网络业务控制和管理手段,构建可运营、可管理的网络,成为运营商关注的焦点。所谓深度包检测是相对普通报文分析而言的一种新技术,普通报文检测仅仅分析IP包的四层以下的内容,包括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以及协议类型,而DPI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对应用层的分析,可识别出各种应用及其内容。
事实上,DPI技术已经在企业网的安全保障体系中有所应用,只是由于其适用范围小,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而真正促使DPI技术走上前台的正是P2P应用和内容计费。
三大识别技术
DPI将网络上的数据报文根据五元组分为一个个的应用流,并通过识别技术对应用流中的特定数据报文进行探测,从而确定应用流对应的应用或者用户的动作。针对不同的协议类型,识别技术可划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基于特征字的识别技术:不同的应用通常会采用不同的协议,而各种协议都有其特殊的指纹,这些指纹可能是特定的端口、特定的字符串或者特定的Bit序列。基于特征字的识别技术,正是通过识别数据报文中的指纹信息来确定业务流所承载的应用。根据具体检测方式的不同,基于特征字的识别技术又可细分为固定位置特征字匹配、变动位置特征字匹配和状态特征字匹配三种分支技术。通过对指纹信息的升级,基于特征字的识别技术可以很方便地扩展到对新协议的检测。
以Bittorrent协议的识别为例,我们可以通过反向工程的方法对其对等协议进行分析,所谓对等协议指的是peer与peer之间交换信息的一种协议。对等协议总是由一个“握手”开始,后面是循环的消息流,每个消息的前面,都有一个数字来表示消息的长度。在握手流程中,首先发送“19”,跟着是字符串“BitTorrent protocol”。因此可以确定,“19BitTorrent Protocol”就是Bittorrent协议的特征字。
第二类是应用层网关识别技术:我们知道,有一类业务的控制流与业务流是分离的,其业务流没有任何特征。应用层网关识别技术针对的对象就是这一类业务,首先由应用层网关识别出控制流,并根据控制流协议选择特定的应用层网关对业务流进行解析,从而识别出相应的业务流。
对于每一个协议,需要有不同的应用层网关对其进行分析。例如,SIP、H323协议都属于这种类型的协议。SIP、H323通过信令交互过程,协商得到其数据通道,一般是RTP格式封装的语音流。也就是说,纯粹检测RTP流并不能确定这条RTP流是通过哪种协议建立起来的,只有通过检测SIP或H323的协议交互,才能得到其完整的分析。
第三类是行为模式识别技术:在实施行为模式识别技术之前,运营商必须首先对终端的各种行为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行为识别模型。基于行为识别模型,行为模式识别技术即可根据用户已经实施的行为,判断用户正在进行的动作或者即将实施的动作。
行为模式识别技术通常用于那些无法由协议本身就能判定的业务。例如,从Email的内容看,SPAM(垃圾邮件)业务流与普通邮件业务流两者没有区别,只有进一步分析才能识别出SPAM邮件。具体可通过发送邮件的速率、目的邮件地址数目、变化频率、源邮件地址数目、变化频率、邮件被拒绝的频率等参数,建立起行为识别模型,并以此分拣出垃圾邮件。
这三类识别技术分别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协议,它们之间无法相互替代。综合运用这三种识别技术,运营商即可高效、灵活地识别出网络上的各种应用。
如何实现模式匹配和数据转发?
DPI的关键在于,它要不断地在格式不定的数据包中判断出各种特征字,实现这一过程的基础技术就是模式匹配(Pattern-Matching)。通俗地讲,就是字符串匹配,即从数据中搜索是否存在目标字符串。通常,目标字符串采用正则表达式(Regular expression_r)标准语法来描述。
模式匹配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
第一种方式是软件模式匹配:在字符串匹配算法中,匹配一个字符串的算法称为单模,而同时匹配多个字符串的算法则称为多模,BM算法是典型的单模式匹配算法,AC(Aho-Corasick)算法则是典型的多模匹配算法。CPU多核化的趋势大大地提高了软件模式匹配的性能,如某多核处理器已经达到8个核,每核4个硬线程,基本IP处理性能达到5Gbps。
第二种方式是TCAM模式匹配:TCAM是一种进行用于查表操作的专用芯片,其特点是一次命中,查找速度与表的大小无关。这种方式特别适合路由表/ACL表的高速查找,由于这种方式要求匹配字符串的位置必须相对固定,因此不适合DPI可变位置的查找。目前已经有厂家尝试在TCAM外面增加逻辑电路,以此来扩展TCAM模式的灵活性。
第三种方式是ASCI模块匹配:通过把正则表达式解释器ASCI化,把需要检测的字符串通过正则表达式编译后,加载到芯片中,进行特征字库升级。
比较三种模式匹配技术,TCAM方式的灵活性低,实现难度大,功耗高,不是发展方向;软件方式的灵活性高,而且随着多核CPU的普及,性能快速提高;内容检测ASCI性能较高,灵活性也高。总体来讲,软件模式匹配和ASCI模式匹配是未来的主流发展方向。
在识别出业务类型后,下一步就是如何高速转发这些业务数据流。NP(Network Processor)是一种理想的数据转发处理器,它兼顾了业务的灵活性和高速转发性能,目前40G的NP处理器已经商用,非常适合高速数据转发。
从DPI的基本功能看,没有哪一种器件能够兼顾识别和高速控制转发的双重要求。识别功能强调灵活性,主要采用多核CPU或者内容识别ASIC来实现,而控制转发强调高性能,NP是最佳处理器。从发展的角度看,NP+多核CPU/ASIC很可能成为高端DPI的未来方向。
支持运营商重构价值链
在运营商从管道提供商向综合信息提供商演进的过程中,DPI技术对于重构增值业务价值链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如图1所示,在业务网关位置增强业务识别和运营能力,可为ISP、ICP、用户提供一个共同健康发展的平台。
图1 DPI支持价值链重构
在运营商重建价值链的过程中,DPI的第一个支撑作用就是识别业务,并提供策略管理。业务识别技术分为两大类别,即DPI业务识别和IMS架构的业务识别。DPI业务识别是由网络设备根据业务流进行检测和识别,而IMS架构则是通过应用层通知网络设备业务的标识。IMS架构适合于那些由运营商集中运营的C/S模型的业务(如NGN),而DPI业务识别则适合于非运营商的业务,以及利用P2P承载的业务,两种技术互为补充。在完成业务识别后,运营商即可根据用户的业务策略,实施相应的QoS技术,保障用户定制的业务质量,而对于其它业务则可采用尽力而为的转发方式。
DPI的另一个支撑作用就是支持灵活的内容计费机制。所谓内容计费,是指运营商可以根据不同的服务内容来制订有差别化的资费模式,其关键之处就是不同业务不同价值,而业务识别则是实现内容计费的前提,如果不能实现业务识别,那么内容计费也就无从谈起。
能否实现内容计费是重构价值链的重要前提。通过业务识别,运营商可实现五种基于内容的计费方式:基于内容价值的按时长计费、基于内容价值的按事件或者动作次数计费、基于内容价值的按数据流量计费、基于内容价值的按QoS计费,以及上述方式的组合计费。可以看出,内容计费方式比现有的计费方式更加透明、简单和易于理解,也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其它交易或消费体验比较接近,此外内容计费还能够给SP、CP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从而促进整个内容服务价值链健康发展。
未来展望
随着需求推动和技术的不断成熟,DPI技术会像IP地址过滤器(ACL)一样,作为一种网络设备增强的过滤器,部署在BRAS、GGSN、SR中,逐步将用户管理、安全控制、精细的业务控制等能力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实现各类业务的动态感知、策略控制、QoS保障,以及网络与业务的安全保障等功能,降低运营商的资本性支出(CAPEX)与运营支出(OPEX),为运营商提供一个电信业务的基础运营平台。
分享到:
相关推荐
ABB常用机器人技术参数.pdf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西门子1200 PLC及其FB284功能块实现对3台V90伺服电机、相机角度调整以及FANUC机器人的控制。主要内容涵盖FB284功能块的基础参数设置、多台伺服电机的具体控制方法、相机角度调整的实现、DP通讯配置FANUC机器人控制,以及PLC程序注解和触摸屏程序的设计。通过具体代码示例和实际操作步骤,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这一系列控制技术。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PLC基础知识的工控初学者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 学习并掌握FB284功能块的使用方法;② 实现多台V90伺服电机的协同控制;③ 掌握相机角度调整的技术细节;④ 完成FANUC机器人通过DP通讯的控制配置;⑤ 提高PLC程序的可读性和易维护性。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丰富的代码片段和配置示例,便于读者实践操作。此外,还分享了一些实际项目中的经验和技巧,有助于提高项目的稳定性和效率。
《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第3版)》第6章--图形图像工具.ppt
内容概要:本文由《未来产业新赛道研究报告》整理而成,涵盖了未来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态势和竞争形势。报告指出,引领型国家通过全方位体制机制创新,在先进制造、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新一代通信等领域建立了全面领先优势。文中引用了麦肯锡和GVR的数据,预测了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的巨大经济潜力。报告还详细介绍了国外和国内对未来产业赛道的重点布局,如量子科技、人工智能、先进网络和通信技术、氢能与储能、生物技术等。此外,报告列举了中国重点省市如北京、上海等的具体发展方向,以及知名研究机构对未来产业热点的分析。最后,报告提出了构建我国未来产业重点赛道目录的建议,包括通用人工智能、高级别自动驾驶、商业航天、人形机器人、新型储能、低空经济、清洁氢、算力芯片、细胞与基因治疗和元宇宙等十大重点赛道。 适用人群:对科技趋势和未来产业发展感兴趣的政策制定者、投资者、企业家和研究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帮助政策制定者了解全球未来产业发展动态,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②为企业提供未来产业布局的方向和重点领域;③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决策依据,识别未来的投资机会;④为研究人员提供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全景图。 其他说明:报告强调了未来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指出了中国在未来产业布局中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路径。同时,报告呼吁加强国家顶层设计和行业系统谋划,探索建立未来产业技术预见机制,深化央地联动,推动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
《网络设备安装与调试(神码版)》2交换机的配置.pptx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自动驾驶路径规划中Lattice算法的基础部分,主要包括三个关键概念和技术实现:参考线生成、Frenet坐标系转换和五次多项式拟合。首先解释了参考线的作用及其生成方法,如三次样条插值和平滑曲线生成。其次探讨了Frenet坐标系的优势,展示了如何将笛卡尔坐标系下的车辆位置投影到参考线上,从而简化路径规划问题。最后讨论了五次多项式的应用,强调其能够确保轨迹的光滑性和舒适性,并提供了详细的Matlab和C++代码实现。 适合人群:对自动驾驶技术感兴趣的开发者、研究人员以及有一定编程基础并希望深入了解路径规划算法的人群。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研究和开发自动驾驶系统,特别是进行路径规划模块的设计与实现。主要目标是帮助读者掌握Lattice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细节,以便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 其他说明:文中不仅有理论讲解,还附带了大量的代码实例,便于读者理解和实践。此外,作者提醒了一些常见的陷阱和注意事项,如避免过拟合、选择合适的插值算法等。
《网络操作系统(Linux)》项目4-磁盘管理.pptx
《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指导》实训十八-PowerPoint-2010的动画和切换.pptx
安川机器人DX100使用说明书.1.pdf
《计算机专业英语》Unit-3-What-is-Hardware.ppt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汇川H5U-A16自动贴布网胶机的PLC控制系统及其与威纶通触摸屏的集成方法。主要内容涵盖伺服轴控制、气缸动作、矩阵托盘管理、OEE统计等方面的编程技巧和优化措施。文中展示了如何将复杂的硬件动作抽象为可复用的功能块(FB),并通过参数配置实现灵活的系统控制。此外,还讨论了如何利用威纶通触摸屏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IO表管理和注释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 适合人群:从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尤其是熟悉PLC编程和触摸屏应用的专业人士。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开发或优化自动贴布网胶机及其他类似自动化设备的企业。主要目标是提升设备的可靠性和效率,降低维护成本,缩短开发周期。 其他说明:本文不仅提供了具体的编程示例,还分享了许多实战经验和技巧,如如何避免常见的错误和陷阱,如何应对特定硬件特性的挑战等。这些内容对于理解和掌握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开发非常有价值。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Matlab和Simulink进行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分析的方法和技术。首先构建了一个单机无穷大系统的仿真模型,涵盖了同步电机、无穷大电网、输电线路等基础模块的搭建。接着深入探讨了不同类型故障(如短路、断线)的配置方法及其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针对常见的暂态问题,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包括并联补偿器的应用、自动重合闸的设计以及仿真加速技巧。同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如何调整关键参数来优化系统性能,确保暂态过程中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适合人群:从事电力系统研究与开发的技术人员,尤其是对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感兴趣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评估电力系统在突发故障情况下的稳定性的场合,帮助用户掌握故障仿真技术,优化系统设计,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的代码片段和仿真技巧均经过实际验证,能够显著提升仿真的效率和准确性。建议读者结合自己的项目需求灵活应用相关技术和方法。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FPGA实现永磁同步电机(SPM)的SVPWM控制系统的具体实现方法。系统采用Verilog进行底层硬件时序控制,包括SVPWM模块中的扇区判断、PWM生成以及死区时间控制等;Nios2软核处理器则用于执行控制算法,如磁场定向控制(FOC)、Clarke变换和PID调节器。两者通过Avalon总线连接,实现高效的软硬件协同工作。此外,文中还讨论了一些常见的调试技巧和优化方法,如定点数运算、硬件CRC校验模块的应用等。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FPGA开发经验和电机控制理论基础的技术人员,尤其是从事嵌入式系统开发、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高精度、高性能电机控制的应用场合,如工业自动化设备、机器人关节控制等。目标是通过软硬件协同设计提高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降低电流谐波失真,增强抗干扰能力。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完整的工程源码和技术细节,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和实践。同时,作者分享了许多实用的经验教训,帮助读者避开常见陷阱,提高开发效率。
《移动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第11章--Web-Worker-处理线程.ppt
chromedriver-win64-135.0.7049.114.zip
《计算机系统维护》第14章--硬盘分区的调整.ppt
内容概要:本文深入研究了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的工作原理、性能优势及其具体实现。文章首先介绍了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相较于传统Buck变换器的优势,包括减小输出电流和电压纹波、降低开关管和二极管的电流应力、减小输出滤波电容容量等。接着,文章详细展示了如何通过MATLAB/Simulink建立该变换器的仿真模型,包括参数设置、电路元件添加、PWM信号生成及连接、电压电流测量模块的添加等。此外,还探讨了PID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了其有效性。最后,文章通过多个仿真实验验证了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在纹波性能、器件应力等方面的优势,并分析了不同控制策略的效果,如P、PI、PID控制等。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电力电子基础,对DC-DC变换器特别是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感兴趣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理解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相对于传统Buck变换器的优势;②掌握使用MATLAB/Simulink搭建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仿真模型的方法;③学习PID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了解其在电源系统中的应用;④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的性能,评估不同控制策略的效果。 其他说明:本文不仅提供了详细的理论分析,还给出了大量可运行的MATLAB代码,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的设计与实现。同时,通过对不同控制策略的对比分析,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包括:源程序工程文件、Proteus仿真工程文件、电路原理图文件、配套技术手册 1、采用51/52单片机(通用)作为主控芯片; 2、数码管前两位显示分钟,后两位显示秒; 3、可以切换正计时/倒计时; 4、可设置倒计时时间,倒计时结束蜂鸣器报警; 5、计时过程中可记录时刻点 (存储十组记录数据),可翻看记录的数据。
《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指导》实训一-文字录入.pptx
《计算机录入技术》第十八章-常用外文输入法.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