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要先设计页面,然后再使用DOM操作来改变它的展现
在jQuery中,你通常会设计一个页面,然后再给它动态效果。这是因为jQuery的设计就是为了扩充DOM并在这个简单的前提下疯狂的生长的。
但是在AngularJS里,必须从头开始就在头脑中思考架构。必须从你想要完成的功能开始,然后设计应用程序,最后来设计视图,而非“我有这么一个DOM片段,我想让他可以实现XXX效果”。
2. 不要用AngularJS来加强jQuery
类似的,不要以这样的思维开始:用jQuery来做X,Y和Z,然后只需要把AngularJS的models和controllers加在这上面。这在刚开始的时候显得非常诱人,这也是为什么我总是建议AngularJS的新手完全不使用jQuery,至少不要在习惯使用“Angular Way”开发之前这么做。
我在邮件列表里看到很多开发者使用150或200行代码的jQuery插件创造出这些复杂的解决方案,然后使用一堆callback函数以及$apply把它粘合到AngularJS里,看起来复杂难懂;但是他们最终还是把它搞定了!问题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jQuery插件可以使用很少的AngularJS代码重写,而且所有的一切都很简单直接容易理解。
这里的底线是:当你选择解决方案时,首先“think in AngularJS”;如果想不出一个解决方案,去社区求助;如果还是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再考虑使用jQuery。但是不要让jQuery成为你的拐杖,导致你永远无法真正掌握AngularJS。
3. 总是以架构的角度思考
首先要知道Single-page应用是应用,不是网页。所以我们除了像一个客户端开发者般思考外,还需要像一个服务器端开发者一样思考。我们必须考虑如何把我们的应用分割成独立的,可扩展且可测试的组件。
那么如何做到呢?如何“think in AngularJS”?这里有一些基本原则,对比jQuery。
视图是“Official Record”
在jQuery里,我们编程改变视图。我们会将一个下拉菜单定义为一个ul :
<ul class="main-menu"> <li class="active"> <a href="#/home">Home</a> </li> <li> <a href="#/menu1">Menu 1</a> <ul> <li><a href="#/sm1">Submenu 1</a></li> <li><a href="#/sm2">Submenu 2</a></li> <li><a href="#/sm3">Submenu 3</a></li> </ul> </li> <li> <a href="#/home">Menu 2</a> </li> </ul>
在jQuery里,我们会在应用逻辑里这样启用这个下拉菜单:
$('.main-menu').dropdownMenu();
当我们只关注视图,这里不会立即明显的体现出任何(业务)功能。对于小型应用,这没什么不妥。但是在规模较大的应用中,事情就会变得难以理解且难以维护。
而在AngularJS里,视图是基于视图的功能。ul声明就会像这样:
<ul class="main-menu" dropdown-menu> ... </ul>
这两种方式做了同样的东西,但是在AngularJS的版本里任何人看到这个模版都可以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事。不论何时一个新成员加入开发团队,他看到这个就会知道有一个叫做dropdownMenu的directive作用在这个标签上;他不需要靠直觉去猜测代码的功能或者去看任何代码。视图本身告诉我们会发生什么事。清晰多了。
首次接触AngularJS的开发者通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找到所有的某类元素然后给它们加上一个directive。但当我们告诉他:别这么做时,他总会显得非常的惊愕。而不这么做的原因是这是一种半jQuery半AngularJS的方式,这么做不好。这里的问题在于开发者尝试在 AngularJS的环境里“do jQuery”。这么做总会有一些问题。视图是official record(译者注:作者可能想表达视图是一等公民)。在一个directive外,绝不要改变DOM。所有的directive都应用在试图上,意图非常清晰。
记住:不要设计,然后写标签。你需要架构,然后设计。
数据绑定
这是到现在为止最酷的AngularJS特性。这个特性使得前面提到的很多DOM操作都显得不再需要。AngularJS会自动更新视图,所以你自己不用这么做!在jQuery里,我们响应事件然后更新内容,就像这样:
$.ajax({ url: '/myEndpoint.json', success: function ( data, status ) { $('ul#log').append('<li>Data Received!</li>'); } });
对应的视图:
<ul class="messages" id="log"> </ul>
除了要考虑多个方面,我们也会遇到前面视图中的问题。但是更重要的是,需要手动引用并更新一个DOM节点。如果我们想要删除一个log条目,也需要针对DOM编码。那么如何脱离DOM来测试这个逻辑?如果想要改变展现形式怎么办?
这有一点凌乱琐碎。但是在AngularJS里,可以这样来实现:
$http('/myEndpoint.json').then(function (response) { $scope.log.push({ msg: 'Data Received!' }); });
视图看起来是这个样子的:
<ul class="messages"> <li ng-repeat="entry in log"></li> </ul>
但是其实还可以这样来做:
<div class="messages"> <div class="alert" ng-repeat="entry in log"> </div> </div>
现在如果我们想使用Bootstrap的alert boxes,而不是一个无序列表,根本不需要改变任何的controller代码!更重要的是,不论log在何处或如何被更新,视图便会随之更新。自动的。巧妙!
尽管我没有在这里展示,数据绑定其实是双向的。所以这些log信息在视图里也可以是可编辑的。只需要这么做:
<input ng-model="entry.msg" />
。简单快乐。
清晰的模型(Model)层
在jQuery里,DOM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模型的角色。但在AngularJS中,我们有一个独立的模型层可以灵活的管理。完全与视图独立。这有助于上述的数据绑定,维护了关注点的分离(独立的考虑视图和模型),并且引入了更好的可测性。后面还会提到这点。
关注点分离
上面所有的内容都与这个愿景相关:保持你的关注点分离。视图负责展现将要发生的事情;模型表现数据;有一个service层来实现可复用的任务;在 directive里面进行DOM操作和扩展;使用controller来把上面的东西粘合起来。这在其他的答案里也有叙述,我在这里只增加关于可测试性的内容,在后面的一个段落里详述。
依赖注入
依赖注入帮我们实现了关注点分离。如果你来自一个服务器语言(java或php),可能对这个概念已经非常熟悉,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来自jQuery的客户端开发者,这个概念可能看起来有点傻而多余。但其实不是的。。。
大体来讲,DI意味着可以非常自由的声明组件,然后在另一个组件里,只需要请求一个该组件的实例,就可以得到它。不需要知道(关心)加载顺序,或者文件位置,或类似的事情。这种强大可能不会立刻显现,但是我只提供一个(常见。。)的例子:测试。
就说在你的应用里,我们需要一个服务通过REST API来实现服务器端存储,并且根据不同的应用状态,也有可能使用(客户端)本地存储。当我们运行controller的测试时,不希望必须和服务器交互 —— 毕竟是在测试controller逻辑。我们可以只添加一个与本来使用的service同名的mock service,injector会确保controller自动得到假的那个service —— controller不会也不需要知道有什么不同。
说起测试……
4. 总是 —— 测试驱动开发
这其实是关于架构的第3节。但是它太重要了,所以我把它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顶级段落。
在所有那些你见过,用过或写过的jQuery插件中,有多少是有测试集的?不多,因为jQuery经不起测试的考验。但是AngularJS可以。
在jQuery中,唯一的测试方式通常是独立地创建附带sample/demo页面的组件,然后我们的测试在这个页面上做DOM操作。所以我们必须独立的开发一个组件,然后集成到应用里。多不方便!在使用jQuery开发时,太多的时间,我们挑选迭代而非测试驱动开发。谁又能责怪我们呢?
但是因为有了关注点分离,我们可以在AngularJS中迭代地做测试驱动开发!例如,想要一个超级简单的directive来展现我们的当前路径。可以在视图里声明:
<a href="/hello" when-active>Hello</a>
OK,现在可以写一个测试:
it('should add "active" when the route changes', inject(function () { var elm = $compile('<a href="/hello" when-active>Hello</a>')($scope); $location.path('/not-matching'); expect(elm.hasClass('active')).toBeFalsey(); $location.path('/hello'); expect(elm.hasClass('active')).toBeTruthy(); }));
执行这个测试来确认它是失败的。然后我们可以开始写这个directive了:
.directive('whenActive', function ($location) { return { scope: true, link: function (scope, element, attrs) { scope.$on('$routeChangeSuccess', function () { if ($location.path() == element.attr('href')) { element.addClass('active'); } else { element.removeClass('active'); } }); } }; });
测试现在通过了,然后我们的menu按照请求的方式执行。开发过程既是迭代的也是测试驱动的。太酷了。
5. 概念上,Directives并不是打包的jQuery
你经常会听到“只在directive里做DOM操作”。这是必需的。请给它应有的尊重!
但让我们再深入一点……
一些directive仅仅装饰了视图中已经存在的东西(想想ngClass)并且因此有时候仅仅直接做完DOM操作然后就完事了。但是如果一个 directive像一个“widget”并且有一个模版,那么它也要做到关注点分离。也就是说,模版本身也应该很大程度上与其link和 controller实现保持独立。
AngularJS拥有一整套工具使这个过程非常简单;有了ngClass我们可以动态地更新class;ngBind使得我们可以做双向数据绑定。ngShow和ngHide可编程地展示和隐藏一个元素;以及更多地 —— 包括那些我们自己写的。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做到任何DOM操作能实现的特性。DOM操作越少,directive就越容易测试,也越容易给它们添加样式,在未来也越容易拥抱变化,并且更加的可复用和发布。
我见过很多AngularJS新手,把一堆jQuery扔到directive里。换句话说,他们认为“因为不能在controller里做DOM操作,就把那些代码弄到directive里好了”。虽然这么做确实好一些,但是依然是错误的。
回想一下我们在第3节里写的那个logger。即使要把它放在一个directive里,我们依然希望用“Angular Way”来做。它依然没有任何DOM操作!有很多时候DOM操作是必要的,但其实比你想的要少得多!在应用里的任何地方做DOM操作之前,问问你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么做。有可能有更好的方式。
这里有一个示例,展示出了我见过最多的一种模式。我们想做一个可以toggle的按钮。(注意:这个例子有一点牵强、啰嗦,这是为了表达出使用同样方式处理问题的更复杂的情况。)
.directive('myDirective', function () { return { template: '<a class="btn">Toggle me!</a>', link: function (scope, element, attrs) { var on = false; $(element).click(function () { if (on) { $(element).removeClass('active'); } else { $(element).addClass('active'); } on = !on; }); } }; });
这里有一些错误的地方。首先,jQeury根本没必要出现。我们在这里做的事情都根本用不着jQuery!其次,即使已经将jQuery用在了页面上,也没有理由用在这里。第三,即使假设这个directive依赖jQuery来工作,jqLite(angular.element)在加载后总会使用jQuery!所以我们没必要使用$ —— 用angular.element就够了。第四,和第三条紧密关联,jqLite元素不需要被$封装 —— 传到link里的元素本来就会是一个jQuery元素!第五,我们在前面段落中说过,为什么要把模版的东西混到逻辑里?
这个directive可以(即使是更复杂的情况下!)写得更简单:
.directive('myDirective', function () { return { scope: true, template: '<a class="btn" ng-class="{active: on}" ng-click="toggle()">Toggle me!</a>', link: function (scope, element, attrs) { scope.on = false; scope.toggle = function () { scope.on = !$scope.on; }; } }; });
再一次地,模版就在模版里,当有样式需求时,你(或你的用户)可以轻松的换掉它,不用去碰逻辑。重用性 —— boom!
当然还有其他的好处,像测试 —— 很简单!不论模版中有什么,directive的内部API从来不会被碰到,所以重构也很容易。可以不碰directive就做到任意改变模版。不论你怎么改,测试总是通过的。
所以如果directive不仅仅是一组类似jQuery的函数,那他们是什么?Directive实际是HTML的扩展。如果HTML没有做你需要它做的事情,你就写一个directive来实现,然后就像使用HTML一样使用它。
换句话说,如果AngularJS库没有做的一些事情,想想开发团队会如何完成它来配合ngClick,ngClass等。
总结
不要用jQuery。连include也不要。它会让你停滞不前。如果遇到一个你认为已经知道如何使用jQuery来解决的问题,在使用$之前,试试想想如何在AngularJS的限制下解决它。如果你不知道,问!20次中的19次,最好的方式不需要jQuery。如果尝试使用jQuery会增加你的工作量。
相关推荐
而AngularJS、Vue.js和React则引入了MVVM模式,支持构建大型SPA。 #### 三、技术发展 ##### 3.1 原生API封装与兼容性问题 - **技术背景**:早期Web开发中存在大量浏览器兼容性问题,开发者通常需要对原生API进行...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Simulink对BUCK电路进行PI闭环控制仿真。首先解释了BUCK电路的基本原理及其数学表达式,接着逐步指导如何在Simulink中构建仿真模型,包括选择合适的元件如电源、开关、电感、电容等,并设置了具体的参数。然后重点讲解了PI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展示了如何通过MATLAB代码实现PI控制算法,并讨论了不同参数对控制系统的影响。最后,通过观察和分析仿真结果的关键波形,探讨了如何优化PI控制器参数以获得更好的输出效果。 适合人群:从事电力电子设计的研究人员和技术爱好者,尤其是那些希望深入了解BUCK电路及其控制机制的人群。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掌握BUCK电路工作原理以及PI闭环控制方法的学习者;旨在提高对电力电子系统的理解和优化能力。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详细的步骤和实例,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此外,还提到了一些常见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例如如何避免电压过冲、优化负载响应时间和减少输出电压纹波等问题。
MFC-Windows应用程序设计-第2章-Windows应用程序的类封装.pptx
MCS51单片机指令系统数据传送类指令.pptx
PLC电源模块维修重点技术实例.doc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西门子S7-1200 PLC构建一个高精度的恒温水箱控制系统。首先讨论了硬件选择与配置,包括PT100温度传感器、模拟量模块的选择以及滤波时间的优化。接着深入探讨了PID控制算法的应用,包括参数整定技巧、移动平均滤波的应用以及PWM输出控制方法。此外,还涉及了人机界面的设计,强调了报警机制的优化和现场调试的经验分享。文中提供了多个实用的SCL代码片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施具体的技术细节。 适合人群:从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尤其是对PLC编程和温度控制感兴趣的初学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精确温度控制的工业应用场景,如食品加工、生物制药等行业。目标是将温度波动控制在±0.5℃以内,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 其他说明:文中不仅提供了详细的理论讲解,还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和调试经验,有助于读者快速掌握相关技术和应对常见问题。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COMSOL进行太赫兹波段石墨烯超表面吸波器的设计与仿真的全过程。首先,通过几何建模创建了基于矩形堆叠的石墨烯单元结构,并设置了合适的材料参数,特别是石墨烯的表面电导率采用Kubo公式表示。接着,针对边界条件进行了细致设定,如使用完美匹配层(PML)和Floquet周期边界条件,确保计算效率和准确性。然后,通过参数扫描和优化,研究了不同费米能级对吸收峰的影响,实现了吸收频段的动态调控。最后,通过后处理和动画制作,展示了吸收峰随费米能级变化的动态效果,并提供了具体的MATLAB和COMSOL代码示例。 适合人群:从事太赫兹器件设计、电磁仿真以及石墨烯材料应用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太赫兹波段吸波器设计原理及其动态调控特性的科研工作者。目标是通过实际操作和理论分析相结合,掌握石墨烯超表面吸波器的设计方法和优化技巧。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的具体步骤和代码示例有助于快速上手COMSOL仿真工具,同时强调了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如收敛问题和网格划分策略。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两轮平衡车和扭扭车的完整设计方案,涵盖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部分包括主控芯片(如STM32F103)、传感器(如MPU6050)的选择与布局,以及PCB设计要点,强调了电机驱动模块的布线规则和电磁干扰防护措施。软件部分则聚焦于核心算法,如PID控制和卡尔曼滤波,用于处理传感器数据并实现车辆的平衡和运动控制。此外,文章还讨论了烧写程序、调试文件和BOM清单等量产相关的内容,分享了许多实用经验和技巧。 适合人群:对两轮平衡车和扭扭车设计感兴趣的电子工程师、硬件开发者和嵌入式程序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帮助读者掌握从原理图设计到量产的全流程,包括硬件选型、PCB布局、程序编写、调试方法和批量生产的注意事项。目标是让读者能够独立完成一套完整的两轮平衡车或扭扭车项目。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大量实战经验和技术细节,如PID参数调优、PCB布局技巧、电机驱动优化等,有助于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内容概要:文章详细介绍了汽车电子软件A/B分区方案,这是一种用于汽车电子系统软件管理的最佳实践。A/B分区通过将存储空间划分为两个独立分区,分别保存完整的软件镜像,实现软件的无感更新、提高系统可靠性和支持远程更新(OTA)。具体工作流程包括从当前分区启动、下载更新包、分区验证、切换准备、重启运行以及回滚与故障处理。其核心优势在于减少停机时间、增强可靠性和安全性、助力OTA更新及提升用户体验。然而,该方案也面临存储空间需求大、更新管理复杂和功耗性能优化等挑战。文章最后提出了优化存储空间、简化更新管理和优化功耗的具体措施。 适合人群:汽车电子工程师、汽车制造商技术人员、对汽车电子系统感兴趣的工程师和技术爱好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理解A/B分区的工作机制及其在汽车电子系统中的应用;②掌握A/B分区在软件更新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流程;③了解A/B分区带来的优势及其面临的挑战,为实际项目提供参考。 其他说明:A/B分区方案已在新能源汽车和新势力造车中广泛应用,未来将在智能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中发挥更大作用。文章强调了长期主义的重要性,鼓励读者在技术发展中保持耐心和持续学习的态度。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算法,在光伏电池受到局部阴影遮挡的情况下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MPPT)的方法。文中首先解释了阴影条件下光伏电池输出特性的变化,即P-V曲线由单一峰值变为多峰形态,使得传统的扰动观测法难以找到全局最大功率点。接着阐述了PSO算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MPPT中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粒子初始化、速度和位置更新规则以及如何处理电压突变引起的系统震荡等问题。此外还讨论了粒子数量的选择、参数动态调整策略、适应度函数改进等方面的内容,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适合人群:从事光伏发电系统研究与开发的技术人员,尤其是关注提高光伏系统在非理想环境下工作效率的研究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存在局部阴影遮挡情况下的光伏电站或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优化设计,旨在提高此类条件下光伏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 其他说明:文中不仅提供了详细的理论推导和技术细节,还有具体的代码片段用于辅助理解和实施。同时指出,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灵活调整相关参数配置,如粒子数目、惯性权重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性能表现。
office办公软件培训.pptx
2025免费微信小程序毕业设计成品,包括源码+数据库+往届论文资料,附带启动教程和安装包。 启动教程: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fB2YYEnS 讲解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VKMeZEYr 技术栈:Uniapp+Vue.js+SpringBoot+MySQL。 开发工具:Idea+VSCode+微信开发者工具。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Matlab进行平行泊车和垂直泊车的路径规划与仿真。首先解释了平行泊车的基本原理,即基于车辆运动学模型,通过控制转向角和速度来规划从初始位置到目标车位的平滑路径。接着展示了具体的Matlab代码实现,包括初始化参数设置、路径规划的循环迭代以及最终的路径绘图。对于垂直泊车,则强调了其独特的路径规划逻辑,分为接近车位和转向进入两个阶段,并给出了相应的代码示例。此外,还讨论了一些高级话题,如使用双圆弧+直线组合方案、五次多项式轨迹生成、PID控制器实现轨迹跟踪等方法来优化路径规划。同时提到了碰撞检测模块的实现方式及其重要性。 适合人群:对自动驾驶技术感兴趣的初学者或有一定编程基础的研发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自动驾驶泊车原理和技术细节的人群,特别是那些想要动手实践并掌握Matlab编程技巧的学习者。通过学习本文提供的代码示例,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平行泊车和垂直泊车的具体实现过程,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其他说明:文中提到的所有代码均为简化版本,旨在帮助读者快速入门。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考虑更多因素,例如车辆的实际尺寸、环境感知模块的集成等。此外,作者还分享了许多实用的经验和技巧,如如何避免常见的错误、如何优化代码性能等。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连续小波变换(CWT)、卷积神经网络(CNN)和支持向量机(SVM)进行滚动轴承故障诊断的方法。首先,通过对东南大学提供的轴承数据集进行预处理,将一维振动信号转换为时频图。然后,构建了一个CNN-SVM混合模型,其中CNN用于提取时频图的特征,SVM用于分类。文中还讨论了如何选择合适的小波基、尺度范围以及如何防止过拟合等问题。此外,作者提供了T-SNE可视化工具来评估模型性能,并分享了一些实用的避坑指南。 适合人群:从事机械设备故障诊断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尤其是那些对振动信号处理有一定了解的人。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工业环境中对旋转机械设备的故障检测和预测。主要目标是提高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误判率,确保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其他说明:文中提到的所有代码均已在Matlab环境下验证通过,并附有详细的注释和解释。对于初学者来说,建议逐步跟随代码实现,理解每一步骤背后的原理。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三菱F5U系列PLC的恒压测试设备开发过程,涵盖了ST语言编程和梯形图逻辑控制的综合应用。主要内容包括设备的整体功能概述,如递增调压和恒压保持两大功能;ST语言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如从触摸屏读取设置数据、处理压力传感器数据等;梯形图在逻辑控制方面的作用,如实现递增和恒压模式的切换;触摸屏程序设计,确保良好的人机交互体验;以及监控曲线和历史记录的实现方法。文中还特别强调了ST语言和梯形图混合编程的优势和注意事项。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PLC编程基础的电气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恒压测试设备开发,旨在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帮助工程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ST语言和梯形图编程。 其他说明:文章提供了多个具体的代码示例和实用技巧,如数据类型转换、环形缓冲区设计、急停逻辑等,有助于读者在实际项目中借鉴和应用。
内容概要:本文由一位汽车电子工程师撰写,主要介绍了CAPL语言及其在CANoe中的调试功能。CAPL是一种专用于CANoe的类C编程语言,支持节点仿真、报文收发、自动化测试等功能。CAPL文件分为.can和.cin两种类型,程序结构包含头文件、全局变量、事件函数和自定义函数。CAPL基于事件驱动,常见事件包括系统事件、报文事件、时间事件等。CAPL支持多种数据类型和复杂数据结构。CANoe的CAPL Debug功能允许用户在仿真或测试过程中对CAPL代码进行调试,通过设置断点、单步执行等方式检查代码逻辑和变量值,确保代码满足需求。; 适合人群:具有汽车电子开发背景,尤其是从事汽车总线网络开发、测试和分析的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掌握CAPL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特性,熟悉CAPL文件结构和编程规范;②学会使用CANoe中的CAPL Debug功能,能够设置断点、单步调试并查看变量变化,确保代码正确性和可靠性;③提升对汽车总线网络开发和测试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阅读建议:本文详细介绍了CAPL语言及其调试功能,建议读者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实际项目进行实践,逐步掌握CAPL编程技巧和调试方法。同时,注意理解CAPL的事件驱动机制和数据类型,这对编写高效、可靠的CAPL代码至关重要。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SSM(Spring + SpringMVC + MyBatis)框架的ERP生产管理系统的源码实现及其关键特性。首先探讨了系统的权限控制设计,采用Shiro实现按钮级别的权限管理,确保不同角色拥有不同的操作权限。接着分析了设备管理模块,展示了MyBatis动态SQL的应用以及设备状态更新的灵活性。工艺监控模块利用EasyUI DataGrid实现实时数据刷新,结合后端分页查询提高性能。质量监控模块则通过Spring事务注解实现异常数据处理的原子性。此外,系统采用了Shiro进行用户密码加密,增强了安全性。最后讨论了系统的布局设计和数据可视化的实现。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Java开发经验的研发人员,特别是对SSM框架有初步了解并希望深入了解其实战应用的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构建或改进企业内部生产管理系统的开发团队。主要目标是通过研究现有系统的实现细节,掌握SSM框架的最佳实践,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性。 其他说明:文中提到的许多技术细节如权限控制、事务管理和数据可视化等,不仅有助于理解SSM框架的工作原理,还能为实际项目提供宝贵的参考。
内容概要:本文继续深入介绍 AUTOSAR BSW 层的关键模块,主要包括诊断模块、硬件I/O抽象模块和操作系统OS。诊断模块包含诊断通信管理器(DCM)、诊断事件管理器(DEM)和功能禁止管理器(FIM),它们分别负责通信协议实现、事件管理和功能控制,确保ECU在不同情况下的正确响应。硬件I/O抽象模块通过将硬件接口抽象化,使上层软件无需关心底层硬件细节,提高了系统的可移植性和维护性。操作系统OS分为SC1到SC4四个等级,从基本任务调度到高级别的内存和时间保护,适应不同功能安全级别的需求,保障了多任务环境下的数据一致性和实时性能。 适合人群:对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有一定了解的研发人员,尤其是从事AUTOSAR相关工作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理解AUTOSAR架构下BSW层各模块的具体功能和相互关系;②掌握诊断模块在汽车ECU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③学习硬件I/O抽象模块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④了解AUTOSAR OS的不同分类及其在不同安全等级产品中的应用。 阅读建议:由于涉及到较多的专业术语和技术细节,建议读者先熟悉AUTOSAR的基础概念,再逐步深入理解各模块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同时,结合实际项目经验进行对比学习,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本文内容。
多语言笔记系列:操作数据库-C#程序
机器人导航分割_基于deeplab实现的机器人室内导航分割算法_附项目源码+流程教程_优质项目实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