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 2892454 次
- 性别:
- 来自: 武汉
-
文章分类
- 全部博客 (1173)
- 名言警句 (5)
- 心情随笔 (50)
- 数据库 (57)
- Java基础 (241)
- J2EE框架 (91)
- 数据结构 (12)
- 程序设计 (21)
- WEB技术 (128)
- 网络日志 (12)
- IT资讯 (247)
- linux (64)
- solaris (2)
- 其它 (143)
- WebService (4)
- 日语学习 (2)
- 机器人 (5)
- Android (5)
- cgywin (3)
- Game (1)
- DWR (1)
- spring (8)
- canvas (1)
- Guava (3)
- Modbus (5)
- 测试 (6)
- mongodb (9)
- Quartz (2)
- Cron (1)
- windows (2)
- 持续集成 (1)
- bootstrap (3)
- 结对编程 (1)
- nodejs (1)
- Netty (1)
- 安全 (3)
- webstorm (2)
- sparkline (1)
- Job (1)
- git (3)
- Maven (3)
- knockout (5)
- jquery (1)
- bower (1)
- docker (1)
- confluence (4)
- wiki (1)
- GoogleMap (1)
- jekyll (10)
- ruby (2)
- npm (3)
- browserify (1)
- gulp (3)
- openwrt (1)
- discuz (3)
- 输入法 (1)
- JPA (1)
- eclipse (2)
- IntelliJ (1)
- css (1)
- 虚拟机 (1)
- 操作系统 (1)
- azkaban (2)
- scrum (1)
最新评论
-
pangxiea_:
你好, 想请问一下 Linux下 这么使用rxtxcomm 在 ...
使用Java进行串口通信 -
abababudei:
请教一下,这个您是怎么解决的:/dev/ttyS2enteri ...
Java应用程序的MODBUS通讯 -
xuniverse:
hannibal005 写道楼主,我问下 request.se ...
用javascript与java进行RSA加密与解密 -
atxkm:
找了一下午,终于找到了
gulp 拷贝文件时如何移除文件目录结构 -
kalogen:
gtczr 写道非常感谢,经过我自己的修改,已经完美实现。发出 ...
用javascript与java进行RSA加密与解密

某种意义上,华为已经成为所有关于中国崛起的故事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个并不以基础学科与高科技见长的国家,多年来华为保持着在国内技术专利申
请方面排名第一的纪录.据报道,2007年华为在有关国际专利申请方面也进入了全球领先的水平.作为全球电信业的后进者,仅仅用了7年时间,华为便将自己
与行业巨头的差距几近追平(见图:北电、华为、爱立信合同收入对比).
在2000年,爱立信的合同收入接近华为 10倍;2007年,两者的合同收入差距已经非常有限.HeavyReading分析师SterlingPerrin表示:“华为在Long- haulDWDM(长途密集波分复用设备传输系统)市场一直表现出强劲的实力,在2005~2007年来自全球市场的营收保持领先;目前屈居第二,略逊于 合并后的阿尔卡特朗讯.”

来源:公司数据
一个经常用来说明华为在全球范围内崛起的数据是其海外收入的递增速度.2007年,海外市场收入已经占到了华为总收入的70%以上.
这家年轻公司的飞速崛起是某种技术“神迹”吗?
行业对手指责说,华为“奇迹”无非是低廉的价格加上无所不用其极的市场策略.华为带来的恶性竞争,最终让行业参与者都没有好日子过.
然而华为的确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种在短时间内根据运营商需求拿出定制化产品的能力.
通
过阿尔卡特朗讯与华为的对比可以发现,前者需要三个月完成的研发流程,华为基本一个月内就可以成型.因此,虽然华为的各条产品线并不具有世界级的先进技术
或者前瞻性,但其为满足运营商具体业务和战略而进行的产品研发和快速并准确的执行能力,成为华为在世界范围内高速扩张的核心竞争力.
专业
电信咨询公司BDA的一项研究显示:在2004年EPON刚刚兴起的时候,华为持观望态度.然而2007年,由于国内运营商大规模进行光进铜退,EPON
迅速成为市场主流.在这样的市场预期下,华为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研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一举拿下中国网通近一半的合约份额.
BDA首席分析师方美琴认为,华为身上充分体现了一个市场新进入者的后发优势,那就是用低价、良好的客户服务和高效研发快速占领市场.
华为没有改变世界
尽管过去几年华为迅猛的扩张势头令人叹服,但市场不应过于“高估”华为因素对行业的影响力.
要
透视华为神话,首先需要了解其所属行业的特质.电信设备制造业具有高度创新,密集研发与更新换代快的特点.无论是从ISDN到ADSL,再到FTTH,或
者是从电路交换到NGN,再到基于WDM的IMS架构,研发的周期越来越短,同时市场要求实现更新的速率也越来越高.如同芯片制造业有摩尔定律一样,电信
设备的价格也服从指数型下降,同时设备的容量和计算速率却以指数型增长.
因此,即便华为不存在,电信设备价格的急速下降,性能的高速提升,以及全方位的服务创新都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华为的出现,并没有对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而是充当了行业趋势的催化剂.
其
次,从电信设备采购方——即运营商的角度来看,出于分散风险和制横的考虑,绝大多数运营商都会采用2-3家不同的设备进行组网.因此,即便对爱立信这样在
传统无线网络拥有绝对优势的公司,也无法垄断整个市场.此外,在多头竞争某一个合同时,拥有价格优势的华为也会成为其他设备商联合的对象.这样的行业竞争
现实,为华为留下了生存空间.一位分析师解释说:“这个行业并不是完全的你死我活的关系,很多时候也是相互利用,彼此牵制,甚至共同发展.”
目前,华为的营业额已接近爱立信或者阿尔卡特朗讯的五分之三,和竞争对手在数量上具备了更多的可比性,也拥有了更大的行业影响力.然而,华为并没有创造历史,是无线通信服务向大众普及的大趋势为华为们创造了机会.华为的出现首先是历史的产物,继而又加速了历史的进程.
未来在哪里
对
于前瞻性的电信设备商,大可不必紧盯华为的一举一动,如临大敌般针对华为的发展.因为即使不出现在深圳,下一个“华为”也可能在班加罗尔或者新竹.更重要
的是,电信行业本身是由终端用户驱动的,并将这些需求通过运营商传到给设备厂商.因此,如何顺应未来电信行业融合发展趋势,尽快进行商业模式升级,并更多
地向服务供应商过渡,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思科近年的战略转变或许可以被视为业界“读懂”华为的一个范例.早在2003年,由于感觉到华为在路由器市场迅速壮大,思科发起了一系列知识产权诉讼,希望利用拖延战术遏制华为的发展.
然
而随着互联网融合业务的发展,思科并不再紧盯诸如华为、Juniper等对手的动作,而是积极拓展自身的业务范围.从收购Linksys开始,思科便开始
了从传统路由器生产商向互联网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最近收购
ScientificAltanta和推出Telepresence方案,更凸现出思科发展下一代融合互联网的野心.
正因如此,来自华为
的竞争已经不再对今天的思科构成压力.思科已成为互联网新趋势的领导者,无论是家庭无线网络,还是IPTV或者基于Web2.0的各种应用,都让思科走在
行业的最前沿,同时也摆脱了传统设备业务的红海.关于未来,可以确定的图景是,设备会更加便宜,服务会更加深入,而幸存者们,将超越单纯的设备供应,变成
全面的电信服务供应商.
评论
出局几个月后碰到当时在一起奋战过的米国同事
问他感觉怎样 他说:我们都一直盼着失败,因为实在熬不下去了-大家都连续几个星期不粘床了
tmobile?? 你是ZTE的??
早知道就给你引用了。
呵呵,有人给了PM,太较真也没意思的

早知道就给你引用了。
lol,那么MS和IBM中国研究院,每年把中国一流末的毕业生都招了那么多去,又有几个成气候的?
我们再把往回拨,7-10年前,MS和IBM招的学生比现在还要高一个档次(10年前,当年的MS和宝洁招聘,难度和今天的高盛中金差不多),这么多年下来,几个成气候了?比例比华为高吗?外企中国研究院,多数毁人不倦。
还别说,做过这么多项目,其中就见过一IBM出来,后来又在IBM的国内合作方工作过的项目经理,其做事情的态度我非常钦佩,有计划,谈判能力强,对节奏掌握得也比较好。我自己也做过项目经理,知道做到这点有多难。
在欧美公司工作过的,一般很少会加入国内或日韩的公司,离职后会优先被其他欧美公司雇走,因为已经熟悉了欧美公司的工作环境,很容易纳入到团队里,他们强不强,到了美国或许能看出来,不过就算到了那些外企的宗主国,有谁知道SAP是谁做的?Rational那一套是谁做的?OS400是谁做的?名字都在源代码里了,从外面能看出来才怪。不过我知道的是IBM在国内年年抢人,人家闷声发大财,被宣传忽悠住的都是中国人。
还有说去IBM的都长胖了,不知道您是在骂IBM还是在夸,长胖点不好吗?事实证明胖子被小偷掏包的几率相对看就是比较低。
1,你想表达什么观点?我没看懂。我也没说IBM或者MS都是烂人(不过普遍来看,IBM里面的烂人比MS还是要多些),不要自己树个靶子开火。
2,你见过一个你很佩服的IBM出来的PM,并不能证明IBM普遍出来的PM比HW的PM好啊,不管推导过程逻辑,你起码再举一个HW的例子才完成这个case study对不对?所谓的好,难道不是比较出来的?那我还可以说,我上一家公司的项目经理,现在是某500强的项目总经理(General Project Manager),现在手下好几十PM啊(目前是某个温家宝签字的中外合作项目的外方项目总经理,也是好几十亿美金的项目)。我也很佩服他啊,而且文武双全(海军舰队指挥官退役),但是不代表说我上家公司出来的PM就比IBM要NB,对不对?(我做PM就做的很烂,烂到要自己捏着鼻子逃走的地步)。
3,当然,我个人感觉也是IBM的PM水平是会高些,但是这个东西比较难量化,而且方差比较大(我的个人偶像Brooks是IBM的),因为我见过2个很烂的IBM PM,说话和那种特别没谱的售前有一拼。就算这样我也一样觉得IBM的PM水平应该在业界平均水平之上。
4,我只是觉得说MS和IBM(乃至Google)弄了这么多中国一流末的学生进去,最后产出的效果也不见得比HW弄去的那么多2流末的学生强啊(我不知道IBM和MS中国的全部工作,只知道一些同学在MS参与做Live Search,另外一些在IBM做Websphere,我可以不亏心的说,那都不能叫做啥好产品,如果不是MS的垄断和名气,IBM的销售得力,那种东西早该完蛋了)。可见有时勤能补拙也是有道理的。
我也没说IBM里的人就都好,只是看到有人说进了IBM的人都不成气候,我不过举个反例而已,都是中国人我也没必要拉一帮打一帮。中国人算是非常好说话的了,韩国人都搞了好长时间的光线入户了,中国人仿人家淘汰的东西,用了这么长时间的2M也没有怨言,别回头看人家长了几斤肉都不顺眼那就太过了,再说谁谁谁在哪个公司长肉了,走到哪儿都是一活广告啊

个人感觉,虽然看起来进去的时候Google,MS或者IBM研究院招的人要比HW的背景强些,但是从实际工作产出来看,还是HW那批强些。从结果推导训练和成长的角度来看,HW要比这几家强些。
仅仅就大企业的范围讨论职业投资的话,华为相当于衍生品交易,高风险,高回报。外企研究院就是AA企业债券,回报稳定但是不高。
PS:在MS和IBM中国研究院里的同学们,这么多年下来,基本的收获看起来就是长胖了:)
PS2:我没在华为工作过。
这个有点忽略了基数。每年华为吞进去将近w人。成气候几个人而已吧。
lol,那么MS和IBM中国研究院,每年把中国一流末的毕业生都招了那么多去,又有几个成气候的?
我们再把往回拨,7-10年前,MS和IBM招的学生比现在还要高一个档次(10年前,当年的MS和宝洁招聘,难度和今天的高盛中金差不多),这么多年下来,几个成气候了?比例比华为高吗?外企中国研究院,多数毁人不倦。
这个问题您说的好,单论技术,我还是觉得稳稳胜过华为。别的呢,只是个人选择和机会的问题。
你说对,我不怀疑IBM或者MS研究院的人平均技术水平(智商or代码能力)比HW的平均水平高些(如你所说,一流末和二流之间当然是存在差别的)。但是几年后,不管从产出和薪水上来说,我都看不出这个入口差别。
看薪水就没有意思,一单定终身的sales也有不少吧。
至于产出,是看产品影响力?作用?代码量?还是啥?
嗯,我不知道你这么有追求,果然我这种俗人是不合适大公司的,lol
不知道这个“技术稳稳胜过华为”是用什么标准:产品影响力?作用?代码量?还是啥?
我个人的标准就是我觉得华为在客场的表现比MS的中国部门好(华为海外 vs 微软中国?),当然这个是我的自由心证,做不得数。不过我确实不知道MS中国做了啥很拿出手的成绩来(没有讽刺的意思,我是真的不知道,我以为MS中国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它的总部选拔人才,我的同学里面在MS里面干得好的标志就是直接调去西雅图总部)。
要说起IBM,除了推动了国内的银行业务以外,对国内的普通人来讲影响的确是不大,但是微软的影响可是深远,首先推广了软件的国际化,对汉字的处理几乎完美,对国内使用的其他语言例如竖排的蒙古文,从右往左写的维吾尔文,支持得都非常好,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平台能做到这个。这些事情都是国外以及国内用shell的UNIX大牛们不屑去做的事情,就连美国人也没有多少人精通UNIX,当初的计算机用户们还靠着这类系统去拉开和新手之间的距离,但是这些距离逐步被微软填平了。另外希伯来文、阿拉伯文的处理也是经过微软推广的。
还有就是让国内中小型企业看到了信息化的好处,一套Windows,一套Office,一套VB,绝对是中国人能够承受得起的价格,不过让更多人知道了信息化能提高效率,减少失误,还有就是打破了软件价格的黑洞,相信这个坛子里不少人在小学的时候就用过Basic吧,要是换成宝兰、IBM这些标榜“贵族级享受”的provider,学校买得起才怪。
donews上曾经有个叫“爱搞搞”的在blog里写,美国人的钱好赚就是因为美国有太多你赚走他钱他还对你感恩戴德的SB用户,实际上那帮人并不傻。
嗯,多知道了些。
PS:只是我记得中文国际化支持是远在中国微软研究院成立若干年前就完成的吧?
PS2:这位大大小学时候就用过basic,不知道我是出生太早还是启蒙太迟:),大学才听说过basic的人飘走...
个人感觉,虽然看起来进去的时候Google,MS或者IBM研究院招的人要比HW的背景强些,但是从实际工作产出来看,还是HW那批强些。从结果推导训练和成长的角度来看,HW要比这几家强些。
仅仅就大企业的范围讨论职业投资的话,华为相当于衍生品交易,高风险,高回报。外企研究院就是AA企业债券,回报稳定但是不高。
PS:在MS和IBM中国研究院里的同学们,这么多年下来,基本的收获看起来就是长胖了:)
PS2:我没在华为工作过。
这个有点忽略了基数。每年华为吞进去将近w人。成气候几个人而已吧。
lol,那么MS和IBM中国研究院,每年把中国一流末的毕业生都招了那么多去,又有几个成气候的?
我们再把往回拨,7-10年前,MS和IBM招的学生比现在还要高一个档次(10年前,当年的MS和宝洁招聘,难度和今天的高盛中金差不多),这么多年下来,几个成气候了?比例比华为高吗?外企中国研究院,多数毁人不倦。
这个问题您说的好,单论技术,我还是觉得稳稳胜过华为。别的呢,只是个人选择和机会的问题。
你说对,我不怀疑IBM或者MS研究院的人平均技术水平(智商or代码能力)比HW的平均水平高些(如你所说,一流末和二流之间当然是存在差别的)。但是几年后,不管从产出和薪水上来说,我都看不出这个入口差别。
看薪水就没有意思,一单定终身的sales也有不少吧。
至于产出,是看产品影响力?作用?代码量?还是啥?
嗯,我不知道你这么有追求,果然我这种俗人是不合适大公司的,lol
不知道这个“技术稳稳胜过华为”是用什么标准:产品影响力?作用?代码量?还是啥?
我个人的标准就是我觉得华为在客场的表现比MS的中国部门好(华为海外 vs 微软中国?),当然这个是我的自由心证,做不得数。不过我确实不知道MS中国做了啥很拿出手的成绩来(没有讽刺的意思,我是真的不知道,我以为MS中国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它的总部选拔人才,我的同学里面在MS里面干得好的标志就是直接调去西雅图总部)。
要说起IBM,除了推动了国内的银行业务以外,对国内的普通人来讲影响的确是不大,但是微软的影响可不能说小,首先推广了软件的国际化,对汉字的处理几乎完美,对国内使用的其他语言例如竖排的蒙古文,从右往左写的维吾尔文,支持得都非常好,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平台能做到这个。这些事情都是国外以及国内用shell的UNIX大牛们不屑去做的事情,就连美国人也没有多少人精通UNIX,当初的计算机用户们还靠着这类系统去拉开和新手之间的距离,但是这些距离逐步被微软填平了。另外希伯来文、阿拉伯文的处理也是经过微软推广的。
还有就是让国内中小型企业看到了信息化的好处,一套Windows,一套Office,一套VB,绝对是中国人能够承受得起的价格,不过让更多人知道了信息化能提高效率,减少失误,还有就是打破了软件价格的黑洞,相信这个坛子里不少人在小学的时候就用过Basic吧,要是换成宝兰、IBM这些标榜“贵族级享受”的provider,学校买得起才怪。
donews上曾经有个叫“爱搞搞”的在blog里写,美国人的钱好赚就是因为美国有太多你赚走他钱他还对你感恩戴德的SB用户,实际上那帮人并不傻,选家合适provider确实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个人感觉,虽然看起来进去的时候Google,MS或者IBM研究院招的人要比HW的背景强些,但是从实际工作产出来看,还是HW那批强些。从结果推导训练和成长的角度来看,HW要比这几家强些。
仅仅就大企业的范围讨论职业投资的话,华为相当于衍生品交易,高风险,高回报。外企研究院就是AA企业债券,回报稳定但是不高。
PS:在MS和IBM中国研究院里的同学们,这么多年下来,基本的收获看起来就是长胖了:)
PS2:我没在华为工作过。
这个有点忽略了基数。每年华为吞进去将近w人。成气候几个人而已吧。
lol,那么MS和IBM中国研究院,每年把中国一流末的毕业生都招了那么多去,又有几个成气候的?
我们再把往回拨,7-10年前,MS和IBM招的学生比现在还要高一个档次(10年前,当年的MS和宝洁招聘,难度和今天的高盛中金差不多),这么多年下来,几个成气候了?比例比华为高吗?外企中国研究院,多数毁人不倦。
这个问题您说的好,单论技术,我还是觉得稳稳胜过华为。别的呢,只是个人选择和机会的问题。
你说对,我不怀疑IBM或者MS研究院的人平均技术水平(智商or代码能力)比HW的平均水平高些(如你所说,一流末和二流之间当然是存在差别的)。但是几年后,不管从产出和薪水上来说,我都看不出这个入口差别。
看薪水就没有意思,一单定终身的sales也有不少吧。
至于产出,是看产品影响力?作用?代码量?还是啥?
嗯,我不知道你这么有追求,果然我这种俗人是不合适大公司的,lol
不知道这个“技术稳稳胜过华为”是用什么标准:产品影响力?作用?代码量?还是啥?
我个人的标准就是我觉得华为在客场的表现比MS的中国部门好(华为海外 vs 微软中国?),当然这个是我的自由心证,做不得数。不过我确实不知道MS中国做了啥很拿出手的成绩来(没有讽刺的意思,我是真的不知道,我以为MS中国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它的总部选拔人才,我的同学里面在MS里面干得好的标志就是直接调去西雅图总部)。
我没啥追求,因为单论薪水这个东西,要看平均值吧,多少人呆了1年就从华为撤退的。就图可能的薪水高,当然是做销售。风险大,回报大。问题就在于华为种种的好处,都不是一般人能够领略到的,先要抗住不是。还要升迁不是。(当然,哪里都一样。不过华为抗住首先要身体抗住。)
ms中国就是为了降低平均成本,这没啥可说的。不一定要拿ms出来比。
华为当然海外表现很好。但是我说的产出,是对于单个人来说的,刚才你不也是focus单个人么。
PS.我匿了,这个问题,总感觉是讨论别人夫妇的家中事,和自己一点关系,一点发言权都没有。嘿嘿,不扯淡了,对华为没啥太不好的看法,就是对他们什么人都一律鲸吞觉得受不了。稍微腹诽一下罢了。不过事实证明,华为不要的人(中等学校),基本很难找到工作。
个人感觉,虽然看起来进去的时候Google,MS或者IBM研究院招的人要比HW的背景强些,但是从实际工作产出来看,还是HW那批强些。从结果推导训练和成长的角度来看,HW要比这几家强些。
仅仅就大企业的范围讨论职业投资的话,华为相当于衍生品交易,高风险,高回报。外企研究院就是AA企业债券,回报稳定但是不高。
PS:在MS和IBM中国研究院里的同学们,这么多年下来,基本的收获看起来就是长胖了:)
PS2:我没在华为工作过。
这个有点忽略了基数。每年华为吞进去将近w人。成气候几个人而已吧。
lol,那么MS和IBM中国研究院,每年把中国一流末的毕业生都招了那么多去,又有几个成气候的?
我们再把往回拨,7-10年前,MS和IBM招的学生比现在还要高一个档次(10年前,当年的MS和宝洁招聘,难度和今天的高盛中金差不多),这么多年下来,几个成气候了?比例比华为高吗?外企中国研究院,多数毁人不倦。
这个问题您说的好,单论技术,我还是觉得稳稳胜过华为。别的呢,只是个人选择和机会的问题。
你说对,我不怀疑IBM或者MS研究院的人平均技术水平(智商or代码能力)比HW的平均水平高些(如你所说,一流末和二流之间当然是存在差别的)。但是几年后,不管从产出和薪水上来说,我都看不出这个入口差别。
看薪水就没有意思,一单定终身的sales也有不少吧。
至于产出,是看产品影响力?作用?代码量?还是啥?
嗯,我不知道你这么有追求,果然我这种俗人是不合适大公司的,lol
不知道这个“技术稳稳胜过华为”是用什么标准:产品影响力?作用?代码量?还是啥?
我个人的标准就是我觉得华为在客场的表现比MS的中国部门好(华为海外 vs 微软中国?),当然这个是我的自由心证,做不得数。不过我确实不知道MS中国做了啥很拿出手的成绩来(没有讽刺的意思,我是真的不知道,我以为MS中国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它的总部选拔人才,我的同学里面在MS里面干得好的标志就是直接调去西雅图总部)。
个人感觉,虽然看起来进去的时候Google,MS或者IBM研究院招的人要比HW的背景强些,但是从实际工作产出来看,还是HW那批强些。从结果推导训练和成长的角度来看,HW要比这几家强些。
仅仅就大企业的范围讨论职业投资的话,华为相当于衍生品交易,高风险,高回报。外企研究院就是AA企业债券,回报稳定但是不高。
PS:在MS和IBM中国研究院里的同学们,这么多年下来,基本的收获看起来就是长胖了:)
PS2:我没在华为工作过。
这个有点忽略了基数。每年华为吞进去将近w人。成气候几个人而已吧。
lol,那么MS和IBM中国研究院,每年把中国一流末的毕业生都招了那么多去,又有几个成气候的?
我们再把往回拨,7-10年前,MS和IBM招的学生比现在还要高一个档次(10年前,当年的MS和宝洁招聘,难度和今天的高盛中金差不多),这么多年下来,几个成气候了?比例比华为高吗?外企中国研究院,多数毁人不倦。
这个问题您说的好,单论技术,我还是觉得稳稳胜过华为。别的呢,只是个人选择和机会的问题。
你说对,我不怀疑IBM或者MS研究院的人平均技术水平(智商or代码能力)比HW的平均水平高些(如你所说,一流末和二流之间当然是存在差别的)。但是几年后,不管从产出和薪水上来说,我都看不出这个入口差别。
看薪水就没有意思,一单定终身的sales也有不少吧。
至于产出,是看产品影响力?作用?代码量?还是啥?
个人感觉,虽然看起来进去的时候Google,MS或者IBM研究院招的人要比HW的背景强些,但是从实际工作产出来看,还是HW那批强些。从结果推导训练和成长的角度来看,HW要比这几家强些。
仅仅就大企业的范围讨论职业投资的话,华为相当于衍生品交易,高风险,高回报。外企研究院就是AA企业债券,回报稳定但是不高。
PS:在MS和IBM中国研究院里的同学们,这么多年下来,基本的收获看起来就是长胖了:)
PS2:我没在华为工作过。
这个有点忽略了基数。每年华为吞进去将近w人。成气候几个人而已吧。
lol,那么MS和IBM中国研究院,每年把中国一流末的毕业生都招了那么多去,又有几个成气候的?
我们再把往回拨,7-10年前,MS和IBM招的学生比现在还要高一个档次(10年前,当年的MS和宝洁招聘,难度和今天的高盛中金差不多),这么多年下来,几个成气候了?比例比华为高吗?外企中国研究院,多数毁人不倦。
这个问题您说的好,单论技术,我还是觉得稳稳胜过华为。别的呢,只是个人选择和机会的问题。
你说对,我不怀疑IBM或者MS研究院的人平均技术水平(智商or代码能力)比HW的平均水平高些(如你所说,一流末和二流之间当然是存在差别的)。但是几年后,不管从产出和薪水上来说,我都看不出这个入口差别。
lol,那么MS和IBM中国研究院,每年把中国一流末的毕业生都招了那么多去,又有几个成气候的?
我们再把往回拨,7-10年前,MS和IBM招的学生比现在还要高一个档次(10年前,当年的MS和宝洁招聘,难度和今天的高盛中金差不多),这么多年下来,几个成气候了?比例比华为高吗?外企中国研究院,多数毁人不倦。
还别说,做过这么多项目,其中就见过一IBM出来,后来又在IBM的国内合作方工作过的项目经理,其做事情的态度我非常钦佩,有计划,谈判能力强,对节奏掌握得也比较好。我自己也做过项目经理,知道做到这点有多难。
在欧美公司工作过的,一般很少会加入国内或日韩的公司,离职后会优先被其他欧美公司雇走,因为已经熟悉了欧美公司的工作环境,很容易纳入到团队里,他们强不强,到了美国或许能看出来,不过就算到了那些外企的宗主国,有谁知道SAP是谁做的?Rational那一套是谁做的?OS400是谁做的?名字都在源代码里了,从外面能看出来才怪。不过我知道的是IBM在国内年年抢人,人家闷声发大财,被宣传忽悠住的都是中国人。
还有说去IBM的都长胖了,不知道您是在骂IBM还是在夸,长胖点不好吗?事实证明胖子被小偷掏包的几率相对看就是比较低。
1,你想表达什么观点?我没看懂。我也没说IBM或者MS都是烂人(不过普遍来看,IBM里面的烂人比MS还是要多些),不要自己树个靶子开火。
2,你见过一个你很佩服的IBM出来的PM,并不能证明IBM普遍出来的PM比HW的PM好啊,不管推导过程逻辑,你起码再举一个HW的例子才完成这个case study对不对?所谓的好,难道不是比较出来的?那我还可以说,我上一家公司的项目经理,现在是某500强的项目总经理(General Project Manager),现在手下好几十PM啊(目前是某个温家宝签字的中外合作项目的外方项目总经理,也是好几十亿美金的项目)。我也很佩服他啊,而且文武双全(海军舰队指挥官退役),但是不代表说我上家公司出来的PM就比IBM要NB,对不对?(我做PM就做的很烂,烂到要自己捏着鼻子逃走的地步)。
3,当然,我个人感觉也是IBM的PM水平是会高些,但是这个东西比较难量化,而且方差比较大(我的个人偶像Brooks是IBM的),因为我见过2个很烂的IBM PM,说话和那种特别没谱的售前有一拼。就算这样我也一样觉得IBM的PM水平应该在业界平均水平之上。
4,我只是觉得说MS和IBM(乃至Google)弄了这么多中国一流末的学生进去,最后产出的效果也不见得比HW弄去的那么多2流末的学生强啊(我不知道IBM和MS中国的全部工作,只知道一些同学在MS参与做Live Search,另外一些在IBM做Websphere,我可以不亏心的说,那都不能叫做啥好产品,如果不是MS的垄断和名气,IBM的销售得力,那种东西早该完蛋了)。可见有时勤能补拙也是有道理的。
别说,发了上面的帖子仔细想想,哪个成功公司都是。什么MS,oracle,cisco,dell都一样。这个是我扯淡了。还是脱离不了自己的眼界。
出局几个月后碰到当时在一起奋战过的米国同事
问他感觉怎样 他说:我们都一直盼着失败,因为实在熬不下去了-大家都连续几个星期不粘床了
如果说美国的单,中国的这几家过去基本是陪太子读书的份,主要是为了攒经验。要熬到那些公司自己被自己打倒的时候(比如北电),才会有希望。
个人是比较佩服华为那种拼命上项目的精神,虽然我实在是做不到。
拼命确实让人由衷佩服,虽然我实在不想为了公司去如何拼命... .....
不过做市场,和某些事可以拼命,但是代码和技术到了8小时后,bug率增加的是明显的吧。
个人感觉,虽然看起来进去的时候Google,MS或者IBM研究院招的人要比HW的背景强些,但是从实际工作产出来看,还是HW那批强些。从结果推导训练和成长的角度来看,HW要比这几家强些。
仅仅就大企业的范围讨论职业投资的话,华为相当于衍生品交易,高风险,高回报。外企研究院就是AA企业债券,回报稳定但是不高。
PS:在MS和IBM中国研究院里的同学们,这么多年下来,基本的收获看起来就是长胖了:)
PS2:我没在华为工作过。
这个有点忽略了基数。每年华为吞进去将近w人。成气候几个人而已吧。
lol,那么MS和IBM中国研究院,每年把中国一流末的毕业生都招了那么多去,又有几个成气候的?
我们再把往回拨,7-10年前,MS和IBM招的学生比现在还要高一个档次(10年前,当年的MS和宝洁招聘,难度和今天的高盛中金差不多),这么多年下来,几个成气候了?比例比华为高吗?外企中国研究院,多数毁人不倦。
这个问题您说的好,单论技术,我还是觉得稳稳胜过华为。别的呢,只是个人选择和机会的问题。
不过说到这个倒觉得,所谓运筹市场这种事情也就那么回事。一般的人就是配合公司的策略,依托于公司的资源而已。很难说能力或者什么。
“不过说到管理和市场,本来就和学校期间的能力无关”
-那你想说明什么问题。名校出来的就能成大事?招不到名校毕业的企业就挺垃圾?呵呵。
“所谓运筹市场这种事情也就那么回事”
-少说实干是真理啊。这么不屑,那说说你认为什么不是那么不一回事情的,证明歌德巴赫猜想?
“一般的人就是配合公司的策略,依托于公司的资源而已。很难说能力或者什么”
-恩恩恩,这该怎么说呢,做的好那是公司的资源,不是人的能力,以后自己当了老板后,记得要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啊,起码别做的比HW差。
伙计,年轻是好事情,说起话来不知道天高地厚也不一定是坏事情,但总要有点逻辑才行。一句话,对自己不懂不了解的东西,少说总是不会犯错的。比如,你可以说HW企业文化太恶了,没人说你。但是你要说HW是一帮熊人组成的,嘿嘿,一年200亿美金的销售你以为是在出口裤子和皮鞋啊。
伙计,误会了不是,不知天高地厚还不至于,我的意思是管理和市场的能力不是能在学校里看出来的,只能有机会和运气去磨练,去再次选拔,一辈子没机会接触到大市场的人多了去了。
运筹市场这个东西,如果是在小公司,或者自己创业,确实是厉害,但是在大公司,基本自己能做多少主?市场侧重?目标客户?好歹我也认真的学过market management。我还是觉得在大公司特别是国内大公司,大家都是螺丝钉,难说谁有啥了不得眼光和气魄。
后面的不说了,华为的刺激方式很过瘾,不过见过几个华为出品的人才,也见过几个华为现役的小头目,我觉得你的不知天高地厚送给他们更合适。
PS.我没说熊人,就是觉得进去做技术的,太一般。然后我联想到我曾经遇到的华为家用路由器,功能不好,质量更差。竟然很多地方就是放个管理界面,里面啥都不做,所以我对华为技术就是充满了质疑。当然,我是不懂电信行业的。呵呵,无知群众,莫怪莫怪。
出局几个月后碰到当时在一起奋战过的米国同事
问他感觉怎样 他说:我们都一直盼着失败,因为实在熬不下去了-大家都连续几个星期不粘床了
如果说美国的单,中国的这几家过去基本是陪太子读书的份,主要是为了攒经验。要熬到那些公司自己被自己打倒的时候(比如北电),才会有希望。
个人是比较佩服华为那种拼命上项目的精神,虽然我实在是做不到。
去美国拼命上项目的多了,连做标准的都往美国跑。我更佩服WAPI,都闹到IEEE去了,到现在还没完没了。
lol,那么MS和IBM中国研究院,每年把中国一流末的毕业生都招了那么多去,又有几个成气候的?
我们再把往回拨,7-10年前,MS和IBM招的学生比现在还要高一个档次(10年前,当年的MS和宝洁招聘,难度和今天的高盛中金差不多),这么多年下来,几个成气候了?比例比华为高吗?外企中国研究院,多数毁人不倦。
还别说,做过这么多项目,其中就见过一IBM出来,后来又在IBM的国内合作方工作过的项目经理,其做事情的态度我非常钦佩,有计划,谈判能力强,对节奏掌握得也比较好。我自己也做过项目经理,知道做到这点有多难。
在欧美公司工作过的,一般很少会加入国内或日韩的公司,离职后会优先被其他欧美公司雇走,因为已经熟悉了欧美公司的工作环境,很容易纳入到团队里,他们强不强,到了美国或许能看出来,不过就算到了那些外企的宗主国,有谁知道SAP是谁做的?Rational那一套是谁做的?OS400是谁做的?名字都在源代码里了,从外面能看出来才怪。不过我知道的是IBM在国内年年抢人,人家闷声发大财,被宣传忽悠住的都是中国人。
还有说去IBM的都长胖了,不知道您是在骂IBM还是在夸,长胖点不好吗?事实证明胖子被小偷掏包的几率相对看就是比较低。
发表评论
-
开源中国的 IT 公司开源软件整理计划介绍
2015-04-27 09:19 850为了方便大家检索开源软件,促进开源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开源中 ... -
40 个超棒的免费 Bootstrap HTML5 网站模板
2015-04-11 16:12 2918Bootstrap 是快速开发Web应用程序的前端工具包。它 ... -
前端与后端的测试工具组合
2015-01-15 13:03 2211在Java领域,Apache, Spring, JBoss ... -
离开自己的安乐窝
2015-01-03 13:30 679以下是我对世界的看法: 在一个你熟悉的地方,舒 ... -
废水变清洁能源:新型太阳能装置净水产氢
2013-10-18 09:21 844加州大学的科研团队将太阳能电池与微生物燃料电池巧妙的整合在一 ... -
Nagios 4.0 正式版发布,企业级监控系统
2013-09-25 08:50 998Nagios是一个监视系统运行状态和网络信息的监视系统。Na ... -
如何管理一个远程团队
2013-07-04 06:50 1328过去的几个月里耗尽了大量的精力一直在争论 ... -
2012 年最佳 Android 应用
2013-01-09 18:35 10072012 年最佳 Android 应用 • ... -
我跳槽是因为他们的显示器更大
2012-05-29 22:39 1496好的技术人员向往具有很强的企业技术文化氛围的工作场所。但 ... -
听命于我!让机器人流上道德的血液
2012-04-01 11:47 1495随着机器人变得越来 ... -
我国科学家发现新中微子振荡 有助研究反物质
2012-03-09 18:49 1236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发言人王贻芳在北京宣布,大亚湾中 ... -
IBM 新专利: 通过代码提交评判程序员
2012-03-06 12:34 1172觉得老板只需要用软 ... -
程序员水平分级 你属于哪一类?
2012-02-15 22:32 1114近日,whattofix.com 刊登了一篇 Danie ... -
为程序员量身定制的12个目标
2012-01-15 23:12 915对程序员们来说挑战自我非常重要,要么不断创新,要么技术停 ... -
Android之父Andy Rubin访谈录
2011-10-20 22:44 1172就在昨天的Ice Cream Sandwich发布会结束以 ... -
Firebug 1.8 功能
2011-09-12 08:40 1139著名的Firefox网页调试开发插件 Firebug 1.8 ... -
湖南长沙真人《愤怒的小鸟》主题公园
2011-09-04 08:38 1126好吧,首先是山寨暴雪主题公园,现在又有现实版的《愤怒的小鸟 ... -
中国第一代程序员列传
2011-08-12 22:36 12011年7月,仅仅47岁的“中国第一程序员”求伯君彻底退 ... -
美国IT圈家谱
2011-07-21 21:52 1434为什么全球的科技新闻/互联网新闻/创业新闻都被美国所占据? ... -
DONA,可爱的智能机器人乞丐
2011-04-17 21:17 1115大家一定见惯了地铁中的乞讨人,不过都已经审美疲劳了 ...
相关推荐
从财务指标来看,SW乘用车的市盈率(PE)和市净率(PB)分别处于历史的99%和99%分位,这表明市场对于乘用车板块存在一定的高估现象。 尽管市场表现不佳,乘用车市场的需求仍然在持续复苏。然而,零售销量的增长和...
从估值上看,计算机板块的市盈率(PE)明显高于5年均值水平,这暗示着板块可能面临高估。分析师提出,计算机行业一旦股市流动性收紧,高估值的压力将显现,这可能会对股票价格产生负面影响。 3. 计算机行业内的细分...
内容概要:0欧姆电阻在电路设计中有多种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在PCB上为调试提供便利,还能用于跳线、替代不确定参数的元件以及测量电路的耗电流。此外,在布线困难时可作为应急解决方案。在高频信号环境下,它能充当电感或电容,有助于解决EMC问题。对于地线处理,0欧姆电阻可用于实现单点接地,避免模拟地和数字地直接大面积相连带来的互相干扰问题。在跨接电流回路方面,它可以提供较短的回流路径,减少干扰。同时,0欧姆电阻还适用于配置电路,防止用户误操作跳线或拨码开关,并且在布线、调试、测试、温度补偿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尤其在EMC对策中表现突出。; 适合人群:电子工程师、硬件设计师以及对电路设计感兴趣的爱好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在PCB设计阶段,利用0欧姆电阻进行灵活的电路调试与优化;②解决高频信号下的EMC问题,确保电路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③实现单点接地,避免不同地线间的相互干扰;④提高电路的可维护性和可靠性,降低生产成本。; 阅读建议:本文详细介绍了0欧姆电阻在电路设计中的多种应用场景,读者应结合具体项目需求来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特别是在面对复杂的电路布局和电磁兼容性问题时,要充分考虑0欧姆电阻的独特优势。
mysql安装教程 一个基于SpringBoot+Mybatis+Mysql+Html实现的页面登录案例.
在探索智慧旅游的新纪元中,一个集科技、创新与服务于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旅行方式。智慧旅游,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分支,旨在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游客、旅游企业及政府部门提供无缝对接、高效互动的旅游体验与管理模式。这一方案不仅重新定义了旅游行业的服务标准,更开启了旅游业数字化转型的新篇章。 智慧旅游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它不仅仅关注技术的革新,更注重游客体验的提升。从游前的行程规划、信息查询,到游中的智能导航、个性化导览,再到游后的心情分享、服务评价,智慧旅游通过构建“一云多屏”的服务平台,让游客在旅游的全过程中都能享受到便捷、个性化的服务。例如,游客可以通过手机APP轻松定制专属行程,利用智能语音导览深入了解景点背后的故事,甚至通过三维GIS地图实现虚拟漫游,提前感受目的地的魅力。这些创新服务不仅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感和满意度,也让旅游变得更加智能化、趣味化。 此外,智慧旅游还为旅游企业和政府部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管理变革。通过大数据分析,旅游企业能够精准把握市场动态,实现旅游产品的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推荐,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而政府部门则能利用智慧旅游平台实现对旅游资源的科学规划和精细管理,提高监管效率和质量。例如,通过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政府可以迅速应对旅游高峰期的客流压力,有效预防景区超载,保障游客安全。同时,智慧旅游还促进了跨行业、跨部门的数据共享与协同合作,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总之,智慧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无限潜力,正引领着旅游业迈向一个更加智慧、便捷、高效的新时代。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PLC程序实现模拟量滤波防抖,确保电流、电压和热电阻等信号的准确采集。核心算法采用掐头去尾平均法,即去掉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后取剩余数据的平均值,以消除因环境干扰导致的异常值。文中提供了详细的代码实现步骤,包括数据结构定义、主程序逻辑、间接寻址方法以及参数配置。此外,还讨论了如何通过死区判断和上升率限制进一步优化滤波效果,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 适合人群:从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尤其是熟悉PLC编程和模拟量信号处理的专业人士。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高精度模拟量信号采集的工业控制系统,如电力、化工、制造业等领域。主要目标是提升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减少外部干扰带来的误差。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的代码示例基于西门子S7-1200/1500系列PLC,但相关原理和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品牌的PLC。建议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参数设置,以达到最佳效果。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大模型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尤其聚焦于DeepSeek这一创新应用。文章首先回顾了人工智能的定义、分类及其发展历程,指出从摩尔定律到知识密度提升的转变,强调了大模型知识密度的重要性。随后,文章深入探讨了DeepSeek的发展路径及其核心价值,包括其推理模型、思维链技术的应用及局限性。此外,文章展示了DeepSeek在多个行业的应用场景,如智能客服、医疗、金融等,并分析了DeepSeek如何赋能个人发展,具体体现在公文写作、文档处理、知识搜索、论文写作等方面。最后,文章展望了大模型的发展趋势,如通用大模型与垂域大模型的协同发展,以及本地部署小模型成为主流应用渠道的趋势。 适合人群:对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技术感兴趣的从业者、研究人员及希望利用DeepSeek提升工作效率的个人用户。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了解大模型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②掌握DeepSeek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场景和操作方法;③学习如何通过DeepSeek提升个人在公文写作、文档处理、知识搜索、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工作效率;④探索大模型在特定行业的应用潜力,如医疗、金融等领域。 其他说明:本文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结合实际案例,详细介绍了DeepSeek在各个场景下的应用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大模型技术。同时,文章也指出了当前大模型技术面临的挑战,如模型的局限性和数据安全问题,鼓励读者关注技术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比较了四种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算法:原始LSSVM、SSA-LSSVM、VMD-LSSVM以及VMD-SSA-LSSVM。通过对这些算法的具体实现和性能评估,展示了每种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算法复杂度的增加,预测精度显著提高,特别是VMD-SSA-LSSVM在RMSE和MAPE等评价指标上表现出色,达到了接近真实值的预测效果。然而,这也伴随着计算成本的大幅上升。 适合人群:从事电力系统调度、数据分析、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进行短期电力负荷预测的研究项目或实际应用,旨在提高预测准确性,减少因天气变化、节假日等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详细的Python代码片段,帮助读者理解和复现相关算法。同时提醒,在选择模型时需综合考虑预测精度与计算效率之间的平衡。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一种基于Python和Django框架构建的电影推荐系统。该系统不仅涵盖了用户端的基本功能(如登录、搜索、浏览、评论、评分、收藏),还包括管理端的增删改查操作。后端使用Python和Django框架,结合MySQL数据库,前端采用HTML、CSS和JavaScript实现交互界面。推荐算法方面,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特别是协同过滤和内容过滤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推荐结果的多样性和精准性。此外,文中还讨论了一些常见的技术挑战及其解决方案,如用户冷启动问题、前端交互效果优化、数据库配置错误等。 适合人群:具有一定编程经验的Web开发者和技术爱好者,尤其是对Django框架、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感兴趣的读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并实现一个完整的电影推荐系统的个人或团队。主要目标是掌握如何整合前后端技术,运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提升用户体验。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大量代码片段和实践经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施各个技术细节。同时强调了系统优化的重要性,如通过Redis缓存提高查询效率,使用AJAX实现无缝加载等。
内容概要:本文探讨了基于MATLAB平台的V2G(车辆到电网)光储充一体化微网多目标优化调度策略。该策略旨在通过建立光伏微网中以经济性和并网负荷波动率为双目标的蓄电池和V2G协同调度模型,利用粒子群优化(PSO)算法求解模型。文中详细介绍了模型搭建、核心算法实现、运行模式对比以及算例分析。结果显示,V2G模式能够显著提高系统的经济性和稳定性,减少蓄电池的需求量,优化三方(电网、微网调度中心、电动汽车用户)的利益。 适合人群:从事电力系统优化、智能电网研究的专业人士,尤其是对MATLAB编程有一定基础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优化光储充一体化微网调度策略的研究机构和企业。目标是在保证系统经济运行的同时,稳定并网负荷,减少波动,从而提升整体性能。 其他说明:代码注释详尽,包含并行计算框架、电池寿命模型和可视化模块等多个亮点。通过实际案例验证,证明了V2G模式的有效性。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三菱FX3U五轴钻孔机的PLC程序和威纶通触摸屏配置,涵盖梯形图编程、IO分配表、参数设置、自动补偿机制以及异常处理等方面。文章通过具体的代码实例展示了如何实现加工循环、参数动态调整、安全防护等功能,并分享了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此外,还提供了完整的工程文件,便于读者快速理解和应用。 适合人群:从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尤其是对三菱PLC和威纶通触摸屏有一定了解的人群。 使用场景及目标:帮助读者掌握五轴钻孔机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法,提高编程效率和设备稳定性,适用于类似机床控制系统的开发和维护。 其他说明:文中提到的许多技巧和注意事项来源于作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有价值。同时,提供的完整工程文件可以作为参考模板,节省开发时间和成本。
matlab开发相关资源
a383d-main.zip
智慧小区解决方案.pptx
Seafile 基于 Qt 的 GUI 客户端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无人驾驶车辆在局部路径规划中的两种经典算法——Astar和RRT的Matlab实现及其优化。首先,文章解释了Astar算法的核心思想,即通过启发函数进行路径搜索,并针对U型障碍等问题提出了双向搜索策略和动态权重调节。接着,文章探讨了RRT算法的特点,如随机生长特性和路径平滑处理,解决了路径过于曲折的问题。此外,还提出了一种混合算法HRA*,通过改进OPEN集的维护方式,提高了算法效率。最后,通过对不同场景的仿真测试,展示了两种算法在复杂环境中的性能差异,并提供了详细的调参经验和优化建议。 适合人群:对无人驾驶技术和路径规划感兴趣的科研人员、工程师以及有一定编程基础的学习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研究无人驾驶车辆在复杂环境中的路径规划问题,帮助研究人员理解和优化Astar和RRT算法,提高路径规划的效率和准确性。 其他说明:文中附有大量Matlab代码片段和仿真结果图表,便于读者理解和复现实验。同时,提供了关于栅格地图分辨率、车辆动力学参数等方面的实用建议,有助于实际系统的部署和优化。
选择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西门子200Smart PLC与维纶触摸屏在某疫苗车间控制系统的具体应用,涵盖配液、发酵、纯化及CIP清洗四个主要工艺环节。文中不仅展示了具体的编程代码和技术细节,还分享了许多实战经验和调试技巧。例如,在配液罐中,通过模拟量处理确保温度和液位的精确控制;发酵罐部分,着重讨论了PID参数整定和USS通讯控制变频器的方法;纯化过程中,强调了双PID串级控制的应用;CIP清洗环节,则涉及复杂的定时器逻辑和阀门联锁机制。此外,文章还提到了一些常见的陷阱及其解决方案,如通讯干扰、状态机切换等问题。 适合人群:具有一定PLC编程基础的技术人员,尤其是从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深入了解PLC与触摸屏集成控制系统的工程师,帮助他们在实际项目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技术和方法,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其他说明:文章提供了大量实战经验和代码片段,有助于读者快速掌握关键技术点,并避免常见错误。同时,文中提到的一些优化措施和调试技巧对提升系统性能非常有帮助。
Prosemirror 是一个基于 ContentEditable 的所见即所得 HTML 编辑器,功能强大,支持协作编辑和自定义文档模式Prosemirror 库由多个单独的模块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使用Maxwell 16.0和ANSYS 2020进行直线感应电机瞬态磁场仿真的方法和技术要点。首先强调了建模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初级线圈布置、次级导体材料选择、气隙宽度等参数的确定。然后针对Maxwell 16.0用户,讲解了坐标系的选择(笛卡尔坐标系)、初级绕组绘制、运动参数设置、网格剖分优化以及边界条件的正确配置。对于ANSYS 2020用户,则着重讲述了如何利用Maxwell模块建立模型并在Mechanical中进行电磁力耦合分析,包括参数化扫描设置、气隙厚度扫描、磁密云图动态更新等技巧。此外,文中还分享了许多实用的经验和注意事项,如避免常见的参数设置错误、提高仿真精度的方法、处理推力波动等问题的具体措施。 适合人群:从事电机设计与仿真的工程师、研究人员,尤其是有一定Maxwell和ANSYS使用基础的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帮助用户掌握直线感应电机瞬态磁场仿真的全流程,确保仿真结果的准确性,提升工作效率。具体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新电机设计验证、现有电机性能优化、故障诊断等。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大量具体的命令和脚本示例,便于读者直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同时,作者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给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警示,有助于读者避开常见陷阱,顺利完成仿真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