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清楚我感觉到的对不对,不过希望有缘之人能够看到,逐渐调整自己
自我封闭心理
自我封闭是指个人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购物以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关在家里,不与他人来往。自我封闭者都很孤独,没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动,因而是一种环境不适的病态心理现象。
目 录
1自我封闭心理的特点:
2自我封闭心理的成因分析:
3自我封闭心理的表现与危害
3.1 不愿结婚
3.2 社交恐惧
3.3 自责心理
3.4 消极的自我暗示
4自我封闭心理的自我调适
4.1 乐于接受自己
4.2 提高对社会交往与开放自我的认识
4.3 精神转移法
4.4 系统脱敏法
1自我封闭心理的特点:
1、普遍性
即各个年龄层次都可能产生。儿童有电视幽闭症,青少年有性羞涩引起的恐人病、社交恐惧心理,中年人有社交厌倦心理,老年人有因"空巢"(指子女成家居外)和配偶去世而引起的自我封闭心态。同时,在不同的历史年代都可能存在这一现象。过去有所谓"清士"、"遗民",当今有孤独无友之人。
2、非沟通性
正常人都有相互沟通交往的需求。据统计,人除了八小时睡眠外,一天中其余70%的时间被用来交流信息与情感。而有封闭心态的人,则不愿与人沟通,很少与人讲话,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害怕或讨厌与人交谈,前者属被动型,后者属主动型。他们只愿意与自己交谈,如写日记、撰文咏诗,以表志向。
3、逃避性
自我封闭行为与生活挫折有关,有些人在生活、事业上遭到波折与打击后,精神上受到压抑,对周围环境逐渐变得敏感,变得不可接受,于是出现回避社交的行为。
4、有孤独感
因为自我封闭才把自己与世隔绝,他也就没有什么朋友,时常感到很孤独。
2自我封闭心理的成因分析:
自我封闭心理实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由于个人在生活及成长过程中常常可能遇到一些挫折,挫折引起个人的焦虑。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较差,使得焦虑越积越多,他只能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回避环境,降低挫折感。还有些人受社会错误观念的影响,如"逢人只讲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出头椽子先遭烂",如此等等,就降低了社会交往与自我表现的程度。社会交往是正常人的一项基本需求,交往能传递情感,满足人的社会与精神需求。而有自我封闭心理的人则人为地剥夺了这项需求,使得信息狭窄,情感隔绝,孤独感、隔世感油然而生,从而使心理活动病态化。从儿童来讲,如果父母管教太严,儿童便不能建立自信心,不敢越雷池一步,宁愿在家看电视,也不愿外出活动。从青少年来讲,同一性危机是产生自我封闭心理的重要原因。同一性危机是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同一性危机是青年企图重新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产生的自我意识的混乱。换言之,即指青年人向各种社会角色学习技能与为人处世的策略。如果他没有掌握这些技能与策略,就意味着他没有获得生活自信心以进入某种社会角色,他不认识自己是谁,该做些什么,如何与他人相处。于是,他就没有发展出与别人共同劳动和与他人亲近的能力,而退回到自己的小天地里,不与别人有密切的往来,这样就出现了孤单与孤立。从中年人来讲,艾里克森认为一个健全的中年人应关心和爱护下一代为下一代人提供物质与精神财富(还应包括整个家庭成员),如果一个人不能关心下一代,或者不能完成上述活动,那他就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这种人只关心自己,不与他人来往,或者自我评价低而懒于与人交往。从老年人来讲,丧偶丧子的打击,很易使人心灰意懒,精神恍惚,对生活失去信心,不能容纳自己,常常表现为十分恋家。例如住在医院,焦躁不安,回到熟悉的家,情绪才能平稳下来。
可见,自我封闭心理与人格发展的某些偏差有因果关系。
3自我封闭心理的表现与危害
不愿结婚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一种社会习俗,也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但有些大男大女宁愿独身也不愿成家。大男不成家,大多是不愿承担起建立家庭、养育子女的责任;大女不出嫁,是在期待出现理想中的"白马王子"。有一位单身女教师这样写道:"单身有单身的快乐,但也有单身的孤独,特别是寒冷的夜间,孤独像迷雾一样缠绕着我,心很凉很冷,有时甚至颤栗……但我绝不会找一个不是自己真心实意喜爱的人成婚。"这些大龄男女青年,或者回避现实,或者期望过高,都将自己封闭起来。
社交恐惧
这多发生在那些性格内向者身上。由于幼年时期受到过多的保护或管制,他们内心比较脆弱,自信心也很低,只要有人一说点什么,就乱对号入座,心里紧张起来。他们最怕到公开场合去,在生人面前常显得束手无策,于是干脆躲在家中不出来。
自责心理
有些人因生活中犯过一些"小错误",例如偷过东西,看过黄色录像片,违反过交通规则等,他们也许并未受过别人的惩处,但由于道德观念太强烈,导致自责自贬。自己做错了事,就看不起自己,贬低自己,甚至辱骂讨厌摒弃自己。总觉得别人在责怪自己,感到惶惶不可终日,于是深居简出,与世隔绝。
消极的自我暗示
有些人因为个子特别矮小,或者特别高大,或者有某些身体缺陷,或者容貌丑陋等等,于是十分注重个人形象的好坏,总是觉得自己长得丑。这种自我暗示,使得他们非常注意别人的评价,甚至别人的目光,最后干脆拒绝与人来往。
4自我封闭心理的自我调适
乐于接受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会面对许多挫折,有些人习惯将失败归因于自己,总是自怨自艾。他们十分关注别人的评价,遇事忐忑不安。我们应学会将成功归因于自己,把失败归结于外部因素,不在乎别人说三道四,"走自己的路",乐于接受自己。曾经一个长相有缺陷的青年,因害怕别人讥笑而不敢见人,后来他努力发现自己的优点,如聪明、成绩好等。优点发掘得越多,他就越自信、最后完全走出了自我封闭的圈子。
提高对社会交往与开放自我的认识
现代社会要求人不仅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且还要"交八方友"。交往能使人的思维能力和生活机能逐步提高并得到完善;交往能使人的思想观念保持新陈代谢;交往能丰富人的情感,维护人的心理健康。
只有开放自我、表现自我,才能使自己成为集体中的一员,享受到人间的快乐和温暖,而不再感到孤独与寂寞。一个人的发展高度,决定于自我开放、自我表现的程度。谁敢于开放,谁敢于表现,谁就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要改变封闭状态。
克服孤独感,就要把自己向交往对象开放。既要了解他人,又要让他人了解自己。在社会交注中确认自己的价值,实现人生的目标,成为生活的强者。如果沉浸在"自我否定"、"自我封闭"的消极体验中,就会闭目塞听、思维狭窄、阻碍自己去积极行动。故有的心理学家将这种自我封闭的心态称为"自我监禁"。
精神转移法
即将过份关注自我的精力转移到其它事物上去,以减轻心理压力。例如有一位异嗅恐怖症的女孩子。身上本无异味,但总是心怀疑虑,认为有味,如口臭、狐臭、屁臭、汗臭等。只要精神一紧张,自己就能"闻到"臭味,由此害怕见人,但精神放松或转移注意力,这臭味便消失了。这种情况可用精神转移法缓解,例如练字、作画、唱歌、练琴等。
系统脱敏法
自我封闭者要正视现实,要勇敢地介入社会生活,找机会多接触和了解外人。这样不断摸索经验,可扩大与外界的交往。这可以从最易的做起,逐步完成难度动作。如:写信→打电话→上街→外出见朋友→参加集会,邀朋友来家做客→在电台为朋友点歌→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在公开场合讲演→担任某一群体负责人。
相关推荐
1. **自我封闭心理**:七年级思品试题中提到的"小强存在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这是青少年时期常见的心理问题。自我封闭可能导致人际交往困难,不利于个体的社会适应。解决方法包括鼓励青少年打开内心,积极参与社交...
2. **青春期闭锁现象及其危害**:教育学生认识青春期可能出现的自我封闭心理,提醒他们封闭自己会导致孤独和隔离,不利于个人社交技能的发展。 3. **交友原则**:课堂鼓励学生运用公平、尊重、理解和诚实等原则来...
12. 解释性问题:心理咨询师提出表达自己看法而非推动求助者自我探索的问题,可能是解释性问题,不利于促进求助者的自我理解和成长。 13. 会谈内容:选择会谈内容应考虑求助者的接受能力,以确保信息的有效传递。 ...
7. **心理咨询问题类型**:开放型问卷鼓励来访者自由表达,而封闭型、选择型和尺度型则限制在预设答案内。 8. **行为疗法**:系统脱敏法是由沃尔帕提出的,用于处理恐惧和焦虑。 9. **社会性奖励**:包括微笑、...
6. 贫困生心理动态分析:贫困生可能会过于专注于学业,以求改变生活状况,但过度的压力可能导致他们封闭自我,缺乏社交技能。因此,理解贫困生的思想动态,进行个性化心理辅导至关重要。 7. 心理辅导策略:包括定期...
本文主要探讨了四种主要的心理障碍:自我封闭、自我中心、厌学意识和早恋现象,并提出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如何共同努力,以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首先,自我封闭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孩子们不愿意或害怕与他人...
这种自我封闭可能导致精神或人格障碍,进一步加剧他们的心理失衡。男生可能通过过度宣泄不满来应对,而女生则更倾向于自我封闭和伤感。 3. 自卑心理 长期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感,认为自己是父母离家...
例如,对学习型贫困生,除了赞赏其努力,也要关注他们可能产生的过度压力和自我封闭;对于自卑心理的贫困生,需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克服心理障碍,融入集体。 6. 心理健康与个人发展: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对个人...
总的来说,封闭训练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和课程,旨在短时间内提升员工的团队协作能力、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从而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和团队凝聚力。这种集中的学习模式对于新员工的入职培训、企业文化的传播以及团队建设...
鼓励他们克服自我封闭,主动与人沟通,通过实践逐渐提高合作交流能力,减少心理压力。 4. 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 思想预测:教师需要提前预测留守儿童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通过观察和设置特定情境来评估其心理健康...
这种防御机制可能导致个体的自我封闭或逃避,但也可能促使个体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从而促进个人成长。 其次,自我评价影响人们的社交行为。心理学中的富兰克林效应揭示了这一现象。当一个人帮助了他人,他往往会对...
渴望友谊与自我封闭的矛盾也存在于大学生中。他们期待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但有时又会采取自我保护的封闭态度,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这可能导致孤独感的增加。 自我中心与从众心理的冲突则体现在一些大学生身上,...
团体心理干预涉及护士和多个患者一起工作,利用集体力量解决共同的心理问题,提升患者自我帮助的能力。而个体心理干预则是一对一的方式,旨在针对患者特定的心理问题制定个性化干预计划。 按照群体划分,心理干预可...
人际关系问题,如社交障碍和个体心理闭锁,可能导致孤独感和自我封闭。此外,焦虑问题,如自我焦虑和考试焦虑,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构成威胁。情感问题,如爱情困扰和亲情问题,以及性教育问题,如性生理和心理适应不良...
- 提问技巧:开放式问题可以促进对话,封闭式问题用于获取具体信息,FORM提问法(家庭、职业、娱乐、金钱)则可以帮助了解对方的兴趣和价值观。 - 赞美:适当地给予赞美,可以激发他人的积极性,增强彼此的亲近感...
- 离异家庭影响:缺乏关爱可能导致自卑和封闭,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 家长期望过高:家长的过高期待加重学生压力,可能导致厌学或逆反。 - 教育方式不当:家长用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可能引发反感和逆反。 3. ...
然而,他们在认识自我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有时会保持内心封闭,导致孤独和寂寞,这也是他们交往性与闭锁性矛盾的体现。 4. 情绪性与理智性的矛盾:大学生的情绪波动大,一方面热情高涨,另一方面又容易受挫,情绪...
孤独心理则表现为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的疏远,可能由环境改变、自我封闭、行为方式或性格自傲等因素引起。这些孤独感可能导致他们更加内向,甚至产生抑郁情绪。 嫉妒心理在看到他人获得成功或受到宠爱时产生,可能...
5. 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具有独立性和社交能力,能适应各种社会环境,积极参与集体活动,遵守社会规则,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不是自我封闭或与人群格格不入。 6. 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