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的人文风情的形成往往需要千百年的历史积淀,更多地表现为这个地方“过去时”的文化记忆。而越南却不同。越南的风情没有陈腐味儿,是一种鲜活的“现在时”,它存在于细心的游人的眼中,它贯穿于越南人的现实生活中。 眼花缭乱摩托车 一种交通工具在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形成蔚为壮观之势的,在我的印象中除了美国的汽车、中国的自行车、威尼斯的“贡多拉”之外,就该是越南的摩托车了。 在越南城内的大街上,或是在城外的公路上,小轿车是极少的,大巴、中巴、出租车也不多见。市内有小而简陋之极的公共汽车站台,但很少看到有人在这里等车。这里的人们有自己的交通工具,有自己所青睐的摩托车。摩托车在越南是家家必备、人人必用的交通工具。仅河内这个280万人口的城市,已拥有摩托车近百万辆。 在这个国家,随意走进一座城市,你都会被无处不在的摩托车所包围,街道两边停放的是成行成排的摩托车,街道之中流动的是成群结队的摩托车;即使住在高层酒店里,你也摆脱不了这样的包围,摩托车的轰鸣声总是不停地在你耳畔回响。在上下班的高峰时期,走在城内的大街上,你会感觉到整座城市包括你自己仿佛已被摩托车淹没,不知所处,不知所措。只见那满街的摩托车像是草原上受惊的野马,无一不是争先恐后,而骑在摩托上的越南男女,也是那么的勇猛、那么不顾一切地勇往直前。这个时候,你想穿过马路简直比登天还难,你只有乖乖地站在马路边看着如织、无序、疯狂的摩托车队发呆的份儿。 越南并不是一个出产摩托车的国家,越南人骑的摩托车是清一色的日本货。“要本田吗?”站在街边,不时会有拉客的摩托车手这样寻问,反应慢一点,你会觉得一头雾水。本田是什么?本田在越南并不涵盖全部的“本田”品牌,它只是摩托车的代名词。可见本田摩托车在越南已深入人心。 越南正处于战后经济复兴的初级阶段,人们正在从温饱向小康迈进,摩托车作为一种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它的热销反映了越南现阶段的消费水准和消费取向。 男女有别看帽子 如果问越南男人:你要绿帽子吗?问话人准会收获一份友好和感激:谢谢!我很喜欢戴绿帽子。 听到这样的回答你不要以为这是越南男人的自嘲或者搞笑。这是他们真实情感的表达,他们真的很喜欢戴绿帽子。在越南的城乡,常常能看到戴着绿帽子的越南男人骑着摩托招摇过市。 绿帽子是战争的产物。越南在二十年前是一个战事不断的国家,那时的越南男人大多有过当兵的经历,为了防御子弹击中头部,选择了与草木相同的绿色材料做帽子来隐蔽自己。也许是为了一种纪念,也许是为了表达一种精神,绿帽子虽然在和平年代失去了防御和隐蔽的功能,但越南男人依然衷情于它,让它成为永不过时的时尚沿袭下来。 在游客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有两个性别不同的越南人其外表都没有明显的性别特征,那么你只要看他们头上的帽子就行了———戴绿帽子的一定是男人,戴白帽子的一定是女人。这说法一点不错,在越南,大凡戴帽子的男人都戴的是绿帽子,大凡戴帽子的女人都无一例外地戴着白帽子。 越南的白帽子状似我们先人所戴的尖顶斗笠,用一种热带植物的叶片编织而成。因为颜色泛白,越南人便称它为白帽子。白帽子的帽沿比男人的绿帽子要宽过很多,遮阳挡光的效果自然也比男人的绿帽子好。 但白帽子没有绿帽子那么幸运,它没有被赋予帽子之外的附加意义,它只是一种遮阳挡雨的工具。它之所以受到女人的青睐,完全是因为它的使用价值迎合了越南女人的需要。越南女人承担着绝大部分的野外劳动,比如耕种,比如收割,比如去街头路边摆摊设点做买卖,这些事越南男人是很少做的,挑大梁的是女人。而在越南这样的热带季风气候下,常在野外劳作的女人们就需要一个有效的遮阳护肤的工具。于是白帽子就在越南女人的头顶上闪亮登场。随着时间的推移,白帽子成了女人的专用品,进而成为一种性别标志,成为女人的一种特征,一个符号。 魅力无穷中国风 去越南,对于中国游客来说,如果不看广告招牌,是不会有出国的感觉的。中国人在这里不仅感受不到异国情调,相反,所到之处,耳闻目睹的尽是龙腾虎跃的中国风情。 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越南人自称是龙的传人。所以,早年汉字汉语曾在这个国度里风行,虽然在法国的殖民统治时期,强行推行过法文,以至后来终于创建了以拉丁字母为元素的本土文字,并确定了越语为国语,但是,汉语和中国文化仍在这里根深蒂固地存在,并以其深厚的底蕴和无穷的魅力影响着这里一代又一代人的信仰取向、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 在河内的大街小巷,在乡村的公路沿线,随处能见到佛教和道教的寺庙。寺庙的门联一律是用漂亮的汉字书写,对仗工整,韵律严谨,意境深远。在城乡住户、旅馆、饭店乃至机关的门窗上,金童玉女图、寿星福禄图以及“金玉满堂”、“吉祥如意”、“开门大吉”、“出入平安”之类的中文吉语十分显眼。在市区和公路边的广告牌上,常常看到以龙图虎案为商标的广告。我曾在河内火车站买了几盒绿豆糕,坐在车上细细端详,发现其包装盒的左上端十分醒目地印着二龙戏珠的图案,龙图之下的中文字是:“黄龙古传”。 越南人不仅对中国的古文化兴趣浓厚,而且对中国的现代文化也热情高涨。官方在或明或暗地效仿中国的治国模式;民间,用人民币、写中国字、说中国话已成为时尚。河内师范大学、河内外语学院等国家级重点高校纷纷增设中文系,以顺应社会潮流,满足青年学生学习中文的迫切需要。
|
相关推荐
那浓郁的亲情、善良的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藏于城市每个角落的简单之美,共同构成了一幅风情万种的画卷。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故土,那里承载着成长的记忆,那里弥漫着家乡的味道。当我提笔想要描绘家乡时,那...
城市个性风情旅游是近年来旅游行业的一个新趋势,它不仅仅关注单一的观光或体验,而是致力于打造一个多元、立体的旅游体验,让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中国海洋大学信号与系统2005年到2010年复试资料+2016年到2019年初试资料又不懂的问题可以在博客下问我凑字数风姿风月风韵风情万种,奇枝奇葩奇缘奇遇千般
柳还常被比喻为风情万种的女子,如刘禹锡的诗句所描绘的。最后,柳有时也象征着隐居生活,与陶渊明等隐士的形象相关联。 3. 在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丰富多样,不仅出现在不同朝代的诗人笔下,如白居易、欧阳修、...
综上所述,这个PPT模板将涵盖江南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特色手工艺、传统美食等多个方面,全面展现江南的迷人魅力,无论是用于旅游宣传、自我介绍还是节日活动,都能让观众深入了解并欣赏到江南的风情万种。
最后,柳的柔美姿态使其有时被比作风情万种的女子,如刘禹锡的诗中,柳的形象被赋予了女性的柔情和舞者的轻盈。 综上所述,古典诗词中的“柳”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承载了诗人情感的载体,它包含了春天的喜悦、...
此外,考虑到“家乡美”这一标签,我们可以推测网页可能包含北海的风景照片、历史介绍、文化特色等内容,通过美观的图文排版,向访问者展示北海的风情万种。这样的设计思路既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也展现了其在...
文章中提到须根和枝叶使得马来甜龙竹风情万种,应该选用"打扮",表示它们装饰了竹子。 2. 读音和字形检查: - "高挑"的正确读音是 tiǎo,选项B错误。 - "难以明状"应为"难以名状",选项B错误。 - 其他选项无误...
6. 风流与隐逸:柳树的姿态柔美,有时被比作风情万种的女子。同时,柳树也被用作隐士的象征,如陶渊明归隐后自号“五柳先生”,柳树在这里体现了远离尘嚣、隐居山林的生活理想。 7. 诗词中的柳意象分析:文章通过...
词中女子的眼波流转,透露出她内心的秘密情思,塑造了一位含蓄而风情万种的女性形象,展现了李清照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捕捉。 2. 两首唐诗分别来自司空曙的《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和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司空曙的...
柳的形象还常常与女性联系在一起,因其婀娜多姿,常被比作风情万种的女子,如刘禹锡的《忆江南》中“弱柳从风疑举袂”,形象地描绘了女子翩翩起舞的柔美。另一方面,柳也与隐士文化相联,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
9. 婀娜女子的象征:柳的姿态被比作风情万种的女子,如刘禹锡的诗句。 10. 隐逸的象征:在某些诗词中,柳还代表隐逸和避世,如陶渊明的自号"五柳先生"。 【内容分析】: 这篇内容主要探讨了"柳"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中...
此外,柳树柔美的形态还常常被比作风情万种的女子,如刘禹锡的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女子舞动时的轻盈。最后,柳树在某些情况下还象征着隐逸,如陶渊明归隐后以“五柳先生”自居,柳在诗中便承载了隐居的乐趣。 试题第一...
活力四射的《康康舞》和风情万种的《拉丁舞》以及现代芭蕾舞,都使活动现场洋溢着欢愉和激情。此外,沙画展的融入,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向人们传达了个人经营性贷款给生活带来的新体验和乐趣。 在场地布置与...
在形容风情万种的女子时,诗人也会借柳树的柔美姿态来作比。而在古人的隐逸情怀中,陶渊明的“五柳先生”形象,更是将柳树与隐逸生活联系起来,使柳树成为了追求自由与宁静生活的象征。 在解读古诗词时,我们不能...
她不仅能够演绎优雅的角色,也能够驾驭风情万种的性感形象。在《老炮儿》中,她所饰演的“话匣子”角色,将角色的底层风情和泼辣性格演绎得淋漓尽致,展现了她对于角色深刻理解和生动诠释的能力。 许晴的演艺之路并...
西湖如同一位温婉的佳人,以不同的姿态展现着她的风情万种。无论是在晨雾中若隐若现的轮廓,还是午后阳光下的一池碧水,抑或是在夜晚灯火辉煌下的梦幻,都在诉说着西湖的故事,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对于热爱自然...
语言:中文 (简体),中文 (繁體) ...星愿主播百媚生,风情万种任你选高端大器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冷艳高贵接地气,时尚亮丽小清新奔放气质有深度,简约时尚国际风跟着星愿家族走好比母牛踩电线,让你一路牛B带闪电!
纤纤(xiān qiān)细细的花茎,托着风情万种的花瓣,为大地添增无限异彩。”对于画线句子的理解,可能是对荷兰美景的赞叹,也表达了作者对荷兰深深的喜爱之情。 6. 写作练习: 最后的写作任务鼓励学生分享旅行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