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 342584 次
- 性别:
- 来自: 北京
-
文章分类
最新评论
-
孙艳霞111:
java.lang.IllegalStateException: Argument [RedirectAttributes] is of type Model -
llnyxxzj:
如果问题未解决可以看看http://blog.360chwl. ...
Caused by: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BeanNotOfRequiredTypeException: Bea -
u013810758:
楼主求帮助类 ReflectionUtils,Hibernat ...
BaseDao可以这样设计 -
rankx:
你好,楼主可否发一份 ReflectionUtils,Hibe ...
BaseDao可以这样设计
标签:Java 职场 休闲 内部类
内部类有两种情况:
(1) 在类中定义一个类(私有内部类,静态内部类)
(2) 在方法中定义一个类(局部内部类,匿名内部类)
1、私有内部类 —— 在方法之间定义的内部类,非静态
我们首先看看类中内部类的两个特点:
(1) 在外部类的作用范围内可以任意创建内部类对象,即使内部类是私有的(私有内部类)。即内部类对包围它的外部类可见。
例如 (实际上,内部类是可以设置为public公开的,但一般我是当做成员变量设置为private)
//代码1:内部类对外部类可见
class Outer{
//创建私有内部类对象
public Inner in=new Inner();
//私有内部类
private class Inner{
...
}
}
(2) 在内部类中可以访问其外部类的所有域,即使是私有域。即外部类对内部类可见。
例如
//代码2:外部类对内部类可见
//(内部类可以访问外部类的所有成员变量和方法)
class Outer{
//外部类私有数据域
private int data=0;
//内部类
class Inner{
void print(){
//内部类访问外部私有数据域
System.out.println(data);
}
}
}
问题来了:上面两个特点到底如何办到的呢?内部类的"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
其实,内部类是Java编译器一手操办的。虚拟机并不知道内部类与常规类有什么不同。 编译器是如何瞒住虚拟机的呢?
对内部类进行编译后发现有两个class文件:Outer.class 和Outer$Inner.class 。这说明内部类Inner仍然被编译成一个独立的类(Outer$Inner.class),而不是Outer类的某一个域。 虚拟机运行的时候,也是把Inner作为一种常规类来处理的。
但问题来了,即然是两个常规类,为什么他们之间可以互相访问私有域那(最开始提到的两个内部类特点)?这就要问问编译器到底把这两个类编译成什么东西了。
我们利用reflect反射机制来探查了一下内部类编译后的情况(关于探查类内部机制的代码提供在下面的附件里Reflect.java)。
(1)、编译代码1生成 Outer$Inner.class 文件后使用 ReflectUtil.reflect("Outer$Inner") 对内部类Inner进行反射。运行结果 发现了三个隐含的成分:
//反编译代码
class Outer$Inner
{
Outer$Inner(Outer,Outer$Inner); //包可见构造器
private Outer$Inner(Outer); //私有构造器将设置this$0域
final Outer this$0; //外部类实例域this$0
}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解释上面的第一个内部类特点了: 为什么外部类可以创建内部类的对象?并且内部类能够方便的引用到外部类对象?
首先编译器将外、内部类编译后放在同一个包中。在内部类中附加一个包可见构造器。这样, 虚拟机运行Outer类中Inner in=new Inner(); 实际上调用的是包可见构造: new Outer$Inner(this,null)。因此即使是private内部类,也会通过隐含的包可见构造器成功的获得私有内部类的构造权限。
再者,Outer$Inner类中有一个指向外部类Outer的引用this$0,那么通过这个引用就可以方便的得到外部类对象中可见成员。但是Outer类中的private成员是如何访问到的呢?这就要看看下面Outer.class文件中的秘密了。
(2)、编译代码2生成 Outer.class文件,然后使用 ReflectUtil.reflect("Outer") 对外部类Outer进行反射 。 运行结果 发现一个隐含成分如下:
//反编译代码
class Outer
{
static int access$0(Outer); //静态方法,返回值是外部类私有域 data 的值
}
现在可以解释第二个特点了:为什么内部类可以引用外部类的私有域?
原因的关键就在编译器在外围类中添加了静态方法access$0。 它将返回值作为参数传递给他的对象域data。这样内部类Inner中的打印语句:
System.out.println(data);
实际上运行的时候调用的是:
System.out.println(this$0.access$0(Outer));
总结一下编译器对类中内部类做的手脚吧:
(1) 在内部类中偷偷摸摸的创建了包可见构造器,从而使外部类获得了创建权限。
(2) 在外部类中偷偷摸摸的创建了访问私有变量的静态方法,从而 使 内部类获得了访问权限。
这样,类中定义的内部类无论私有,公有,静态都可以被包围它的外部类所访问。
2、静态内部类 —— 在方法间定义的内部类,静态
内部类也有静态的区别,这就是静态内部类,我们来看看代码:
package hr.test;
//代码3:静态内部类对外部变量的引用
public class Outer{
private static int i=0;
//创建静态内部类对象
public Inner in=new Inner();
//静态内部类
private static class Inner{
public void print(){
System.out.println(i); //如果i不是静态变量,这里将无法通过编译
}
}
}
静态内部类和私有内部类最大的区别在于,静态内部类中无法引用到其外围类的非静态成员。这是为什么?我们还是来看看静态内部类Outer$Inner中发生了什么吧?
//反编译代码
class Outer$Inner
{
private Outer$Inner();
Outer$Inner(hr.test.Outer$Inner);
}
与上面私有内部类反编译1比较发现,少了一个指向外围类对象的引用final Outer this$0; 也就是说静态内部类无法得到其外围类对象的引用,那么自然也就无法访问外围类的非静态成员了。因此,静态内部类只能访问其外围类的静态成员,除此之外与非静态内部类没有任何区别。
3、局部内部类 —— 在方法中定义的内部类
方法内部类也有两个特点
(1) 方法中的内部类没有访问修饰符, 即方法内部类对包围它的方法之外的任何东西都不可见。
(2) 方法内部类只能够访问该方法中的局部变量,所以也叫局部内部类。而且这些局部变量一定要是final修饰的常量。
例如
class Outter{
public void outMethod(){
final int beep=0;
class Inner{
//使用beep
}
Inner in=new Inner();
}
}
这又是为什么呢?
(1) 我们首先对Outter类进行反射发现,Outter中再也没有返回私有域的隐藏方法了。
(2) 对Inner类的反射发现,Inner类内部多了一个对beep变量的备份隐藏域:final int val$i;
我们可以这样解释Inner类中的这个备份常量域,首先当JVM运行到需要创建Inner对象之后,Outter类已经全部运行完毕,这是垃圾回收机制很有可能释放掉局部变量beep。那么Inner类到哪去找beep变量呢?
编译器又出来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在Inner类中创建了一个beep的备份 ,也就是说即使Ouuter中的beep被回收了,Inner中还有一个备份存在,自然就不怕找不到了。
但是问题又来了。如果Outter中的beep不停的在变化那。那岂不是也要让备份的beep变量无时无刻的变化。为了保持局部变量与局部内部类中备份域保持一致。 编译器不得不规定死这些局部域必须是常量,一旦赋值不能再发生变化了。
所以为什么局部内部类应用外部方法的域必须是常量域的原因所在了。
内部类的特点总结
(1) 在方法间定义的非静态内部类:
● 外围类和内部类可互相访问自己的私有成员。
● 内部类中不能定义静态成员变量。
(2) 在方法间定义的静态内部类:
● 只能访问外部类的静态成员。
(3) 在方法中定义的局部内部类:
● 该内部类没有任何的访问控制权限
● 外围类看不见方法中的局部内部类的,但是局部内部类可以访问外围类的任何成员。
● 方法体中可以访问局部内部类,但是访问语句必须在定义局部内部类之后。
● 局部内部类只能访问方法体中的常量,即用final修饰的成员。
(4) 在方法中定义的匿名内部类:
● 没有构造器,取而代之的是将构造器参数传递给超类构造器。
转载于http://www.javaeye.com/topic/494230
内部类有两种情况:
(1) 在类中定义一个类(私有内部类,静态内部类)
(2) 在方法中定义一个类(局部内部类,匿名内部类)
1、私有内部类 —— 在方法之间定义的内部类,非静态
我们首先看看类中内部类的两个特点:
(1) 在外部类的作用范围内可以任意创建内部类对象,即使内部类是私有的(私有内部类)。即内部类对包围它的外部类可见。
例如 (实际上,内部类是可以设置为public公开的,但一般我是当做成员变量设置为private)
//代码1:内部类对外部类可见
class Outer{
//创建私有内部类对象
public Inner in=new Inner();
//私有内部类
private class Inner{
...
}
}
(2) 在内部类中可以访问其外部类的所有域,即使是私有域。即外部类对内部类可见。
例如
//代码2:外部类对内部类可见
//(内部类可以访问外部类的所有成员变量和方法)
class Outer{
//外部类私有数据域
private int data=0;
//内部类
class Inner{
void print(){
//内部类访问外部私有数据域
System.out.println(data);
}
}
}
问题来了:上面两个特点到底如何办到的呢?内部类的"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
其实,内部类是Java编译器一手操办的。虚拟机并不知道内部类与常规类有什么不同。 编译器是如何瞒住虚拟机的呢?
对内部类进行编译后发现有两个class文件:Outer.class 和Outer$Inner.class 。这说明内部类Inner仍然被编译成一个独立的类(Outer$Inner.class),而不是Outer类的某一个域。 虚拟机运行的时候,也是把Inner作为一种常规类来处理的。
但问题来了,即然是两个常规类,为什么他们之间可以互相访问私有域那(最开始提到的两个内部类特点)?这就要问问编译器到底把这两个类编译成什么东西了。
我们利用reflect反射机制来探查了一下内部类编译后的情况(关于探查类内部机制的代码提供在下面的附件里Reflect.java)。
(1)、编译代码1生成 Outer$Inner.class 文件后使用 ReflectUtil.reflect("Outer$Inner") 对内部类Inner进行反射。运行结果 发现了三个隐含的成分:
//反编译代码
class Outer$Inner
{
Outer$Inner(Outer,Outer$Inner); //包可见构造器
private Outer$Inner(Outer); //私有构造器将设置this$0域
final Outer this$0; //外部类实例域this$0
}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解释上面的第一个内部类特点了: 为什么外部类可以创建内部类的对象?并且内部类能够方便的引用到外部类对象?
首先编译器将外、内部类编译后放在同一个包中。在内部类中附加一个包可见构造器。这样, 虚拟机运行Outer类中Inner in=new Inner(); 实际上调用的是包可见构造: new Outer$Inner(this,null)。因此即使是private内部类,也会通过隐含的包可见构造器成功的获得私有内部类的构造权限。
再者,Outer$Inner类中有一个指向外部类Outer的引用this$0,那么通过这个引用就可以方便的得到外部类对象中可见成员。但是Outer类中的private成员是如何访问到的呢?这就要看看下面Outer.class文件中的秘密了。
(2)、编译代码2生成 Outer.class文件,然后使用 ReflectUtil.reflect("Outer") 对外部类Outer进行反射 。 运行结果 发现一个隐含成分如下:
//反编译代码
class Outer
{
static int access$0(Outer); //静态方法,返回值是外部类私有域 data 的值
}
现在可以解释第二个特点了:为什么内部类可以引用外部类的私有域?
原因的关键就在编译器在外围类中添加了静态方法access$0。 它将返回值作为参数传递给他的对象域data。这样内部类Inner中的打印语句:
System.out.println(data);
实际上运行的时候调用的是:
System.out.println(this$0.access$0(Outer));
总结一下编译器对类中内部类做的手脚吧:
(1) 在内部类中偷偷摸摸的创建了包可见构造器,从而使外部类获得了创建权限。
(2) 在外部类中偷偷摸摸的创建了访问私有变量的静态方法,从而 使 内部类获得了访问权限。
这样,类中定义的内部类无论私有,公有,静态都可以被包围它的外部类所访问。
2、静态内部类 —— 在方法间定义的内部类,静态
内部类也有静态的区别,这就是静态内部类,我们来看看代码:
package hr.test;
//代码3:静态内部类对外部变量的引用
public class Outer{
private static int i=0;
//创建静态内部类对象
public Inner in=new Inner();
//静态内部类
private static class Inner{
public void print(){
System.out.println(i); //如果i不是静态变量,这里将无法通过编译
}
}
}
静态内部类和私有内部类最大的区别在于,静态内部类中无法引用到其外围类的非静态成员。这是为什么?我们还是来看看静态内部类Outer$Inner中发生了什么吧?
//反编译代码
class Outer$Inner
{
private Outer$Inner();
Outer$Inner(hr.test.Outer$Inner);
}
与上面私有内部类反编译1比较发现,少了一个指向外围类对象的引用final Outer this$0; 也就是说静态内部类无法得到其外围类对象的引用,那么自然也就无法访问外围类的非静态成员了。因此,静态内部类只能访问其外围类的静态成员,除此之外与非静态内部类没有任何区别。
3、局部内部类 —— 在方法中定义的内部类
方法内部类也有两个特点
(1) 方法中的内部类没有访问修饰符, 即方法内部类对包围它的方法之外的任何东西都不可见。
(2) 方法内部类只能够访问该方法中的局部变量,所以也叫局部内部类。而且这些局部变量一定要是final修饰的常量。
例如
class Outter{
public void outMethod(){
final int beep=0;
class Inner{
//使用beep
}
Inner in=new Inner();
}
}
这又是为什么呢?
(1) 我们首先对Outter类进行反射发现,Outter中再也没有返回私有域的隐藏方法了。
(2) 对Inner类的反射发现,Inner类内部多了一个对beep变量的备份隐藏域:final int val$i;
我们可以这样解释Inner类中的这个备份常量域,首先当JVM运行到需要创建Inner对象之后,Outter类已经全部运行完毕,这是垃圾回收机制很有可能释放掉局部变量beep。那么Inner类到哪去找beep变量呢?
编译器又出来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在Inner类中创建了一个beep的备份 ,也就是说即使Ouuter中的beep被回收了,Inner中还有一个备份存在,自然就不怕找不到了。
但是问题又来了。如果Outter中的beep不停的在变化那。那岂不是也要让备份的beep变量无时无刻的变化。为了保持局部变量与局部内部类中备份域保持一致。 编译器不得不规定死这些局部域必须是常量,一旦赋值不能再发生变化了。
所以为什么局部内部类应用外部方法的域必须是常量域的原因所在了。
内部类的特点总结
(1) 在方法间定义的非静态内部类:
● 外围类和内部类可互相访问自己的私有成员。
● 内部类中不能定义静态成员变量。
(2) 在方法间定义的静态内部类:
● 只能访问外部类的静态成员。
(3) 在方法中定义的局部内部类:
● 该内部类没有任何的访问控制权限
● 外围类看不见方法中的局部内部类的,但是局部内部类可以访问外围类的任何成员。
● 方法体中可以访问局部内部类,但是访问语句必须在定义局部内部类之后。
● 局部内部类只能访问方法体中的常量,即用final修饰的成员。
(4) 在方法中定义的匿名内部类:
● 没有构造器,取而代之的是将构造器参数传递给超类构造器。
转载于http://www.javaeye.com/topic/494230
发表评论
-
toString
2013-09-28 11:00 951implements java.lang.Cloneabl ... -
匿名内部类 是否可以继承其它类,是否可以实现接口
2013-06-25 11:20 1581Inner Class(内部类)定义在类中的类。 Nested ... -
JAVA中的接口和抽象类(转)
2013-06-25 11:16 900在面向对象的概念中,我们知道所有的对象都是通过类来描绘的,但是 ... -
Java内部类的使用小结
2013-06-25 10:51 1080标签:Java 内部类 休闲 职场 内部类是指在一个外部类的内 ... -
java内部类的作用分析
2013-06-25 10:16 1014提起Java内部类(Inner Class)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 ... -
java中Class.forName的作用
2013-06-20 11:36 1134http://www.cnblogs.com/pyrmkj/a ... -
编写你自己的单点登录(SSO)服务
2013-06-18 16:15 1039http://blog.csdn.net/javachanne ... -
Windows和Linux环境下Memcached安装与配置
2013-06-08 14:32 1055来源http://www.cnblogs.com/xd502d ... -
windows下安装memcached
2013-06-08 11:52 978来源http://kevin-gzhz.iteye.c ... -
分布式缓存系统Memcached学习心得(转)
2013-06-08 10:40 978来源http://www.blogjava.net/sword ... -
Java中的值传递和引用传递
2013-05-24 17:04 957来源http://www.cnblogs.com/clara/ ... -
java中的值传递和引用传递
2013-05-24 16:51 911来源http://www.blogjava.net/jiafa ... -
java自定义注解
2013-05-24 14:23 4961来源http://www.cnblogs.com/xd502d ... -
【状态保持】会话状态Session解析以及原理分析
2013-05-21 17:16 1059来源http://www.cnblogs.com/wl ... -
log4j 详解
2013-05-21 16:16 1015http://www.blogjava.net/hwpok/a ... -
静态导入Static import
2013-05-21 11:55 1005http://www.cnblogs.com/mengdd/a ... -
Java 可变参数
2013-05-21 11:49 937http://www.cnblogs.com/whgw/arc ... -
java枚举类型
2013-05-21 11:45 1041http://www.cnblogs.com/Fskjb/ar ... -
Struts2数据传输的背后机制:ValueStack(值栈)(转载)
2013-05-17 14:40 1215http://www.blogjava.net/freeman ... -
详细介绍Java垃圾回收机制
2013-05-17 11:16 1106来源http://www.cnblogs.com/laoyan ...
相关推荐
Delphi 12.3控件之TraeSetup-stable-1.0.12120.exe
基于GPRS,GPS的电动汽车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pdf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MATLAB/Simulink 2018a进行单机无穷大系统的暂态稳定性仿真。主要内容包括搭建同步发电机模型、设置无穷大系统等效电源、配置故障模块及其控制信号、优化求解器设置以及绘制和分析转速波形和摇摆曲线。文中还提供了多个实用脚本,如故障类型切换、摇摆曲线计算和极限切除角的求解方法。此外,作者分享了一些实践经验,如避免常见错误和提高仿真效率的小技巧。 适合人群:从事电力系统研究和仿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尤其是对MATLAB/Simulink有一定基础的用户。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进行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分析的研究项目或工程应用。主要目标是帮助用户掌握单机无穷大系统的建模和仿真方法,理解故障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并能够通过仿真结果评估系统的性能。 其他说明:文中提到的一些具体操作和脚本代码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建议结合官方文档或其他教程一起学习。同时,部分技巧和经验来自于作者的实际操作,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KUKA机器人相关资料
基于DLR模型的PM10–能见度–湿度相关性 研究.pdf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MATLAB/Simulink进行光伏并网系统的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仿真,重点讨论了电导增量法的应用。首先阐述了电导增量法的基本原理,接着展示了如何在Simulink中构建光伏电池模型和MPPT控制系统,包括Boost升压电路的设计和PI控制参数的设定。随后,通过仿真分析了不同光照强度和温度条件对光伏系统性能的影响,验证了电导增量法的有效性,并提出了针对特定工况的优化措施。 适合人群:从事光伏系统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专业人士,尤其是那些希望通过仿真工具深入理解MPPT控制机制的人群。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评估和优化光伏并网系统性能的研发项目,旨在提高系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效率。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详细的代码片段和仿真结果图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复现实验过程。此外,还提到了一些常见的仿真陷阱及解决方案,如变步长求解器的问题和PI参数整定技巧。
KUKA机器人相关文档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探讨了双馈风力发电机(DFIG)在Simulink环境下的建模方法及其在不同风速条件下的电流与电压波形特征。首先介绍了DFIG的基本原理,即定子直接接入电网,转子通过双向变流器连接电网的特点。接着阐述了Simulink模型的具体搭建步骤,包括风力机模型、传动系统模型、DFIG本体模型和变流器模型的建立。文中强调了变流器控制算法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应对风速变化时,通过实时调整转子侧的电压和电流,确保电流和电压波形的良好特性。此外,文章还讨论了模型中的关键技术和挑战,如转子电流环控制策略、低电压穿越性能、直流母线电压脉动等问题,并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技术细节。最终,通过对故障工况的仿真测试,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适用人群:从事风力发电研究的技术人员、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对电力电子控制系统感兴趣的工程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DFIG工作原理、掌握Simulink建模技能的研究人员;旨在帮助读者理解DFIG在不同风速条件下的动态响应机制,为优化风力发电系统的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其他说明:文章不仅提供了详细的理论解释,还附有大量Matlab/Simulink代码片段,便于读者进行实践操作。同时,针对一些常见问题给出了实用的调试技巧,有助于提高仿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linux之用户管理教程.md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三菱PLC(特别是FX系列)和组态王软件构建3x3书架式堆垛式立体库的方法。首先阐述了IO分配的原则,明确了输入输出信号的功能,如仓位检测、堆垛机运动控制等。接着深入解析了梯形图编程的具体实现,包括基本的左右移动控制、复杂的自动寻址逻辑,以及确保安全性的限位保护措施。还展示了接线图和原理图的作用,强调了正确的电气连接方式。最后讲解了组态王的画面设计技巧,通过图形化界面实现对立体库的操作和监控。 适用人群:从事自动化仓储系统设计、安装、调试的技术人员,尤其是熟悉三菱PLC和组态王的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提高仓库空间利用率的小型仓储环境,旨在帮助技术人员掌握从硬件选型、电路设计到软件编程的全流程技能,最终实现高效稳定的自动化仓储管理。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多个实用的编程技巧和注意事项,如避免常见错误、优化性能参数等,有助于减少实际应用中的故障率并提升系统的可靠性。
基于STM32的循迹避障小车 主控:STM32 显示:OLED 电源模块 舵机云台 超声波测距 红外循迹模块(3个,左中右) 蓝牙模块 按键(6个,模式和手动控制小车状态) TB6612驱动的双电机 功能: 该小车共有3种模式: 自动模式:根据红外循迹和超声波测距模块决定小车的状态 手动模式:根据按键的状态来决定小车的状态 蓝牙模式:根据蓝牙指令来决定小车的状态 自动模式: 自动模式下,检测距离低于5cm小车后退 未检测到任何黑线,小车停止 检测到左边或左边+中间黑线,小车左转 检测到右边或右边+中间黑线,小车右转 检测到中边或左边+中间+右边黑线,小车前进 手动模式:根据按键的状态来决定小车的状态 蓝牙模式: //需切换为蓝牙模式才能指令控制 *StatusX X取值为0-4 0:小车停止 1:小车前进 2:小车后退 3:小车左转 4:小车右转
矢量边界,行政区域边界,精确到乡镇街道,可直接导入arcgis使用
内容概要:本文探讨了基于IEEE33节点的主动配电网优化方法,旨在通过合理的调度模型降低配电网的总运行成本。文中详细介绍了模型的构建,包括风光发电、储能装置、柴油发电机和燃气轮机等多种分布式电源的集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者提出了具体的约束条件,如储能充放电功率限制和潮流约束,并采用了粒子群算法进行求解。通过一系列实验验证,最终得到了优化的分布式电源运行计划,显著降低了总成本并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适合人群:从事电力系统优化、智能电网研究的专业人士和技术爱好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优化配电网运行成本的研究机构和企业。主要目标是在满足各种约束条件下,通过合理的调度策略使配电网更加经济高效地运行。 其他说明:文章不仅提供了详细的理论推导和算法实现,还分享了许多实用的经验技巧,如储能充放电策略、粒子群算法参数选择等。此外,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不同电源之间的协同作用及其经济效益。
KUKA机器人相关文档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将光热电站(CSP)和有机朗肯循环(ORC)集成到综合能源系统中的优化建模方法。主要内容涵盖系统的目标函数设计、关键设备的约束条件(如CSP储热罐、ORC热电耦合)、以及具体实现的技术细节。文中通过MATLAB和YALMIP工具进行建模,采用CPLEX求解器解决混合整数规划问题,确保系统在经济性和环境效益方面的最优表现。此外,文章还讨论了碳排放惩罚机制、风光弃能处理等实际应用场景中的挑战及其解决方案。 适合人群:从事综合能源系统研究的专业人士,尤其是对光热发电、余热利用感兴趣的科研工作者和技术开发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评估和优化包含多种能源形式(如光伏、风电、燃气锅炉等)在内的复杂能源系统的项目。目标是在满足供电供热需求的同时,最小化运行成本并减少碳排放。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大量具体的MATLAB代码片段作为实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复现所提出的优化模型。对于初学者而言,建议从简单的确定性模型入手,逐渐过渡到更复杂的随机规划和鲁棒优化。
网站设计与管理作业一.ppt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MATLAB搭建双闭环Buck电路的仿真模型。首先定义了主电路的关键参数,如输入电压、电感、电容等,并解释了这些参数的选择依据。接着分别对电压外环和电流内环进行了PI控制器的设计,强调了电流环响应速度需要显著高于电压环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文中还讨论了仿真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细节,如PWM死区时间的设置、低通滤波器的应用以及参数调整的方法。通过对比单闭环和双闭环系统的性能,展示了双闭环方案在应对负载突变时的优势。最后分享了一些调试经验和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 适合人群:从事电力电子、电源设计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尤其是有一定MATLAB基础的读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进行电源管理芯片设计验证、电源系统性能评估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主要目标是提高电源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特别是在负载变化剧烈的情况下。 其他说明:文章不仅提供了详细的理论分析,还包括了大量的代码片段和具体的调试步骤,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同时提醒读者注意仿真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鼓励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探讨了MATLAB环境下冷热电气多能互补微能源网的鲁棒优化调度模型。首先介绍了多能耦合元件(如风电、光伏、P2G、燃气轮机等)的运行特性模型,展示了如何通过MATLAB代码模拟这些元件的实际运行情况。接着阐述了电、热、冷、气四者的稳态能流模型及其相互关系,特别是热电联产过程中能流的转换和流动。然后重点讨论了考虑经济成本和碳排放最优的优化调度模型,利用MATLAB优化工具箱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确保各能源设备在合理范围内运行并保持能流平衡。最后分享了一些实际应用中的经验和技巧,如处理风光出力预测误差、非线性约束、多能流耦合等。 适合人群:从事能源系统研究、优化调度、MATLAB编程的专业人士和技术爱好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目标是掌握如何在MATLAB中构建和求解复杂的多能互补优化调度模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大量MATLAB代码片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所介绍的内容。此外,还提及了一些有趣的发现和挑战,如多能流耦合的复杂性、鲁棒优化的应用等。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Simulink和Carsim进行联合仿真,实现基于PID(比例-积分-微分)和MPC(模型预测控制)的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首先阐述了Carsim参数设置的关键步骤,特别是cpar文件的配置,包括车辆基本参数、悬架系统参数和转向系统参数的设定。接着展示了Matlab S函数的编写方法,分别针对PID控制和MPC控制提供了详细的代码示例。随后讨论了Simulink中车辆动力学模型的搭建,强调了模块间的正确连接和参数设置的重要性。最后探讨了远程指导的方式,帮助解决仿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适合人群:从事汽车自动驾驶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尤其是对Simulink和Carsim有一定了解并希望深入学习联合仿真的从业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验证和优化自适应巡航控制、定速巡航及紧急避撞等功能的研究和开发项目。目标是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确保控制算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其他说明:文中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有大量实用的代码示例和避坑指南,有助于读者快速上手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此外,还提到了远程调试技巧,进一步提升了仿真的成功率。
02.第18讲一、三重积分02.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