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危机七步曲

 
阅读更多
次貸危機的由來,簡單易懂:
1. 甲乙兩個人賣燒餅,整個燒餅市場的需求量是40個,每人一天賣20個,1元錢一個,每天產值40元.兩人商量,相互買賣100個,每天的交易額就成了240元. →  虛擬經濟產生.

2. 甲和乙將燒餅價上漲到2元一個,有人看見交易數據並聽說燒餅會漲到5元一個,消息傳開搶著購買. → 泡沫經濟產生

3. 燒餅一下子做不出來就購買期貨餅,甲和乙一方面增加燒餅產量,另一方面賣期貨餅,還做起了發行燒餅債務的交易.購買者一是用現金購買,還用抵押貸款購買 → 金融介入.

4. 有人想購買既沒有現金又沒有抵押品,甲和乙就發放次級燒餅債券,並向保險機構買了保險  → 次級債券為次貸危機播下種子.

5. 之後,大家發現購買來的燒餅吃也吃不掉,存放既要地方又要發霉,於是趕緊拋售,哪怕價格低一些.  → 泡沫破裂.

6. 原形出現了:市場每天只需要40個燒餅,燒餅店裁員大量工人失業,燒餅債券變成廢紙. → 次貸危機爆發.
------------------
什么?钱放在银行还可能血本无归?是滴,有这个可能,你银行里存的越多越有可能。银行是一种金融机构,不是无限责任机构,只有国家才是无限责任机构,只有国债才是国家信用担保的。商业银行中的存款相当于一笔投资,既然是投资,那就有风险。商业银行是有可能破产的,商业银行不可能全部兑现储户存款。

在中国,银行的存款是有国家信用做隐形担保的,无论遭遇多大的风险,存款的本金都是没有风险的。这就是中外金融差别最大的地方,这即是为什么2008年至今,美国、德国国债都出现过真实的负利率的原因,资金是以出让利息的代价,换取本金的安全。即便可能面临债务货币化的风险,但至少国债到期之后财政该可以兑付。

在大风险面前,美国的银行随时可能破产,破产之后其存款人并不能得到无限责任保护。按照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只有单个账户10万美元(2008年危机之后提高到25万美元)以下才可以完全兑付。

这样,对于美国的大资金来说,存款是一项有本金风险的“风险资产”。这和中国银行体系以及中国存款人传统理解的存款无本金风险,完全不同。这种不同,决定了危机状态下银行是存款流出,而中国在危机状态或资产价格向下时,银行体系是出现存款回流;在正常状态下,大资金为了规避银行的破产风险,也不会将资金放在银行,而是大量投入债券市场。这是欧美发达市场债券市场和直接融资市场发达的重要根源。

假设中国存款保险的无限责任赔付为50万元人民币,如果你有10亿元人民币,在风险面前,银行体系将提供不了这笔资金的本金保障。你想到的,只会是逃离银行,很显然,购买国债会是一个比存放银行更有本金保障的渠道。

为什么要搞存款保险制度,答案很简单,为了房地产泡沫不再被吹大,为了削减通货膨胀压力,为了防范金融风险。我们都知道,中国房地产泡沫都是货币超发造成的,为什么会货币超发?很简单,银行存款太多,银行利率非市场化。

银行一直在中国金融体系里占据主导地位。由于银行资产的扩张具有很强的货币乘数效应,银行业的大发展,导致中国陷入一种不可持续的货币发行机制。即便当前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0%,货币乘数依然在4以上。这种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将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推高到超过110万亿元的高位,并推高中国M2/GDP比例高达210%。如果按照这种增长继续下降,到2020年中国将拥有一个300万亿元人民币的M2,拥有一个350%的M2/GDP比率,这对通胀的压力将是灾难性的。即便是房地产吸收了大约50%的货币超发,政府投资基础设施与贷款黑洞吸收了30%的货币超发,即使10%的货币超发涌进流通领域,那么2020年中午的工作餐可能是1000元一份,照这个通货膨胀速度下去,即便是很牛的公务员,你那点可怜的养老金将来估计坐个地铁都坐不起,别说吃饭了。

为了遏制这种风险,必须将存款,尤其是大额存款赶出银行,让它们进入股市或债市,直接融资。

当然,现在通货膨胀没有那么厉害,不过存款保险制度的另一个作用是防范商业银行制造大量呆账坏账,防范金融风险。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商业银行犯的错误全部由中央政府埋单,那么一旦危机爆发,政府就很危险了,政府除了加印钞票外别无它法,这就意味着恶性通货膨胀,因此存款保险制度将极大地减轻政府面临的风险。

银行业制造的金融风险是政府非常担心的,目前银行业风光无限,暴利且稳定,是中国最舒服的行业。银行业的暴利是以未来的金融风险为代价的。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一是资产规模爆冲,二是贷款无节制地发放。2002年中国银行业总资产只有大约20万亿,2013年4月底膨胀到138万亿。

银行资产的膨胀有两条途径,一条是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超发,一个是商业银行信贷的发放。就是因为以上两条,中国金融体系发放的M2已经超过100万亿,这最能说明为何商业银行资产如此膨胀。

央行发行基础货币是因为渐进升值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央行为了控制人民币汇率过快升值,只有把贸易顺差和进入境内的热钱使用人民币统统购买,这是纯粹的印钞,因此投放了巨额的人民币,这些就是基础货币,又叫高能货币,货币乘数超过4的。

商业银行拿上这些基础货币后,要去挣钱盈利,还没有能力通过其他中间业务挣钱,那就只能拼命放贷,又加上中国行政性控制的巨大利差,导致放贷就是稳赚不赔的生意,谁放的多谁就挣钱多。所以前几年我们看到的图景是,央行一再的和商业银行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央行惧怕信贷投放过多,导致通货膨胀,就通过发行央票或者定向票据,或者打电话窗口指导,甚至召开行长会议进行约谈等等方式,但是商业银行不为所动,比如,中行作为一个国际业务为特色的银行竟然在2009年的新增信贷达到全国第一,为何?答案只有两个字,挣钱。

中国的银行业在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方面风险彻底失控,吹起了两个大泡沫,这两个大泡沫是中国宏观经济的两大毒瘤,到现在还在时刻折磨着宏观调控者的神经,进一步的投资拉动基本无从谈起。最近中国出现资金热,经济冷的现象,人们问钱去哪里了,结果发现,银行的钱被借去归还银行利息至少占10%,更大一部分被用来填补以前贷款留下来的黑洞。

中国目前的非金融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负担为中国GDP规模的205%左右,按照里昂证券中国内地及香港策略研究部主管张耀昌在中国投资论坛上的预计,2015年中国债务占GDP的比重将上涨到245%,那么偿债比为超过30%,其中有16%为利息,剩下的是本金。在这个水平上,信贷增长并没带来真实GDP的增长,一点都不奇怪。

实体经济与金融严重背离,实体经济被金融业抽血抽到快死亡,实体经济死亡,金融业也迟早会爆发危机。

对金融领域的风险,中央政府一直很重视,所以一直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而利率市场化的基础之一就是存款保险制度,2013年6月6日,知情人士消息称,中国央行2013年金融稳定性报告显示,中国政府内部已经达成共识,准备推出存款保险制度。

不过存款保险制度也有可能有负面作用,如果对大额存款的保险只有几十万元,那势必导致这些大额存款流出中国,进入国外市场,人民币可能疯狂贬值,美债价格狂飙。狂量的资本流出一样可以让中国经济崩溃。

目前来看,存款保险制度有点太冒进了,但对越来越近的金融危机,也没办法啊。还好,偶存款不到10万元。你们都比偶的存款多吧。


中国这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很诡异,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正是央行为了防范银行发生金融危机所采取的银行间市场整顿。

中国的中央银行是一个奇怪的机构,表面上看它是一个独立的决策机构,实际只是一个高层政策的传声器,是一个政策的发布机构。也正因为这样,商业银行对央行一直是略带蔑视的态度,商业银行更在意银监会的一举一动,而非央行。不过央行决不甘心被人瞧不起,一方面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央行要夺回对商业银行的控制权,这就是6月初开始的银行间市场整顿。

6月初流动性突然紧张的一个原因,热钱流入速度大幅度放缓,新增外汇占款狂跌77%。另一个原因是央行面对流动性紧张视若无睹,不再放水激活流动性。热钱并未完全停止流入中国大陆,人民币还在升值,甚至有时候央行的人民币中间价贬值,外汇市场即期汇率还是升值的。

央行和商业银行的对峙就此拉开,在上周四端午假期结束以后,市场再次感到惊讶,因为央行只是选择让正回购到期,而没有主动地注入更多的流动性去稳定市场情况。而20亿央票的发行更是明确表示,无论你们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有多紧张,我央行是不会放水激活流动性的。周二又传出四大行高管施压央行要求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四大行一向是不缺资金的,他们一向是给别人拆借出钱的,如今罕见的四大行联手施压央行求资金,足见资金面紧张程度。不过央行可不会轻易投降,央行主办的报纸金融时报在周一的报道中否认中国货币市场可能出现流动性危机,并且认为个别银行遭遇融资问题是因为其严重依赖在银行间市场借入短期资金以及超过贷款的限制。该报道还称银行需要自己解决融资问题,不应该依赖央行介入提供流动性。

四大行出现资金紧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6月底7月初是香港上市的四大行发红利的时间段,6月底7月初,四大H股银行都得派息,工行207.44亿,农行48.11亿,中行146.34亿,建行最高达644.32亿,四大行合计1046亿,与大陆不同,大陆派发股息还是将资金汇到了券商托管帐户也就相当于存款账户了,H股就不同了,四大银行需要买汇,你不能给H股股东发人民币吧。

流动性紧张的本质原因就是银行们一方面大搞理财产品,把3-4万亿的银行信贷隐藏在银行间资产里。另一方面是银行的放贷是肆无忌惮,毫无风险意识的疯狂放贷。6月上旬信贷总量超5月整月,商业银行,尤其是像光大、兴业、民生、华夏、中信、浦发这样的股份制中型银行,基本上是能发多少贷款就放多少贷款,四大行还稍有顾忌,尽管如此斗已经很疯狂,6月1日至9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贷款发放量分别为750亿元、580亿元、380亿元和460亿元,总计2170亿元,已超过四大行5月份整体信贷投放量,也远超四大行去年6月份整体信贷投放量。今年5月,四大行信贷投放量为2080亿元,去年6月则为1800亿元。常情况下,四大行信贷投放量占银行整体信贷投放量的35%~40%,以此推算,仅6月上旬,银行信贷投放量可能达到5425亿元~6200亿元,逼近5月份全月信贷投放量。如果按照当前的信贷投放节奏,6月份银行信贷投放量很可能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远远超过5月份的信贷总量。在四大行信贷投放增加的同时,存款状况却不乐观。6月1日至9日,四大行存款负增长1400亿元。

不仅是这一个月的贷款很疯狂,2007年以后的银行放贷都很疯狂。显然,疯狂放贷是不会有什么高质量的放贷的,这也是为什么1季度新增贷款天量却无法刺激经济增长。高层和央行对此已经深感焦虑,4月底起,央行就表示不会接受过快的信贷扩张,相较短期利率,央行仍然更关注信贷质量和货币供应。换句话说,如果银行让信贷过快地增长,央行为了保持对它们的控制,是不会理会银行间市场利率的上升的。最近发生的事件,可能已经导致银行削减了它们的信贷敞口,从今以后更谨慎地管理流动性,虽然这样仍存在出现短期信贷紧缺的小规模风险。正因如此,我认为,降息降准恐怕都不是大可能的,那样等于央行向商业银行无条件投降了,还没怎么对峙就投降,央行决不会这么做,即使投降,也得在1年甚至几年以后。

不给商业银行们点颜色看看,央行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不过流动性的突然收紧,导致的后果可能让央行都大跌眼镜,极有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流动性收紧带来的滚雪球效应将向各个领域快速蔓延,恶性循环要开始了。

6月底,商业银行们的第一次大考就要开始了,特别是中型商业银行,3月底以来银监会对理财产品进行规管,13万亿(元)的理财产品中很大一部分将在6月底到期,给银行带来很大的现金支付压力。过去3年,中型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规模占存款规模的比例从2010年的10%左右升至今年3月的近30%

外汇领域,流动性收紧跟加息没有区别,人民币升值不停,周二周三人民币中间价都是贬值的,但是外汇市场即期汇率贬值幅度都只有人民币中间价贬值幅度的一半或三分之一。不过由于外贸渠道严查,即便人民币铁定升值也没有太多热钱能溜进大陆了,而升值进一步打击中国的出口经济。

股票领域,中国的股市严重依赖资金,虽然银行资金进入股市是非法的,但是操作主板和大股的主力,都是从银行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取得廉价资金。收紧流动性,对股市打击尤为明显,特别是主板和大股。创业板的主力还多是自有资金。IPO重启不是近期股市下跌的主要原因,因为IPO重启早已是妇孺皆知,利空早就消化了,近期11个交易日,上证下跌超过9%,逼近2100点的大跌主要还是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紧张。

金融领域,可能触发一连串地跑路事件,昨日暴出的江阴城镇建设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下称江阴城建)董事长许才良失踪,再次震动了江阴。截至上周末,许才良仍未回国。该人士称,当地政府已介入协调债权人和公司的关系,初步统计债务在7亿-8亿元,主要为下属公司银行贷款担保负债。江阴城建为江阴农商行法人股东,许才良与江阴农商行间也有过贷款往来。中国有相当大一部分贷款,都是借新钱还旧帐,但流动性收紧,每家银行都缺钱,优先照顾大客户,小客户就可能借不到钱,那也很简单,溜到美国就OK。

债券领域,国债罕见流标,上周五,财政部发行了2013年记账式贴现(四期)国债。本期国债计划发行150亿元,期限为273天。但实际发行面值金额95.3亿元,投标倍数仅为0.64倍。根据财政部的公告,本期国债经招标确定的发行价格为97.283元,折合年收益率3.76%。与上一期同类型同期限的国债相比,上周五发行的国债认购倍数萎缩,其收益率也大幅上行了87个基点。相比之下,5月10日财政部发行的第三期记账式贴现国债,计划发行150亿元,实际发行面值金额150亿元,认购倍数为1倍。经招标确定的发行价格为97.903元,折合年收益率2.89%。

国债流标,接下来地方债也要流标,而地方政府的投资就会受到影响,没钱项目自然就没法开工,固定投资就要减少,而固定投资是中国GDP最主要的贡献来源,也就意味着GDP要下滑。地方债近期逐渐扩大,6月19日中央还新增了山东和江苏两省自行发债试点,无须财政部代发债券,山东和江苏的城市商业银行恐怕必须买自己领导发的债券。为什么选择江苏和山东,因为1季度银行40%的不良贷款都在江苏,光伏、造船、钢贸是高发区,地方政府急需资金来维持。

流动性紧张推高资金成本,这就加大了那些高资产负债率企业的负担,中国的企业,资产负债率一向很高,尤其是房地产企业、大型国企或地方政府企业、所谓的新技术高科技行业(实际都是一点科技含量都没的)、高速公路、机场、开发区,资产负债率都在70%以上,现金流为负,且不断萎缩,近期房地产企业好一点。这些企业每月都要借新钱还利息,流动性收紧,这些企业就可能破产,并且这些企业也很乐意破产,因为有政府财政兜底,破产再变卖资产还可以从中大捞灰色收入,也可以避免继续向银行哀求资金,何乐而不为。

6月底,商业银行们的第一次大考就要开始了,特别是中型商业银行,3月底以来银监会对理财产品进行规管,13万亿(元)的理财产品中很大一部分将在6月底到期,给银行带来很大的现金支付压力。过去3年,中型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规模占存款规模的比例从2010年的10%左右升至今年3月的近30%

如果央行在下半月继续紧缩流动性,推测至少有两家以上的中型商业银行面临某银行60亿银行间贷款违约的情况,那么就会引发一发小型金融危机,可能有小型的商业银行破产或者说需要政府援助,估计山东或江苏背景的某银行,最近江苏地区占了中国新增不良贷款的50%,频现跑路潮,山东和浙江占了10%左右,光伏\LED\生物科技\钢贸\造船是重灾区,那些所谓高科技的基本都是靠骗贷靠银行承兑汇票过日子,特别是LED,扬州尤其多.并且有可能将来导致将来更大的金融危机

流动性收紧如果持续6个月以上,将出现跑路潮、破产潮、经济大滑坡这样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如果央行在对峙中输了,降准或增加流动性,那意味着更大的危机在酝酿中,宽松的货币政策第一个会刺激房价继续飞涨,加剧通货膨胀,更多的呆帐坏帐出现,更多的金融黑洞。

这就是中国的两难,央行和政府都在走钢丝,万一掉下来呢?地球上可没有那么强的保险绳能拉得住。


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飙升是金融危机的第一步,这是拙作《卢瑟经济学》之《纸牌大厦》中的内容。

商业银行玩的是十个坛子两个盖子的游戏。吸收2亿存款,放8亿贷款。于是,存款总数达到10亿,贷款总数达到8亿。8亿贷款按期顺利偿还的话,存款又会回到2亿。如果贷款放出去收不回来,那么贷款就会变成坏账,存款总数则不会消失。这时,如果有人提款的额度超过2亿,银行就会倒闭。

理论上,储户从甲银行提款,迟早还要存入银行系统,比如乙银行。所以,当甲银行无法应对的时候,甲银行可以向乙银行求助。这种银行间互相借钱的行为,就是同业拆借。最短的只借一个晚上,就是隔夜拆借。银行之间借钱也要交利息,利率随行就市。在中国,这个利率就是shibor利率。

问题是,如果乙银行现在也遇到类似的情况,那么甲银行就很难借到钱,因为乙银行不但不能借钱给甲银行,而且自己也需要借钱。甲乙银行彼此争着借钱,同业拆借利率就会上涨,甲银行和乙银行的资金缺口越大,就越会提高利率吸引资金。从整个银行行业来看,shibor利率暴涨,就意味着整个银行系统内部资金极度紧张。

这时,对企业来说,一下子面临两难的局面,一面是订单消失,一面是银行催缴贷款。为了保住企业,大量相对次要的资产,比如房产和股票就会被抛售。当所有人都试图挤出去的时候,所有人都挤不出去。这时,任何资产都卖不掉,只能大幅跌价。

这时,那些没有偿债压力的资产所有者,为了避免自己的资产贬值,蒙受损失,也会开始抛售资产持现。于是,进一步加剧资本市场资金的紧张程度和资产价格的下跌程度。

银行资金紧张到一定程度,有些小银行就会开始停止支付,也就是说储户难以提现。或者储户在该银行开户的账户中签出的支票,难以兑现。这时,就酝酿挤兑风潮。一旦挤兑风潮开始,储户就会大规模从银行提现,然后整个金融危机一发而不可收拾,央行就是大规模向商业银行放贷也已经来不及了。全社会进入大规模的结账状态。这是金融危机的第二步。

理论上只要没有印钞权,就是英格兰银行也曾经被挤兑。(类似的情况还有美联储在上世纪70年代被挤兑黄金。)现实之中,大多数国家往往会开动印钞机,挽救涉及国计民生的大银行。

在此期间,大量外国资本会外逃,导致本国银行资金进一步紧张,加剧危机。另一方面,资本外逃必然用本币兑换国际货币,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是黄金,二十世纪中叶以后是美元。这时,如果资本项是开放的,允许在一定额度下本币自由兑换外币,就是本国央行开动印钞机,也无法拦住外逃的资本。(美联储可以印美钞,却无法印黄金,这就是美联储被挤兑的原因。)于是,本币在国际市场上必然相对国际货币贬值。这是金融危机的第三步。

大规模的本币贬值在短期内必然造成本国债务负担激增,进口原料价格飙升,出口商品价格下跌。许多签订长期供货合同的企业会发现自己的销售货款无法购买原料,生产被迫中断。当然,也有企业会盈利。但是,盈利的企业显然不会把自己的利润分享给亏损的企业,于是经济必然出现猛烈下滑。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大多数国家都会打肿脸充胖子,用本国的外汇储备购买外逃资本抛售的本币,试图稳定人心。这时,本币的汇率会阴跌,甚至相对稳定。同时,央行的外汇储备会不断下降。相当于外国资本在从央行取钱。这是金融危机的第四步。

一旦央行的外汇储备下降到一定程度,就要难以维持相对稳定的本币汇率。央行要么向其它国家求援,要么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这时,这些组织就会把这些求援的信息公之于众。于是,央行陷入本国公民大规模换取外汇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让求援国陷入困境,才好提出苛刻的贷款条件,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贯做法。这是金融危机的第五步。

经过剧烈的下跌以后,本国资本大幅度贬值,外国资本回来廉价收购购这些资本。完成产权关系转移,这是危机的第六步。与之类似,那些持有现金的国内资本利用金融危机大规模兼并同行,完成扩张是金融危机的最关键的一步。这是残酷的零和博弈,许多人一夜回到解放前。

最后,本国资产所有权大规模变更,本国经济一片萧条,失业率飚升,社会动荡,百废待兴。为了获得国外市场,刺激经济复苏,增加就业,某些国家主动贬值本币。许多出口型企业从此复苏,许多借外债购买设备和原料的企业陷入困境。盈利的企业挤垮、兼并陷入困境的企业,这是金融危机的最后一步。

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的一种,为什么所有银行都会在同样的时间内钱紧的具体原因不是一篇博文能说清楚的。简单地说,资本主义制度下,任何扩张行为结束之后,只要全社会消费水平没有达到扩张以后对应的高度,必然面临危机。政府可以用政府消费替代民间消费,但是政府本身难免陷入债务危机。货币淤塞在少数人的手中,债务背负在其它社会成员的身上,当货币和债务的堆积达到一定程度,就必然出现金融危机。一部分人要抛售手中的资产偿还债务,另一部分人用手中的货币廉价收购资产。这就是信用货币的湮灭,类似化学实验中酸碱中和的行为。只要存在资本扩张,就必然出现产权转移,金融危机是一种剧烈而集中的产权转移行为。这是,那些存量货币就会被调动起来,它们被调动起来的原因是为了廉价捡便宜。

央行可以印刷本币,却无法印刷外币,可以用通胀为代价挽救银行,却无法保住本币的币值。只要存在外来资本,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就难免会出现本币贬值的现象。

shibor达到13.4440%,创历史新高,请记住这一天。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简介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简称Shibor),以位于上海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为技术平台计算、发布并命名,是由信用等级较高的银行组成报价团自主报出的人民币同业拆出利率计算确定的算术平均利率,是单利、无担保、批发性利率。目前,对社会公布的Shibor品种包括隔夜、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年。

Shibor报价银行团现由18家商业银行组成。报价银行是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或外汇市场做市商,在中国货币市场上人民币交易相对活跃、信息披露比较充分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成立Shibor工作小组,依据《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实施准则》确定和调整报价银行团成员、监督和管理Shibor运行、规范报价行与指定发布人行为。

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受权Shibor的报价计算和信息发布。每个交易日根据各报价行的报价,剔除最高、最低各4家报价,对其余报价进行算术平均计算后,得出每一期限品种的Shibor,并于11:30对外发布。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