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ain,转自百度知道。现在我能够理解为什么Wiki在西方是如此受欢迎了。
*************************************************************************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们可以把一辆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的。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知性为自然立法。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存在于时间和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而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范畴”,这些人类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们对灵魂、世界和上帝的设想,康德把它们理解为某种制约原则,人们的经验世界就是通过这些原则得以构造。
“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康德1788年发表的“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简单化地说,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 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分享到:
相关推荐
《康德三大批判新译》简介.docx
三、康德的形而上学 *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是研究对象本身的科学,而不是研究我们对对象的认识。 *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对象的本质,而不是为了研究我们对对象的认识。 四、康德的伦理学 * 康德...
2. **康德三大批判**: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其中并未提及“实践感性批判”,这是对康德哲学思想的一个误解。 3. **民艺属性**:柳宗悦提出的民艺观认为民艺既是实用品也是...
首先,文章提到创造社的“自我表现”观念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理念有所关联。在康德的哲学中,经验表象通过悟性的统一形成“客观”或“对象意识”,这种主客体的双重内涵在创造社的“自我表现”中得以体现。...
5. **批判哲学与批判性思维**:康德的批判哲学鼓励对既有知识进行质疑和反思。在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中,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它帮助我们评估信息的真实性,识别网络谣言,以及在解决问题时避免盲从,提升问题解决...
康德的教育思想是18世纪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重要贡献,他的教育理念深受其哲学体系的影响,尤其是“三大批判”的哲学框架。康德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人性和完善道德的过程。 首先,康德强调教育的...
这反映了康德不仅在理论上强调理性的批判与自我反思,在实践中也愿意为了知识的追求而做出改变。 这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深远的。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学者对于知识的追求不应该受限于日常生活中的固定模式。康德打破...
伊曼努尔·康德是18世纪德国的哲学巨匠,他在哲学的多个领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尤其是他的美学理论,在《判断力批判》中得到了全面的阐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康德的美学思想不仅推动了德国古典美学的诞生,...
伊曼努尔·康德,这位启蒙时代的思想巨匠,其学术贡献远不止于批判哲学和伦理学,他的地理人类学同样揭示了深刻的思想光辉。康德地理人类学关注的核心在于人类作为理性主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及其文化多样性,这一...
【标题】:“目的论判断力的批判”是哲学领域中康德对自然目的性的思考,主要探讨了目的论判断在理解和解释自然界中的地位和局限性。 【描述】:该文档内容涉及康德对目的论批评的深入分析,指出自然中可能存在主观...
在探讨康德与孟子哲学思想时,我们可以发现二者对“理性事实”的不同诠释和应用,这反映了西方理性主义和东方儒家思想在伦理学领域的深刻差异。理性事实这一概念,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体现为普遍道德法则,是独立于...
康德哲学强调理性的作用和先验综合判断,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大数据分析中对于数据的综合和判断的过程。黑格尔对于表象思维的批判和对思辨思维的提倡,则可以让我们对大数据时代的表象思维进行批判性思考,避免思维...
根据提供的文件信息,我们可以从标题、描述以及部分内容中提炼出以下关键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主要围绕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及其对哲学领域的影响展开。 ### 关键知识点 #### 1. 康德与《纯粹理性批判》 - **作者...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于1790年在普鲁士出版的一部哲学作品,此书标志着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完结。英文版由Werner S. Pluhar翻译,并于1987年出版。本书的出现,对于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
第一个是雅克·兰契尔(JacquesRancière)的思想,它强调了审美自治的思想,这是从一个历史过程开始的,该过程始于康德的《批判批判》,同时代发展到最发达的形式,第二个模型是理查德·舒斯特曼(Richard ...
本文将深入探讨学术基本要素,尤其是专业论文写作中的一些关键点,并结合康德的三大批判、论文语言的规范性、论文题目构造、艺术品的记录方法以及对历史的理解等多方面内容,旨在为学术研究者提供一份关于专业论文...
康德的“批判”意味着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而卢梭的思想中包含着对理性和情感的反思,为浪漫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4. 浪漫主义的影响:浪漫主义思潮在18世纪中期兴起,强调个体的情感表达,丰富了人文精神,但也...
5. 哲学史:贯穿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每个时期都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和思想体系,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实证主义、康德的批判哲学和尼采的超人理论。 6. 主要哲学流派:实证主义强调...
这种提纲可能强调对特定问题的深入挖掘,例如对于康德的批判哲学进行专题研究,或是对当代哲学中某些新流派的探索,让学生能够更为全面地理解西方哲学的现代价值。 总体来说,暨南大学提供的这一系列复习材料,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