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isouu163
  • 浏览: 3453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上海
最近访客 更多访客>>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云基地的开创之路

阅读更多

亚信创始人、原中国网通CEO、宽带资本董事长田溯宁先生谈起云基地的成长历程。

    2009年田溯宁和老友张明正(趋势科技董事长)找到老友杨致远,以及雅虎、谷歌和亚马逊的技术牛人聊天,进一步认定:“云计算,不仅前景宏大,而且是中国前所未有的机会”。

     “过去,中国IT没有‘心’,没有‘魂’”,田溯宁感慨,当年芯片做不了、操作系统也做不了。

  在聊天时,杨致远给他举了一个例子:以前,操作系统只能管理一台机器,当云计算出现之后,操作系统能管理几十台、上百台甚至上万台机器。实现虚拟化之后,计算与存储资源变成分布式,而且非常便宜。也就是说,在云计算时代,芯片变了,操作系统变了,存储变了,计算价值也变了。事实上,云计算最早源于雅虎hadoop,田溯宁受杨致远的启发非常大。

    于是,杨致远、张明正、田溯宁3个“中年男人”走到一起。田溯宁说,老当益壮,我们想做一个“故乡的云”。北京云基地就是在这个思路下开创的。

    如今,田溯宁已将杨致远、张明正,以及广达电脑创始人林百里、威盛电子创始人陈文琦等IT大佬结成投资伙伴,成立宽带资本。其中,在云基地项目上,累计投资7家共计7亿元,是投资的重中之重。

  “其实,从互联网到宽带、再到云计算,变化之中有一点没变:都是使信息成本降低。互联网让Email畅通、宽带让信息传输更快,云计算会让未来‘端’成本像一本书一样便宜,却拥有图书馆的超级计算机能力。”田溯宁提到。

 

  在云计算上大有可为的当属中国和美国,因为背后有大市场在支撑着。但是,中美云实力的差距非常明显。

  “创新能力和美国差了三四年,美国四大‘云’中,苹果云、亚马逊云、Facebook云和Google云都没有进入中国”,田溯宁直言。

    “基地加基金,软硬件在一起,共同创造,又相互独立,像一个苗圃一样。这就是云基地的雏形。”田溯宁称。

     这种方式,与天使投资不同,也不完全是产业孵化,因为有合作的公司已经上市。但是,所有云基地上的企业,都能共享平台资源,比如资本、财务管理服务、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战略分享。

  其实,在民企与国企摸爬滚打数年之后,田溯宁早已熟稔各种圈子的沟通语境,在创业经验、与政府、运营商如何打交道上,他可称得上“创业导师”。

  在亦庄云基地大楼,已有约3000人,30+家公司入驻,有的与宽带资本已形成了产权关系,有的正在洽谈中。所有的公司,布局了云计算产业链上的各个节点,包括软件、硬件、系统集成和上层应用服务。

   “云梦”之大,从这样的投资组合可见一斑。不过,在这个产业链中,投资顺序是有讲究的。“应该先从硬件做起,再上软件,再做解决方案和系统集成,每一步把商业模式都要定义好。企业第一天就要有现金流,这一点特别重要”,田溯宁称。

  其实,回望亚信历史会发现,当年田溯宁和丁健在现金流上都吃过苦头。早期亚信在签订合同时,客户只付20%定金,其余由亚信垫付,在项目少时,还能周转开,公司规模越大现金流则越紧。在网通的经历类似,也是需要前期大手笔投入,投资回报长。

  田溯宁显然不愿再走老路。云基地投资案中,首选一个能立竿见影的云计算产品,与美国超微(Supermicro)公司合资成立天地超云,主打云服务器。这些产品一经推出,就能让企业在短时间内获得效益,进入一个收支平衡的良性循环。与之相配合,再布局友友系统、云箱数据中心和天云科技等软件与解决方案公司。

  如今,田溯宁不断在寻找“下一个丁健式的技术天才”,发掘一些能转型到云架构之上的技术,同时,在云计算价值链上,对芯片、服务器、存储、网络交换、软件和瘦终端查漏补缺。每周二晚上,田溯宁与云基地的技术骨干们吃饭、聊天,雷打不动。以产业心态做投资,使得田溯宁看起来并不像投资人。

  当然,云基地模式的挑战依然存在,因为它没有任何借鉴,而且基地中的公司,有控股公司、有合资公司、有参股公司,公司形式、文化、来源也都不一样。就像田溯宁在内部发言中谈到的,这种多样性做好了,就能形成一种力量;这种多样性做不好,就是一种冲突。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