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写这么一个标题,是基于基本的事实来的:
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军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
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其实我这里想表达的是,打胜仗固然不易,但是,如果形势不好,打了败仗,能够败而不乱,败而不溃,不大伤元气,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叫做战败计)。很多名将,胜仗打了很多,但是,一次失败,阴沟翻船,就身败名裂,全军覆没的也不少。因此,在古往今来的军事人才里,我最佩服的就是诸葛亮,虽然他半辈子都在打败仗。
没有人愿意失败,但是有好的愿望不一定能实现,除了人的主观努力和聪明才智,形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三国后期,诸葛亮面对的形势什么样?不主动出击,和平竞赛一定是蜀国最先完蛋;主动出击,家底又被刘备夷陵之战都损失完了,怎么搞?
看看后人的评价: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 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 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
从这些人的评价来看,能得到的结论就是孔明做到了当时人力能做到的最好的结果。
同样是在三国时代,也有很多战例:
袁绍和曹操官渡之战,乌巢一役,袁绍兵溃,元气大伤;仓亭之战,彻底崩溃;
曹操赤壁之战,一败涂地,从而再也无力改变三国鼎立的格局;
关羽兵围樊城,为吕明所乘,白衣渡江,一败身死;
刘备猇亭之战,全国精锐尽丧,从而决定了后面蜀国在三国中最弱的格局;
可以从这里看到,能够败而不溃,败而不危并不容易。相比之下,诸葛亮几次出兵,虽然总会因为粮草不济等原因失败,但是每次都平安撤回,甚至有所斩获:
第一次出兵:
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
赵云 “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
《三国演义》上还搞了一出流传千古的“空城计”,从容退兵。
第二次:
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
---到三国后期,三方都是人才凋零,王双那样已经是稀缺人才了。
第四次: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㈠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张颌在三国前期算不得什么,中期算是有名上将,到后期人才凋零的时候算是非常牛的人,且有勇有谋,斩杀这样的大将并不容易,对对方的士气的打击也很厉害。
最后一次
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这次是最经典的,自己病死,全军在自己的方案下安全撤退。
虽然说,败军之将,不足言勇。但是身为将帅,最重要的是要“知机”,就是要通晓进退之机。孔明频频出兵,本意也是以退为进,维护三分格局;以攻为守,寻找对方纰漏,所以,不轻进才是最好的策略。也正是因为国力偏弱,所以,他的一个原则也就是若不能克敌,则求全身而退。
忘了哪本书上说,打仗时,决策的人,要制定战胜的计划和失败的计划,仗如何打是一个方面,战胜了如何最大化战果,如果乘胜而进;如果形势不利而战败,如何损失最小的回撤,也是考量将帅(古时候有谋士,现代有各种参谋)们水平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只是我看一些喜欢评论战争的人,往往说起来对战胜计比较感兴趣和关注,对战争中的战败计,就没有什么兴趣了。
陈寿对孔明的评价“ 。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本身就有问题,前人也提到过,因为军事本身就不是一般人能评判的。
有人说,我不会下蛋,但是可以评判一盘炒蛋是否好吃,母鸡能吗?但是不要忘了,军事领域本身很特殊,一些奇谋妙计知道的人会很少,兵者诡道也。像陈平和张良为汉高祖出过很多奇策,历史都没有记载,只知道有这些事,但不知道具体情况如何。后人的评判,也只有从事功上评判。可是,奇计能否成功,不完全取决于人的才智,还取决于形势。所以我认为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偏低了些,诸葛亮未必是如他的评价那样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只是他的军事领域里,失败多于成功。陈寿的“ 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倒是对的,大环境不是单凭个人能改变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天数”。想到这里,不由想起杜甫的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汉初有三杰,萧何搞好后勤,张良管战略,韩信用兵,可是到了三国呢,只有孔明一个人,担当三个人的事情。“得其主,不得其时”,只有把自己累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贴一首古诗,来结束本文吧。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相关推荐
综上所述,诸葛亮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优秀的书法家、音乐家和发明家。他的生平事迹和成就,至今仍影响着中国文化,被视为忠臣和智者的典范。他的故事和教诲,如《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不仅在军事上表现出色,他还发明了许多创新工具,如孔明灯、八阵图、木牛流马等,这些发明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此外,他还设计了连弩、孔明棋、搭桥枪等,体现了他在科技领域的智慧。在治理国家方面,...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中国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和军事家。他的智谋与策略在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中,描述了诸葛亮在生命垂危之际,利用木头雕刻的自己形象和...
其次,诸葛亮的智慧体现在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他巧妙地利用米来延缓鸡叫,体现了他的机智和创新思维。这启示我们,面对问题时,可以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而不是墨守成规。 然而,诸葛亮的这一行为也反映出他对师长...
再者,诸葛亮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卓越表现,也是自我炒作的重要手段。他策划的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经典战役,都是他智慧的体现,这些事迹经过历史的沉淀,成为了他传奇人生的佐证。 在信息传播上,诸葛亮巧妙地利用了...
9. 文学评价与历史地位:诸葛亮的形象深入人心,不仅在《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中被神化,也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0.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诸葛亮塑造为...
6. 诸葛亮的贡献:除了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他还是一位发明家,创造了如木牛流马和诸葛连弩等工具,对当时的军事技术有所贡献。 7. 个人形象与性格特点:诸葛亮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往往是淡泊名利、胸怀天下的智者,他...
【标题】: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解析与历史背景 ...这些军事行动虽然在实际战绩上未达预期,但它们在战略规划、情报收集、外交手段以及人心凝聚力等方面展现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对后人有着宝贵的启示作用。
诸葛亮的智慧不仅体现在政治和军事上,还体现在他的发明创造上。著名的“八阵图”是他在军事策略上的杰作,利用地形与阵法的巧妙结合,使敌人陷入困境。八阵图分为吉门和凶门,通过阵法的变化,能抵御强敌,即使东吴...
综上所述,这篇文档通过“草船借箭”的故事,生动刻画了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他的胆识、智谋和对天时地利人和的把握,都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经典案例,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和欣赏古代军事智慧的窗口。
然而,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通过“三气周瑜”的描写,强化了诸葛亮的形象,但这并不代表周瑜的智谋逊色于诸葛亮,事实上,周瑜在每一场交锋中都有精心策划,只是时运不济,未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赤壁之战是诸葛亮...
这一章节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和雄辩才能,以及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对中国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开创了历史演义小说的先河,而且在艺术表现和人物塑造上...
此外,诸葛亮的智谋还体现在他的军事布局和战术运用上。例如,他在赤壁之战中策划的“借东风”策略,利用自然气候条件,点燃曹军的连环船只,一举击败强大的曹军,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这一事件虽有夸张成分,但...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智慧和才能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他在八阵图上的创新、赤壁之战中的杰出指挥,还是他为蜀汉政权所做的种种贡献,都足以证明他的伟大。然而,...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以其卓越的智谋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成为后人心中的楷模。在《三国演义》这部经典的历史小说中,诸葛亮的形象被塑造得栩栩如生,他的智勇和忠诚深深地烙印...
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才能同样令人称道。无论是未出茅庐便能预见到三分天下的格局,还是在南征孟获时采用“攻心为上”的策略,抑或是北伐曹魏时巧妙利用地形和情报进行作战,诸葛亮都能展现出高超的战略眼光和灵活多变的...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节不仅展现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智慧,更体现了他在辩论中的高超技巧。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诸葛亮在此场景中的表现,提炼出他在演讲和辩论方面的关键技巧...
在军事上,诸葛亮的智谋和战略眼光无人能及。他善于运用各种战术,如空城计、草船借箭等,展现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他还发明了木牛流马,这是一种高效的运输工具,解决了蜀汉在山地运输物资的难题,极大地提升了...
【诸葛亮为何杀魏延】这一历史事件,实际上反映的是蜀汉内部权力平衡和军事策略的复杂性。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作为蜀汉的实际执政者,对于蜀汉的未来和稳定有着深远的考虑。诸葛亮之所以对魏延心存疑虑,并最终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