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深圳的房价
最近,关于房价的讨论特别热烈,网上到处是深圳房价狂跌的报道,还有更多的关于炒家无力供楼大甩卖的报道。加上王石的拐点论,万科到处宣传的降价抛售,好像深圳的房价真的是一泻千里,哀鸿遍地了。
咱是个普通老百姓,是个比较爱好房子的老百姓,这个爱好听起来比较奢侈,其实却可以一分钱不花,到处走动着看房就是了。今天闲着也是闲着,就说说最近本人的观察体会。
过年前,在梅林看过房子,新房,小户型,在十分偏僻的教堂后面,价位是18000元/平米。转不开身的单身公寓,都要将近100万。
上周末,到景田片区看了看二手楼,景苑大厦,93年的房子,非常残旧的电梯大厦,100平米三房一厅两个洗手间,报价120万,时代华庭,2000年的楼,电梯大堂比景苑要高级一些,也是100平米,三房两厅两个洗手间,报价165万。
在网上看到,最近开盘的金地梅龙镇三期,地点在关外龙华,均价在11000元左右。据说这个价位是今年新盘的指导价位。已经降了很多了,一期二期的业主还要闹事呢,说是他们买早了亏了钱,要求赔偿。
在晶报还是晚报上看到一整版关于房价大跌的报道,说是香蜜湖一号,业主已经亏钱在卖楼了,圣.莫丽斯也是如此,房子空置,价格猛跌,有很多炒家已经赔钱了。
那么,深圳的房价真的大跌了吗?
房价跌了不假,但要看跟什么时候比,怎么个跌法。
记得去年上半年是在北京渡过的,那段时间,正是深圳房价疯狂的时间,下半年回到深圳像傻了一样,面对翻了几翻的房价瞠目结舌。
从去年(07年}年底开始,由于房贷的紧缩,深圳的房子突然出现了降温,基本处于没有交易的状态,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二月底。也是由此时开始,关于深圳房价大跌的报道就不绝于耳了,王石的拐点论也相应被媒体夸大推出。
媒体在报道房价方面,有很强的倾向性,就是不遗余力地报跌。仔细想想,是不是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地方政府十分希望房价能够下调,这样说明政绩不错,第二,是不是媒体的从业人员也是急于置业的重点人群?所以,希望将房价唱下来,趁低吸纳,第三,房价跌了,对老百姓来说是好事,大家都希望看到这样的消息,媒体发表这样的言论越多,社会就越和谐。
本人认为,事实可能并不像媒体报道的那样乐观,其实现在我们面对的房价是:在关内,福田、南山的好地段,二手楼平均15000元/平米,还只能说是普通的住宅。新楼盘基本在20000元/平米以上,好一点小区,像香蜜湖,红树林这样的所谓豪宅区,最少是23000元/平米以上。别墅豪宅就不说了。关外我不太了解,大家网上随便一查就知道了,单看在龙华的金地梅龙镇就能感觉到了,地处龙华关外,还要过万,这就是深圳到处喊降的房价。
再说说我看过的整版关于房价大跌的报道,具体数字不准确,报道中大量举例的是,香蜜湖一号,业主买的别墅2000多万,现在比买价低也要出手了,圣莫里斯,业主买的时候是1800万,现在1100万在抛售,亏了百分之多少等等。
可惜报纸我扔一边找不到了,数据不是十分准确,但是有一条是准确的,记者写文章时,是拿去年五、六月房价的最高位跟现在比。这就十分可笑了。
要知道,仅仅在06年底,我带北京一个朋友看圣.莫丽斯的别墅,当时是500多万,售楼小姐还追着电话让我们买。到了07年5月,房价疯涨了很多倍,变成了将近两千万,至07年底,房价又回调到一千多万,比起06年底的房价,还是翻了一倍多啊。报道中亏钱抛售的炒家,大概是在07年四月买的二手楼吧。
我的朋友S,06年不到300万买的圣莫丽斯连体别墅,现价即使跌了也是将近1千万。
再说,像香蜜湖一号,圣.莫丽斯,红树西岸,纯水岸这类豪宅,从8万、6万降到4万、3万,对深圳房价整体降幅贡献不小,但对普通百姓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眼下媒体的一片喊降之声,只能说明时隔一年,我们已经彻底接受翻了一倍的房价,忘记了仅仅是在06年初,我们听到过万的房价是多么的惊讶,媒体的力量真是无穷。人们的适应力更是强上加强。
上周看房子的时候,我问中介,最近的行情怎么样,回答是成交量比上个月好了很多,看房的也多了。
在我看房的过程中,每个大厦里都遇到了被中介带着看房的客户,成交量的大小咱不敢确定,但是看房的客户在眼前摆着呢,应该是多了不少。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中介不像以前那么追着找,看房之后,就没了电话,这说明,要么看过的房子卖掉了,要么客户很多比我更实在,人家没功夫搭理我。
这几个信号,都不是房价要加速下跌的信号。
今天手机收到信息,是关于房子按揭贷款的广告,信息都来自银行本身,这说明银行又开始放款了,虽说中央一再强调从紧的货币政策,可银行还得经营啊,从目前的局面看,从紧也许只是一个口号。
如果是这样的话,还能指望房价降到哪里去呢?比如,你想过景田,新洲,华强北的房子能在1万/平米买到吗?哪怕是没电梯的二手楼?
那么,你想过能买到1万5/平米以下的福田新房吗?
这么一想都没有可能的话,狂呼狂叫大跌特跌的深圳房价,降了多少呢?
2006年,离现在很遥远吗?可是房价却是走的很遥不可及了!
更可悲的是,在一片喊跌声中,看着遥不可及的房价,还要苦苦自责着,为什么我们连狂跌了的房子都买不起?!
分享到:
相关推荐
在汽车工业领域,双离合变速箱(DCT)已成为提升车辆性能的重要技术之一。大众汽车集团所采用的DQ200双离合变速箱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型号为0AM的变速箱,其特点以及内部工作原理。...
这使得传统的“眼见为实”的说法不再适用。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多媒体安全领域的研究者们将注意力转向了数字多媒体取证与反取证技术。其中,一种典型的应用就是检测图像内容的篡改。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尺度不变...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在游戏中,我们分成两组,每组的第一个人得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句话。然后,我们需要悄悄地将这句话传给下一个人,直到最后一个人把话大声宣布出来。哪组速度快、准确性高,哪组就赢。 在...
眼见为实。六. 句型转换和强调句型 1. 句型转换:包括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简单句与复合句、肯定句与否定句、疑问句等之间的转换。例如:They finished the work yesterday. 转换为被动语态:The work was finished...
图像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源,“百闻不如一见”、“眼见为实”即是图像对于人类重要性的简明概括。 数字图像 数字图像是将连续的模拟图像经过离散化处理后得到的计算机能够辨识的点阵图像。将模拟图像转换为离散数字...
眼见为实,图形化编辑器再也没有比该软件更简单的了!现在任何人都可以制作图形设计师才可能完成的高品质屏幕截图了。大多数情况下你甚至根本不需要进行任何编辑,因为该软件随时应用诸如阴影效果和撕纸边缘效果到...
示波器是观察波形的窗口,它让设计人员或维修人员详细看见电子波形,达到眼见为实的效果。因为人眼是灵敏的视觉器官,可以明察秋毫之末,极为迅速地反映物体至大脑,作出比较和判断。 按照信号的不同分类,示波器可...
5. 俗语谚语的应用:如“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和“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智慧,教导孩子们正确看待信息和勇于改正错误。 6. 阅读理解:包括《胖皂泡》的选段阅读,主要考察理解文章细节、近义...
眼见为实将seeing_is_believing集成到Sublime Text 2和3。先决条件您需要安装 2.0或更高版本: gem install seeing_is_believing安装您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安装SeeingIsBelieving插件:使用Git或直接下载它。 然后,您...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以及“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10. 课外阅读理解:第八部分讲述了春节与“鱼”的文化,涉及“年年有余”的寓意,以及不同地方对鱼的选择,如鲤鱼、鲢鱼和鳜鱼的象征意义。 ...
5. **公司疑虑**:当客户对公司犹豫不决时,建议邀请客户实地考察,强调眼见为实,消除疑虑。 6. **考虑时间**:面对“考虑一下”的答复,销售人员可以采用轻松的语气,询问具体顾虑,并分享其他成功案例,以增强...
谚语的流传往往跨越国界,经过长时间的交流,有些外来谚语甚至融入本土语言,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Seeing is believing”(眼见为实)就已被广泛接受并应用于中文环境中。 总之,谚语口译是一项需要深厚...
1)确切性:图像作为视觉信息,比声音描述更可靠,符合“眼见为实”的原则。 2)直观性:图像可以直观地传达复杂信息,比文字和声音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3)高效率:短时间内,人们通过视觉接收的信息量远超过听觉。 ...
如描述中提到的,电视广告的可信度高,因为“眼见为实”,能快速塑造品牌形象,推广产品,并提升品牌知名度。此外,电视广告还能赋予产品情感、文化和品位等非同质化的特征,增加产品的亲和力。尤其在针对儿童的广告...
尽管电商平台强调个性化和便捷性,但对于许多商品的购买决策,消费者依然倾向于“眼见为实”。因此,店头媒体通过实体接触,帮助消费者理解产品特点和价值,促进了试用和购买的决策过程。 综上所述,店头媒体不仅是...
8. 诗词积累:引用谚语"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以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9. 节日习俗:根据图片判断节日并填写相关诗句,如"春节"的习俗和诗句:"爆竹声中一岁...
8. **谚语应用**:通过谚语填空,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谚语,如“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提醒学生不要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信息;“浪子回头金不换”,赞赏那些知错能改的人。 综上所述,这份试卷全面覆盖了小学三...
示波器是观察波形的窗口,让设计人员或维修人员详细看见电子波形,达到眼见为实的效果。因为人眼是最灵敏的视觉器官,可以明察秋毫之末,极为迅速地反映物体至大脑,作出比较和判断。因此,示波器亦誉为波形多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