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把在公司使用的计算机更换了一台,原来是Dell的780,换成了Dell的790,机箱的样子变化比较大,但是里面硬件的配置变换并不大,最明显的变化就在于CPU,其他像内存、硬盘等等的配置与原来的计算机基本上一致。
作为开发人员,每次更换计算机的过程都会比较痛苦,因为需要把里面存储的很多资料都要移动到新的计算机中,而且很多软件都需要重新安装和配置,上次因为更换系统,差不多一天的时间就耗费进去了。
因为这次看到型号上相差不大,只差了10吗,哈哈,所以就像是否可以直接通过更换硬盘的方式来做,这样就不需要折腾了。有人对此表示质疑,因为他有过一次失败的经历,直接就蓝屏了,但是不试怎么知道,而且就算失败了,花费的也只有差不多一个小时,而如果成功,节省的将是大半天的时间,所以衡量一下风险和收益,还是值得试一下的。
说干就干,拆开机箱,把两块硬盘都拆下来,然后把旧硬盘换到新机器里面,开机,启动失败。
想到BIOS里面好像有个硬盘的设置,修改一下,然后启动,直接进入到安全模式,之后硬盘一顿狂闪,估计是把能够自动安装上的驱动程序都驱动上了,然后顺利进入了系统。再次重启,用U盘复制了新机器的驱动程序,重新安装一下,全部OK了。计算一下时间,不到一个半小时,竟然就成功更换了。
由此想到前几天看到的一个话题,就是软件和硬件之间的分离,如果说软件和硬件之间耦合非常严重,一些软件只能够在特定的硬件上运行,那么必定会大大限制软件的使用。相反,如果软件可以和硬件分离,没有耦合的关系,那么就可以达到到处运行的目的。
当年的Java正是通过虚拟机的技术实现了软硬件的解耦,甚至于是软件与操作系统之间的解耦,也正是因为Java号称的“一处编译,到处运行”,才使得它能够有今日的成功。
然而,如果不能够做好这个用来解耦的中间层的话,我们就需要付出性能或者可用性方面的代价,甚至于可能对于一些特殊的情况不得不采用针对专门硬件的软件,才能够真正达到特定的需求。然而,对于大多数情况来说,达到软硬件的解耦,益处还是要大于坏处的。
当前的移动开发方面也是一样,很多native的应用都无法实现软件与硬件或者说操作系统很好的解耦,我们不得不针对每种硬件都开发专门的应用来适应它,而不是开发一种程序就可以在各个移动终端或者设备上运行。而HMTL5的出现,似乎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福音,毕竟所有操作系统上的浏览器都采用了相同的协议,这样只要是符合这个标准的web应用就都可以在浏览器中平滑地运行。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开发一次,到处运行的效果。
其实,在软件和硬件的历史上,总是有人纠结在耦合、分离(解耦)的问题上,总是希望能够找到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来解放开发人员,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的技术才会不断地进步和提升,呵呵。
今天把在公司使用的计算机更换了一台,原来是Dell的780,换成了Dell的790,机箱的样子变化比较大,但是里面硬件的配置变换并不大,最明显的变化就在于CPU,其他像内存、硬盘等等的配置与原来的计算机基本上一致。
作为开发人员,每次更换计算机的过程都会比较痛苦,因为需要把里面存储的很多资料都要移动到新的计算机中,而且很多软件都需要重新安装和配置,上次因为更换系统,差不多一天的时间就耗费进去了。
因为这次看到型号上相差不大,只差了10吗,哈哈,所以就像是否可以直接通过更换硬盘的方式来做,这样就不需要折腾了。有人对此表示质疑,因为他有过一次失败的经历,直接就蓝屏了,但是不试怎么知道,而且就算失败了,花费的也只有差不多一个小时,而如果成功,节省的将是大半天的时间,所以衡量一下风险和收益,还是值得试一下的。
说干就干,拆开机箱,把两块硬盘都拆下来,然后把旧硬盘换到新机器里面,开机,启动失败。
想到BIOS里面好像有个硬盘的设置,修改一下,然后启动,直接进入到安全模式,之后硬盘一顿狂闪,估计是把能够自动安装上的驱动程序都驱动上了,然后顺利进入了系统。再次重启,用U盘复制了新机器的驱动程序,重新安装一下,全部OK了。计算一下时间,不到一个半小时,竟然就成功更换了。
由此想到前几天看到的一个话题,就是软件和硬件之间的分离,如果说软件和硬件之间耦合非常严重,一些软件只能够在特定的硬件上运行,那么必定会大大限制软件的使用。相反,如果软件可以和硬件分离,没有耦合的关系,那么就可以达到到处运行的目的。
当年的Java正是通过虚拟机的技术实现了软硬件的解耦,甚至于是软件与操作系统之间的解耦,也正是因为Java号称的“一处编译,到处运行”,才使得它能够有今日的成功。
然而,如果不能够做好这个用来解耦的中间层的话,我们就需要付出性能或者可用性方面的代价,甚至于可能对于一些特殊的情况不得不采用针对专门硬件的软件,才能够真正达到特定的需求。然而,对于大多数情况来说,达到软硬件的解耦,益处还是要大于坏处的。
当前的移动开发方面也是一样,很多native的应用都无法实现软件与硬件或者说操作系统很好的解耦,我们不得不针对每种硬件都开发专门的应用来适应它,而不是开发一种程序就可以在各个移动终端或者设备上运行。而HMTL5的出现,似乎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福音,毕竟所有操作系统上的浏览器都采用了相同的协议,这样只要是符合这个标准的web应用就都可以在浏览器中平滑地运行。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开发一次,到处运行的效果。
其实,在软件和硬件的历史上,总是有人纠结在耦合、分离(解耦)的问题上,总是希望能够找到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来解放开发人员,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的技术才会不断地进步和提升,呵呵。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软硬件分离机顶盒设计是数字电视领域的一项创新技术,旨在通过解耦硬件与软件,实现更为灵活、高效且开放的机顶盒解决方案。这一设计理念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机顶盒开发模式中的封闭壁垒,促进软件的多样性和创新,...
互联互通带来智能家居的“软硬件分离”.pdf
它强调从一开始就将软硬件作为整体来考虑,通过持续的交互和优化,确保整个系统的设计更加高效、可靠。 综上所述,软硬件协同设计是一种重要的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它不仅提高了设计效率,还有效降低了设计成本,...
软硬件协同设计是一个在电子系统设计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软件和硬件设计人员合作,利用各自领域的优势,共同完成系统设计的过程。这种方法可以加速产品从概念到市场的时间,并且有可能降低整体的成本。 ...
计算机的软硬件交互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硬件提供了物理基础和支持,而软件则定义了如何利用这些硬件资源来实现具体的功能。这种交互不仅体现了计算机系统的复杂性和高效性,也反映了人类智慧和技术进步的结晶。...
通过阅读《编码:隐匿在计算机软硬件背后的语言》,读者可以对计算机系统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无论是对于计算机科学的学生,还是对于希望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的普通读者,都将是一次宝贵的探索之旅。书中丰富的...
《编码---隐匿在计算机软硬件背后的语言》是程序员领域内一本备受推崇的经典著作,它深入浅出地揭示了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原理,帮助读者理解计算机系统如何处理信息。这本书的上册主要涵盖了从二进制到高级编程语言的...
一、软硬件协同设计的重要性 软硬件协同设计是指在计算机系统设计中,软硬件之间的紧密耦合和协同工作,以达到更高的性能和效率。在 Horizon 机器人中,软硬件协同设计被应用于编译器研发、芯片设计和算法优化等...
而软硬件分离则打开了新的局面,使得机顶盒平台成为了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软件开发者可以随时为运营商提供新的应用和服务,无需通过机顶盒制造商的集成测试。更重要的是,这种分离使得CA系统的安全性得到了提升,...
《编码:隐匿在计算机软硬件背后的语言》是由美国计算机科学家查尔斯·佩措尔德所著的一本经典著作,这本书深入浅出地揭示了计算机软硬件工作的基本原理,是IT行业的入门必读之一。书中的内容涵盖了从二进制系统、...
《编码:隐匿在计算机软硬件背后的语言》是一本深入探讨计算机系统中编码原理的经典著作。作者Charles Petzold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解释,揭示了编程语言与计算机硬件之间的紧密联系,帮助读者理解计算机系统...
这本书主要讲解的是软硬件设计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以及怎么去解决,其中的思想。书中用一些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故事,通俗易懂的为我们讲解了每一个问题。
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协同设计实战指南 基于Xilinx Zynq
本资料详细讲解了FOC电机控制的软硬件设计,涵盖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知识。 1. **电机评估板研发规划** - 介绍不同的电机评估板,包括支持的电机类型和接口,如低压小功率步进电机、低压小功率BLDC/PMSM电机、...
编码:隐匿在计算机软硬件背后的语言(美.佩措尔德).pdf
基于msp430f149的可分离的多形态舞蹈机器人WORD论文+软硬件设计文件. 2. 系统方案 在该机器人的设计中主要进行机械结构设计、驱动机构设计、驱动器及电源选择、硬件电路设计及软件算法实现等。 1、 机械部分: 稳定...
Petzold展示了如何将人类可读的代码翻译成机器能执行的指令,这一过程涉及到编译器和解释器的作用。他还讨论了操作系统的重要性,特别是如何管理和调度资源,以及如何处理并发和多任务。 此外,Petzold还介绍了...
嵌入式Linux软硬件开发详解 基于S5PV210处理器开发
综上所述,编码是计算机软硬件背后的通用语言,它渗透于计算机科学的每一个角落。这本书《编码隐匿在计算机软硬件背后的语言》通过高清PDF电子书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编码的深层原理和应用,对于理解计算机技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