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早年读南怀瑾老先生的一本书,提到《史记-伯夷叔齐列传》大有深意,当时特意翻出来看了两遍,还是没啥感觉,哈哈,后来工作之后,人海沉浮,返回投来再翻,忽然一下子明白了好多,也不知是否合老先生之意,特意罗列,不知有无知音之人探讨?
1、史记之中,《本纪》写帝王,也只能从三皇五帝,写到秦、汉,没啥可依个人褒贬变动的,《世家》写诸侯,也只有按照周分封的大致顺序写,没什么可商量的,除此之外,列传就是写自商周使,各种形形色色的人,其中,将相有之,达官有之,奇人异士有之,在伯夷叔齐之前有之,之后也有之,但司马迁以伯夷叔齐列传列为第一,是无意?有意?
以在下看来,司马迁是对伯夷叔齐推重,推重他们的精神,排在列传第一是摆明自己的历史观念,从这一排序,我们应当明确看出司马迁的历史社会观。司马迁写史,的确不仅是记下来历史的事件和人物给你看,所有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都是围绕着一个历史社会观来的,而这个历史社会观,又是和孔夫子春秋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2、初本篇列传外,基本的形式都是前边大篇幅记事,后边两三句“太史公曰”,给个评价,而独有这篇伯夷叔齐列传,后面大篇幅给予评“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云云,分明是借伯夷叔齐这篇列传,明确表述出自己的历史观念,“传天下”之难。
3、再往后,从孔子对伯夷叔齐的评价,到“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我们能感觉到司马迁引领着我们愤懑地情绪,这个问题几乎困惑过我们所有人,真的是这样吗?司马迁提出了一个人类历史上大大的问题,画了个大问号。这也是他这本史记,想让所有的读者,从历史的记述中,自己寻找答案吧。
4、后面一段,我认为是司马迁对上面问题的一个答案,不知是否。因为你求自己心之所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什么样算是“善”和“善人”?他们所求的又是什么?
就写这些吧,以后再整理。没有经过很好的构思,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还请读者见谅。
相关推荐
南怀瑾跟随袁焕仙研读《史记·伯夷叔齐列传》,通过反复阅读和深入思考,对文本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批判性阅读要求我们不仅仅阅读文字表面的含义,而是要深入文本背后,理解作者的意图和上下文的联系。在当今信息...
《伯夷列传》出自《史记》,作者是司马迁。文章讲述了伯夷和叔齐的故事,他们是孤竹国君主的两个儿子。当他们的父亲去世,叔齐让位给伯夷,但伯夷拒绝并逃走。最后,两人一起逃到西伯昌(即周文王)那里,后来周武王...
6. 教学重难点:辨析苏武的“愚忠”问题,解析伯夷叔齐“傻子精神”的深层含义,以及分析《汉家寨》中人物坚守的象征意义,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7. 教学策略:采用主题阅读教学模式,结合导学案,鼓励学生自学、互...
伯夷、叔齐的故事是《史记》中反映儒家道德观念的经典案例。他们的故事体现了忠诚、孝道和道德坚守,这对于学生理解儒家思想、认识古代中国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阅读文言文段落,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透过文字...
在《六国年表》的学习中,提及了伯夷、叔齐的故事,这不仅反映了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还体现了古代文化中对道德原则的坚守。通过对这些故事的深入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综上...
他向这位朋友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有个盗墓者,偶然间发现了一个墓穴,里面躺着两位古人的尸体,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伯夷和叔齐。在盗墓者准备将他们身上的财物一并带走时,两位贤人突然睁开眼睛说道:“我们宁愿饿死...
“采薇”出自《史记·伯夷列传》,指隐居不仕。 -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对偶句,通过描绘树叶皆染秋色、山峰尽映落日余晖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秋意浓厚、宁静和谐的山野景色。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
本文将对文言句式学习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并结合伯夷、叔齐以及李承之的故事情节,探讨如何在高考语文复习中有效地提升文言句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首先,对于文言实词的掌握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正如标题中所...
伯夷和叔齐,这两位在《史记》中被记载的贤人,就来自孤竹国。他们的故事在秦皇岛的卢龙县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伯夷和叔齐的故事,是忠义的象征,他们的精神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到了公元前7世纪,...
《史记·伯夷列传》中有言:“至诚高节,堙没无闻”,其中“诚”便是用来形容人的品性。这种用法在古文中非常常见,是评价一个人品德的重要词汇,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应特别注意。 而“非”在文言文中多用于否定判断...
例如,“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译为“在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同时,还要关注词类活用,如“耻”是意动用法,表示“以……为耻”。 此外,这段...
7.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复庵记》讲述了范君从京城逃到华山成为道士的故事,涉及历史人物如伯夷、叔齐、介子推,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感慨。 8. 古今异义词:第四题中的“徒步入华山”在古代指步行上山,现代语境中可能...
- 轻伯夷之义: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5. 成语出处: -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意指听了很多道理,就以为自己无所不知,出自《秋水》篇,常用来形容人自大。 - “望洋兴叹...
6.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他们坚持忠诚于故国,表现了眷恋故园和忠贞不渝的气节。 7. 周文王礼遇姜子牙:周文王尊重并启用姜子牙,体现了礼贤下士和重视人才的领导智慧。 8. 周公吐哺:周公心系天下,急切延揽贤才...
历史上,诸如屈原、伯夷、叔齐、司马迁等人被认为符合大丈夫的标准,他们在不同领域展现了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而在现代社会,无论性别,只要具备大丈夫的品质,都可以被视为榜样。例如,秋瑾这位女性革命家,她...
文中借由地理环境的描述,寓言历史人物的精神象征,如伯夷、叔齐、介子推,来反映范君的志向和未竟之事。文章末尾,顾炎武提醒读者记住范君的志向,寓意深远,旨在激发后人不忘历史,坚持信念。 备考高考语文,不仅...
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引用了伯夷、叔齐采薇的典故,表达对仕途的失望。 2.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的名篇,是一首吊古怀乡的七言律诗。诗中提到的鹦鹉洲位于湖北...
苏东坡曾反驳将梅花与桃李等同的观点,强调了梅花的独特性,而陆游则在其咏梅诗中,将梅花与伯夷、叔齐这样的历史隐士相提并论,赋予梅花更为高尚的道德与人格象征。这些文人对梅花的倾情吟咏,不仅丰富了梅花的文化...
南宋李唐的《采薇图》是一个典型代表,通过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山野的故事,展现了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并利用枫树和松树的形象,强化了这种坚韧的精神。 高士图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不仅是艺术家情感的寄托,更...
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 ### 2. 题目解析 #### 题目11 - **知识点**:“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对旧生活的回忆与哀悼,代表着美好希望的破灭和旧生活的悲剧。 - **正确答案**:B.美好希望的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