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们的项目组使用源代码管理工具了么?
应该用。VSS、CVS、PVCS、ClearCase、CCC/Harvest、FireFly都可以。我的选择是VSS。
2. 你们的项目组使用缺陷管理系统了么?
应该用。ClearQuest太复杂,我的推荐是BugZilla。
3. 你们的测试组还在用Word写测试用例么?
不要用Word写测试用例(Test Case)。应该用一个专门的系统,可以是Test Manager,也可以是自
己开发一个ASP.NET的小网站。主要目的是Track和Browse。
4. 你们的项目组有没有建立一个门户网站?
要有一个门户网站,用来放Contact Info、Baselined Schedule、News等等。推荐SharepointPortal
Server 2003来实现,15分钟就搞定。买不起SPS 2003可以用WSS (WindowsSharepoint Service)。
5. 你们的项目组用了你能买到最好的工具么?
应该用尽量好的工具来工作。比如,应该用VS.NET而不是Notepad来写C#。用Notepad写程序多半只
是一种炫耀。但也要考虑到经费,所以说是“你能买到最好的”。
6. 你们的程序员工作在安静的环境里么?
需要安静环境。这点极端重要,而且要保证每个人的空间大于一定面积。
7. 你们的员工每个人都有一部电话么?需要每人一部电话。而且电话最好是带留言功能的。当然,
上这么一套带留言电话系统开销不小。不过至少每人一部电话要有,千万别搞得经常有人站起来喊:
“某某某电话”。《人件》里面就强烈谴责这种做法。
8. 你们每个人都知道出了问题应该找谁么?
应该知道。任何一个Feature至少都应该有一个Owner,当然,Owner可以继续Dispatch给其他人。
9. 你遇到过有人说“我以为…”么?
要消灭“我以为”。Never assumeanything。
10. 你们的项目组中所有的人都坐在一起么?
需要。我反对Virtual Team,也反对Dev在美国、Test在中国这种开发方式。能坐在一起就最好坐在
一起,好处多得不得了。
11. 你们的进度表是否反映最新开发进展情况?
应该反映。但是,应该用Baseline的方法来管理进度表:维护一份稳定的Schedule,再维护一份最
新更改。Baseline的方法也应该用于其它的Spec。Baseline是变更管理里面的一个重要手段。
12. 你们的工作量是先由每个人自己估算的么?
应该让每个人自己估算。要从下而上估算工作量,而不是从上往下分派。除非有其他原因,比如政
治任务工期固定等。
13. 你们的开发人员从项目一开始就加班么?
不要这样。不要一开始就搞疲劳战。从项目一开始就加班,只能说明项目进度不合理。当然,一些
对日软件外包必须天天加班,那属于剥削的范畴。
14. 你们的项目计划中Buffer Time是加在每个小任务后面的么?
不要。Buffer Time加在每个小任务后面,很容易轻易的就被消耗掉。Buffer Time要整段的加在一
个Milestone或者checkpoint前面。
15. 值得再多花一些时间,从95%做到100%好值得,非常值得。
尤其当项目后期人困马乏的时候,要坚持。这会给产品带来质的区别。
16. 登记新缺陷时,是否写清了重现步骤?
要。这属于Dev和Test之间的沟通手段。面对面沟通需要,详细填写Repro Steps也需要。
17. 写新代码前会把已知缺陷解决么?要。每个人的缺陷不能超过10个或15个,否则必须先解决老
的bug才能继续写新代码。
18. 你们对缺陷的轻重缓急有事先的约定么?
必须有定义。Severity要分1、2、3,约定好:蓝屏和Data Lost算Sev 1,Function Error算Sev 2,
界面上的算Sev 3。但这种约定可以根据产品质量现状适当进行调整。
19. 你们对意见不一的缺陷有三国会议么?必须要有。要有一个明确的决策过程。这类似于CCB
(Change ControlBoard)的概念。
20. 所有的缺陷都是由登记的人最后关闭的么?
Bug应该由Opener关闭。Dev不能私自关闭Bug。
21. 你们的程序员厌恶修改老的代码么?
厌恶是正常的。解决方法是组织Code Review,单独留出时间来。XP也是一个方法。
22. 你们项目组有Team MoraleActivity么?
每个月都要搞一次,吃饭、唱歌、Outing、打球、开卡丁车等等,一定要有。不要剩这些钱。
23. 你们项目组有自己的Logo么?
要有自己的Logo。至少应该有自己的Codename。
24. 你们的员工有印有公司Logo的T-Shirt么?
要有。能增强归属感。当然,T-Shirt要做的好看一些,最好用80支的棉来做。别没穿几次就破破烂
烂的。
25. 总经理至少每月参加次项目组会议要的。
要让team member觉得高层关注这个项目。
26. 你们是给每个Dev开一个分支么?
反对。Branch的管理以及Merge的工作量太大,而且容易出错。
27. 有人长期不Check-In代码么?
不可以。对大部分项目来说,最多两三天就应该Check-In。
28. 在Check-In代码时都填写注释了么?
要写的,至少一两句话,比如“解决了Bug No.225”。如果往高处拔,这也算做“配置审计”的一部分。
29. 有没有设定每天Check-In的最后期限?
要的,要明确Check-InDeadline。否则会Build Break。
30. 你们能把所有源码一下子编译成安装文件吗?
要的。这是每日编译(Daily Build)的基础。而且必须要能够做成自动的。
31. 你们的项目组做每日编译么?
当然要做。有三样东西是软件项目/产品开发必备的:1. bugmanagement; 2. source control; 3.
daily build。
32. 你们公司有没有积累一个项目风险列表?
要。Risk Inventory。否则,下个项目开始的时候,又只能拍脑袋分析Risk了。
33. 设计越简单越好越简单越好。
设计时候多一句话,将来可能就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应该从一开始就勇敢的砍。这叫scope
management。
34. 尽量利用现有的产品、技术、代码千万别什么东西都自己Coding。BizTalk和Sharepoint就是最
好的例子,有这两个作为基础,可以把起点提高很多。或者可以尽量多用现成的Control之类的。或
者尽量用XML,而不是自己去Parse一个文本文件;尽量用RegExp,而不是自己从头操作字符串,等
等等等。这就是“软件复用”的体现。
35. 你们会隔一段时间就停下来夯实代码么?
要。最好一个月左右一次。 传言去年年初Windows组在Stevb的命令下停过一个月增强安全。 Btw, “夯”
这个字念“hang”,第一声。
36. 你们的项目组每个人都写Daily Report么?
要写。五分钟就够了,写10句话左右,告诉自己小组的人今天我干了什么。一则为了沟通,二则鞭
策自己(要是游手好闲一天,自己都会不好意思写的)。
37. 你们的项目经理会发出Weekly Report么?
要。也是为了沟通。内容包括目前进度,可能的风险,质量状况,各种工作的进展等。
38. 你们项目组是否至少每周全体开会一次?
要。 一定要开会。 程序员讨厌开会, 但每个礼拜开会时间加起来至少应该有4小时。 包括team meeting,
spec reviewmeeting, bug triage meeting。千万别大家闷头写code。
39. 你们项目组的会议、讨论都有记录么?
会前发meeting request和agenda,会中有人负责主持和记录,会后有人负责发meeting minutes,
这都是effectivemeeting的要点。而且,每个会议都要形成agreements和action items。
40. 其他部门知道你们项目组在干什么么?
要发一些Newsflash给整个大组织。Show your team’s value。否则,当你坐在电梯里面,其他部门
的人问:“你们在干嘛”,你回答“ABC项目”的时候,别人全然不知,那种感觉不太好。
41. 通过Email进行所有正式沟通
Email的好处是免得抵赖。但也要避免矫枉过正,最好的方法是先用电话和当面说,然后Email来确
认。
42. 为项目组建立多个MailingGroup
如果在AD+Exchange里面, 就建DistributionList。 比如, 我会建ABC Project Core Team, ABC Project
Dev Team,ABC Project AllTesters,ABC ProjectExtended Team等等。这样发起Email来方便,
而且能让该收到email的人都收到、不该收到不被骚扰。
43. 每个人都知道哪里可以找到全部的文档么?
应该每个人都知道。这叫做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最方便的就是把文档放在一个集
中的File Share,更好的方法是用Sharepoint。
44. 你做决定、做变化时,告诉大家原因了么?
要告诉大家原因。Empower teammember的手段之一是提供足够的information,这是MSF一开篇的几
个原则之一。的确如此,tell me why是人之常情,tell me why了才能有understanding。中国人做
事喜欢搞限制,限制信息,似乎能够看到某一份文件的人就是有身份的人。大错特错。权威、权力,
不在于是不是能accessinformation/data,而在于是不是掌握资源。
45. Stay agileand expect change 要这样。
需求一定会变的,已经写好的代码一定会被要求修改的。做好心理准备,对change不要抗拒,而是
expect change。
46. 你们有没有专职的软件测试人员?
要有专职测试。如果人手不够,可以peer test,交换了测试。千万别自己测试自己的。
47. 你们的测试有一份总的计划来规定做什么和怎么做么?这就是Test Plan。要不要做性能测试?
要不要做Usability测试?什么时候开始测试性能?测试通过的标准是什么?用什么手段, 自动的还
是手动的?这些问题需要用Test Plan来回答。
48. 你是先写Test Case然后再测试的么?
应该如此。应该先设计再编程、先test case再测试。当然,事情是灵活的。我有时候在做第一遍测
试的同时补上test case。至于先test case再开发,我不喜欢,因为不习惯,太麻烦,至于别人推
荐,那试试看也无妨。
49. 你是否会为各种输入组合创建测试用例?
不要,不要搞边界条件组合。当心组合爆炸。有很多test case工具能够自动生成各种边界条件的组
合——但要想清楚,你是否有时间去运行那么多test case。
50. 你们的程序员能看到测试用例么?
要。让Dev看到Test Case吧。我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走到一起来的:提高质量。
51. 你们是否随便抓一些人来做易用性测试?
要这么做。自己看自己写的程序界面,怎么看都是顺眼的。这叫做审美疲劳——臭的看久了也就不
臭了,不方便的永久了也就习惯了。
52. 你对自动测试的期望正确么?
别期望太高。依我看,除了性能测试以外,还是暂时先忘掉“自动测试”吧,忘掉WinRunner和
LoadRunner吧。对于国内的软件测试的现状来说,只能“矫枉必须过正”了。
53. 你们的性能测试是等所有功能都开发完才做的么?
不能这样。性能测试不能被归到所谓的“系统测试”阶段。早测早改正,早死早升天。
54. 你注意到测试中的杀虫剂效应了么?
虫子有抗药性,Bug也有。发现的新Bug越来越少是正常的。这时候,最好大家交换一下测试的area,
或者用用看其他工具和手法,就又会发现一些新bug了。
55. 你们项目组中有人能说出产品的当前整体质量情况么?
要有。当老板问起这个产品目前质量如何,TestLead/Manager应该负责回答。
56. 你们有单元测试么?
单元测试要有的。不过没有单元测试也不是不可以,我做过没有单元测试的项目,也做成功了——
可能是侥幸,可能是大家都是熟手的关系。还是那句话,软件工程是非常实践、非常工程、非常灵
活的一套方法,某些方法在某些情况下会比另一些方法好,反之亦然。
57. 你们的程序员是写完代码就扔过墙的么?
大忌。写好一块程序以后,即便不做单元测试,也应该自己先跑一跑。虽然有了专门的测试人员,
做开发的人也不可以一点测试都不做。微软还有Test Release Document的说法,程序太烂的话,测
试有权踢回去。
58. 你们的程序中所有的函数都有输入检查么?
不要。虽然说做输入检查是write securecode的要点,但不要做太多的输入检查,有些内部函数之
间的参数传递就不必检查输入了,省点功夫。同样的道理,未必要给所有的函数都写注释。写一部
分主要的就够了。
59. 产品有统一的错误处理机制和报错界面么?
要有。最好能有统一的error message,然后每个error message都带一个error number。这样,用户可以自己根据error number到user manual里面去看看错误的具体描述和可能原因,就像SQL
Server的错误那样。同样,ASP.NET也要有统一的Exception处理。可以参考有关的Application
Block。
60. 你们有统一的代码书写规范么?
要有。Code Convention很多,搞一份来发给大家就可以了。当然,要是有FxCop这种工具来检查代
码就更好了。
61. 你们的每个人都了解项目的商业意义么?
要。这是Vision的意思。别把项目只当成工作。有时候要想着自己是在为中国某某行业的信息化作
先驱者,或者时不时的告诉team member,这个项目能够为某某某国家部门每年节省多少多少百万的
纳税人的钱,这样就有动力了。平凡的事情也是可以有个崇高的目标的。
62. 产品各部分的界面和操作习惯一致么?
要这样。要让用户觉得整个程序好像是一个人写出来的那样。
63. 有可以作为宣传亮点的Cool Feature么?
要。这是增强团队凝聚力、信心的。而且,“一俊遮百丑”,有亮点就可以掩盖一些问题。这样,对
于客户来说,会感觉产品从质量角度来说还是acceptable的。或者说,cool feature或者说亮点可
以作为质量问题的一个事后弥补措施。
64. 尽可能缩短产品的启动时间要这样。
软件启动时间(Start-Up time)是客户对性能好坏的第一印象。
65. 不要过于注重内在品质而忽视了第一眼的外在印象程序员容易犯这个错误:太看重性能、稳定
性、存储效率,但忽视了外在感受。而高层经理、客户正相反。这两方面要兼顾,协调这些是PM的
工作。
66. 你们根据详细产品功能说明书做开发么?
要这样。要有设计才能开发,这是必须的。设计文档,应该说清楚这个产品会怎么运行,应该采取
一些讲故事的方法。设计的时候千万别钻细节,别钻到数据库、代码等具体实现里面去,那些是后
面的事情,一步步来不能着急。
67. 开始开发和测试之前每个人都仔细审阅功能设计么?
要做。Function Specreview是用来统一思想的。而且,review过以后形成了一致意见,将来再也
没有人可以说“你看,当初我就是反对这么设计的,现在吃苦头了吧”
68. 所有人都始终想着The Whole Image么?要这样。项目里面每个人虽然都只是在制造一片叶子,
但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在制造的那片叶子所在的树是怎么样子的。我反对软件蓝领,反对过分的
把软件制造看成流水线、车间。参见第61条。
69. Dev工作的划分是单纯纵向或横向的么?
不能单纯的根据功能模块分,或者单纯根据表现层、中间层、数据库层分。我推荐这么做:首先根
据功能模块分,然后每个“层”都有一个Owner来Review所有人的设计和代码,保证consistency。
70. 你们的程序员写程序设计说明文档么?
要。不过我听说微软的程序员1999年以前也不写。所以说,写不写也不是绝对的,偷懒有时候也是
可以的。参见第56条。
71. 你在招人面试时让他写一段程序么?
要的。我最喜欢让人做字符串和链表一类的题目。这种题目有很多循环、判断、指针、递归等,既
不偏向过于考算法,也不偏向过于考特定的API。
72. 你们有没有技术交流讲座?
要的。每一两个礼拜搞一次内部的Tech Talk或者Chalk Talk吧。让组员之间分享技术心得,这笔花
钱送到外面去培训划算。
73. 你们的程序员都能专注于一件事情么?
要让程序员专注一件事。例如说,一个部门有两个项目和10个人,一种方法是让10个人同时参加两
个项目, 每个项目上每个人都花50%时间; 另一种方法是5个人去项目A, 5个人去项目B, 每个人都100%
在某一个项目上。我一定选后面一种。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很多领导实践起来就把属下当成可
以任意拆分的资源了。
74. 你们的程序员会夸大完成某项工作所需要的时间么?
会的,这是常见的,尤其会在项目后期夸大做某个change所需要的时间,以次来抵制change。解决
的方法是坐下来慢慢磨,磨掉程序员的逆反心理,一起分析,并把估算时间的颗粒度变小。
75..尽量不要用Virtual Heads 最好不要用Virtual Heads。
Virtual heads意味着resource is notsecure,shared resource会降低resource的工作效率,容
易增加出错的机会,会让一心二用的人没有太多时间去review spec、review design。一个dedicated
的人,要强过两个只能投入50%时间和精力的人。我是吃过亏的:7个part time的tester,发现的Bug
和干的活, 加起来还不如两个full-time的。 参见第73条。 73条是针对程序员的, 75条是针对Resource
Manager的。
我现在做的项目是采用如下方法管理的:
BD:基础设计。在这个文档里,我们把程序的界面全部画出来;界面上的功能全部描述完整。如:
一个查询界面的条件是什么,查询出来的结果如何显示等等。
FD:功能设计。在这个文档里,对BD阶段的各个页面里包含的数据逻辑处理做说明。如:查询时调
用的数据处理函数该如何设计,入口参数,返回参数,关联的表等等各方面的说明。
因为程序的界面已经定了,数据处理逻辑也定了。所以,就开始编码阶段。当编码过程中发生什么
问题,程序的整个功能还是必须满足BD和FD设计文档中的要求。程序中的各种疑问,都以BD和FD文
档中的说明为准。
基本上我们一个小项目的开发周期为2个月,BD为2-3周,FD1周,PG(编程)2-3周,CT(测试)2周。
测试完毕后交出去的就是成品,基本上不会再有系统要求变更的问题了。如果有变更,且不在BD设
计范围内,那就是新增需求。就是一个新项目了。
分享到:
相关推荐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探讨了在Simulink环境中构建的风火水储联合调频系统中,储能系统的荷电状态(SOC)对区域控制偏差(ACE)的影响。文中通过具体案例和MATLAB代码展示了储能系统在不同SOC水平下的表现及其对系统稳定性的作用。同时,文章比较了储能单独调频与风火水储联合调频的效果,强调了储能系统在应对风电波动性和提高系统响应速度方面的重要作用。此外,作者提出了针对SOC变化率的参数整定方法以及多电源协同工作的优化策略,旨在减少ACE波动并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适合人群:从事电力系统调频研究的专业人士,尤其是熟悉Simulink仿真工具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储能系统在电力系统调频中作用的研究者和技术人员,目标是通过合理的SOC管理和多电源协同工作,优化调频效果,提高系统稳定性。 其他说明:文章提供了详细的MATLAB代码片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讨论的概念。同时,文中提到的实际案例和仿真结果为理论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持。
内容概要:本文深入探讨了欧姆龙PLC NJ系列中大型程序中结构化编程与面向对象编程的结合及其应用。首先介绍了结构化编程作为程序框架的基础,通过功能块(FB)实现清晰的程序结构和流程控制。接着阐述了面向对象编程的理念,将现实世界的对象映射到程序中,利用类的概念实现模块化和可扩展性。两者结合提高了程序的容错率,增强了程序的稳定性和可维护性。文中通过多个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应用这两种编程方法,如电机控制、设备类的创建、异常处理机制、接口实现多态性、配方管理和报警处理等。 适合人群:从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尤其是那些希望提升PLC编程技能的人群。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优化PLC程序结构、提高程序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的场合。目标是帮助工程师掌握结构化编程和面向对象编程的技巧,从而写出更加高效、稳定的PLC程序。 其他说明:文章强调了在实际项目中灵活运用两种编程方法的重要性,并提醒读者注意实时性要求高的动作控制应采用结构化编程,而工艺逻辑和HMI交互则更适合面向对象编程。
matlab与聚类分析。根据我国历年职工人数(单位:万人),使用有序样品的fisher法聚类。
卡尔曼滤波生成航迹测量程序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BM)对多孔电极浸润特性的模拟研究。首先阐述了LBM的基本原理,包括碰撞和迁移两个关键步骤,并提供了相应的Python伪代码。接着讨论了如何处理多孔介质中的固体边界,特别是通过随机算法生成孔隙结构以及结合CT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构的方法。文中还探讨了表面张力、接触角等因素对浸润过程的影响,并给出了具体的数学表达式。此外,文章提到了并行计算的应用,如使用CUDA加速大规模网格计算,以提高模拟效率。最后,作者分享了一些实用技巧,如通过调整松弛时间和润湿性参数来优化模拟效果,并强调了LBM在处理复杂几何结构方面的优势。 适合人群:从事电池研发、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尤其是关注多孔电极浸润性和电解液扩散机制的人群。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多孔电极内部流体动力学行为的研究者,旨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电极材料的浸润特性,从而改进电池设计和性能。 其他说明:尽管LBM在处理多孔介质方面表现出色,但在某些极端条件下仍需引入额外的修正项。同时,参数的选择和边界条件的设定对最终结果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需要谨慎对待。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在Zynq扩展口上使用FPGA和W5500实现TCP网络通信的过程。作者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技术手段,解决了多个实际问题,最终实现了稳定的数据传输。主要内容包括:硬件搭建(SPI接口配置)、数据回环处理、压力测试及优化、多路复用扩展以及上位机测试脚本的编写。文中提供了大量Verilog代码片段,展示了如何通过状态机控制SPI通信、优化数据缓存管理、处理中断等问题。 适合人群:对FPGA开发和网络通信感兴趣的工程师,尤其是有一定Verilog编程基础的研发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在嵌入式系统中实现高效、稳定的TCP通信的应用场景。目标是帮助读者掌握FPGA与W5500结合进行网络通信的具体实现方法和技术细节。 其他说明:文章不仅提供了详细的代码实现,还分享了许多实践经验,如硬件连接注意事项、信号完整性问题的解决方案等。此外,作者还提到了未来的工作方向,如UDP组播和QoS优先级控制的实现。
python3.10以上 可安装pyside6(类似pyqt),具体安装操作步骤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有限差分时域法(FDTD)进行可调谐石墨烯超材料吸收体的设计与仿真。文中解释了石墨烯超材料的基本结构(三层“三明治”结构)、关键参数(如化学势、周期、厚度等)及其对吸收性能的影响。同时展示了如何通过调整石墨烯的化学势来实现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的变化,以及如何优化结构参数以获得最佳的吸收效果。此外,还提供了具体的代码示例,帮助读者理解和重现相关实验结果。 适合人群:从事纳米光子学、超材料研究的专业人士,尤其是对石墨烯基超材料感兴趣的科研工作者和技术开发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石墨烯超材料的工作原理及其潜在应用场景的研究人员;旨在探索新型可调谐光学器件的设计思路和发展方向。 其他说明:文中不仅分享了理论知识,还包括了许多实践经验,如避免常见错误、提高仿真相关效率的小技巧等。对于想要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产品的团队来说,这些细节非常有价值。
随机生成2字,3字,4字,5字,6字,7字,8字,9字,10字的中文词组20个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探讨了智能座舱域控设计的发展历程和技术趋势。首先介绍了智能座舱从被动式交互到主动式交互的技术演变,包括硬件和交互方式的进步。随后,文章重点讨论了智能座舱功能发展趋势,涵盖车载显示技术的多屏化、大屏化和高端化,以及SoC芯片的多核异构架构和算力融合,强调了其在智能座舱中的核心作用。此外,还阐述了电子电气架构从分布式向集成化的转型,分析了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趋势。最后,基于当前智能座舱的发展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双片龍鷹一号芯片的新域控平台设计方案,详细描述了其硬件设计实现方案,旨在提供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 适合人群:汽车电子工程师、智能座舱研发人员及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帮助读者理解智能座舱的技术发展历程及其未来发展方向;②为智能座舱域控平台的设计和开发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持;③探讨电子电气架构的转型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其他说明:文章结合实际案例和技术数据,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智能座舱的各项技术细节,不仅提供了理论指导,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通过对智能座舱域控平台的全面剖析,有助于推动智能座舱技术的创新发展,提升用户体验。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多智能体协同编队控制的技术原理及其应用实例。首先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解释了编队控制的核心概念,如一致性算法、虚拟结构法和Leader-Follower模式。接着深入探讨了如何用Python实现基础的一致性控制,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参数(如Kp、Ka)来优化编队效果。文中还讨论了实际工程中常见的问题,如通信延迟、避障策略和动态拓扑变化,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强调了参数调试的重要性,并分享了一些实用技巧,如预测补偿、力场融合算法和分布式控制策略。 适合人群:对多智能体系统、无人机编队控制感兴趣的科研人员、工程师和技术爱好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多智能体协同编队控制理论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项目的研究人员和开发者。目标是帮助读者掌握编队控制的关键技术和实现方法,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其他说明:文章不仅提供了详细的理论讲解,还附有具体的代码示例,便于读者理解和实践。同时,作者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了许多宝贵的调试技巧和注意事项,有助于读者在实际应用中少走弯路。
评估管线钢环焊缝质量及其对氢脆的敏感性.pptx
C盘清理bat脚本自动清理C盘垃圾文件
GBT21266-2007 辣椒及辣椒制品中辣椒素类物质测定及辣度表示方法
弹跳球 XNA 游戏项目。演示如何使用 C# 在 Visual Studio XNA 中构建类似 arkanoiddx-ball 的游戏。
内容概要:文章全面解析了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现状、技术实力、市场炒作现象及其应用前景和面临的挑战。宇树科技成立于2016年,凭借春晚舞台的惊艳亮相和社交媒体的热议迅速走红,其人形机器人具备先进的运动控制算法、传感器技术和仿生结构设计。然而,市场炒作现象如高价租赁、二手市场炒作和虚假宣传等影响了市场秩序。尽管存在炒作,人形机器人在工业、服务和家庭领域仍具广阔前景,但也面临技术升级、成本控制、安全性和政策监管等挑战。 适合人群:对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以及科技发展趋势感兴趣的读者,包括科技爱好者、投资者和相关行业的从业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帮助读者了解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特点和发展历程;②揭示市场炒作现象及其影响;③探讨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前景和面临的挑战。 其他说明:文章强调了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在技术上的突破和市场上的表现,同时也提醒读者关注市场炒作现象带来的风险,呼吁各方共同努力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
msvcp140.dll丢失怎样修复
超透镜是一种将具有特殊电磁特性的纳米结构、按照一定方式进行排列的二维平面透镜,可实现对入射光振幅、相位、偏振等参量的灵活调控,在镜头模组、全息光学、AR/VR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具有颠覆传统光学行业的潜力。 目前,超透镜解决方案的市场处于起步阶段,企业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和应用场景为其定制专用超透镜或超透镜产品。 根据QYResearch最新调研报告显示,预计2031年全球超透镜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达到29.26亿美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79.55%。 全球范围内,超透镜解决方案主要生产商包括Metalenz, Inc., Radiant Opto-Electronics (NIL Technology),迈塔兰斯、纳境科技、山河元景等,其中前五大厂商占有大约77.84%的市场份额。 目前,全球核心厂商主要分布在欧美和亚太地区。 就产品类型而言,目前红外超透镜解决方案是最主要的细分产品,占据大约96.76%的份额。 就产品类型而言,目前消费电子是最主要的需求来源,占据大约36.27%的份额。 主要驱动因素: 独特性能优势:超透镜解决方案具有更轻薄、成本更低、成像更好、更易集成、更高效及更易自由设计等优势。能以微米级厚度实现传统厘米级透镜功能,还可集多个光学元件功能于一身,大幅减小成像系统体积、重量,简化结构并优化性能。 技术创新推动:超透镜解决方案技术不断取得进步,设计技术和工艺水平持续提升,其性能和稳定性得以不断提高。制造工艺方面,电子束光刻等多种技术应用到超透镜解决方案生产中,推动超透镜解决方案向更高分辨率、更高产量、更大面积、更高性能的方向发展。 市场需求增长: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医疗、工业等众多领域快速发展,对高精度、高性能光学器件需求不断增加。如在手机摄像头中可缩小模组体积、提升成像分辨率和降低成本;在汽车电子领域能提高车载摄像头、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性能。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MATLAB和优化工具Gurobi/Cplex实现的新能源并网电力市场调度模型。该模型通过IEEE30节点系统进行仿真,重点探讨了风电接入对传统火电调度的影响。文中展示了关键决策变量如机组启停状态、实时出力以及风电出力的定义方法,并深入解析了目标函数的设计,特别是总成本函数中燃料成本、启停成本、备用成本和弃风惩罚之间的权衡。此外,文章还讨论了直流潮流约束的作用,以及节点电价计算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最后,通过对不同情景的模拟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适用人群:适用于从事电力系统研究、电力市场运营管理和新能源并网调度的专业人士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帮助理解和掌握新能源并网对电力市场调度的具体影响;②为制定合理的电力市场规则和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③指导实际电力系统的调度操作,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的代码片段和具体实现细节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模型的构造和求解过程。同时,强调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弃风惩罚系数的选择、备用容量的配置等。
用Python开发的爬取二手车网站数据及其分析的程序,爬取的时候采用selenium驱动google浏览器进行数据的抓取,抓取的网页内容传入lxml模块的etree对象HTML方法通过xpath解析DOM树,不过二手车的关键数据比如二手车价格,汽车表显里程数字采用了字体文件加密。据的展示采用pyecharts,它是一个用于生成 Echarts 图表的类库。爬取的数据插入mysql数据库和分析数据读取mysql数据库表都是通过pymysql模块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