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完生死哲学一课,感觉想写的东西太多,但觉又是工程类学子,而文笔不佳,才有想学落笔而写不出来的感慨,只好借用老师的谆谆教诲来剖析我本人的生死观念,以待自我观念的提升。
生死一课,四位老师,从四个角度老讲述生死之意义。第一位直接阐述当代人对生死的看法和一些事例;第二位吸收古代儒家等各家思想,讲述古人是怎么看代生死;第三位从宗教的角度道生死;第四位老师从生活中体会生死,认知生死。
要说当代人面对生死做出的种种迹象表明,由于个人物质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精神水平却有日趋下降的气势。特别是我们80后一代人,大多数人是没有经历什么人生成长坎坷,内心不免有显不够硬朗。但是不能说80后的人就不行了,此论该由时代来说,什么样的人孕育什么样的人。
过去多数人为了社会人民的生存,可以抛透露撒热血,舍生取义。可谓生不枉,死其所。
但他们并不是不怕死,他们只是在生与死之间做出抉择。而这中抉择是精神高度的一种锻炼和提升,看看当代,和平年代,战争几乎不在了,但是每年的死亡率却不亚于过去战争年代。
为什么?物质生活已经不是直接影响人生存的因素了,为什么还有这高的死亡率?
哲学上讲究辨证,物质与精神意识一直处在你消我涨。物质问题下去了,精神问题来了,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欲望使人永远感不到满足,从而产生了精神陋洞越来越大,多少人压抑不住自己内心的欲望而变的意志脆弱。我也不例外。
我是来自农村,同学们总觉的奇怪,我怎么是独生子女呢?特别是象我这样父母是农村人,每回我总是微微笑,也没多说,或许是默认。他们唯一想的是我的父母是不是有点特别,当然我也只有默认---其实我也曾经有个弟弟。很小的时候就看见两个亲人从我身边溜走,不知道怎么了?我总是不能释怀,似乎在我内心打下了很深的烙印,特别是上了大学以后我的愧疚更深,也许我弟弟把父母所有的爱让给了我,让我没有种过田,没有经历什么特别贫困的日子,还上了大学,还让我补习了一年(没什么效果),我时常觉的这全是我弟弟给我的,在农村能够上大学是件很不简单的事情,特别是象我们哪样的山村:全村30十几户,多数和我一起长大的同伴都已经走向了社会,我内心总是充斥着孤独。也许有人问你多幸福啊?能够上大学,特别是回去的时候亲友们总是寒蓄问暖一下,这让我很不习惯,虽然只是开玩笑,可我不希望读书不应该很大压力,特别是现在人才饱和的年代里,找一份工作已经是很不容易了,更何况谈什么走高官后路(我们那还比较闭塞,现在好了点)。为了生计父母很早就出去打工了,这让我能够在学校学会独立,让我免于父母的溺爱,让我变的更加坚强,独立性格变的越加坚强。在开始进入县城学习的曾经的一段时间里,我不能适应,孤独感充斥我的全身,总想找同学朋友出去玩,成绩一路滑坡!但是现在我回想起来总觉的很值,有失必有得,这句话一点也不假,我失去的是一张成绩单,得到的是独立坚强的性格,我觉这是我一直值的欣慰的。
曾经的一段时间我一直把生死看的很轻,那个时候的我对生死几乎是麻木。直到有一天我差点远离人世的时候我才发现生着是多么的可贵,说实话我现在很怕死,怕的得一点小病也跑进医院去看看,我的安排总是很满,虽然我没有做什么?我总是觉的时间很不够,学习,上网,甚至睡觉也是我小段人生的一个任务。
我害怕放假,每回放假我总觉得是在浪费时间,总想找些什么事情做,虚度让我变的越加憔悴。有种罪恶感,我认为上帝创造了我的生命,我就要完成我的人生历程。我喜欢新东西,我的爱好广泛,我能很快投入一项事情中,追求使我变充满活力,虽然大多数时间是失落。
我不想说我要怎么怎么样,因为那样我没有权利,我要自己去塑造去刻画,我们不能指责别人怎么样怎么样,看看自己,也许自己更无奈。我们要做是了解自己,向人学习,用自己的特有的方式为这个世界增添一点。而不是盲目追逐,攀比,人的精神质量不象物质,有本质的存在性和客观性,欲望落差是精神质量的根本源泉。有人在幸福的时候总是说有的人为某某事而去死而不值,我能只能说他们不了解。没有经历怎么下定论呢?当我们也身临,我们会不会也做出同样的举动呢?我们不能说我们也去经历一次吧!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打造我们的精神堡垒,使我们无坚可摧;不要等待,主动永远是先机。
简单的生活,简单的社会,生命也很简单,但却原始。
我不是和尚,总不能叫我什么也不错,坐等死吧!道理很简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重要是摆好自己位置和方向。
懂得生活的人就等于完善了90%的生死人格。这句话绝对不假,至少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的主题还是生活。不能很好看代生活的人,一生荆棘丛生。不能忽视生活每一个细节,也不要刻意去追求。谈到生活,我不得不提生活的两大行为方式:脑力,体力。用我们计算机方式说,分别是软件与硬件:任何一方面的问题,都会影响整体水平。生活中也一样。我们要做好脑力和体力分配,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平衡点,努力去追求,你离你自己还远吗?
完善自己的特有人格可,是从容看待生死的先前。你一直在做吗?
分享到:
- 2008-03-10 22:23
- 浏览 760
- 评论(0)
- 论坛回复 / 浏览 (0 / 1396)
- 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道家生死观的临终关怀价值》 在中华文化中,道家哲学以其独特的生死观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道家的生死观念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在临终关怀领域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临终关怀不仅关乎生命的...
《道家生死观的临终关怀价值》 在中华文化中,道家哲学以其独特的生死观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道家的生死观念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在临终关怀领域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临终关怀不仅关乎生命的...
《道家生死观的临终关怀价值》这篇论文深入探讨了道家哲学在临终关怀中的独特作用和意义。道家思想,源自中国古代哲学,以其独特的生死观为人们提供了面对死亡时的精神支持和心灵慰藉。这篇论文的核心内容可以从以下...
浅论佛教的生死观.doc
《道家生死观的临终关怀价值》这篇论文深入探讨了道家哲学在临终关怀中的独特作用和深远意义。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包括“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以及“长生久视”,这些观念在面对...
【余华的生死观在《活着》中的体现】 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以其深刻的生死观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部作品是余华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以独特的叙事方式探讨了生命的价值和死亡的意义。在《活着》中,死亡...
【科技博客新媒体生死观:多而不熟 抱团长大】 科技博客新媒体在国内的兴起,是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这些新媒体以其专业性、敏锐度和快速响应的特点,填补了市场对科技资讯的...
生死抉择观后感.doc
生死牛玉儒观后感精选.doc
生死决择电影观后感.doc
汉民族生死智慧的深层探究 ...生死观体现了汉民族对生命本质的洞察和对宇宙秩序的感悟,从而成为汉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大魅力所在,为汉民族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世界观与生命观。
《生死牛玉儒》观后感3篇精选.doc
《生死牛玉儒》观后感3篇参考.doc
他提倡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从而更好地珍惜当下,活出真我(【二】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再者,庄子的养生观强调顺应自然和忘我无欲。他提出,人应当顺应自然的节奏,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
ANSYS单元生死技术 单元生死技术是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中的一种重要技术,它允许用户控制单元的激活和停用,以模拟实际工程中的各种物理过程。下面将对单元生死技术的工作原理、应用场景和实现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庄子,作为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生死观尤为深刻。 庄子认为生死问题不应成为困扰人的枷锁,而是应当以超然的态度去面对。他倡导“全生”、“保身”、“逍遥”的生命观,强调个体的自我保护和心灵的自由。庄子...
2. 中国生死观的多样性: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到庄子的"曳尾于涂中",再到《古诗十九首》的及时行乐,展现了不同的生死观。陶渊明的旷达以及魏晋名士的哀乐人生,反映了古人对生死的超脱态度。 3. 死亡焦虑的...
标题“人固有一死.docx”以及描述中提到的核心知识点主要围绕着生死观、人生价值、忍辱负重和历史贡献展开。这篇文章通过引用司马迁的故事,阐述了生死的哲学意义,强调了人生价值的多样性,并揭示了面对困境时...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生死观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哲学议题,它不仅关联着人的信仰和价值取向,更反映了一个时代文化与社会的深层面貌。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所涉内容,聚焦于生死观在...
1.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生死观:文章提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对于生死的看法,强调死亡不是主要主题,而是倾向于强调人间情怀和生活享受。孔子认为应专注于生活,而不应过于关注死亡;庄子主张超脱生死,认为活着比死亡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