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lezhu
  • 浏览: 207341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北京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老子81章

 
阅读更多
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常道也。名可名也,非常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

□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夫代大匠□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附:老子和《老子道德经》  老子(老聃)是我国古代的哲学家。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伟大哲学家。
  老子的平生事迹,很不清楚。司马迁在《史记》一书里,给他写了一个传记,但是写得很简单。我们只知道他姓李,名耳,字聃。他是楚国苦县人(今河南省鹿邑县)。也有人说他是陈国相人。苦县和相是一个地方,原来属于陈国,后来楚国出兵灭陈,就成为楚国的地方了。后来的人都称他为老子。"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美称,大概凡是有学问有德行的人,都可以得到这个称号。
老子做过周朝的史官。后来因为周朝衰亡,老子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到了我国西北沙漠以西的地方。
  老子经过函谷关的时候,关令尹喜知道他将隐去,请老子著书。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字,这就是他唯一的著作《老子》。
  老子的生卒年代,已经不知道了。历史学者们作过许多的研究,也有过不少争论,但是老子究竟是什么时候的人,直到现在还没有一致的看法。相传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学问,因此有人估计,老子的年岁应当长于孔子。孔子生在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老子大约生在周灵王初年(公元前570年左右)。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在的传说是不可靠的。根据老子的思想学说来看,老子比孔子晚,大约是战国时代的人。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他的著作《老子》这本书里。《老子》共八十一章,分上下两篇,一共只有五千多字。后来的人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因为这本书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另外又有称它为"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的。
  《老子》这本书,后人作了许多注解。最通行的有汉河上公注,魏王弼注和清魏源的《老子本义》。
由于老子的生平历史我们知道的太少了,《老子》这本书是老子亲手所著的呢,还是老子其人和《老子》一书的关系并不很密切?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争论。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但是,较多的人比较倾向于这样的说法:老子是孔子以前的人,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亲手所著,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它的成书时间不会晚于战国中期。
  我们知道,先秦的典籍很少是由一个人执笔写成的,而是由各学派的人不断地补充、发展,经过很多年代才成为一本固定的书。例如《易经》这部书,从它的形成到写成今天的《易经》的样子,至少经过了五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老子》这本书,文词很简短,比较艰深难懂。它虽然经过后人的增订补充,但是其中的主要思想仍然是老子的创见。现在我们就通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和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老子》四章教案(学生版与教师版).pdf

    例如,第一章提到的“有”与“无”之间的关系,指出“无”在事物中的作用并不亚于“有”,强调了“无”作为存在的重要性和功能。 4. **人生智慧**:老子教导人们要顺应自然,避免过度的欲望和争斗。第三章中,老子...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学习教案.pptx

    《道德经》是道家的重要经典,共分为上、下两篇,包含八十一章,文字简洁而富有哲理,以韵文形式阐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书中提出了“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理论,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万物遵循自然规律演变。此外...

    老子道德经全文.doc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 老子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在这里,老子讲述了「有」和「无」的概念。老子认为,「有」和「无」是相互关联的,「有」是因为「无」的...

    马原读书报告之漫谈老子

    在《老子》的某些篇章中,比如第八章和第二十八章,都强调了“守柔”的哲学,提倡在处理事务时采取谦逊、不争的态度,如同水一般润物无声。这一思想鼓励人们保持内心的平静,以柔克刚,通过不争来达到无争的境地。...

    老子简介.doc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共计81章,约五千字。书中提出了许多深邃的哲学观点,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事物都包含着正反两面,比如“反者道之动”,强调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正如...

    第九讲:老子的生命观.ppt

    生命成长经历四个阶段:道赋予生命,德滋养生命,物质塑造生命,形势成就生命(五十一章)。这一理论强调生命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n\n其次,老子主张顺应自然,反对过度养生。他以《道德经》第五十章为例,指出...

    老子简ۥ介精选.doc

    老子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的著作《道德经》,这是一本由81章组成的哲学巨著,分为《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道德经》约五千字,阐述了老子的核心思想。在这部经典中,老子提出了许多深邃的哲学观念,如“道”和“德...

    方盛俊201300035人工智能《老子注译及评介》1

    本书共八十一章,每章包括原文、注释、今译和引述四个部分,旨在深入浅出地解读老子的哲学思想。其中,"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它具有四种意义:构成世界的基础、创造宇宙的动力、推动万物运动的规律以及人类行为...

    obsidian 老子 道德经 笔记 库

    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主要作品《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共81章。《道德经》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反对强求和过度干预,提倡清静无为的生活态度和治理理念。这部作品涵盖...

    【新课标同步用书】(教师同步用书)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老子》教案(pdf)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老子》一书,通常分为八十一章,内容涵盖宇宙观、人生观、政治哲学等多个方面。其核心思想是“道”与“德”,强调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倡导清静无欲的生活态度。其中,“道”是指宇宙万物的根本法则,是超越...

    道德经 钢笔行书字帖.pdf

    《道德经》共有八十一章,每章都是一段独立的论述,但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和统一的主题。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强调了“道”的不可言喻性和“名”的相对性。在这里,“道”是指宇宙万物的...

    老子与百姓生活

    《道德经》是老子的主要著作,包含了81章精辟的哲学思想,涉及宇宙观、人生观、政治观等多个领域。其中,老子强调“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不妄为,以此达到内心的平和和生活的和谐。...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pdf

    全文共八十一章,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讲述了宇宙生成、自然法则以及个人修养、政治理念等内容。《道德经》强调了道与德的哲学思想,提倡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和治理国家的策略。 首先,老子认为“道可道...

    中华古诗文读本寅集.doc

    5. 诚实与华丽语言:《下篇德经八十一章》提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认为真实的言语并不一定悦耳,而华美的言辞可能不真实。 6. 圣人的行为准则:老子主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认为真正的圣人会默默做事,不...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ppt

    \n\n【《道德经》的智慧】\n\n《道德经》是老子的主要著作,共八十一章,约五千字,它阐述了道家的哲学观念和人生智慧。书中的名句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揭示了事物两面性的道理,提醒人们看待问题需...

    专题资料(2021-2022年)01中华国学馆盛大天方TOFODigital.doc

    2. 【02 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文献,由老子所著,共包含81章,内容涉及宇宙观、人生哲学、政治思想等多个方面,是中国古代智慧的重要载体。书中的第1章至第64章,阐述了道的自然无为原则,提倡清静无为...

    中学生必背经典古文名句.doc

    5. 《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这些句子出自《老子》,是中国古代最...

    个人发展类043道家管理智慧.pptx

    老子的《道德真经》分为《道经》和《德经》,共81章,阐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其中,“道”被视为万物运行的规律,无形无名,却指导着万物的生成与完善。道的运行往往与常识相悖,体现在反常规和弱者的力量之中。道家...

    增量阅读道德经.ppt

    第一章提到“道可道,非常道”,意味着真正的“道”无法用言语完全描述,只有通过内心的体验和实践才能领悟。第二章强调“无为而治”,倡导顺应自然,避免过度干预,以达到和谐与平衡。 《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

    马王堆出土道德经原文非删改本.pdf

    21. 第二十一章强调了“道”与“德”的关系,道无形无象,但其中蕴含着真实的内在原则。 22. 第二十二章提出了“谦虚”的智慧,指出自夸和自满只会带来负面结果。 23. 第二十三章通过一系列对比,教导人们在应对...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