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内网困局:还能走多久

阅读更多
作为facebook的中国复制版,校内网(www.xiaonei.com )还是相当成功的。2002年12月上线,到2007年5月为止,短短一年半时间,校内网当前注册用户人数就已达到了600万,而且每日新增用户达到5万人。在当今早已风光不再的IT行业,这无疑是一个奇迹。
        但这些仅仅是其表面的风光,事实上,校内网自诞生至今,它所走的每一步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摇摇晃晃走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
        到今天为止,校内网仍然没有拿出一个成熟的盈利模式。自成立以来,在早期天使投资的支持下,校内网一直在以迅猛的势头发展,为商趋利,因为校内网前途不明,校内网第二期融资发生困难,于是校内网被迫卖身自救。

创业篇

        校内网创始人王兴:
                           1997年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无线电专业
                           2001年前往美国特拉华大学(University of Delaware)留学          
                           2004年取得硕士学位归国

        在创立校内网之前,王兴和他的团队曾经做过两个相关项目:游子图和多多友,只是这两个项目在当时并没有造成多大反响。
        在仔细研究了facebook的模式之后,王兴决定专注开发一块细分市场:大学校园SNS。这一步就注定了校内网的用户价值和潜在商业价值。但是,无论是校内网,还是之前的多多友,都有一点先天不足:王兴最初团队成员都是清一色的技术性人才,创业初期所考虑的是纯粹的技术实现,而不是对发展前景极其重要的商业价值实现。因此,在未能实现技术化向商业化转型之前,这个项目,我们且不管它实现了多大的社会价值,至少,它在商业上是不成功的。
        2006年4月24日,亚马逊网站前首席科学家韦思岸成为校内网的天使投资人,也即是校内网的第一笔融资(资金总额不详,据估计在50-200万美元之间)。同时,韦思岸受聘为校内网特别顾问。作为亚马逊唯一一任首席科学家,韦思岸在2002年至2004年间,曾带领亚马逊网站实现信息技术升级带动商业模式转型,见证了亚马逊从亏损走向盈利。
        假若能借助其力量实现技术化向商业化的转型,校内网将无疑成为与百度一样成功的英雄。结果却并非如此,以至于其在校内网上无作为。
       2006年9月,由于校内网之类SNS行业前景整体看淡,加之其盈利模式模糊,校内网第二期融资发生困难。在关站的威胁下,校内网卖身自救。
      又一位IT大家浮出水面。

兼并篇

        梦想家?投资家?买家?=扩张......
        如果说过去两年中,所有想抓住“下一件大事”的网络创业公司都不能免俗的把自己定位为“下一个MySpace”、“下一个YouTube”、“下一个Facebook”、“下一个Craigslist”。他的雄心则从来不止于此,在一系列网站搭建及收购兼并之后,他的公司或许可以被称为“下一个MySpace+YouTube+Facebook+Craigslist”。换句话说,基于web2.0理念有所成就的几种商业模式,都被他飞快地据为己用, 并伺机上市。
        他就是千橡集团董事长陈一舟。
        陈一舟   1999年5月与周云帆杨宁回国创立Chinaren,其后为搜狐收购
                       2002年11月创建千橡互动
                       2004年4月起相继收购个人网站猫扑(mop)、社区网站UUme、IT社区Donews、大学校园SNS校内网  
                       2005年7月第一期融资1000万美元
                       2006年3月第二期融资4800万美元
                       2006年11月旗下猫扑正式宣布转型门户

        作为一个web梦想家,陈一舟有着极其敏锐的眼光。2005年12月校内网上线后不久,陈一舟即与王兴团队进行收购洽谈,并透露千橡自主开发5Q与其竞争的计划。王兴等人并未答应这场带有威胁色彩的交易。双方在暑期临近前展开了一场争夺用户的校园战争,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竞争策略:校内网通过培育校园大使而将线上关系现实化,而5Q“用注册用户换鸡腿”进行推广。虽然后者的实惠得到了一些人的追捧--曾有学生跑到校内网上炫耀自己因在5Q上注册了40多个账户而获得了40多只鸡腿--但这些过于在意短期恩惠的用户,显然不能成为一家网站良性运转的核心。
        2006年9月,陈一舟再次找到校内网洽谈收购事宜。最终,由于校内网融资遇到困难,且此项业务短期内难以看清商业模式,而被千橡集团纳入囊中。据称,千橡收购校内网几乎不曾经历讨价还价,是以校内网所不曾预期的“高价”(收购总金额估计在500-1500万美元之间,实际金额为200万美元,从金额上看,陈一舟捡了大便宜啊!),一举成交。
         2007年7月5日,在完成5Q与校内网的整合及平稳过渡后,王兴等创业人员正式从校内网离职。
        也即是在同一天,王兴对外宣称创建饭否网(www.fanfou.com)。
        对于校内网而言,千橡的此次收购只是为其保证充足的资金供应,使其暂时避免了关站的风险,而没有从根本上挽救其颓势。同时,校内网至今未能拿出成熟的商业模式。换句话说,校内网至今未能摆脱“烧钱”的命运。创业至今所取得的收入远远小于其运营成本。此次收购只是加血而已,如果无法迅速找到其盈利模式,校内网无法避免关站的风险。
        陈一舟收购校内网只是看中了其潜在价值,一如默多克收购MySpace和《华尔街日报》,所不同的是,陈一舟此举只是想加速上市,一旦校内网无法如其预期那样盈利,校内网仍然无法摆脱被转卖,抑或是关站的命运。

盈利篇

        校内网的迅猛发展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期,由此带来的众多问题也是始料未及的。而王兴等人所缺乏的经济背景也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在极度缺钱的情况下找钱,其带来的不确定性几乎是毁灭性的。
       在收购方的选择上,单纯就投资的角度来讲,千橡并不是最好的选择,Google、MSN、百度、腾讯等都要优于千橡。对于Google与百度,学生搜索是Google的软肋,却是百度的重点区域,对于任一方都不可小觑,得到与失去都可以改变中国搜索局面。对于MSN与腾讯也是如此,同时,腾讯得到还有利于搜搜(soso)的市场开拓。
       不过,由此可见,陈一舟确实是一位出色的投资家。
       下面是校内网的商业模式问题,其实也无非就是那么几种:
       ①投放精准广告,根据用户所在学校和城市,投放精准广告,投放校园周边和城市广告。基于学校的广告的精准度是其它类型广告所不可比拟的。
      ②注册会员收取会费,此种方式可模仿台湾网站无名小站。
      ③采取QQ模式,采取高附加值的服务方式,如头像、服装、在线游戏、宠物等等。
      ④线上关系转换为线下活动,通过用户到指定地点折扣消费获得收入。
      以上种种,仅为一时之兴而已。
      校内网今后发展犹待观察,不过本人强烈预测校内网会被再次出售......
分享到:
评论
2 楼 xiebiao110 2008-07-09  
最近好像上了开放API,具体没怎么看,就本人来看,开放API,暂时会加大校内的投资,个人认为,中国的开放API模式绝对没国外那么好的前景!
1 楼 LuChar 2008-06-10  
恩,写的好,对校内网的历史以及以后的发展分析的很详细和深入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