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同样开篇即明其旨:“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 ,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诠经释典:自然的本质、法则、规律,属于理性存在范畴。遵循自然法则、自然规律的思维属于道德范畴。完整描述事物自然规律、整生逻辑的学问就是大道哲学的认识论体系。
自然法则是不能够片刻远离事物自身的,可以随时离开而又于人于事于物无碍的就不是自然法则了。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在表述不是自己亲眼所见的事物时,非常谨慎,时时戒备警醒自己, 不能因信口开河而误己害人;在传达不是自己亲耳听到的信息时,总是小心从事,生怕发生差错,导致不良后果,遗患世人。他所阐述的都是平常人思想中难于发现的道理,他所澄清的都是 别人不容易弄明白的地方。所以,有道德的人发表自己的见解时,都非常慎重。
没有特别的喜怒哀乐表现,是内在自然状态;遇到好事就喜悦,碰见坏事则愤怒,遭逢悲痛的事就显出哀愁,目睹开心的事则尽情欢笑,既符合自然规律,也是内外的和谐统一。内在自然, 是宇宙最根本的现实原则;外在和谐,是大自然尤其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状态。达到自然和谐的境界,天地间万事万物就都能依照各自的位格品质规定,生生不息了。
孔子说:“道德高尚的人追求大自然整体生成的内外和谐统一;不讲道德的人正好相反,追求的是自我个体的独立自由。道德高尚的人追求整体和谐的原因在于遵循大自然永恒的周期变化规 律。不讲道德的人行为正好相反,因为图的是眼前之利,从而无所顾忌自然规律的惩戒。”
孔子说:“整体生成的内外和谐统一是人类社会文明发达的最高形态啊!但是,百姓却很少有人能充分认识到,并将其作为长久的道德期待的!”
孔子说:“自然的生生规律在社会上行不通的原因,我现在知道了:聪明人以其取利于己却不向别人推行;愚昧的人不懂得其于己有利而被动遭惩。大道原则不被人们认识和倡导的原因,我 也清楚了:品质高尚的人追求思想逻辑的纯粹性,却忘记了身心的不可分离;达不到人格品质要求的人被欲望所左右,常陷入意识的幻想而不能自拔。一如人们每天都在吃饭,但却很少有人 用心去研究把饭菜做得合乎每个人的口味的方法。”
对古文的诠释,首先必须搞清楚其字、词所指称的原本事物(科学性);其次是找准现时代描述或指称该事物的字、词进行转换或兑易(时代性);第三是根据通篇的思维原则,表达风格和 知识界域进行修辞完善(艺术、逻辑、哲学性),以尽力保有其学术品位。能做到这三点,一般来说,就基本上实现信、达、雅的规范要求了。只是这里的信与达,不单纯是“历史事实”的 考证,重要的更在于其符合自然规律的本质。
否则,弄不清原文字、词含义,尤其是关键字、词的原本所指,只是望文生义地为字面的顺畅而生硬地“翻译”,常常就会离题万里,违反自然的基本生活常识。以至弄出不古不今、不土不 洋的怪胎。不但没有丝毫解释力,也贬损了古人的思维高度和学术才华。关键的问题更在于,东西方思维式法以及文字的根本差异,造成的当今时代学者们思想的混乱状态和概念模糊歧义性 ,更加泛滥了“多元论”的庸俗思想和低级情趣。
注:对古文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标准答案,以上翻译仅作参考。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逻辑的连贯性。网上常有些古文翻译,前后不一,贻害众人。该篇文章强调古文翻译三点:科学性、时代性、艺术逻辑哲学性(个人综合称之美学性)。其中时代性是非常可取的一点,文中将道翻译为自然的本质规律,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
分享到:
相关推荐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四书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在课前预习环节,学生需要熟悉朗读课文,划分停顿节奏,掌握文言词汇的读音和...
3. **"四书"与"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则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这些都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文献。 4. **"大道之行也"**:这四个字是文章...
- "大道之行也":大道实行的时代,"行"在此指施行。 - "选贤与能":选拔贤能的人。 - "讲信修睦":讲究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 "故人不独亲其亲":因此,人们不只是亲近自己的亲人。 - "矜":同“鳏”,指老而...
文章中提到了“四书”和“五经”,这是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分别是《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和《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这些著作对后世的哲学、道德教育和社会治理产生了...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四部书,以及《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五经。这些文献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社会伦理,对...
在道德修养方面,《大学》认为“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忠诚与信义是赢得人心、取得成功的基石。同时,它告诫人们应当遵循人性,不可做违背良知之事,否则将招致不幸。《中庸》中的“诚其意”,强调了内在诚实...
5.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揭示了忠诚和信义是获取民众支持的基础,对于领导者来说,道德品质比权力更为重要。 6. "生财有大道",提到经济发展的原则,提倡节俭和勤劳,强调平衡生产和消费的重要性,为国家...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以及《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等五经。这些文献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社会理想,对中国历史...
- "四书":指《论语》、《孟子》两部书,以及《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它们是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均收录于《礼记》中。 4. 古文句式分析: -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里的“亲”和“子”都是动词...
4.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这里告诫人们,忠诚和信义是获取人心的根本,而骄傲和奢侈会导致失败。 5. 《中庸》中提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阐述了人性、遵循自然之道以及...
3.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提示我们经济管理的原则:生产要大于消耗,快速生产,节俭使用,才能保持财富的持续。在现代经济理论中,这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理念...
12.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中的理想社会愿景,倡导公平正义,天下大同。 13.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的五步学习法,强调广泛学习、审慎提问、谨慎思考、清晰判断和坚定实践。...
-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些书籍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被视为儒家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些经典涵盖了中国古代...
“学然后知不足”,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庸》,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永不止息的求知欲望。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进步的过程,通过学习,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局限,进而激发起更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努力学习的动力。这...
11.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理想社会的愿景,强调公正无私。 12. "知耻近乎勇"(《礼记》):知道羞耻是勇敢的表现。 13.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生活与工作应有张有驰,保持平衡。 14. "穷...
"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出自《中庸》,强调教育的全面性和灵活性。 4. 提高直观效果需遵循感知规律,如差异律(突出重点)、活动律(动态呈现)、组合律(有条理地组织信息)和强度律(显著刺激...
“天下大同”理念最早见于《礼记·礼运》篇,原文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段话勾勒出了一个理想社会的轮廓,即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共同拥有资源,通过选举选出有能力的人来管理公共...
2.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出自《礼记·礼运》,这句描绘了古代理想社会的景象,表达了儒家对公正和平等的追求。 3.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是杜甫《蜀相》中赞美诸葛亮的诗句,表达了对诸葛亮未完成...
22. **教育与道德的关系**:“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出自《中庸》,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3. **提升教学效能感**:教师可以通过专业发展、反思实践、积极心理暗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