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epfuture
  • 浏览: 4400894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湛江
博客专栏
073ec2a9-85b7-3ebf-a3bb-c6361e6c6f64
SQLite源码剖析
浏览量:80078
1591c4b8-62f1-3d3e-9551-25c77465da96
WIN32汇编语言学习应用...
浏览量:70069
F5390db6-59dd-338f-ba18-4e93943ff06a
神奇的perl
浏览量:103371
Dac44363-8a80-3836-99aa-f7b7780fa6e2
lucene等搜索引擎解析...
浏览量:285841
Ec49a563-4109-3c69-9c83-8f6d068ba113
深入lucene3.5源码...
浏览量:15015
9b99bfc2-19c2-3346-9100-7f8879c731ce
VB.NET并行与分布式编...
浏览量:67586
B1db2af3-06b3-35bb-ac08-59ff2d1324b4
silverlight 5...
浏览量:32157
4a56b548-ab3d-35af-a984-e0781d142c23
算法下午茶系列
浏览量:45996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神经元-突触传递

 
阅读更多

神经系统由大量的神经元构成。这些神经元之间在结构上并没有原生质相连,仅互相接触,其接触的部位称为突触。由于接触部位的不同,突触主要可分为三类:①轴突-胞体式突触;②轴突-树突式突触;③轴突-轴突式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反复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称为突触小体,与突触后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一个突触前神经元可与许多突触后神经元形成突触,一个突触后神经元也可与许多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形成突触。一个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表面就有1800个左右的突触小体覆盖着。

电镜下观察到,突触部位有两层膜,分别称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两膜之间为突触间隙。所以,一个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前膜和后膜的厚度一般只7nm左右,间隙为20nm左右。在靠近前膜的轴浆内含有线粒体和突触小泡,小泡的直径为30~60nm,其中含有化学递质。在前膜的内侧有致密突起和网格形成的囊泡栏栅,其空隙处正好容纳一个突触小泡,它可能有引导突触小泡与前膜接触的作用,促进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释放。当突触前神经元传来的冲动到达突触小体时,小泡内的递质即从前膜释放出来,进入突触间隙,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如果这种作用足够大时,即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反应。

  单胺类递质的神经元的突触传递另有一种方式。这类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有许多分支,在分支上有大量的结节状曲张体。曲张体内含有大量的小泡,是递质释放的部位。但是,曲张体并不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直接接触,而是处在它们的附近。当神经冲动抵达曲张体时,递质从曲张体释放出来,通过弥散作用到突触后细胞膜的受体,产生传递效应。这种传递方式,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和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上都存在。

 

 

突触传递有滞后性,动作电位传播到突触前膜时,会在这个区域内激活另一种离子-钙离子(Ca+)-的电压门控通道,钙在细胞外的突触间隙内的深度特别高,突触前成分的去极化使钙汇流入突触前成分。

通道的开启需要时间,因此,产生了突触传递信号的滞后,钙离子促进了在突触前膜未端特定位置的突触小泡的停靠,

停靠一旦完成,小泡和细胞膜的未端会融合,小泡内物质-神经递质被释放到突触间隙,该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找到特定的受体结合,完成了神经信号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这中间是有滞后的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