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与编程半点关系没有,翻旧书闲评而已~
----------------------
《现实一种》,作为余华的成名作之一。号称以其纯粹零度的情感介入,异常冷静理智,有条不紊地叙述了一个亲人间相互残杀的故事。余华自认为这部作品"记录了我曾经有过的疯狂,暴力和血腥在字里行间如波涛般涌动着,这是从恶梦出发抵达梦魇的叙述。为此,当时有人认为我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而是冰碴子。"
然而,作者自己评价是一回事,读者的观点却是另外一回事。
当我一口气读完《现实一种》,却发现自己远没有获得如想象般的那种震撼体验。在我看来,单以描写人性扭曲与血腥的程度论,区区《现实一种》,与当今很多同类小说比较,恐怕还尤有不足,甚至望尘莫及,实在有愧先锋文学的"先锋"二字。
以至于,余华还能将《现实一种》光明正大的发表出来,而那些书籍,却永远被归为禁书之列,终身与国内读者无缘会面。
正如《列子.汤问》中记载的,那个"一童子服之,却三军之众"的"殷帝之宝剑",在许多年后的春秋战国时代,已经连魏人黑卵的皮毛都无法伤到的道理一样。
在1988年出版的《现实一种》,作为当时出类拔萃的先锋文学代表作之一,在经历过比太平间里睡午觉的余华更复杂,更诡异环境的我(或我们)这一代看来,却早已成为"殷帝之剑",再也算不得什么。
这里我粗略整理了《现实一种》故事梗概,故事讲的是:一个边远蛮荒的小乡村,住着山岗和山峰一对兄弟,他们一家七口人。母亲,山岗夫妻和孩子,山峰夫妻和孩子。山岗的小儿子皮皮无知的玩弄摇篮里可爱的山峰的儿子,他无知的认为让小婴儿痛苦才能让他得到快感,于是,抽小婴儿的嘴巴,接着用双手掐住他的气管让他难受,接着将他摔死。因为皮皮杀了山峰的儿子,所以山峰就杀了皮皮,因为山峰杀了皮皮,所以山岗杀了山峰,因为山岗杀了山峰,所以被枪毙了,因为他死了,所以最后被山峰的老婆拿去做了遗体捐献,医生解剖了尸体并拿走所有能用的器官……
在满身俗气的我来看,这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只不过是场发生在普通的农村家庭中,再平凡不过的家庭惨剧罢了,如此而已,仅仅如此而已。
类似的案例,只要你打开《法制进行时》、《今日说法》、《王刚讲故事》等等电视节目,不说每天都有,一年中至少也能听到那么两三次之多,更遑论浏览互联网了。
对早已"审痛习惯"的我(或我们)这一代来说,《现实一种》中的故事,实在乏善可陈。就算真的发生了,也至多是场"很黄很暴力"的"家庭悲剧",不要说恐怖血腥,能不能引起话题,都在两可之地。
甚至于,我在故事中更多的看见了"美",而并非"丑"。
至少在故事中,法律是公正的,杀人是要偿命的;至少在故事中,这个家庭是自我毁灭的,而不是有什么外力把它"被毁灭"了;至少最后山峰的妻子还活着;至少在经历过很多次无用的失败移植后,山岗的颌骨(构成吃饭用的口腔)、肾脏(调节人体机能,维系新陈代谢,活力之源)、睾丸(繁殖用的生殖系统)还被保留了下来,造福于人,并没有彻头彻尾的归于虚无……不管留下的是仇恨的种子也好,生存的希望也罢,至少在余华笔下的《现实一种》中,还是有法制,有因果,有报应,有天理的。
仅仅这样?仅仅是这样?!这就是"抵达梦魇"的《现实一种》?!这算得激进前卫的先锋小说?!这根本是场"美丽的童话"!余华当时如何算得"冰渣子"?按照今天的话说,余华明明是个"满腔热血"的"愤青"嘛!
更加露骨地说,照我所见,余华的《现实一种》根本算不上一部先锋小说,反倒像一部现代故事,一部源自于现实,源自于生活的"寓言故事"。
或许余华当初想表现的,真的是营造一种人类极致噩梦,真是要营造一种极致的肉体与灵魂扭曲,真是要展现一种极致的仇恨游戏。
但是,由今天的我们看来,他当初挖掘出来素材的实在太浅太浅,太少太少,太嫩太嫩。
假如我胆子大些,随便列举出某些现实社会中发生的真实案例,恐怕《现实一种》中那些所谓"压抑"、"血腥"、"扭曲"、"变态"的题材,顷刻间便会被"凌虐"到不足挂齿,无足轻重的地步了。
不过,也正因为现实中所隐藏的真正恐怖,真正扭曲,真正绝望,远比《现实一种》中所描述的"童话"还要深远得多,恐怖得多,绝望得多。乃至于,我连在评论中稍稍提及的勇气,都早已丧失殆尽。
或许我是奢望的,或许我对真正的现实牢骚了,或许正如《人间失格》的作者太宰治所说:"……就像游在温水里的鱼,非要去触碰那冰冷的缸壁,受到刺激后对同伴说:看吧,我们这样根本就不是安全的,要是那鱼缸被外力打破了,我们不就都死了吗?于是每天忧心忡忡,食不下咽。殊不知这世界上还有多少吃不上食的鱼,渴望着这缸安逸的温水……"
或许如此吧--然而,那个将世事看得如此通透的太宰治,却在这只忧心忡忡的金鱼完蛋前,在那些渴望温水的金鱼入缸前,早早的自杀死掉了。
烦恼、忧愁、困惑、不满,此类种种,至多使人罹患胃溃疡之类疾病,让人寝食难安,却终究杀不了人。
能杀掉人的,却是我们忽视了所有这些之后,我们所不敢面对的那个真正的现实,那个隐形的"鱼缸"--你根本不知它何时会破掉,更不知它何时会夺取你的性命。
《现实一种》在最后写道:"管你很结实,但我把你的骨骼放在我们教研室时,你就会显得弱不禁风……"。我们这一代人,作为这个现实社会中的一员,是如此卑微、渺小、不足挂齿,管你什么地位,管你什么身份,一旦拿出去孤立的看,一旦落在他人手上,谁又不是一个个弱不禁风,任人摆布的"骷髅架子"呢?
我们常耻笑"杞人忧天",但当每个人都不忧自己这片"天",这片"天",又该交给谁人去担心?最终的结果,也无非是将自己的生死祸福,都彻彻底底的掌控在他人手心里罢了。--正如那些被关在圈里养大的猪,直到死时,也不会知道自己是被人拿来吃的。
山岗与山峰两家,有一个仇恨的循环,生活在现实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在一个看不见的怪圈中循环往复,直到油尽灯枯的一天呢?
《现实一种》,正如余华给他的题目一样,不仅是篇文章,更是一种对现实的启示。
我们究竟该选择如山峰山岗两家那样懵懵懂懂,永无止境的自我杀戮,自我消耗,自我毁灭。还是选择像《人间失格》中的金鱼那样,虽然无奈,却敢于思考自己今后的道路,选择痛苦且清醒的活着?
记得很早以前,《一江春水向东流》中陈道明所扮演的吴家三少爷说了句经典台词,勉强可以算作这个问题的"临时解答"吧。
"我已看到红尘,却尚未看破红尘"。
或许,也仅仅是说或许会有那么一天,这世界上突然出现了一群类似《人间失格》中的"金鱼"。只不过,它们既不走《现实一种》中人类那样懵懂无知,自我内斗、消耗、灭亡的道路;也不像最初的金鱼那样只会担忧、空想、彷徨。它们选择了主动,它们放弃这个狭小的"鱼缸",打破这个狭小的"鱼缸",它们甚至超脱"金鱼"的宿命。它们站起身来,它们"鱼跃龙门,化身为龙",它们纵横八荒,它们气吞万里,它们与大河,大江、大海,与更广阔的世界溶为一体,创造出空前绝后,震古烁今的辉煌成就!
呵呵,谁晓得,将来的事情,恐怕也只有将来的人,才会知道了。
————————————————————————————
俗语云,势不可去尽,话不可说尽,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阿弥你个大头佛~
分享到:
相关推荐
浅谈余华活着生命观及活着现实意义.docx
《活着》是著名作家余华的一部长篇小说,它通过主人公福贵的生活经历,描绘了中国二十世纪中叶动荡年代的民间生活。这部作品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引发了对生活本质和人生价值的深思。 福贵的人生轨迹充满了坎坷,他的...
余华借福贵与老牛之间的情谊,描绘出一种对过往生活的缅怀和对现实孤独状态的默默承受。福贵与老牛的相依为命,成为了一种心灵的慰藉,是他在茫茫人海中所握紧的最后温情,也是他精神世界中的最后一根稻草。 苦难,...
《论汉语用字演变过程中新用字符的来源——以殷墟甲骨文所见传承词为例》这篇学术论文深入探讨了汉字在历史演变中的发展,尤其是新用字符的来源问题。作者何余华通过分析殷墟甲骨文中的传承词,揭示了汉字与汉语之间...
3. 文学创新: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尝试了一种新颖的叙述方式,以卖血事件为线索,串联起主人公一生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坚韧与无奈,体现了他在文学形式上的探索与创新。 4. 人物塑造:余华笔下的人物形象...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余华专访:经历这两个时代是一种幸福
《活着》是著名作家余华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在经历了一系列人生的苦难和悲剧后,如何在无尽的打击中坚持活下去的故事。这部作品深入人心,展现了生命的韧性与人性的力量。 福贵原本是一个富家子弟,却因为...
余华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将现实与象征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超现实的氛围。 2. 主题探讨:小说中的“出门远行”可以理解为人生的旅程,象征着年轻人离开熟悉的环境,走向未知世界的探索。主人公在寻找旅店的过程中,...
【余华的生死观在《活着》中的体现】 ...余华通过福贵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即使面对死亡,也要勇敢地活下去,因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这部作品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杰作,更是对生命哲学的深刻探讨。
余华的《呼喊与细雨》是一部在文学领域内引人入胜的作品,它不仅仅是用文字构建了一个故事,而是巧妙地将音乐元素与叙事手法融合,打造出一种别具一格的音乐叙事风格。在这部作品中,余华以自己独特的文学天赋和对...
莫言的某些小说,如《现实一种》和《一九八六年》,分别代表了"残酷叙述"中直接呈现暴力和寓言化描绘两种风格。学者千利江将这两类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前者是对暴力的直接展现,后者则通过寓言化的方式暗示了人生...
《活着》是著名作家余华的一部小说,它以一种朴实无华的笔触,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在贫穷和逆境中坚韧不屈的生活历程。这部作品深入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展现了人类面对生存困境时的顽强和忍耐。 福贵的人生轨迹是...
数据回归-父亲形象的颠覆与回归--余华小说创作论.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