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冇心人
  • 浏览: 56105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广州
最近访客 更多访客>>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本田的鲶鱼策略

 
阅读更多

故事:

有一次,本田对欧美企业进行考察,发现许多企业的人员基本上由三种类型组成:一是不可缺少的干才,约占二成;二是以公司为家的勤劳人才,约占六成;三是终日东游西荡,拖企业后腿的蠢材,占二成。而自己公司的人员中,缺乏进取心和敬业精神的人员也许还要多些。那么如何使前两种人增多,使其更具有敬业精神,而使第三种人减少呢?如果对第三种类型的人员实行完全淘汰,一方面会受到工会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又会使企业蒙受损失。其实,这些人也能完成工作,只是与公司的要求与发展相距远一些,如果全部淘汰,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后来,本田先生决定进行人事方面的改革。他首先从销售部入手,因为销售部经理的观念离公司的精神相距太远,而且他的守旧思想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下属。必须找一位精明能干,充满活力的人才,尽早打破销售部只会维持现状的沉闷气氛,否则公司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经过周密地计划和不断地努力,本田先生终于把松和公司销售部副经理、年仅35岁的武太郎挖了过来。

武太郎接任本田公司销售部经理后,凭着自己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和过人的学识,以及惊人的毅力和工作热情,受到了销售部全体员工的好评,员工们的工作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活力大为增强。公司的销售出现了转机,月销售额直线上升,公司在欧美市场的知名度也不断提高。本田先生对武太郎上任以来的工作非常满意,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工作表现,还因为销售部作为企业的龙头部门带动了其他部门经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活力。

 

启示:

在海上捕获的沙丁鱼极不容易活着返港,聪明的渔民便在槽内放一条以吃小鱼、贝类等为生的鲶鱼,而沙丁鱼要想躲过“被吃”的恶运,就必须在鱼槽内拼命不停地游动,最终大部分的沙丁鱼都能活着返港。

经济学家把这一由于鲶鱼的功劳而导致的现象用于企业管理和产业发展,称之为“鲶鱼效应”。面对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国内外经济的进一步融合,如果把外资作为“鲶鱼”,那么中国的企业必须学会象沙丁鱼一样学会生存的技巧、适应游戏的规则。

本田公司每年重点从外部”中途聘用”一些精干的、思维敏捷的、30岁左右的生力军,有时甚至聘请常务董事一级的”大鲶鱼”。这样一来,公司上下的”沙丁鱼”都有了触电式的感觉,业绩蒸蒸日上。

 

Bedbug视角:

沙丁鱼群中的鲶鱼与鱼篓中的土虱产生相同的效应,都是从外部引入竞争者,激发内部活力,打破因循守旧的氛围。同样必须掌握度和量,否则会产生负作用,变成一群螃蟹。

文章来源:http://www.isbedbug.com/posts/catfish-effect.html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