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class和interface是Java语言中对于抽象类定义进行支持的两种机制,正是由于这两种机制的存在,才赋予了Java强大的面向对象能力。abstract class和interface之间在对于抽象类定义的支持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甚至可以相互替换,因此很多开发者在进行抽象类定义时对于abstract class和interface的选择显得比较随意。其实,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对于它们的选择甚至反映出对于问题领域本质的理解、对于设计意图的理解是否正确、合理。本文将对它们之间的区别进行一番剖析,试图给开发者提供一个在二者之间进行选择的依据。
理解抽象类
abstract class和interface在Java语言中都是用来进行抽象类(本文中的抽象类并非从abstract class翻译而来,它表示的是一个抽象体,而abstract class为Java语言中用于定义抽象类的一种方法,请读者注意区分)定义的,那么什么是抽象类,使用抽象类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在面向对象的概念中,我们知道所有的对象都是通过类来描绘的,但是反过来却不是这样。并不是所有的类都是用来描绘对象的,如果一个类中没有包含足够的信息来描绘一个具体的对象,这样的类就是抽象类。抽象类往往用来表征我们在对问题领域进行分析、设计中得出的抽象概念,是对一系列看上去不同,但是本质上相同的具体概念的抽象。比如:如果我们进行一个图形编辑软件的开发,就会发现问题领域存在着圆、三角形这样一些具体概念,它们是不同的,但是它们又都属于形状这样一个概念,形状这个概念在问题领域是不存在的,它就是一个抽象概念。正是因为抽象的概念在问题领域没有对应的具体概念,所以用以表征抽象概念的抽象类是不能够实例化的。
在面向对象领域,抽象类主要用来进行类型隐藏。我们可以构造出一个固定的一组行为的抽象描述,但是这组行为却能够有任意个可能的具体实现方式。这个抽象描述就是抽象类,而这一组任意个可能的具体实现则表现为所有可能的派生类。模块可以操作一个抽象体。由于模块依赖于一个固定的抽象体,因此它可以是不允许修改的;同时,通过从这个抽象体派生,也可扩展此模块的行为功能。熟悉OCP的读者一定知道,为了能够实现面向对象设计的一个最核心的原则OCP(Open-Closed Principle),抽象类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从语法定义层面看abstract class和interface
在语法层面,Java语言对于abstract class和interface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方式,下面以定义一个名为Demo的抽象类为例来说明这种不同。
使用abstract class的方式定义Demo抽象类的方式如下:
abstract class Demo {
abstract void method1();
abstract void method2();
…
}
使用interface的方式定义Demo抽象类的方式如下:
interface Demo {
void method1();
void method2();
…
}
在abstract class方式中,Demo可以有自己的数据成员,也可以有非abstarct的成员方法,而在interface方式的实现中,Demo只能够有静态的不能被修改的数据成员(也就是必须是static final的,不过在interface中一般不定义数据成员),所有的成员方法都是abstract的。从某种意义上说,interface是一种特殊形式的abstract class。
从编程的角度来看,abstract class和interface都可以用来实现"design by contract"的思想。但是在具体的使用上面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首先,abstract class在Java语言中表示的是一种继承关系,一个类只能使用一次继承关系。但是,一个类却可以实现多个interface。也许,这是Java语言的设计者在考虑Java对于多重继承的支持方面的一种折中考虑吧。
其次,在abstract class的定义中,我们可以赋予方法的默认行为。但是在interface的定义中,方法却不能拥有默认行为,为了绕过这个限制,必须使用委托,但是这会 增加一些复杂性,有时会造成很大的麻烦。
在抽象类中不能定义默认行为还存在另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可能会造成维护上的麻烦。因为如果后来想修改类的界面(一般通过abstract class或者interface来表示)以适应新的情况(比如,添加新的方法或者给已用的方法中添加新的参数)时,就会非常的麻烦,可能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对于派生类很多的情况,尤为如此)。但是如果界面是通过abstract class来实现的,那么可能就只需要修改定义在abstract class中的默认行为就可以了。
同样,如果不能在抽象类中定义默认行为,就会导致同样的方法实现出现在该抽象类的每一个派生类中,违反了"one rule,one place"原则,造成代码重复,同样不利于以后的维护。因此,在abstract class和interface间进行选择时要非常的小心。
从设计理念层面看abstract class和interface
上面主要从语法定义和编程的角度论述了abstract class和interface的区别,这些层面的区别是比较低层次的、非本质的。本小节将从另一个层面:abstract class和interface所反映出的设计理念,来分析一下二者的区别。作者认为,从这个层面进行分析才能理解二者概念的本质所在。
前面已经提到过,abstarct class在Java语言中体现了一种继承关系,要想使得继承关系合理,父类和派生类之间必须存在"is a"关系,即父类和派生类在概念本质上应该是相同的(参考文献〔3〕中有关于"is a"关系的大篇幅深入的论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对于interface 来说则不然,并不要求interface的实现者和interface定义在概念本质上是一致的,仅仅是实现了interface定义的契约而已。为了使论述便于理解,下面将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进行说明。
考虑这样一个例子,假设在我们的问题领域中有一个关于Door的抽象概念,该Door具有执行两个动作open和close,此时我们可以通过abstract class或者interface来定义一个表示该抽象概念的类型,定义方式分别如下所示:
使用abstract class方式定义Door:
abstract class Door {
abstract void open();
abstract void close();
}
使用interface方式定义Door:
interface Door {
void open();
void close();
}
其他具体的Door类型可以extends使用abstract class方式定义的Door或者implements使用interface方式定义的Door。看起来好像使用abstract class和interface没有大的区别。
如果现在要求Door还要具有报警的功能。我们该如何设计针对该例子的类结构呢(在本例中,主要是为了展示abstract class和interface反映在设计理念上的区别,其他方面无关的问题都做了简化或者忽略)?下面将罗列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并从设计理念层面对这些不同的方案进行分析。
解决方案一:
简单的在Door的定义中增加一个alarm方法,如下:
abstract class Door {
abstract void open();
abstract void close();
abstract void alarm();
}
或者
interface Door {
void open();
void close();
void alarm();
}
那么具有报警功能的AlarmDoor的定义方式如下:
class AlarmDoor extends Door {
void open() { … }
void close() { … }
void alarm() { … }
}
或者
class AlarmDoor implements Door {
void open() { … }
void close() { … }
void alarm() { … }
}
这种方法违反了面向对象设计中的一个核心原则ISP(Interface Segregation Priciple),在Door的定义中把Door概念本身固有的行为方法和另外一个概念"报警器"的行为方法混在了一起。这样引起的一个问题是那些仅仅依赖于Door这个概念的模块会因为"报警器"这个概念的改变(比如:修改alarm方法的参数)而改变,反之依然。
解决方案二:
既然open、close和alarm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根据ISP原则应该把它们分别定义在代表这两个概念的抽象类中。定义方式有:这两个概念都使用abstract class方式定义;两个概念都使用interface方式定义;一个概念使用abstract class方式定义,另一个概念使用interface方式定义。
显然,由于Java语言不支持多重继承,所以两个概念都使用abstract class方式定义是不可行的。后面两种方式都是可行的,但是对于它们的选择却反映出对于问题领域中的概念本质的理解、对于设计意图的反映是否正确、合理。我们一一来分析、说明。
如果两个概念都使用interface方式来定义,那么就反映出两个问题:1、我们可能没有理解清楚问题领域,AlarmDoor在概念本质上到底是Door还是报警器?2、如果我们对于问题领域的理解没有问题,比如:我们通过对于问题领域的分析发现AlarmDoor在概念本质上和Door是一致的,那么我们在实现时就没有能够正确的揭示我们的设计意图,因为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上(均使用interface方式定义)反映不出上述含义。
如果我们对于问题领域的理解是:AlarmDoor在概念本质上是Door,同时它有具有报警的功能。我们该如何来设计、实现来明确的反映出我们的意思呢?前面已经说过,abstract class在Java语言中表示一种继承关系,而继承关系在本质上是"is a"关系。所以对于Door这个概念,我们应该使用abstarct class方式来定义。另外,AlarmDoor又具有报警功能,说明它又能够完成报警概念中定义的行为,所以报警概念可以通过interface方式定义。如下所示:
abstract class Door {
abstract void open();
abstract void close();
}
interface Alarm {
void alarm();
}
class AlarmDoor extends Door implements Alarm {
void open() { … }
void close() { … }
void alarm() { … }
}
这种实现方式基本上能够明确的反映出我们对于问题领域的理解,正确的揭示我们的设计意图。其实abstract class表示的是"is a"关系,interface表示的是"like a"关系,大家在选择时可以作为一个依据,当然这是建立在对问题领域的理解上的,比如:如果我们认为AlarmDoor在概念本质上是报警器,同时又具有Door的功能,那么上述的定义方式就要反过来了。
原文:http://www.blogjava.net/chunkyo/archive/2007/01/21/95093.html
分享到:
相关推荐
以下是常见的C++笔试面试题及其核心知识点解析,帮助您系统复习
计算机短期培训教案.pdf
计算机二级Access笔试题库.pdf
下是一份关于C++毕业答辩的心得总结,内容涵盖技术准备、答辩技巧和注意事项,供参考
内容概要:本文档详细介绍了英特尔为苹果公司构建的基于智能处理单元(IPU)的Cassandra集群的技术验证(PoC)。主要内容涵盖IPU存储用例、已建存储PoC、MEV到MMG400的过渡、苹果构建IPU-Cassandra集群的动机以及PoC开发进展。文档还探讨了硬件配置、软件环境设置、性能调优措施及其成果,特别是针对延迟和吞吐量的优化。此外,文档展示了六节点Cassandra集群的具体架构和测试结果,强调了成本和复杂性的降低。 适合人群:对分布式数据库系统、NoSQL数据库、IPU技术感兴趣的IT专业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了解如何利用IPU提升Cassandra集群性能的企业技术人员。主要目标是展示如何通过IPU减少服务器部署的成本和功耗,同时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其他说明:文档中涉及的内容属于机密级别,仅供特定授权人员查阅。文中提到的技术细节和测试结果对于评估IPU在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应用潜力至关重要。
计算机二级考试C语言题.pdf
计算机发展史.pdf
计算机仿真技术系统的分析方法.pdf
yolo编程相关资源,python编程与YOLO算法组成的坐姿检测系统,功能介绍: 一:实时检测学生错误坐姿人数 二:通过前端阿里云平台显示上传数据,实现数据可视化
办公室网安全监控uptime-kuma,docker镜像离线压缩包
计算机课程设计-网络编程项目源码.zip
将该dll包放入项目并引用,可以操作打印机
杰奇2.3内核淡绿唯美小说网站源码 PC+手机版 自动采集 全站伪静态,送10.1版本关关采集器
计算机辅助教学.pdf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天文相机和其他相关硬件设备搭建一套高画质、高帧率的流星监控系统,以及针对红色精灵闪电这一特殊自然现象的捕捉方法。文中不仅涵盖了硬件的选择标准如CMOS靶面尺寸、量子效率等重要参数,还提供了基于Python和OpenCV实现的基本监控代码示例,包括亮度突变检测、运动检测算法等关键技术点。此外,对于安装位置的选择、供电方式、成本控制等方面也有具体的指导建议。 适用人群:对天文摄影感兴趣的爱好者,尤其是希望捕捉流星和红色精灵闪电等瞬时天文现象的专业人士或业余玩家。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搭建个人天文观测站,用于科学研究或个人兴趣爱好的场景。目标是能够稳定可靠地捕捉到流星和红色精灵闪电等难以捉摸的天文现象,为研究提供高质量的数据资料。 其他说明:文中提到的一些技术和方法虽然较为复杂,但对于有一定编程基础和技术动手能力的人来说是非常实用的参考资料。同时,文中提供的省钱技巧也为预算有限的用户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时间序列分析-基于R(第2版)习题数据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LabVIEW通过网口读取阿特拉斯PM4000控制器的扭矩值。主要内容涵盖开放式通讯协议的理解、阿特拉斯调试软件和测试软件的应用、LabVIEW程序的具体实现步骤,包括初始化网络连接、发送读取扭矩值命令、接收并解析扭矩值数据,以及关闭网络连接。文中还提供了多个调试技巧和注意事项,如硬件接线配置、数据解析方法、常见错误及其解决办法,以及性能优化建议。 适合人群:从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尤其是那些需要集成阿特拉斯设备并与之进行数据交互的专业人士。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实时监控和采集阿特拉斯PM4000控制器扭矩值的工业应用场景,旨在提高数据采集效率和准确性,确保设备运行状态的良好监测。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的代码片段和调试经验有助于快速定位和解决问题,提升开发效率。此外,还强调了数据解析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如字节序问题和超时设置等。
计算机二级VB重点知识点解析.pdf
计算机二级c语言(操作题105套其余参考).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