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olinee
  • 浏览: 4996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安徽
最近访客 更多访客>>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通俗易懂的《路由和交换》

 
阅读更多

路由和交换

路由和交换是网络互联中两个重要的概念。传统的交换发生在网络的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路由则发生在第三层,网络层。在新的网络中,路由的智能和交换的性能被有机的结合起来,三层交换机和多层交换机在园区网络中大量使用。本文将介绍一些路由和交换的基本概念,分为网络层次结构、交换、路由和全交换园区网络(园区网通常是指大学的校园网及企业的内部网)四个部分。

 

网络层次结构

 

网络参考模型的定义给出了清晰的功能层次划分。最常被提及的是ISO的OSI/RM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簇。

 

国际标准化组织定义的OSI参考模型将计算机网络按功能划分为七个层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七层模型或七层结构。网络功能分层的直接好处是各层可以各司其职,由不同厂家开发的不同层次的软硬件设备可以配合使用。一个层次的设备更新或软件重写也不会影响到其它层次。TCP/IP协议体系中的各个层次和ISO的参考模型有大致的对应关系。

 

OSI中间一层,即传输层:执行传输功能,它负责提供从一台计算机到另外一台计算机之间的可靠数据传输。传输层(Transport Layer)是承上启下的一层,在它的下三层,都是与数据传输相关的功能;上三层提供与网络应用相关的功能。

 

物理层(Physical Layer)负责实际的数据信号传送,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负责网络内部的帧传输,而网络层(Network Layer)负责网络间的计算机寻址和数据传输。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是最高的层次,它负责提供用户操作的界面,因特网中常用的电子邮件服务(SMTP),文件传输服务(FTP)等都是这一层提供的。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负责数据的表示,比如发送数据之前的加密,接收数据时的解密,中英文的翻译等等都是这一层提供的功能。会话层(Session Layer)负责建立和终止网络的数据传输,计算机名字转换成地址的工作也在这层完成。

 

传统意义上的交换是第二层的概念。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是在网络内部传输帧。所谓"网络内部"是指这一层的传输不涉及网间的设备和网间寻址。通俗的理解,一个以太网内的传输,一条广域网专线上的传输都由数据链路层负责。所谓"帧"是指所传输的数据的结构,通常帧有帧头和帧尾,头中有源目二层地址,而帧尾中通常包含校验信息,头尾之间的内容即是用户的数据。

 

数据链路层涵盖的功能很多,所以又将它划分为两个子层, MAC(Media Access 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层LLC(Logical Link Control,逻辑链路控制)层。常见的局域网和城域网的二层标准是IEEE的802协议。而在广域网中,HDLC(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高级链路控制)、PPP(Point-to-Point Protocol,点对点协议)Frame Relay(帧中继)等协议都有广泛的使用。

 

路由是第三层的概念。网络层在Internet中是最重要的,它的功能是端到端的传输,这里端到端的含义是无论两台计算机相距多远,中间相隔多少个网络,这一层保障它们可以互相通信。例如我们常用的PING命令就是一个网络层的命令,PING通了,就是指网络层的功能正常了。通常,网络层不保障通讯的可靠性,也就是说,虽然正常情况下数据可以到达目的地,但即便出现异常,网络层也不作任何更正和恢复的工作。

 

网络层常用的协议有IP、IPX、APPLETALK等等,其中IP协议更是Internet的基石。在TCP/IP协议体系中,第三层的其他辅助协议还包括ARP(地址解析) 、RARP(反向地址解析)、 ICMP(网际报文控制)和IGMP(组管理协议)等等。由于网络互连设备都具有路径选择功能,所以我们经常将 RIP(路由选择信息协议)、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等路选协议也放在这一层讨论。

 

交换

 

谈到交换的问题,从广义上讲,任何数据的转发都可以称作交换。当然,现在我们指的是狭义上的交换,仅包括数据链路层的转发。做网络的人理解交换大多是从交换机开始的,电路交换机在通信网中已经使用了几十年了,做帧交换的设备,尤其是以太网交换机的大规模使用则是近几年的事情。

 

理解以太网交换机的作用还要从网桥的原理讲起。传统以太网是共享型的,如果网段上有四台计算机A、B 、C和D,那么A与B通信的同时,C和D只能是被动的收听。假如将缆段分开(即微化),A、B在一段上,C、D在另一段上,那么A和B通信的同时,C和D也可以通信,这样原有10M的带宽从理论上讲就变成20M了。同时,为了确保这两个网段可以互相通信,需要用桥将它们连接起来,桥是有两块网卡的计算机。

 

在整个网络刚刚启动时,桥对网络的拓朴一无所知。这时,假设A发送数据给B,因为网络是广播式的,所以桥也收到了,但桥不知到B在自己的左边还是右边,它就进行缺省的转发,即在另外一块网卡上发送这个信息。虽然做了一次无用的转发,但通过这个过程,桥学习到数据的发送者A在自己的左边。当网络上的每一台计算机都发送过数据之后,桥就是智能的了,它了解每一台计算机在哪一个网段上。当A再发送数据给B时,桥就不进行数据转发了,与此同时,C可以发送数据给D。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桥可以减少网络冲突发生的几率,这就是我们使用桥的主要目的,称作减小冲突域。但桥并不能阻止广播,广播信息的隔绝要靠三层的连接设备,路由器。

 

按照缆段微化的思想,缆段越多,可用带宽就越高。极限情况是每一台计算机处在一个独立的缆段上,如果网络上有十台计算机,就需要一个十端口的桥将它们连接起来。但实现这样一个桥不太现实,软件转发的速度也跟不上,于是有了交换机,交换机就是将上述多端口的桥硬件或固件化,以达到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性能。

 

交换机的一个重要的功能是避免交换循环,这就涉及到了STP(Spanning Tree Protocol,分支树协议)。分支树协议的功能是避免数据帧在交换机构成的网络中循环传送。如果网络中有冗余链路的话,STP协议首先选出根交换机(Route Bridge),然后确定每一台非根交换机到根交换机之间的路径。最后,将此路径上的所有链路置成转发(Forward)状态,其余的交换机之间的连接就是冗余链路,置为阻塞(Block)状态。

 

交换机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是VLAN(Virtual LAN,虚拟局域网)。VLAN的好处主要有三个:

 

   *端口的分隔:即便在同一个交换机上,处于不同VLAN的端口也是不能通信的,这样一个物理的交换机可以当作多个逻辑的交换机使用。

 

  *网络的安全:不同VLAN不能直接通信,杜绝了广播信息的不安全性。

 

  *灵活的管理:更改用户所属的网络不必换端口和连线,只该软件配置就可以了。

 

VLAN可以按端口或MAC地址来划分。

 

有时,我们需要在交换机所构成的网络上保持VLAN的配置的一致性。这就需要交换机之间按照VTP(VLAN Trunk Protocol,VLAN骨干协议)交流VLAN信息。VTP协议只在骨干端口(Trunk Port),即交换机之间的端口上运行。

 

路由

 

路由器是网络间的连接设备,它重要工作之一是路径选择。这个功能是路由器智能的核心,它是由管理员的配置和一系列的路由算法实现的

 

路由算法有动静之分,静态路由是一种特殊的路由,它是由管理员手工设定的。手工配置所有的路由虽然可以使网络正常运转,但是也会带来一些局限性。网络拓扑发生变化之后,静态路由不会自动改变,必须有网络管理员的介入。缺省路由是静态路由的一种,也是由管理员设置的。在没有找到目标网络的路由表项时,路由器将信息发送到缺省路由器(gateway of last resort)。而动态的算法,顾名思义,是由路由器自动计算出的路由,常说的RIP、OSPF等等都是动态算法的典型代表。

 

另外还可以将路由算法分为DV和LS两种DV(Distance Vector,距离向量)算法将当前路由器的路由信息传送给相邻路由器,相邻路由器将这些信息加入自身的路由表。LS(Link State,链路状态)算法将链路状态信息传给域内所有的路由器,接收路由器利用这些信息构建网络拓扑图,并利用图论中的最短路径优先算法决定路由。相比之下,距离向量算法比较简单,而链路状态算法较为复杂,占用的CPU和内存也要多一些。但是由于链路状态算法采用的是自身的计算结果,所以比较不容易产生路由循环。RIP是DV类算法的典型代表,而OSPF是LS的代表协议。

 

四种最常见路由协议是RIP、IGRP、OSPF和EIGRP。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s,路由信息协议)是使用最广泛的距离向量协议,它是由施乐(Xerox)在70年代开发的。当时,RIP是XNS(Xerox Network Service,施乐网络服务)协议簇的一部分。TCP/IP版本的RIP是施乐协议的改进版。RIP最大的特点是,无论实现原理还是配置方法,都非常简单。RIP基于跳数计算路由,并且定期向邻居路由器发送更新消息。      

IGRP是CISCO专有的协议,只在CISCO路由器中实现。它也属于距离向量类协议,所以在很多地方与RIP有共同点,比如广播更新等等。它和RIP最大的区别表现在度量方法、负载均衡等几方面。IGRP支持多路径上的加权负载均衡,这样网络的带宽可以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另外,与RIP仅使用跳数作为度量依据不同,IGRP使用了多种参数,构成复合的度量值,这其中可以包含的因素有:带宽、延迟、负载、可靠性和MTU(最大传输单元)等等。

 

OSPF协议是80年代后期开发的,90年代初成为工业标准,是一种典型的链路状态协议。OSPF的主要特性包括:支持VLSM(变长的子网掩吗)、收敛迅速、带宽占用率低等等。OSPF协议在邻居之间交换链路状态信息,以便路由器建立链路状态数据库(LSD),之后,路由器根据数据库中的信息利用SPF(Shortest Path First,最短路径优先)算法计算路由表,选择路径的主要依据是带宽。

 

EIGRP是IGRP的增强版,它也是CISCO专有的路由协议。EIGRP采用了扩散更新(DUAL)算法,在某种程度上,它和距离向量算法相似,但具有更短的收敛时间和更好的可*作性。作为对IGRP的扩展,EIGRP支持多种可路由的协议,如IP、IPX和AppleTalk等等。运行在IP环境时,EIGRP还可以与IGRP进行平滑的连接,因为它们的度量方法是一致的。

 

以上四种路由协议都是域内路由协议,他们通常使用在自治系统的内部。当进行自治系统间的连接时,往往采用诸如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s,边界路由协议)EGP(External Gateway Protocols,外部路由协议)这样的域间路由协议。目前在Internet上使用的域间路由协议是BGP第四版。

 

收敛是路由算法选择时所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收敛时间是指从网络的拓扑结构发生变化到网络上所有的相关路由器都得知这一变化,并且相应地做出改变所需要的时间。这一时间越短,网络变化对全网的扰动就越小。收敛时间过长会导致路由循环的出现。

 

在上述几种域内路由算法中,RIP和IGRP的收敛时间相对较长,都是分钟数量级的;OSPF要短一些,数十秒内可以收敛;EIGRP最短,网络拓扑发生变化之后,几秒钟即可达到收敛状态。

 

全交换园区网络

 

传统的园区网络是路由器加交换机的结构。交换机负责网络内部的传输,划分VLAN以保证二层的安全性和灵活性,路由器则完成网间的寻址和数据转发工作。

 

通常,路由器的性能比交换机要差一些,因为路由器是基于软件的查表转发,而交换机可以实现硬件的直通式转发。但在传统的园区网络中,路由器并不会成为网络的瓶颈。因为80%的数据量是在网络内部的通讯,只有20%的数据是做远程访问,也就是说,大多数经过交换机的信息并不经过路由器。这就是传统网络的80/20流量模型。

 

近年来由于Internet/Intranet计算模式的兴起,应用被集中管理,而不是象从前那样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网络中,园区网络的流量模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的网络访问是远程的,也就是要经过路由器的。这被称为新的20/80流量模型。因此,路由器逐渐成为网络的瓶颈。

 

为了从技术上解决这个问题,网络厂商开发了三层交换机,也叫做路由交换机。它是传统交换机的性能和路由器的智能的结合。路由选择仍由路由器完成,但路由选择的结果被交换机保留在自身的路由缓存中。这样,一个数据流中的第一个数据包经过路由器,后继的所有数据包直接由交换机查表转发。得益于硬件转发,三层交换机可以做到线速路由。

 

许多厂家生产的三层交换机本身即是交换机和路由器的结合体,如Cisco的5000,5500,6500系列的交换机可以选配路由模块,实现三层功能。

 

如此一来,园区网的内部就是交换机和三层交换机的天下了,全交换的园区网络适应新的流量模型,彻底克服了传统网络的路由器瓶颈,极大地提高了网络的效率。同时,路由器并没有失业,仍然被用在远程连接、拨号访问等场合。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HCNP路由交换实验

    本书介绍了华为HCNP 华为技术认证HCNP路由交换实验指南,内容通俗易懂,比较适合自学的人群。

    路由与交换技术

    , , 《路由与交换技术》通俗易懂,注重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由多年从事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一线教师编写,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和信息安全专业网络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计算机...

    路由技术第一阶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类比的方式讲述了路由选择和路由器配置的基础知识。, 全书共9章,分别介绍了路由和交换的基本概念、数制和数值之间的转换、因特网寻址和路由选择、IP路由选择、Cisco内部网关协议、OSPF、IS-...

    TCP/IP网络原理通俗易懂

    TCP/IP网络原理通俗易懂,该协议栈的描述主要围绕OSI模型和TCP/IP协议套件展开,这两个概念是理解现代互联网通信的关键。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OSI模型。OSI模型,即开放式系统互联通信参考模型(Open Systems ...

    route_and_switch.rar_route

    《通俗易懂路由与交换》可能包含以下内容:路由的基本原理,包括IP寻址、子网划分、默认路由和特定路由;交换机的工作机制,如存储转发和直通转发;路由协议的介绍及其工作方式;VLAN(虚拟局域网)在交换网络中的...

    SDH原理-通俗易懂版

    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是电信网络中的一种标准,它为数字通信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框架,使得不同速率的数字信号能够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进行传输和交换。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SDH的基本...

    简单易懂的MPLS原理介绍

    - **异步传递模式 (ATM)**:ATM采用固定长度的信元进行传输,适合实时多媒体应用,但其复杂的信元交换和地址处理增加了开销。 - **简要分析**:随着IP网络的发展,需要一种能融合各种网络特性的解决方案,MPLS...

    路由技术第一阶 Routing First-step Bill Parkhurst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类比的方式讲述了路由选择和路由器配置的基础知识。 全书共9章,分别介绍了路由和交换的基本概念、数制和数值之间的转换、因特网寻址和路由选择、IP路由选择、Cisco内部网关协议、OSPF、IS-IS...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一篇掌握计算机网络核心知识点,通俗易懂,重点难点已标注 应用场景:期末紧急复习,面试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一篇掌握计算机网络核心知识点,通俗易懂,重点难点已标注应用场景:计算机网络期末紧急复习,面试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复习,国考计算机岗位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点复习核心内容:1. 概论【分类...

    2020华为HCIA/HCNA/数通/路由交换/实验/视频/教程/持续更新赠题库

    本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大家顺利考取华为HCIA证书,同时技术视频均为理论+实战配套讲解,讲解细致,通俗易懂,资料完整,可以让大家学到实实在在企业用到的网络技术,本课程包含完整的学习资料,视频+PPT课件,能够帮助...

    网络基础介绍及交换网络

    本教程由美国著名网络公司ci*提供,旨在帮助初学者和专业人士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理解网络技术和交换网络的基本概念。 首先,我们来探讨网络的基础知识。网络是由多台计算机或其他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在一起形成的,...

    城域网培训(bighammer68软件篇)

    - TCP/IP协议栈提供了网络通信的基础,支持MPLS、路由管理、路由策略、IP服务、单播和多播路由协议、流量工程、VPNs、Telnet、FTP、Port Trunking、Radius以及QoS等功能。 6. **HammerOS软件平台**: HammerOS是...

    Flash版 网络基础原理演示 第二版 (共8个)

    通过Flash演示网络工作原理,内容有 1.数据在各层之间的传递 2.广域网中的路由选择 3.从不同层次看IP地址和MAC地址 4.分组交换网的存储转发...图文结合,互动性强,通俗易懂,学习网络基础知识、制作课件的必备资料

    红头发cisco产品系列笔记

    这套笔记以其通俗易懂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成为了CCNP(Cisco Certified Network Professional)和CCIE(Cisco Certified Internetwork Expert)路由与交换方向备考的理想参考。通过这些笔记,读者可以系统地了解...

    大话传送网.pdf,通信入门

    《大话传送网》是一本非常适合通信入门者的书籍,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复杂的通信网络原理。这本书籍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通信的基础知识,包括传输网的概念、构成、工作原理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应用。 传输网是...

    HCIA-Routing_&_Switching_V2.5.zip

    2019年华为HCIA路由与交换方向的教材以及实验,最好是自己能配套...看了一下华为的教材的插图以及描述都是相当的通俗易懂,所以想分享给广大的初学者。需要注意的是,V2.5版本新增了MPLS以及SR,删除了RIP和eSight。

    网络工程师CCNA资料

    这些笔记可能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复杂的网络概念,帮助非专业背景的学习者快速上手。 "新版CCNA 640-801考试IOS命令大全.txt" 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参考资料,其中列出了CCNA考试中可能会遇到的Cisco IOS命令。熟悉...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