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 20811 次
- 性别:
- 来自: 常德
文章分类
最新评论
参考博客:http://lavasoft.blog.51cto.com/62575/27069
多线程的用途介绍:
很诚实的告诉你
我转自网络
希望对你有用
这是javaeye上非常经典的关于线程的帖子,写的非常通俗易懂的,适合任何读计算机的同学.
线程同步
我们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各种计算机软件程序。每一个运行的程序可能包括多个独立运行的线程(Thread)。
线程(Thread)是一份独立运行的程序,有自己专用的运行栈。线程有可能和其他线程共享一些资源,比如,内存,文件,数据库等。
当多个线程同时读写同一份共享资源的时候,可能会引起冲突。这时候,我们需要引入线程“同步”机制,即各位线程之间要有个先来后到,不能一窝蜂挤上去抢作一团。
同步这个词是从英文synchronize(使同时发生)翻译过来的。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要用这个很容易引起误解的词。既然大家都这么用,咱们也就只好这么将就。
线程同步的真实意思和字面意思恰好相反。线程同步的真实意思,其实是“排队”:几个线程之间要排队,一个一个对共享资源进行操作,而不是同时进行操作。
因此,关于线程同步,需要牢牢记住的第一点是:线程同步就是线程排队。同步就是排队。线程同步的目的就是避免线程“同步”执行。这可真是个无聊的绕口令。
关于线程同步,需要牢牢记住的第二点是 “共享”这两个字。只有共享资源的读写访问才需要同步。如果不是共享资源,那么就根本没有同步的必要。
关于线程同步,需要牢牢记住的第三点是,只有“变量”才需要同步访问。如果共享的资源是固定不变的,那么就相当于“常量”,线程同时读取常量也不需要同步。至少一个线程修改共享资源,这样的情况下,线程之间就需要同步。
关于线程同步,需要牢牢记住的第四点是:多个线程访问共享资源的代码有可能是同一份代码,也有可能是不同的代码;无论是否执行同一份代码,只要这些线程的代码访问同一份可变的共享资源,这些线程之间就需要同步。
为了加深理解,下面举几个例子。
有两个采购员,他们的工作内容是相同的,都是遵循如下的步骤:
(1)到市场上去,寻找并购买有潜力的样品。
(2)回到公司,写报告。
这两个人的工作内容虽然一样,他们都需要购买样品,他们可能买到同样种类的样品,但是他们绝对不会购买到同一件样品,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共享资源。所以,他们可以各自进行自己的工作,互不干扰。
这两个采购员就相当于两个线程;两个采购员遵循相同的工作步骤,相当于这两个线程执行同一段代码。
下面给这两个采购员增加一个工作步骤。采购员需要根据公司的“布告栏”上面公布的信息,安排自己的工作计划。
这两个采购员有可能同时走到布告栏的前面,同时观看布告栏上的信息。这一点问题都没有。因为布告栏是只读的,这两个采购员谁都不会去修改布告栏上写的信息。
下面增加一个角色。一个办公室行政人员这个时候,也走到了布告栏前面,准备修改布告栏上的信息。
如果行政人员先到达布告栏,并且正在修改布告栏的内容。两个采购员这个时候,恰好也到了。这两个采购员就必须等待行政人员完成修改之后,才能观看修改后的信息。
如果行政人员到达的时候,两个采购员已经在观看布告栏了。那么行政人员需要等待两个采购员把当前信息记录下来之后,才能够写上新的信息。
上述这两种情况,行政人员和采购员对布告栏的访问就需要进行同步。因为其中一个线程(行政人员)修改了共享资源(布告栏)。而且我们可以看到,行政人员的工作流程和采购员的工作流程(执行代码)完全不同,但是由于他们访问了同一份可变共享资源(布告栏),所以他们之间需要同步。
同步锁
前面讲了为什么要线程同步,下面我们就来看如何才能线程同步。
线程同步的基本实现思路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我们可以给共享资源加一把锁,这把锁只有一把钥匙。哪个线程获取了这把钥匙,才有权利访问该共享资源。
生活中,我们也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例子。一些超市的外面提供了一些自动储物箱。每个储物箱都有一把锁,一把钥匙。人们可以使用那些带有钥匙的储物箱,把东西放到储物箱里面,把储物箱锁上,然后把钥匙拿走。这样,该储物箱就被锁住了,其他人不能再访问这个储物箱。(当然,真实的储物箱钥匙是可以被人拿走复制的,所以不要把贵重物品放在超市的储物箱里面。于是很多超市都采用了电子密码锁。)
线程同步锁这个模型看起来很直观。但是,还有一个严峻的问题没有解决,这个同步锁应该加在哪里?
当然是加在共享资源上了。反应快的读者一定会抢先回答。
没错,如果可能,我们当然尽量把同步锁加在共享资源上。一些比较完善的共享资源,比如,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等,自身都提供了比较完善的同步锁机制。我们不用另外给这些资源加锁,这些资源自己就有锁。
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在代码中访问的共享资源都是比较简单的共享对象。这些对象里面没有地方让我们加锁。
读者可能会提出建议:为什么不在每一个对象内部都增加一个新的区域,专门用来加锁呢?这种设计理论上当然也是可行的。问题在于,线程同步的情况并不是很普遍。如果因为这小概率事件,在所有对象内部都开辟一块锁空间,将会带来极大的空间浪费。得不偿失。
于是,现代的编程语言的设计思路都是把同步锁加在代码段上。确切的说,是把同步锁加在“访问共享资源的代码段”上。这一点一定要记住,同步锁是加在代码段上的。
同步锁加在代码段上,就很好地解决了上述的空间浪费问题。但是却增加了模型的复杂度,也增加了我们的理解难度。
现在我们就来仔细分析“同步锁加在代码段上”的线程同步模型。
首先,我们已经解决了同步锁加在哪里的问题。我们已经确定,同步锁不是加在共享资源上,而是加在访问共享资源的代码段上。
其次,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在代码段上加什么样的锁。这个问题是重点中的重点。这是我们尤其要注意的问题:访问同一份共享资源的不同代码段,应该加上同一个同步锁;如果加的是不同的同步锁,那么根本就起不到同步的作用,没有任何意义。
这就是说,同步锁本身也一定是多个线程之间的共享对象。
Java语言的synchronized关键字
为了加深理解,举几个代码段同步的例子。
不同语言的同步锁模型都是一样的。只是表达方式有些不同。这里我们以当前最流行的Java语言为例。Java语言里面用synchronized关键字给代码段加锁。整个语法形式表现为
synchronized(同步锁) {
// 访问共享资源,需要同步的代码段
}
这里尤其要注意的就是,同步锁本身一定要是共享的对象。
… f1() {
Object lock1 = new Object(); // 产生一个同步锁
synchronized(lock1){
// 代码段 A
// 访问共享资源 resource1
// 需要同步
}
}
上面这段代码没有任何意义。因为那个同步锁是在函数体内部产生的。每个线程调用这段代码的时候,都会产生一个新的同步锁。那么多个线程之间,使用的是不同的同步锁。根本达不到同步的目的。
同步代码一定要写成如下的形式,才有意义。
public static final Object lock1 = new Object();
… f1() {
synchronized(lock1){ // lock1 是公用同步锁
// 代码段 A
// 访问共享资源 resource1
// 需要同步
}
你不一定要把同步锁声明为static或者public,但是你一定要保证相关的同步代码之间,一定要使用同一个同步锁。
讲到这里,你一定会好奇,这个同步锁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随便声明一个Object对象,就可以作为同步锁?
在Java里面,同步锁的概念就是这样的。任何一个Object Reference都可以作为同步锁。我们可以把Object Reference理解为对象在内存分配系统中的内存地址。因此,要保证同步代码段之间使用的是同一个同步锁,我们就要保证这些同步代码段的synchronized关键字使用的是同一个Object Reference,同一个内存地址。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前面的代码中声明lock1的时候,使用了final关键字,这就是为了保证lock1的Object Reference在整个系统运行过程中都保持不变。
一些求知欲强的读者可能想要继续深入了解synchronzied(同步锁)的实际运行机制。Java虚拟机规范中(你可以在google用“JVM Spec”等关键字进行搜索),有对synchronized关键字的详细解释。synchronized会编译成 monitor enter, … monitor exit之类的指令对。Monitor就是实际上的同步锁。每一个Object Reference在概念上都对应一个monitor。
这些实现细节问题,并不是理解同步锁模型的关键。我们继续看几个例子,加深对同步锁模型的理解。
public static final Object lock1 = new Object();
… f1() {
synchronized(lock1){ // lock1 是公用同步锁
// 代码段 A
// 访问共享资源 resource1
// 需要同步
}
}
… f2() {
synchronized(lock1){ // lock1 是公用同步锁
// 代码段 B
// 访问共享资源 resource1
// 需要同步
}
}
上述的代码中,代码段A和代码段B就是同步的。因为它们使用的是同一个同步锁lock1。
如果有10个线程同时执行代码段A,同时还有20个线程同时执行代码段B,那么这30个线程之间都是要进行同步的。
这30个线程都要竞争一个同步锁lock1。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能够获得lock1的所有权,只有一个线程可以执行代码段A或者代码段B。其他竞争失败的线程只能暂停运行,进入到该同步锁的就绪(Ready)队列。
每一个同步锁下面都挂了几个线程队列,包括就绪(Ready)队列,待召(Waiting)队列等。比如,lock1对应的就绪队列就可以叫做lock1 - ready queue。每个队列里面都可能有多个暂停运行的线程。
注意,竞争同步锁失败的线程进入的是该同步锁的就绪(Ready)队列,而不是后面要讲述的待召队列(Waiting Queue,也可以翻译为等待队列)。就绪队列里面的线程总是时刻准备着竞争同步锁,时刻准备着运行。而待召队列里面的线程则只能一直等待,直到等到某个信号的通知之后,才能够转移到就绪队列中,准备运行。
成功获取同步锁的线程,执行完同步代码段之后,会释放同步锁。该同步锁的就绪队列中的其他线程就继续下一轮同步锁的竞争。成功者就可以继续运行,失败者还是要乖乖地待在就绪队列中。
因此,线程同步是非常耗费资源的一种操作。我们要尽量控制线程同步的代码段范围。同步的代码段范围越小越好。我们用一个名词“同步粒度”来表示同步代码段的范围。
同步粒度
在Java语言里面,我们可以直接把synchronized关键字直接加在函数的定义上。
比如。
… synchronized … f1() {
// f1 代码段
}
这段代码就等价于
… f1() {
synchronized(this){ // 同步锁就是对象本身
// f1 代码段
}
}
同样的原则适用于静态(static)函数
比如。
… static synchronized … f1() {
// f1 代码段
}
这段代码就等价于
…static … f1() {
synchronized(Class.forName(…)){ // 同步锁是类定义本身
// f1 代码段
}
}
但是,我们要尽量避免这种直接把synchronized加在函数定义上的偷懒做法。因为我们要控制同步粒度。同步的代码段越小越好。synchronized控制的范围越小越好。
我们不仅要在缩小同步代码段的长度上下功夫,我们同时还要注意细分同步锁。
比如,下面的代码
public static final Object lock1 = new Object();
… f1() {
synchronized(lock1){ // lock1 是公用同步锁
// 代码段 A
// 访问共享资源 resource1
// 需要同步
}
}
… f2() {
synchronized(lock1){ // lock1 是公用同步锁
// 代码段 B
// 访问共享资源 resource1
// 需要同步
}
}
… f3() {
synchronized(lock1){ // lock1 是公用同步锁
// 代码段 C
// 访问共享资源 resource2
// 需要同步
}
}
… f4() {
synchronized(lock1){ // lock1 是公用同步锁
// 代码段 D
// 访问共享资源 resource2
// 需要同步
}
}
上述的4段同步代码,使用同一个同步锁lock1。所有调用4段代码中任何一段代码的线程,都需要竞争同一个同步锁lock1。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发现这是没有必要的。
因为f1()的代码段A和f2()的代码段B访问的共享资源是resource1,f3()的代码段C和f4()的代码段D访问的共享资源是resource2,它们没有必要都竞争同一个同步锁lock1。我们可以增加一个同步锁lock2。f3()和f4()的代码可以修改为:
public static final Object lock2 = new Object();
… f3() {
synchronized(lock2){ // lock2 是公用同步锁
// 代码段 C
// 访问共享资源 resource2
// 需要同步
}
}
… f4() {
synchronized(lock2){ // lock2 是公用同步锁
// 代码段 D
// 访问共享资源 resource2
// 需要同步
}
}
这样,f1()和f2()就会竞争lock1,而f3()和f4()就会竞争lock2。这样,分开来分别竞争两个锁,就可以大大较少同步锁竞争的概率,从而减少系统的开销。
信号量
同步锁模型只是最简单的同步模型。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能够运行同步代码。
有的时候,我们希望处理更加复杂的同步模型,比如生产者/消费者模型、读写同步模型等。这种情况下,同步锁模型就不够用了。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模型。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信号量模型。
信号量模型的工作方式如下:线程在运行的过程中,可以主动停下来,等待某个信号量的通知;这时候,该线程就进入到该信号量的待召(Waiting)队列当中;等到通知之后,再继续运行。
很多语言里面,同步锁都由专门的对象表示,对象名通常叫Monitor。
同样,在很多语言中,信号量通常也有专门的对象名来表示,比如,Mutex,Semphore。
信号量模型要比同步锁模型复杂许多。一些系统中,信号量甚至可以跨进程进行同步。另外一些信号量甚至还有计数功能,能够控制同时运行的线程数。
我们没有必要考虑那么复杂的模型。所有那些复杂的模型,都是最基本的模型衍生出来的。只要掌握了最基本的信号量模型——“等待/通知”模型,复杂模型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还是以Java语言为例。Java语言里面的同步锁和信号量概念都非常模糊,没有专门的对象名词来表示同步锁和信号量,只有两个同步锁相关的关键字——volatile和synchronized。
这种模糊虽然导致概念不清,但同时也避免了Monitor、Mutex、Semphore等名词带来的种种误解。我们不必执着于名词之争,可以专注于理解实际的运行原理。
在Java语言里面,任何一个Object Reference都可以作为同步锁。同样的道理,任何一个Object Reference也可以作为信号量。
Object对象的wait()方法就是等待通知,Object对象的notify()方法就是发出通知。
具体调用方法为
(1)等待某个信号量的通知
public static final Object signal = new Object();
… f1() {
synchronized(singal) { // 首先我们要获取这个信号量。这个信号量同时也是一个同步锁
// 只有成功获取了signal这个信号量兼同步锁之后,我们才可能进入这段代码
signal.wait(); // 这里要放弃信号量。本线程要进入signal信号量的待召(Waiting)队列
// 可怜。辛辛苦苦争取到手的信号量,就这么被放弃了
// 等到通知之后,从待召(Waiting)队列转到就绪(Ready)队列里面
// 转到了就绪队列中,离CPU核心近了一步,就有机会继续执行下面的代码了。
// 仍然需要把signal同步锁竞争到手,才能够真正继续执行下面的代码。命苦啊。
…
}
}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代码中的signal.wait()的意思。signal.wait()很容易导致误解。signal.wait()的意思并不是说,signal开始wait,而是说,运行这段代码的当前线程开始wait这个signal对象,即进入signal对象的待召(Waiting)队列。
(2)发出某个信号量的通知
… f2() {
synchronized(singal) { // 首先,我们同样要获取这个信号量。同时也是一个同步锁。
// 只有成功获取了signal这个信号量兼同步锁之后,我们才可能进入这段代码
signal.notify(); // 这里,我们通知signal的待召队列中的某个线程。
// 如果某个线程等到了这个通知,那个线程就会转到就绪队列中
// 但是本线程仍然继续拥有signal这个同步锁,本线程仍然继续执行
// 嘿嘿,虽然本线程好心通知其他线程,
// 但是,本线程可没有那么高风亮节,放弃到手的同步锁
// 本线程继续执行下面的代码
…
}
}
需要注意的是,signal.notify()的意思。signal.notify()并不是通知signal这个对象本身。而是通知正在等待signal信号量的其他线程。
以上就是Object的wait()和notify()的基本用法。
实际上,wait()还可以定义等待时间,当线程在某信号量的待召队列中,等到足够长的时间,就会等无可等,无需再等,自己就从待召队列转移到就绪队列中了。
另外,还有一个notifyAll()方法,表示通知待召队列里面的所有线程。
这些细节问题,并不对大局产生影响。
绿色线程
绿色线程(Green Thread)是一个相对于操作系统线程(Native Thread)的概念。
操作系统线程(Native Thread)的意思就是,程序里面的线程会真正映射到操作系统的线程,线程的运行和调度都是由操作系统控制的
绿色线程(Green Thread)的意思是,程序里面的线程不会真正映射到操作系统的线程,而是由语言运行平台自身来调度。
当前版本的Python语言的线程就可以映射到操作系统线程。当前版本的Ruby语言的线程就属于绿色线程,无法映射到操作系统的线程,因此Ruby语言的线程的运行速度比较慢。
难道说,绿色线程要比操作系统线程要慢吗?当然不是这样。事实上,情况可能正好相反。Ruby是一个特殊的例子。线程调度器并不是很成熟。
目前,线程的流行实现模型就是绿色线程。比如,stackless Python,就引入了更加轻量的绿色线程概念。在线程并发编程方面,无论是运行速度还是并发负载上,都优于Python。
另一个更著名的例子就是ErLang(爱立信公司开发的一种开源语言)。
ErLang的绿色线程概念非常彻底。ErLang的线程不叫Thread,而是叫做Process。这很容易和进程混淆起来。这里要注意区分一下。
ErLang Process之间根本就不需要同步。因为ErLang语言的所有变量都是final的,不允许变量的值发生任何变化。因此根本就不需要同步。
final变量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对象之间不可能出现交叉引用,不可能构成一种环状的关联,对象之间的关联都是单向的,树状的。因此,内存垃圾回收的算法效率也非常高。这就让ErLang能够达到Soft Real Time(软实时)的效果。这对于一门支持内存垃圾回收的语言来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此介绍来自于百度: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0968145.html
面试题解惑:
JAVA面试题解惑系列(十)——话说多线程
------------------------------------------------------------------------------------
我想出一本名为《JAVA面试题解惑系列》的书籍,详情请见:
http://rmyd.group.javaeye.com/group/topic/6193
目前网络连载中:http://zangweiren.javaeye.com/
请大家多关注,多提宝贵意见!
我的邮箱:zangweiren@163.com
------------------------------------------------------------------------------------
作者:臧圩人(zangweiren)
网址:http://zangweiren.javaeye.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线程或者说多线程,是我们处理多任务的强大工具。线程和进程是不同的,每个进程都是一个独立运行的程序,拥有自己的变量,且不同进程间的变量不能共享;而线程是运行在进程内部的,每个正在运行的进程至少有一个线程,而且不同的线程之间可以在进程范围内共享数据。也就是说进程有自己独立的存储空间,而线程是和它所属的进程内的其他线程共享一个存储空间。线程的使用可以使我们能够并行地处理一些事情。线程通过并行的处理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比如你使用的邮件系统(outlook、Thunderbird、foxmail等),你当然不希望它们在收取新邮件的时候,导致你连已经收下来的邮件都无法阅读,而只能等待收取邮件操作执行完毕。这正是线程的意义所在。
实现线程的方式
实现线程的方式有两种:
1、继承java.lang.Thread,并重写它的run()方法,将线程的执行主体放入其中。
2、实现java.lang.Runnable接口,实现它的run()方法,并将线程的执行主体放入其中。
这是继承Thread类实现线程的示例:
Java代码
public class ThreadTest extends Thread {
public void run() {
// 在这里编写线程执行的主体
// do something
}
}
这是实现Runnable接口实现多线程的示例:
Java代码
public class RunnableTest implements Runnable {
public void run() {
// 在这里编写线程执行的主体
// do something
}
}
这两种实现方式的区别并不大。继承Thread类的方式实现起来较为简单,但是继承它的类就不能再继承别的类了,因此也就不能继承别的类的有用的方法了。而使用是想Runnable接口的方式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而且这种实现方式将线程主体和线程对象本身分离开来,逻辑上也较为清晰,所以推荐大家更多地采用这种方式。
如何启动线程
我们通过以上两种方式实现了一个线程之后,线程的实例并没有被创建,因此它们也并没有被运行。我们要启动一个线程,必须调用方法来启动它,这个方法就是Thread类的start()方法,而不是run()方法(既不是我们继承Thread类重写的run()方法,也不是实现Runnable接口的run()方法)。run()方法中包含的是线程的主体,也就是这个线程被启动后将要运行的代码,它跟线程的启动没有任何关系。上面两种实现线程的方式在启动时会有所不同。
继承Thread类的启动方式:
Java代码
public class ThreadStart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创建一个线程实例
ThreadTest tt = new ThreadTest();
// 启动线程
tt.start();
}
}
实现Runnable接口的启动方式:
Java代码
public class RunnableStart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创建一个线程实例
Thread t = new Thread(new RunnableTest());
// 启动线程
t.start();
}
}
实际上这两种启动线程的方式原理是一样的。首先都是调用本地方法启动一个线程,其次是在这个线程里执行目标对象的run()方法。那么这个目标对象是什么呢?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Thread类的run()方法的实现:
Java代码
public void run() {
if (target != null) {
target.run();
}
}
当我们采用实现Runnable接口的方式来实现线程的情况下,在调用new Thread(Runnable target)构造器时,将实现Runnable接口的类的实例设置成了线程要执行的主体所属的目标对象target,当线程启动时,这个实例的run()方法就被执行了。当我们采用继承Thread的方式实现线程时,线程的这个run()方法被重写了,所以当线程启动时,执行的是这个对象自身的run()方法。总结起来就一句话,线程类有一个Runnable类型的target属性,它是线程启动后要执行的run()方法所属的主体,如果我们采用的是继承Thread类的方式,那么这个target就是线程对象自身,如果我们采用的是实现Runnable接口的方式,那么这个target就是实现了Runnable接口的类的实例。
线程的状态
在Java 1.4及以下的版本中,每个线程都具有新建、可运行、阻塞、死亡四种状态,但是在Java 5.0及以上版本中,线程的状态被扩充为新建、可运行、阻塞、等待、定时等待、死亡六种。线程的状态完全包含了一个线程从新建到运行,最后到结束的整个生命周期。线程状态的具体信息如下:
1、NEW(新建状态、初始化状态):线程对象已经被创建,但是还没有被启动时的状态。这段时间就是在我们调用new命令之后,调用start()方法之前。
2、RUNNABLE(可运行状态、就绪状态):在我们调用了线程的start()方法之后线程所处的状态。处于RUNNABLE状态的线程在JAVA虚拟机(JVM)上是运行着的,但是它可能还正在等待操作系统分配给它相应的运行资源以得以运行。
3、BLOCKED(阻塞状态、被中断运行):线程正在等待其它的线程释放同步锁,以进入一个同步块或者同步方法继续运行;或者它已经进入了某个同步块或同步方法,在运行的过程中它调用了某个对象继承自java.lang.Object的wait()方法,正在等待重新返回这个同步块或同步方法。
4、WAITING(等待状态):当前线程调用了java.lang.Object.wait()、java.lang.Thread.join()或者java.util.concurrent.locks.LockSupport.park()三个中的任意一个方法,正在等待另外一个线程执行某个操作。比如一个线程调用了某个对象的wait()方法,正在等待其它线程调用这个对象的notify()或者notifyAll()(这两个方法同样是继承自Object类)方法来唤醒它;或者一个线程调用了另一个线程的join()(这个方法属于Thread类)方法,正在等待这个方法运行结束。
5、TIMED_WAITING(定时等待状态):当前线程调用了java.lang.Object.wait(long timeout)、java.lang.Thread.join(long millis)、java.util.concurrent.locks.LockSupport.packNanos(long nanos)、java.util.concurrent.locks.LockSupport.packUntil(long deadline)四个方法中的任意一个,进入等待状态,但是与WAITING状态不同的是,它有一个最大等待时间,即使等待的条件仍然没有满足,只要到了这个时间它就会自动醒来。
6、TERMINATED(死亡状态、终止状态):线程完成执行后的状态。线程执行完run()方法中的全部代码,从该方法中退出,进入TERMINATED状态。还有一种情况是run()在运行过程中抛出了一个异常,而这个异常没有被程序捕获,导致这个线程异常终止进入TERMINATED状态。
在Java5.0及以上版本中,线程的全部六种状态都以枚举类型的形式定义在java.lang.Thread类中了,代码如下:
Java代码
public enum State {
NEW,
RUNNABLE,
BLOCKED,
WAITING,
TIMED_WAITING,
TERMINATED;
}
sleep()和wait()的区别
sleep()方法和wait()方法都成产生让当前运行的线程停止运行的效果,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下面我们来详细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
sleep()方法是本地方法,属于Thread类,它有两种定义:
Java代码
public static native void sleep(long milli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public static void sleep(long millis, int nano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other code
}
其中的参数millis代表毫秒数(千分之一秒),nanos代表纳秒数(十亿分之一秒)。这两个方法都可以让调用它的线程沉睡(停止运行)指定的时间,到了这个时间,线程就会自动醒来,变为可运行状态(RUNNABLE),但这并不表示它马上就会被运行,因为线程调度机制恢复线程的运行也需要时间。调用sleep()方法并不会让线程释放它所持有的同步锁;而且在这期间它也不会阻碍其它线程的运行。上面的连个方法都声明抛出一个InterruptedException类型的异常,这是因为线程在sleep()期间,有可能被持有它的引用的其它线程调用它的interrupt()方法而中断。中断一个线程会导致一个InterruptedException异常的产生,如果你的程序不捕获这个异常,线程就会异常终止,进入TERMINATED状态,如果你的程序捕获了这个异常,那么程序就会继续执行catch语句块(可能还有finally语句块)以及以后的代码。
为了更好地理解interrupt()效果,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个例子:
Java代码
public class Interrupt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hread t = new Thread() {
public void run() {
try {
System.out.println("我被执行了-在sleep()方法前");
// 停止运行10分钟
Thread.sleep(1000 * 60 * 60 * 10);
System.out.println("我被执行了-在sleep()方法后");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我被执行了-在catch语句块中");
}
System.out.println("我被执行了-在try{}语句块后");
}
};
// 启动线程
t.start();
// 在sleep()结束前中断它
t.interrupt();
}
}
运行结果:
1、我被执行了-在sleep()方法前
2、我被执行了-在catch语句块中
3、我被执行了-在try{}语句块后
wait()方法也是本地方法,属于Object类,有三个定义:
Java代码
public final void wait()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do something
}
public final native void wait(long timeout)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public final void wait(long timeout, int nano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do something
}
wari()和wait(long timeout,int nanos)方法都是基于wait(long timeout)方法实现的。同样地,timeout代表毫秒数,nanos代表纳秒数。当调用了某个对象的wait()方法时,当前运行的线程就会转入等待状态(WAITING),等待别的线程再次调用这个对象的notify()或者notifyAll()方法(这两个方法也是本地方法)唤醒它,或者到了指定的最大等待时间,线程自动醒来。如果线程拥有某个或某些对象的同步锁,那么在调用了wait()后,这个线程就会释放它持有的所有同步资源,而不限于这个被调用了wait()方法的对象。wait()方法同样会被Thread类的interrupt()方法中断,并产生一个InterruptedException异常,效果同sleep()方法被中断一样。
实现同步的方式
同步是多线程中的重要概念。同步的使用可以保证在多线程运行的环境中,程序不会产生设计之外的错误结果。同步的实现方式有两种,同步方法和同步块,这两种方式都要用到synchronized关键字。
给一个方法增加synchronized修饰符之后就可以使它成为同步方法,这个方法可以是静态方法和非静态方法,但是不能是抽象类的抽象方法,也不能是接口中的接口方法。下面代码是一个同步方法的示例:
Java代码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aMethod() {
// do something
}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void anotherMethod() {
// do something
}
线程在执行同步方法时是具有排它性的。当任意一个线程进入到一个对象的任意一个同步方法时,这个对象的所有同步方法都被锁定了,在此期间,其他任何线程都不能访问这个对象的任意一个同步方法,直到这个线程执行完它所调用的同步方法并从中退出,从而导致它释放了该对象的同步锁之后。在一个对象被某个线程锁定之后,其他线程是可以访问这个对象的所有非同步方法的。
同步块的形式虽然与同步方法不同,但是原理和效果是一致的。同步块是通过锁定一个指定的对象,来对同步块中包含的代码进行同步;而同步方法是对这个方法块里的代码进行同步,而这种情况下锁定的对象就是同步方法所属的主体对象自身。如果这个方法是静态同步方法呢?那么线程锁定的就不是这个类的对象了,也不是这个类自身,而是这个类对应的java.lang.Class类型的对象。同步方法和同步块之间的相互制约只限于同一个对象之间,所以静态同步方法只受它所属类的其它静态同步方法的制约,而跟这个类的实例(对象)没有关系。
下面这段代码演示了同步块的实现方式:
Java代码
public void test() {
// 同步锁
String lock = "LOCK";
// 同步块
synchronized (lock) {
// do something
}
int i = 0;
// ...
}
对于作为同步锁的对象并没有什么特别要求,任意一个对象都可以。如果一个对象既有同步方法,又有同步块,那么当其中任意一个同步方法或者同步块被某个线程执行时,这个对象就被锁定了,其他线程无法在此时访问这个对象的同步方法,也不能执行同步块。
synchronized和Lock
Lock是一个接口,它位于Java 5.0新增的java.utils.concurrent包的子包locks中。concurrent包及其子包中的类都是用来处理多线程编程的。实现Lock接口的类具有与synchronized关键字同样的功能,但是它更加强大一些。java.utils.concurrent.locks.ReentrantLock是较常用的实现了Lock接口的类。下面是ReentrantLock类的一个应用实例:
Java代码
private Lock lock = new ReentrantLock();
public void testLock() {
// 锁定对象
lock.lock();
try {
// do something
} finally {
// 释放对对象的锁定
lock.unlock();
}
}
lock()方法用于锁定对象,unlock()方法用于释放对对象的锁定,他们都是在Lock接口中定义的方法。位于这两个方法之间的代码在被执行时,效果等同于被放在synchronized同步块中。一般用法是将需要在lock()和unlock()方法之间执行的代码放在try{}块中,并且在finally{}块中调用unlock()方法,这样就可以保证即使在执行代码抛出异常的情况下,对象的锁也总是会被释放,否则的话就会为死锁的产生增加可能。
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实现的同步,会把一个对象的所有同步方法和同步块看做一个整体,只要有一个被某个线程调用了,其他的就无法被别的线程执行,即使这些方法或同步块与被调用的代码之间没有任何逻辑关系,这显然降低了程序的运行效率。而使用Lock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一个对象中按照逻辑关系把需要同步的方法或代码进行分组,为每个组创建一个Lock类型的对象,对实现同步。那么,当一个同步块被执行时,这个线程只会锁定与当前运行代码相关的其他代码最小集合,而并不影响其他线程对其余同步代码的调用执行。
关于死锁
死锁就是一个进程中的每个线程都在等待这个进程中的其他线程释放所占用的资源,从而导致所有线程都无法继续执行的情况。死锁是多线程编程中一个隐藏的陷阱,它经常发生在多个线程共用资源的时候。在实际开发中,死锁一般隐藏的较深,不容易被发现,一旦死锁现象发生,就必然会导致程序的瘫痪。因此必须避免它的发生。
程序中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才会引发死锁:
1、互斥(Mutual exclusion):线程所使用的资源中至少有一个是不能共享的,它在同一时刻只能由一个线程使用。
2、持有与等待(Hold and wait):至少有一个线程已经持有了资源,并且正在等待获取其他的线程所持有的资源。
3、非抢占式(No pre-emption):如果一个线程已经持有了某个资源,那么在这个线程释放这个资源之前,别的线程不能把它抢夺过去使用。
4、循环等待(Circular wait):假设有N个线程在运行,第一个线程持有了一个资源,并且正在等待获取第二个线程持有的资源,而第二个线程正在等待获取第三个线程持有的资源,依此类推……第N个线程正在等待获取第一个线程持有的资源,由此形成一个循环等待。
线程池
线程池就像数据库连接池一样,是一个对象池。所有的对象池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为了提高对象的使用率,从而达到提高程序效率的目的。比如对于Servlet,它被设计为多线程的(如果它是单线程的,你就可以想象,当1000个人同时请求一个网页时,在第一个人获得请求结果之前,其它999个人都在郁闷地等待),如果为每个用户的每一次请求都创建一个新的线程对象来运行的话,系统就会在创建线程和销毁线程上耗费很大的开销,大大降低系统的效率。因此,Servlet多线程机制背后有一个线程池在支持,线程池在初始化初期就创建了一定数量的线程对象,通过提高对这些对象的利用率,避免高频率地创建对象,从而达到提高程序的效率的目的。
下面实现一个最简单的线程池,从中理解它的实现原理。为此我们定义了四个类,它们的用途及具体实现如下:
1、Task(任务):这是个代表任务的抽象类,其中定义了一个deal()方法,继承Task抽象类的子类需要实现这个方法,并把这个任务需要完成的具体工作在deal()方法编码实现。线程池中的线程之所以被创建,就是为了执行各种各样数量繁多的任务的,为了方便线程对任务的处理,我们需要用Task抽象类来保证任务的具体工作统一放在deal()方法里来完成,这样也使代码更加规范。
Task的定义如下:
Java代码
public abstract class Task {
public enum State {
/* 新建 */NEW, /* 执行中 */RUNNING, /* 已完成 */FINISHED
}
// 任务状态
private State state = State.NEW;
public void setState(State state) {
this.state = state;
}
public State getState() {
return state;
}
public abstract void deal();
}
2、TaskQueue(任务队列):在同一时刻,可能有很多任务需要执行,而程序在同一时刻只能执行一定数量的任务,当需要执行的任务数超过了程序所能承受的任务数时怎么办呢?这就有了先执行哪些任务,后执行哪些任务的规则。TaskQueue类就定义了这些规则中的一种,它采用的是FIFO(先进先出,英文名是First In First Out)的方式,也就是按照任务到达的先后顺序执行。
TaskQueue类的定义如下:
Java代码
import java.util.Iterator;
import java.util.LinkedList;
import java.util.List;
public class TaskQueue {
private List<Task> queue = new LinkedList<Task>();
// 添加一项任务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addTask(Task task) {
if (task != null) {
queue.add(task);
}
}
// 完成任务后将它从任务队列中删除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finishTask(Task task) {
if (task != null) {
task.setState(Task.State.FINISHED);
queue.remove(task);
}
}
// 取得一项待执行任务
public synchronized Task getTask() {
Iterator<Task> it = queue.iterator();
Task task;
while (it.hasNext()) {
task = it.next();
// 寻找一个新建的任务
if (Task.State.NEW.equals(task.getState())) {
// 把任务状态置为运行中
task.setState(Task.State.RUNNING);
return task;
}
}
return null;
}
}
addTask(Task task)方法用于当一个新的任务到达时,将它添加到任务队列中。这里使用了LinkedList类来保存任务到达的先后顺序。finishTask(Task task)方法用于任务被执行完毕时,将它从任务队列中清除出去。getTask()方法用于取得当前要执行的任务。
3、TaskThread(执行任务的线程):它继承自Thread类,专门用于执行任务队列中的待执行任务。 Java代码
public class TaskThread extends Thread {
// 该线程所属的线程池
private ThreadPoolService service;
public TaskThread(ThreadPoolService tps) {
service = tps;
}
public void run() {
// 在线程池运行的状态下执行任务队列中的任务
while (service.isRunning()) {
TaskQueue queue = service.getTaskQueue();
Task task = queue.getTask();
if (task != null) {
task.deal();
}
queue.finishTask(task);
}
}
}
4、ThreadPoolService(线程池服务类):这是线程池最核心的一个类。它在被创建了时候就创建了几个线程对象,但是这些线程并没有启动运行,但调用了start()方法启动线程池服务时,它们才真正运行。stop()方法可以停止线程池服务,同时停止池中所有线程的运行。而runTask(Task task)方法是将一个新的待执行任务交与线程池来运行。
ThreadPoolService类的定义如下:
Java代码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List;
public class ThreadPoolService {
// 线程数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THREAD_COUNT = 5;
// 线程池状态
private Status status = Status.NEW;
private TaskQueue queue = new TaskQueue();
public enum Status {
/* 新建 */NEW, /* 提供服务中 */RUNNING, /* 停止服务 */TERMINATED,
}
private List<Thread> threads = new ArrayList<Thread>();
public ThreadPoolService() {
for (int i = 0; i < THREAD_COUNT; i++) {
Thread t = new TaskThread(this);
threads.add(t);
}
}
// 启动服务
public void start() {
this.status = Status.RUNNING;
for (int i = 0; i < THREAD_COUNT; i++) {
threads.get(i).start();
}
}
// 停止服务
public void stop() {
this.status = Status.TERMINATED;
}
// 是否正在运行
public boolean isRunning() {
return status == Status.RUNNING;
}
// 执行任务
public void runTask(Task task) {
queue.addTask(task);
}
protected TaskQueue getTaskQueue() {
return queue;
}
}
完成了上面四个类,我们就实现了一个简单的线程池。现在我们就可以使用它了,下面的代码做了一个简单的示例:
Java代码
public class SimpleTaskTest extends Task {
@Override
public void deal() {
// do something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ThreadPoolService service = new ThreadPoolService();
service.start();
// 执行十次任务
for (int i = 0; i < 10; i++) {
service.runTask(new SimpleTaskTest());
}
// 睡眠1秒钟,等待所有任务执行完毕
Thread.sleep(1000);
service.stop();
}
}
当然,我们实现的是最简单的,这里只是为了演示线程池的实现原理。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情况的不同,可以做很多优化。比如:
1、调整任务队列的规则,给任务设置优先级,级别高的任务优先执行。
2、动态维护线程池,当待执行任务数量较多时,增加线程的数量,加快任务的执行速度;当任务较少时,回收一部分长期闲置的线程,减少对系统资源的消耗。
事实上Java5.0及以上版本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线程池功能,无需再重新实现。这些类位于java.util.concurrent包中。
Executors类提供了一组创建线程池对象的方法,常用的有一下几个:
Java代码
public static ExecutorService newCachedThreadPool() {
// other code
}
public static ExecutorService newFixedThreadPool(int nThreads) {
// other code
}
public static ExecutorService newSingleThreadExecutor() {
// other code
}
newCachedThreadPool()方法创建一个动态的线程池,其中线程的数量会根据实际需要来创建和回收,适合于执行大量短期任务的情况;newFixedThreadPool(int nThreads)方法创建一个包含固定数量线程对象的线程池,nThreads代表要创建的线程数,如果某个线程在运行的过程中因为异常而终止了,那么一个新的线程会被创建和启动来代替它;而newSingleThreadExecutor()方法则只在线程池中创建一个线程,来执行所有的任务。
这三个方法都返回了一个ExecutorService类型的对象。实际上,ExecutorService是一个接口,它的submit()方法负责接收任务并交与线程池中的线程去运行。submit()方法能够接受Callable和Runnable两种类型的对象。它们的用法和区别如下:
1、Runnable接口:继承Runnable接口的类要实现它的run()方法,并将执行任务的代码放入其中,run()方法没有返回值。适合于只做某种操作,不关心运行结果的情况。
2、Callable接口:继承Callable接口的类要实现它的call()方法,并将执行任务的代码放入其中,call()将任务的执行结果作为返回值。适合于执行某种操作后,需要知道执行结果的情况。
无论是接收Runnable型参数,还是接收Callable型参数的submit()方法,都会返回一个Future(也是一个接口)类型的对象。该对象中包含了任务的执行情况以及结果。调用Future的boolean isDone()方法可以获知任务是否执行完毕;调用Object get()方法可以获得任务执行后的返回结果,如果此时任务还没有执行完,get()方法会保持等待,直到相应的任务执行完毕后,才会将结果返回。
我们用下面的一个例子来演示Java5.0中线程池的使用:
Java代码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
public class Executor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ExecutionException {
ExecutorService es = Executors.newSingleThreadExecutor();
Future fr = es.submit(new RunnableTest());// 提交任务
Future fc = es.submit(new CallableTest());// 提交任务
// 取得返回值并输出
System.out.println((String) fc.get());
// 检查任务是否执行完毕
if (fr.isDone()) {
System.out.println("执行完毕-RunnableTest.run()");
} else {
System.out.println("未执行完-RunnableTest.run()");
}
// 检查任务是否执行完毕
if (fc.isDone()) {
System.out.println("执行完毕-CallableTest.run()");
} else {
System.out.println("未执行完-CallableTest.run()");
}
// 停止线程池服务
es.shutdown();
}
}
class RunnableTest implements Runnable {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已经执行-RunnableTest.run()");
}
}
class CallableTest implements Callable {
public Object call() {
System.out.println("已经执行-CallableTest.call()");
return "返回值-CallableTest.call()";
}
}
运行结果:
1、已经执行-RunnableTest.run()
2、已经执行-CallableTest.call()
3、返回值-CallableTest.call()
4、执行完毕-RunnableTest.run()
5、执行完毕-CallableTest.run()
使用完线程池之后,需要调用它的shutdown()方法停止服务,否则其中的所有线程都会保持运行,程序不会退出。
此来自于:http://www.itpub.net/thread-1035580-1-1.html
多线程的用途介绍:
很诚实的告诉你
我转自网络
希望对你有用
这是javaeye上非常经典的关于线程的帖子,写的非常通俗易懂的,适合任何读计算机的同学.
线程同步
我们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各种计算机软件程序。每一个运行的程序可能包括多个独立运行的线程(Thread)。
线程(Thread)是一份独立运行的程序,有自己专用的运行栈。线程有可能和其他线程共享一些资源,比如,内存,文件,数据库等。
当多个线程同时读写同一份共享资源的时候,可能会引起冲突。这时候,我们需要引入线程“同步”机制,即各位线程之间要有个先来后到,不能一窝蜂挤上去抢作一团。
同步这个词是从英文synchronize(使同时发生)翻译过来的。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要用这个很容易引起误解的词。既然大家都这么用,咱们也就只好这么将就。
线程同步的真实意思和字面意思恰好相反。线程同步的真实意思,其实是“排队”:几个线程之间要排队,一个一个对共享资源进行操作,而不是同时进行操作。
因此,关于线程同步,需要牢牢记住的第一点是:线程同步就是线程排队。同步就是排队。线程同步的目的就是避免线程“同步”执行。这可真是个无聊的绕口令。
关于线程同步,需要牢牢记住的第二点是 “共享”这两个字。只有共享资源的读写访问才需要同步。如果不是共享资源,那么就根本没有同步的必要。
关于线程同步,需要牢牢记住的第三点是,只有“变量”才需要同步访问。如果共享的资源是固定不变的,那么就相当于“常量”,线程同时读取常量也不需要同步。至少一个线程修改共享资源,这样的情况下,线程之间就需要同步。
关于线程同步,需要牢牢记住的第四点是:多个线程访问共享资源的代码有可能是同一份代码,也有可能是不同的代码;无论是否执行同一份代码,只要这些线程的代码访问同一份可变的共享资源,这些线程之间就需要同步。
为了加深理解,下面举几个例子。
有两个采购员,他们的工作内容是相同的,都是遵循如下的步骤:
(1)到市场上去,寻找并购买有潜力的样品。
(2)回到公司,写报告。
这两个人的工作内容虽然一样,他们都需要购买样品,他们可能买到同样种类的样品,但是他们绝对不会购买到同一件样品,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共享资源。所以,他们可以各自进行自己的工作,互不干扰。
这两个采购员就相当于两个线程;两个采购员遵循相同的工作步骤,相当于这两个线程执行同一段代码。
下面给这两个采购员增加一个工作步骤。采购员需要根据公司的“布告栏”上面公布的信息,安排自己的工作计划。
这两个采购员有可能同时走到布告栏的前面,同时观看布告栏上的信息。这一点问题都没有。因为布告栏是只读的,这两个采购员谁都不会去修改布告栏上写的信息。
下面增加一个角色。一个办公室行政人员这个时候,也走到了布告栏前面,准备修改布告栏上的信息。
如果行政人员先到达布告栏,并且正在修改布告栏的内容。两个采购员这个时候,恰好也到了。这两个采购员就必须等待行政人员完成修改之后,才能观看修改后的信息。
如果行政人员到达的时候,两个采购员已经在观看布告栏了。那么行政人员需要等待两个采购员把当前信息记录下来之后,才能够写上新的信息。
上述这两种情况,行政人员和采购员对布告栏的访问就需要进行同步。因为其中一个线程(行政人员)修改了共享资源(布告栏)。而且我们可以看到,行政人员的工作流程和采购员的工作流程(执行代码)完全不同,但是由于他们访问了同一份可变共享资源(布告栏),所以他们之间需要同步。
同步锁
前面讲了为什么要线程同步,下面我们就来看如何才能线程同步。
线程同步的基本实现思路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我们可以给共享资源加一把锁,这把锁只有一把钥匙。哪个线程获取了这把钥匙,才有权利访问该共享资源。
生活中,我们也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例子。一些超市的外面提供了一些自动储物箱。每个储物箱都有一把锁,一把钥匙。人们可以使用那些带有钥匙的储物箱,把东西放到储物箱里面,把储物箱锁上,然后把钥匙拿走。这样,该储物箱就被锁住了,其他人不能再访问这个储物箱。(当然,真实的储物箱钥匙是可以被人拿走复制的,所以不要把贵重物品放在超市的储物箱里面。于是很多超市都采用了电子密码锁。)
线程同步锁这个模型看起来很直观。但是,还有一个严峻的问题没有解决,这个同步锁应该加在哪里?
当然是加在共享资源上了。反应快的读者一定会抢先回答。
没错,如果可能,我们当然尽量把同步锁加在共享资源上。一些比较完善的共享资源,比如,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等,自身都提供了比较完善的同步锁机制。我们不用另外给这些资源加锁,这些资源自己就有锁。
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在代码中访问的共享资源都是比较简单的共享对象。这些对象里面没有地方让我们加锁。
读者可能会提出建议:为什么不在每一个对象内部都增加一个新的区域,专门用来加锁呢?这种设计理论上当然也是可行的。问题在于,线程同步的情况并不是很普遍。如果因为这小概率事件,在所有对象内部都开辟一块锁空间,将会带来极大的空间浪费。得不偿失。
于是,现代的编程语言的设计思路都是把同步锁加在代码段上。确切的说,是把同步锁加在“访问共享资源的代码段”上。这一点一定要记住,同步锁是加在代码段上的。
同步锁加在代码段上,就很好地解决了上述的空间浪费问题。但是却增加了模型的复杂度,也增加了我们的理解难度。
现在我们就来仔细分析“同步锁加在代码段上”的线程同步模型。
首先,我们已经解决了同步锁加在哪里的问题。我们已经确定,同步锁不是加在共享资源上,而是加在访问共享资源的代码段上。
其次,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在代码段上加什么样的锁。这个问题是重点中的重点。这是我们尤其要注意的问题:访问同一份共享资源的不同代码段,应该加上同一个同步锁;如果加的是不同的同步锁,那么根本就起不到同步的作用,没有任何意义。
这就是说,同步锁本身也一定是多个线程之间的共享对象。
Java语言的synchronized关键字
为了加深理解,举几个代码段同步的例子。
不同语言的同步锁模型都是一样的。只是表达方式有些不同。这里我们以当前最流行的Java语言为例。Java语言里面用synchronized关键字给代码段加锁。整个语法形式表现为
synchronized(同步锁) {
// 访问共享资源,需要同步的代码段
}
这里尤其要注意的就是,同步锁本身一定要是共享的对象。
… f1() {
Object lock1 = new Object(); // 产生一个同步锁
synchronized(lock1){
// 代码段 A
// 访问共享资源 resource1
// 需要同步
}
}
上面这段代码没有任何意义。因为那个同步锁是在函数体内部产生的。每个线程调用这段代码的时候,都会产生一个新的同步锁。那么多个线程之间,使用的是不同的同步锁。根本达不到同步的目的。
同步代码一定要写成如下的形式,才有意义。
public static final Object lock1 = new Object();
… f1() {
synchronized(lock1){ // lock1 是公用同步锁
// 代码段 A
// 访问共享资源 resource1
// 需要同步
}
你不一定要把同步锁声明为static或者public,但是你一定要保证相关的同步代码之间,一定要使用同一个同步锁。
讲到这里,你一定会好奇,这个同步锁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随便声明一个Object对象,就可以作为同步锁?
在Java里面,同步锁的概念就是这样的。任何一个Object Reference都可以作为同步锁。我们可以把Object Reference理解为对象在内存分配系统中的内存地址。因此,要保证同步代码段之间使用的是同一个同步锁,我们就要保证这些同步代码段的synchronized关键字使用的是同一个Object Reference,同一个内存地址。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前面的代码中声明lock1的时候,使用了final关键字,这就是为了保证lock1的Object Reference在整个系统运行过程中都保持不变。
一些求知欲强的读者可能想要继续深入了解synchronzied(同步锁)的实际运行机制。Java虚拟机规范中(你可以在google用“JVM Spec”等关键字进行搜索),有对synchronized关键字的详细解释。synchronized会编译成 monitor enter, … monitor exit之类的指令对。Monitor就是实际上的同步锁。每一个Object Reference在概念上都对应一个monitor。
这些实现细节问题,并不是理解同步锁模型的关键。我们继续看几个例子,加深对同步锁模型的理解。
public static final Object lock1 = new Object();
… f1() {
synchronized(lock1){ // lock1 是公用同步锁
// 代码段 A
// 访问共享资源 resource1
// 需要同步
}
}
… f2() {
synchronized(lock1){ // lock1 是公用同步锁
// 代码段 B
// 访问共享资源 resource1
// 需要同步
}
}
上述的代码中,代码段A和代码段B就是同步的。因为它们使用的是同一个同步锁lock1。
如果有10个线程同时执行代码段A,同时还有20个线程同时执行代码段B,那么这30个线程之间都是要进行同步的。
这30个线程都要竞争一个同步锁lock1。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能够获得lock1的所有权,只有一个线程可以执行代码段A或者代码段B。其他竞争失败的线程只能暂停运行,进入到该同步锁的就绪(Ready)队列。
每一个同步锁下面都挂了几个线程队列,包括就绪(Ready)队列,待召(Waiting)队列等。比如,lock1对应的就绪队列就可以叫做lock1 - ready queue。每个队列里面都可能有多个暂停运行的线程。
注意,竞争同步锁失败的线程进入的是该同步锁的就绪(Ready)队列,而不是后面要讲述的待召队列(Waiting Queue,也可以翻译为等待队列)。就绪队列里面的线程总是时刻准备着竞争同步锁,时刻准备着运行。而待召队列里面的线程则只能一直等待,直到等到某个信号的通知之后,才能够转移到就绪队列中,准备运行。
成功获取同步锁的线程,执行完同步代码段之后,会释放同步锁。该同步锁的就绪队列中的其他线程就继续下一轮同步锁的竞争。成功者就可以继续运行,失败者还是要乖乖地待在就绪队列中。
因此,线程同步是非常耗费资源的一种操作。我们要尽量控制线程同步的代码段范围。同步的代码段范围越小越好。我们用一个名词“同步粒度”来表示同步代码段的范围。
同步粒度
在Java语言里面,我们可以直接把synchronized关键字直接加在函数的定义上。
比如。
… synchronized … f1() {
// f1 代码段
}
这段代码就等价于
… f1() {
synchronized(this){ // 同步锁就是对象本身
// f1 代码段
}
}
同样的原则适用于静态(static)函数
比如。
… static synchronized … f1() {
// f1 代码段
}
这段代码就等价于
…static … f1() {
synchronized(Class.forName(…)){ // 同步锁是类定义本身
// f1 代码段
}
}
但是,我们要尽量避免这种直接把synchronized加在函数定义上的偷懒做法。因为我们要控制同步粒度。同步的代码段越小越好。synchronized控制的范围越小越好。
我们不仅要在缩小同步代码段的长度上下功夫,我们同时还要注意细分同步锁。
比如,下面的代码
public static final Object lock1 = new Object();
… f1() {
synchronized(lock1){ // lock1 是公用同步锁
// 代码段 A
// 访问共享资源 resource1
// 需要同步
}
}
… f2() {
synchronized(lock1){ // lock1 是公用同步锁
// 代码段 B
// 访问共享资源 resource1
// 需要同步
}
}
… f3() {
synchronized(lock1){ // lock1 是公用同步锁
// 代码段 C
// 访问共享资源 resource2
// 需要同步
}
}
… f4() {
synchronized(lock1){ // lock1 是公用同步锁
// 代码段 D
// 访问共享资源 resource2
// 需要同步
}
}
上述的4段同步代码,使用同一个同步锁lock1。所有调用4段代码中任何一段代码的线程,都需要竞争同一个同步锁lock1。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发现这是没有必要的。
因为f1()的代码段A和f2()的代码段B访问的共享资源是resource1,f3()的代码段C和f4()的代码段D访问的共享资源是resource2,它们没有必要都竞争同一个同步锁lock1。我们可以增加一个同步锁lock2。f3()和f4()的代码可以修改为:
public static final Object lock2 = new Object();
… f3() {
synchronized(lock2){ // lock2 是公用同步锁
// 代码段 C
// 访问共享资源 resource2
// 需要同步
}
}
… f4() {
synchronized(lock2){ // lock2 是公用同步锁
// 代码段 D
// 访问共享资源 resource2
// 需要同步
}
}
这样,f1()和f2()就会竞争lock1,而f3()和f4()就会竞争lock2。这样,分开来分别竞争两个锁,就可以大大较少同步锁竞争的概率,从而减少系统的开销。
信号量
同步锁模型只是最简单的同步模型。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能够运行同步代码。
有的时候,我们希望处理更加复杂的同步模型,比如生产者/消费者模型、读写同步模型等。这种情况下,同步锁模型就不够用了。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模型。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信号量模型。
信号量模型的工作方式如下:线程在运行的过程中,可以主动停下来,等待某个信号量的通知;这时候,该线程就进入到该信号量的待召(Waiting)队列当中;等到通知之后,再继续运行。
很多语言里面,同步锁都由专门的对象表示,对象名通常叫Monitor。
同样,在很多语言中,信号量通常也有专门的对象名来表示,比如,Mutex,Semphore。
信号量模型要比同步锁模型复杂许多。一些系统中,信号量甚至可以跨进程进行同步。另外一些信号量甚至还有计数功能,能够控制同时运行的线程数。
我们没有必要考虑那么复杂的模型。所有那些复杂的模型,都是最基本的模型衍生出来的。只要掌握了最基本的信号量模型——“等待/通知”模型,复杂模型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还是以Java语言为例。Java语言里面的同步锁和信号量概念都非常模糊,没有专门的对象名词来表示同步锁和信号量,只有两个同步锁相关的关键字——volatile和synchronized。
这种模糊虽然导致概念不清,但同时也避免了Monitor、Mutex、Semphore等名词带来的种种误解。我们不必执着于名词之争,可以专注于理解实际的运行原理。
在Java语言里面,任何一个Object Reference都可以作为同步锁。同样的道理,任何一个Object Reference也可以作为信号量。
Object对象的wait()方法就是等待通知,Object对象的notify()方法就是发出通知。
具体调用方法为
(1)等待某个信号量的通知
public static final Object signal = new Object();
… f1() {
synchronized(singal) { // 首先我们要获取这个信号量。这个信号量同时也是一个同步锁
// 只有成功获取了signal这个信号量兼同步锁之后,我们才可能进入这段代码
signal.wait(); // 这里要放弃信号量。本线程要进入signal信号量的待召(Waiting)队列
// 可怜。辛辛苦苦争取到手的信号量,就这么被放弃了
// 等到通知之后,从待召(Waiting)队列转到就绪(Ready)队列里面
// 转到了就绪队列中,离CPU核心近了一步,就有机会继续执行下面的代码了。
// 仍然需要把signal同步锁竞争到手,才能够真正继续执行下面的代码。命苦啊。
…
}
}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代码中的signal.wait()的意思。signal.wait()很容易导致误解。signal.wait()的意思并不是说,signal开始wait,而是说,运行这段代码的当前线程开始wait这个signal对象,即进入signal对象的待召(Waiting)队列。
(2)发出某个信号量的通知
… f2() {
synchronized(singal) { // 首先,我们同样要获取这个信号量。同时也是一个同步锁。
// 只有成功获取了signal这个信号量兼同步锁之后,我们才可能进入这段代码
signal.notify(); // 这里,我们通知signal的待召队列中的某个线程。
// 如果某个线程等到了这个通知,那个线程就会转到就绪队列中
// 但是本线程仍然继续拥有signal这个同步锁,本线程仍然继续执行
// 嘿嘿,虽然本线程好心通知其他线程,
// 但是,本线程可没有那么高风亮节,放弃到手的同步锁
// 本线程继续执行下面的代码
…
}
}
需要注意的是,signal.notify()的意思。signal.notify()并不是通知signal这个对象本身。而是通知正在等待signal信号量的其他线程。
以上就是Object的wait()和notify()的基本用法。
实际上,wait()还可以定义等待时间,当线程在某信号量的待召队列中,等到足够长的时间,就会等无可等,无需再等,自己就从待召队列转移到就绪队列中了。
另外,还有一个notifyAll()方法,表示通知待召队列里面的所有线程。
这些细节问题,并不对大局产生影响。
绿色线程
绿色线程(Green Thread)是一个相对于操作系统线程(Native Thread)的概念。
操作系统线程(Native Thread)的意思就是,程序里面的线程会真正映射到操作系统的线程,线程的运行和调度都是由操作系统控制的
绿色线程(Green Thread)的意思是,程序里面的线程不会真正映射到操作系统的线程,而是由语言运行平台自身来调度。
当前版本的Python语言的线程就可以映射到操作系统线程。当前版本的Ruby语言的线程就属于绿色线程,无法映射到操作系统的线程,因此Ruby语言的线程的运行速度比较慢。
难道说,绿色线程要比操作系统线程要慢吗?当然不是这样。事实上,情况可能正好相反。Ruby是一个特殊的例子。线程调度器并不是很成熟。
目前,线程的流行实现模型就是绿色线程。比如,stackless Python,就引入了更加轻量的绿色线程概念。在线程并发编程方面,无论是运行速度还是并发负载上,都优于Python。
另一个更著名的例子就是ErLang(爱立信公司开发的一种开源语言)。
ErLang的绿色线程概念非常彻底。ErLang的线程不叫Thread,而是叫做Process。这很容易和进程混淆起来。这里要注意区分一下。
ErLang Process之间根本就不需要同步。因为ErLang语言的所有变量都是final的,不允许变量的值发生任何变化。因此根本就不需要同步。
final变量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对象之间不可能出现交叉引用,不可能构成一种环状的关联,对象之间的关联都是单向的,树状的。因此,内存垃圾回收的算法效率也非常高。这就让ErLang能够达到Soft Real Time(软实时)的效果。这对于一门支持内存垃圾回收的语言来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此介绍来自于百度: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0968145.html
面试题解惑:
JAVA面试题解惑系列(十)——话说多线程
------------------------------------------------------------------------------------
我想出一本名为《JAVA面试题解惑系列》的书籍,详情请见:
http://rmyd.group.javaeye.com/group/topic/6193
目前网络连载中:http://zangweiren.javaeye.com/
请大家多关注,多提宝贵意见!
我的邮箱:zangweiren@163.com
------------------------------------------------------------------------------------
作者:臧圩人(zangweiren)
网址:http://zangweiren.javaeye.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线程或者说多线程,是我们处理多任务的强大工具。线程和进程是不同的,每个进程都是一个独立运行的程序,拥有自己的变量,且不同进程间的变量不能共享;而线程是运行在进程内部的,每个正在运行的进程至少有一个线程,而且不同的线程之间可以在进程范围内共享数据。也就是说进程有自己独立的存储空间,而线程是和它所属的进程内的其他线程共享一个存储空间。线程的使用可以使我们能够并行地处理一些事情。线程通过并行的处理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比如你使用的邮件系统(outlook、Thunderbird、foxmail等),你当然不希望它们在收取新邮件的时候,导致你连已经收下来的邮件都无法阅读,而只能等待收取邮件操作执行完毕。这正是线程的意义所在。
实现线程的方式
实现线程的方式有两种:
1、继承java.lang.Thread,并重写它的run()方法,将线程的执行主体放入其中。
2、实现java.lang.Runnable接口,实现它的run()方法,并将线程的执行主体放入其中。
这是继承Thread类实现线程的示例:
Java代码
public class ThreadTest extends Thread {
public void run() {
// 在这里编写线程执行的主体
// do something
}
}
这是实现Runnable接口实现多线程的示例:
Java代码
public class RunnableTest implements Runnable {
public void run() {
// 在这里编写线程执行的主体
// do something
}
}
这两种实现方式的区别并不大。继承Thread类的方式实现起来较为简单,但是继承它的类就不能再继承别的类了,因此也就不能继承别的类的有用的方法了。而使用是想Runnable接口的方式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而且这种实现方式将线程主体和线程对象本身分离开来,逻辑上也较为清晰,所以推荐大家更多地采用这种方式。
如何启动线程
我们通过以上两种方式实现了一个线程之后,线程的实例并没有被创建,因此它们也并没有被运行。我们要启动一个线程,必须调用方法来启动它,这个方法就是Thread类的start()方法,而不是run()方法(既不是我们继承Thread类重写的run()方法,也不是实现Runnable接口的run()方法)。run()方法中包含的是线程的主体,也就是这个线程被启动后将要运行的代码,它跟线程的启动没有任何关系。上面两种实现线程的方式在启动时会有所不同。
继承Thread类的启动方式:
Java代码
public class ThreadStart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创建一个线程实例
ThreadTest tt = new ThreadTest();
// 启动线程
tt.start();
}
}
实现Runnable接口的启动方式:
Java代码
public class RunnableStart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创建一个线程实例
Thread t = new Thread(new RunnableTest());
// 启动线程
t.start();
}
}
实际上这两种启动线程的方式原理是一样的。首先都是调用本地方法启动一个线程,其次是在这个线程里执行目标对象的run()方法。那么这个目标对象是什么呢?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Thread类的run()方法的实现:
Java代码
public void run() {
if (target != null) {
target.run();
}
}
当我们采用实现Runnable接口的方式来实现线程的情况下,在调用new Thread(Runnable target)构造器时,将实现Runnable接口的类的实例设置成了线程要执行的主体所属的目标对象target,当线程启动时,这个实例的run()方法就被执行了。当我们采用继承Thread的方式实现线程时,线程的这个run()方法被重写了,所以当线程启动时,执行的是这个对象自身的run()方法。总结起来就一句话,线程类有一个Runnable类型的target属性,它是线程启动后要执行的run()方法所属的主体,如果我们采用的是继承Thread类的方式,那么这个target就是线程对象自身,如果我们采用的是实现Runnable接口的方式,那么这个target就是实现了Runnable接口的类的实例。
线程的状态
在Java 1.4及以下的版本中,每个线程都具有新建、可运行、阻塞、死亡四种状态,但是在Java 5.0及以上版本中,线程的状态被扩充为新建、可运行、阻塞、等待、定时等待、死亡六种。线程的状态完全包含了一个线程从新建到运行,最后到结束的整个生命周期。线程状态的具体信息如下:
1、NEW(新建状态、初始化状态):线程对象已经被创建,但是还没有被启动时的状态。这段时间就是在我们调用new命令之后,调用start()方法之前。
2、RUNNABLE(可运行状态、就绪状态):在我们调用了线程的start()方法之后线程所处的状态。处于RUNNABLE状态的线程在JAVA虚拟机(JVM)上是运行着的,但是它可能还正在等待操作系统分配给它相应的运行资源以得以运行。
3、BLOCKED(阻塞状态、被中断运行):线程正在等待其它的线程释放同步锁,以进入一个同步块或者同步方法继续运行;或者它已经进入了某个同步块或同步方法,在运行的过程中它调用了某个对象继承自java.lang.Object的wait()方法,正在等待重新返回这个同步块或同步方法。
4、WAITING(等待状态):当前线程调用了java.lang.Object.wait()、java.lang.Thread.join()或者java.util.concurrent.locks.LockSupport.park()三个中的任意一个方法,正在等待另外一个线程执行某个操作。比如一个线程调用了某个对象的wait()方法,正在等待其它线程调用这个对象的notify()或者notifyAll()(这两个方法同样是继承自Object类)方法来唤醒它;或者一个线程调用了另一个线程的join()(这个方法属于Thread类)方法,正在等待这个方法运行结束。
5、TIMED_WAITING(定时等待状态):当前线程调用了java.lang.Object.wait(long timeout)、java.lang.Thread.join(long millis)、java.util.concurrent.locks.LockSupport.packNanos(long nanos)、java.util.concurrent.locks.LockSupport.packUntil(long deadline)四个方法中的任意一个,进入等待状态,但是与WAITING状态不同的是,它有一个最大等待时间,即使等待的条件仍然没有满足,只要到了这个时间它就会自动醒来。
6、TERMINATED(死亡状态、终止状态):线程完成执行后的状态。线程执行完run()方法中的全部代码,从该方法中退出,进入TERMINATED状态。还有一种情况是run()在运行过程中抛出了一个异常,而这个异常没有被程序捕获,导致这个线程异常终止进入TERMINATED状态。
在Java5.0及以上版本中,线程的全部六种状态都以枚举类型的形式定义在java.lang.Thread类中了,代码如下:
Java代码
public enum State {
NEW,
RUNNABLE,
BLOCKED,
WAITING,
TIMED_WAITING,
TERMINATED;
}
sleep()和wait()的区别
sleep()方法和wait()方法都成产生让当前运行的线程停止运行的效果,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下面我们来详细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
sleep()方法是本地方法,属于Thread类,它有两种定义:
Java代码
public static native void sleep(long milli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public static void sleep(long millis, int nano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other code
}
其中的参数millis代表毫秒数(千分之一秒),nanos代表纳秒数(十亿分之一秒)。这两个方法都可以让调用它的线程沉睡(停止运行)指定的时间,到了这个时间,线程就会自动醒来,变为可运行状态(RUNNABLE),但这并不表示它马上就会被运行,因为线程调度机制恢复线程的运行也需要时间。调用sleep()方法并不会让线程释放它所持有的同步锁;而且在这期间它也不会阻碍其它线程的运行。上面的连个方法都声明抛出一个InterruptedException类型的异常,这是因为线程在sleep()期间,有可能被持有它的引用的其它线程调用它的interrupt()方法而中断。中断一个线程会导致一个InterruptedException异常的产生,如果你的程序不捕获这个异常,线程就会异常终止,进入TERMINATED状态,如果你的程序捕获了这个异常,那么程序就会继续执行catch语句块(可能还有finally语句块)以及以后的代码。
为了更好地理解interrupt()效果,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个例子:
Java代码
public class Interrupt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hread t = new Thread() {
public void run() {
try {
System.out.println("我被执行了-在sleep()方法前");
// 停止运行10分钟
Thread.sleep(1000 * 60 * 60 * 10);
System.out.println("我被执行了-在sleep()方法后");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我被执行了-在catch语句块中");
}
System.out.println("我被执行了-在try{}语句块后");
}
};
// 启动线程
t.start();
// 在sleep()结束前中断它
t.interrupt();
}
}
运行结果:
1、我被执行了-在sleep()方法前
2、我被执行了-在catch语句块中
3、我被执行了-在try{}语句块后
wait()方法也是本地方法,属于Object类,有三个定义:
Java代码
public final void wait()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do something
}
public final native void wait(long timeout)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public final void wait(long timeout, int nano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do something
}
wari()和wait(long timeout,int nanos)方法都是基于wait(long timeout)方法实现的。同样地,timeout代表毫秒数,nanos代表纳秒数。当调用了某个对象的wait()方法时,当前运行的线程就会转入等待状态(WAITING),等待别的线程再次调用这个对象的notify()或者notifyAll()方法(这两个方法也是本地方法)唤醒它,或者到了指定的最大等待时间,线程自动醒来。如果线程拥有某个或某些对象的同步锁,那么在调用了wait()后,这个线程就会释放它持有的所有同步资源,而不限于这个被调用了wait()方法的对象。wait()方法同样会被Thread类的interrupt()方法中断,并产生一个InterruptedException异常,效果同sleep()方法被中断一样。
实现同步的方式
同步是多线程中的重要概念。同步的使用可以保证在多线程运行的环境中,程序不会产生设计之外的错误结果。同步的实现方式有两种,同步方法和同步块,这两种方式都要用到synchronized关键字。
给一个方法增加synchronized修饰符之后就可以使它成为同步方法,这个方法可以是静态方法和非静态方法,但是不能是抽象类的抽象方法,也不能是接口中的接口方法。下面代码是一个同步方法的示例:
Java代码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aMethod() {
// do something
}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void anotherMethod() {
// do something
}
线程在执行同步方法时是具有排它性的。当任意一个线程进入到一个对象的任意一个同步方法时,这个对象的所有同步方法都被锁定了,在此期间,其他任何线程都不能访问这个对象的任意一个同步方法,直到这个线程执行完它所调用的同步方法并从中退出,从而导致它释放了该对象的同步锁之后。在一个对象被某个线程锁定之后,其他线程是可以访问这个对象的所有非同步方法的。
同步块的形式虽然与同步方法不同,但是原理和效果是一致的。同步块是通过锁定一个指定的对象,来对同步块中包含的代码进行同步;而同步方法是对这个方法块里的代码进行同步,而这种情况下锁定的对象就是同步方法所属的主体对象自身。如果这个方法是静态同步方法呢?那么线程锁定的就不是这个类的对象了,也不是这个类自身,而是这个类对应的java.lang.Class类型的对象。同步方法和同步块之间的相互制约只限于同一个对象之间,所以静态同步方法只受它所属类的其它静态同步方法的制约,而跟这个类的实例(对象)没有关系。
下面这段代码演示了同步块的实现方式:
Java代码
public void test() {
// 同步锁
String lock = "LOCK";
// 同步块
synchronized (lock) {
// do something
}
int i = 0;
// ...
}
对于作为同步锁的对象并没有什么特别要求,任意一个对象都可以。如果一个对象既有同步方法,又有同步块,那么当其中任意一个同步方法或者同步块被某个线程执行时,这个对象就被锁定了,其他线程无法在此时访问这个对象的同步方法,也不能执行同步块。
synchronized和Lock
Lock是一个接口,它位于Java 5.0新增的java.utils.concurrent包的子包locks中。concurrent包及其子包中的类都是用来处理多线程编程的。实现Lock接口的类具有与synchronized关键字同样的功能,但是它更加强大一些。java.utils.concurrent.locks.ReentrantLock是较常用的实现了Lock接口的类。下面是ReentrantLock类的一个应用实例:
Java代码
private Lock lock = new ReentrantLock();
public void testLock() {
// 锁定对象
lock.lock();
try {
// do something
} finally {
// 释放对对象的锁定
lock.unlock();
}
}
lock()方法用于锁定对象,unlock()方法用于释放对对象的锁定,他们都是在Lock接口中定义的方法。位于这两个方法之间的代码在被执行时,效果等同于被放在synchronized同步块中。一般用法是将需要在lock()和unlock()方法之间执行的代码放在try{}块中,并且在finally{}块中调用unlock()方法,这样就可以保证即使在执行代码抛出异常的情况下,对象的锁也总是会被释放,否则的话就会为死锁的产生增加可能。
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实现的同步,会把一个对象的所有同步方法和同步块看做一个整体,只要有一个被某个线程调用了,其他的就无法被别的线程执行,即使这些方法或同步块与被调用的代码之间没有任何逻辑关系,这显然降低了程序的运行效率。而使用Lock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一个对象中按照逻辑关系把需要同步的方法或代码进行分组,为每个组创建一个Lock类型的对象,对实现同步。那么,当一个同步块被执行时,这个线程只会锁定与当前运行代码相关的其他代码最小集合,而并不影响其他线程对其余同步代码的调用执行。
关于死锁
死锁就是一个进程中的每个线程都在等待这个进程中的其他线程释放所占用的资源,从而导致所有线程都无法继续执行的情况。死锁是多线程编程中一个隐藏的陷阱,它经常发生在多个线程共用资源的时候。在实际开发中,死锁一般隐藏的较深,不容易被发现,一旦死锁现象发生,就必然会导致程序的瘫痪。因此必须避免它的发生。
程序中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才会引发死锁:
1、互斥(Mutual exclusion):线程所使用的资源中至少有一个是不能共享的,它在同一时刻只能由一个线程使用。
2、持有与等待(Hold and wait):至少有一个线程已经持有了资源,并且正在等待获取其他的线程所持有的资源。
3、非抢占式(No pre-emption):如果一个线程已经持有了某个资源,那么在这个线程释放这个资源之前,别的线程不能把它抢夺过去使用。
4、循环等待(Circular wait):假设有N个线程在运行,第一个线程持有了一个资源,并且正在等待获取第二个线程持有的资源,而第二个线程正在等待获取第三个线程持有的资源,依此类推……第N个线程正在等待获取第一个线程持有的资源,由此形成一个循环等待。
线程池
线程池就像数据库连接池一样,是一个对象池。所有的对象池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为了提高对象的使用率,从而达到提高程序效率的目的。比如对于Servlet,它被设计为多线程的(如果它是单线程的,你就可以想象,当1000个人同时请求一个网页时,在第一个人获得请求结果之前,其它999个人都在郁闷地等待),如果为每个用户的每一次请求都创建一个新的线程对象来运行的话,系统就会在创建线程和销毁线程上耗费很大的开销,大大降低系统的效率。因此,Servlet多线程机制背后有一个线程池在支持,线程池在初始化初期就创建了一定数量的线程对象,通过提高对这些对象的利用率,避免高频率地创建对象,从而达到提高程序的效率的目的。
下面实现一个最简单的线程池,从中理解它的实现原理。为此我们定义了四个类,它们的用途及具体实现如下:
1、Task(任务):这是个代表任务的抽象类,其中定义了一个deal()方法,继承Task抽象类的子类需要实现这个方法,并把这个任务需要完成的具体工作在deal()方法编码实现。线程池中的线程之所以被创建,就是为了执行各种各样数量繁多的任务的,为了方便线程对任务的处理,我们需要用Task抽象类来保证任务的具体工作统一放在deal()方法里来完成,这样也使代码更加规范。
Task的定义如下:
Java代码
public abstract class Task {
public enum State {
/* 新建 */NEW, /* 执行中 */RUNNING, /* 已完成 */FINISHED
}
// 任务状态
private State state = State.NEW;
public void setState(State state) {
this.state = state;
}
public State getState() {
return state;
}
public abstract void deal();
}
2、TaskQueue(任务队列):在同一时刻,可能有很多任务需要执行,而程序在同一时刻只能执行一定数量的任务,当需要执行的任务数超过了程序所能承受的任务数时怎么办呢?这就有了先执行哪些任务,后执行哪些任务的规则。TaskQueue类就定义了这些规则中的一种,它采用的是FIFO(先进先出,英文名是First In First Out)的方式,也就是按照任务到达的先后顺序执行。
TaskQueue类的定义如下:
Java代码
import java.util.Iterator;
import java.util.LinkedList;
import java.util.List;
public class TaskQueue {
private List<Task> queue = new LinkedList<Task>();
// 添加一项任务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addTask(Task task) {
if (task != null) {
queue.add(task);
}
}
// 完成任务后将它从任务队列中删除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finishTask(Task task) {
if (task != null) {
task.setState(Task.State.FINISHED);
queue.remove(task);
}
}
// 取得一项待执行任务
public synchronized Task getTask() {
Iterator<Task> it = queue.iterator();
Task task;
while (it.hasNext()) {
task = it.next();
// 寻找一个新建的任务
if (Task.State.NEW.equals(task.getState())) {
// 把任务状态置为运行中
task.setState(Task.State.RUNNING);
return task;
}
}
return null;
}
}
addTask(Task task)方法用于当一个新的任务到达时,将它添加到任务队列中。这里使用了LinkedList类来保存任务到达的先后顺序。finishTask(Task task)方法用于任务被执行完毕时,将它从任务队列中清除出去。getTask()方法用于取得当前要执行的任务。
3、TaskThread(执行任务的线程):它继承自Thread类,专门用于执行任务队列中的待执行任务。 Java代码
public class TaskThread extends Thread {
// 该线程所属的线程池
private ThreadPoolService service;
public TaskThread(ThreadPoolService tps) {
service = tps;
}
public void run() {
// 在线程池运行的状态下执行任务队列中的任务
while (service.isRunning()) {
TaskQueue queue = service.getTaskQueue();
Task task = queue.getTask();
if (task != null) {
task.deal();
}
queue.finishTask(task);
}
}
}
4、ThreadPoolService(线程池服务类):这是线程池最核心的一个类。它在被创建了时候就创建了几个线程对象,但是这些线程并没有启动运行,但调用了start()方法启动线程池服务时,它们才真正运行。stop()方法可以停止线程池服务,同时停止池中所有线程的运行。而runTask(Task task)方法是将一个新的待执行任务交与线程池来运行。
ThreadPoolService类的定义如下:
Java代码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List;
public class ThreadPoolService {
// 线程数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THREAD_COUNT = 5;
// 线程池状态
private Status status = Status.NEW;
private TaskQueue queue = new TaskQueue();
public enum Status {
/* 新建 */NEW, /* 提供服务中 */RUNNING, /* 停止服务 */TERMINATED,
}
private List<Thread> threads = new ArrayList<Thread>();
public ThreadPoolService() {
for (int i = 0; i < THREAD_COUNT; i++) {
Thread t = new TaskThread(this);
threads.add(t);
}
}
// 启动服务
public void start() {
this.status = Status.RUNNING;
for (int i = 0; i < THREAD_COUNT; i++) {
threads.get(i).start();
}
}
// 停止服务
public void stop() {
this.status = Status.TERMINATED;
}
// 是否正在运行
public boolean isRunning() {
return status == Status.RUNNING;
}
// 执行任务
public void runTask(Task task) {
queue.addTask(task);
}
protected TaskQueue getTaskQueue() {
return queue;
}
}
完成了上面四个类,我们就实现了一个简单的线程池。现在我们就可以使用它了,下面的代码做了一个简单的示例:
Java代码
public class SimpleTaskTest extends Task {
@Override
public void deal() {
// do something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ThreadPoolService service = new ThreadPoolService();
service.start();
// 执行十次任务
for (int i = 0; i < 10; i++) {
service.runTask(new SimpleTaskTest());
}
// 睡眠1秒钟,等待所有任务执行完毕
Thread.sleep(1000);
service.stop();
}
}
当然,我们实现的是最简单的,这里只是为了演示线程池的实现原理。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情况的不同,可以做很多优化。比如:
1、调整任务队列的规则,给任务设置优先级,级别高的任务优先执行。
2、动态维护线程池,当待执行任务数量较多时,增加线程的数量,加快任务的执行速度;当任务较少时,回收一部分长期闲置的线程,减少对系统资源的消耗。
事实上Java5.0及以上版本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线程池功能,无需再重新实现。这些类位于java.util.concurrent包中。
Executors类提供了一组创建线程池对象的方法,常用的有一下几个:
Java代码
public static ExecutorService newCachedThreadPool() {
// other code
}
public static ExecutorService newFixedThreadPool(int nThreads) {
// other code
}
public static ExecutorService newSingleThreadExecutor() {
// other code
}
newCachedThreadPool()方法创建一个动态的线程池,其中线程的数量会根据实际需要来创建和回收,适合于执行大量短期任务的情况;newFixedThreadPool(int nThreads)方法创建一个包含固定数量线程对象的线程池,nThreads代表要创建的线程数,如果某个线程在运行的过程中因为异常而终止了,那么一个新的线程会被创建和启动来代替它;而newSingleThreadExecutor()方法则只在线程池中创建一个线程,来执行所有的任务。
这三个方法都返回了一个ExecutorService类型的对象。实际上,ExecutorService是一个接口,它的submit()方法负责接收任务并交与线程池中的线程去运行。submit()方法能够接受Callable和Runnable两种类型的对象。它们的用法和区别如下:
1、Runnable接口:继承Runnable接口的类要实现它的run()方法,并将执行任务的代码放入其中,run()方法没有返回值。适合于只做某种操作,不关心运行结果的情况。
2、Callable接口:继承Callable接口的类要实现它的call()方法,并将执行任务的代码放入其中,call()将任务的执行结果作为返回值。适合于执行某种操作后,需要知道执行结果的情况。
无论是接收Runnable型参数,还是接收Callable型参数的submit()方法,都会返回一个Future(也是一个接口)类型的对象。该对象中包含了任务的执行情况以及结果。调用Future的boolean isDone()方法可以获知任务是否执行完毕;调用Object get()方法可以获得任务执行后的返回结果,如果此时任务还没有执行完,get()方法会保持等待,直到相应的任务执行完毕后,才会将结果返回。
我们用下面的一个例子来演示Java5.0中线程池的使用:
Java代码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
public class Executor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ExecutionException {
ExecutorService es = Executors.newSingleThreadExecutor();
Future fr = es.submit(new RunnableTest());// 提交任务
Future fc = es.submit(new CallableTest());// 提交任务
// 取得返回值并输出
System.out.println((String) fc.get());
// 检查任务是否执行完毕
if (fr.isDone()) {
System.out.println("执行完毕-RunnableTest.run()");
} else {
System.out.println("未执行完-RunnableTest.run()");
}
// 检查任务是否执行完毕
if (fc.isDone()) {
System.out.println("执行完毕-CallableTest.run()");
} else {
System.out.println("未执行完-CallableTest.run()");
}
// 停止线程池服务
es.shutdown();
}
}
class RunnableTest implements Runnable {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已经执行-RunnableTest.run()");
}
}
class CallableTest implements Callable {
public Object call() {
System.out.println("已经执行-CallableTest.call()");
return "返回值-CallableTest.call()";
}
}
运行结果:
1、已经执行-RunnableTest.run()
2、已经执行-CallableTest.call()
3、返回值-CallableTest.call()
4、执行完毕-RunnableTest.run()
5、执行完毕-CallableTest.run()
使用完线程池之后,需要调用它的shutdown()方法停止服务,否则其中的所有线程都会保持运行,程序不会退出。
此来自于:http://www.itpub.net/thread-1035580-1-1.html
相关推荐
Java多线程是Java编程语言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允许开发者在一个程序中创建多个执行线程并行运行,以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和响应速度。在Java中,线程的生命周期包含五个基本状态,分别是新建状态(New)、就绪...
### Java多线程操作数据库:深入解析与应用 在当今高度并发的应用环境中,Java多线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处理数据库操作,以提升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本文将基于一个具体的Java多线程操作数据库的应用程序,深入...
Java多线程设计模式上传文件Java多线程设计模式上传文件Java多线程设计模式上传文件Java多线程设计模式上传文件Java多线程设计模式上传文件Java多线程设计模式上传文件Java多线程设计模式上传文件Java多线程设计模式...
Java多线程是Java编程中的重要概念,它允许程序同时执行多个任务,极大地提升了程序的效率和性能。在Java中,实现多线程有两种主要方式:通过实现Runnable接口或者继承Thread类。本案例将深入探讨Java多线程中的关键...
Java多线程是Java编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允许程序同时执行多个任务,提高了程序的效率和响应速度。在Java中,实现多线程有两种主要方式:继承Thread类和实现Runnable接口。 1. 继承Thread类: 当我们创建一个新...
Java多线程是Java编程中的重要概念,尤其在如今的多核处理器环境下,理解并熟练掌握多线程技术对于提高程序性能和响应速度至关重要。本资料详细讲解了Java多线程的原理,并提供了丰富的实战代码,非常适合Java初学者...
### Java多线程分页查询知识点详解 #### 一、背景与需求分析 在实际的软件开发过程中,尤其是在处理大量数据时,如何高效地进行数据查询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例如,在一个用户众多的社交平台上,当用户需要查看...
《汪文君JAVA多线程编程实战》是一本专注于Java多线程编程的实战教程,由知名讲师汪文君倾力打造。这本书旨在帮助Java开发者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多线程编程技术,提升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在Java平台中,多线程是...
java多线程PPT 多线程基本概念 创建线程的方式 线程的挂起与唤醒 多线程问题
Java多线程读大文件 java多线程写文件:多线程往队列中写入数据
Java多线程机制是Java编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允许程序同时执行多个任务,提升应用程序的效率和响应性。以下是对各个知识点的详细说明: 9.1 Java中的线程: Java程序中的线程是在操作系统级别的线程基础上进行...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浅出Java多线程编程的世界,探索多线程编程的基本概念、多线程编程的优点、多线程编程的缺点、多线程编程的应用场景、多线程编程的实现方法等内容。 一、多线程编程的基本概念 多线程编程是指...
在Java编程中,多线程并发是提升程序执行效率、充分利用多核处理器资源的重要手段。本文将基于"java 多线程并发实例"这个主题,深入探讨Java中的多线程并发概念及其应用。 首先,我们要了解Java中的线程。线程是...
《JAVA多线程教学演示系统》是一篇深入探讨JAVA多线程编程的论文,它针对教育领域中的教学需求,提供了一种生动、直观的演示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多线程技术。这篇论文的核心内容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本项目以"java多线程实现大批量数据导入源码"为题,旨在通过多线程策略将大量数据切分,并进行并行处理,以提高数据处理速度。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Java中的线程机制。Java通过`Thread`类来创建和管理线程。每个线程...
综上所述,"java多线程查询数据库"是一个涉及多线程技术、线程池管理、并发控制、分页查询等多个方面的复杂问题。通过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有效地提高数据库操作的效率和系统的响应速度。
《Java多线程编程实战指南》这本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Java多线程的核心概念和实战技巧,分为核心篇和设计模式篇,旨在帮助开发者掌握并应用多线程技术。 1. **线程基础** - **线程的创建**:Java提供了两种创建线程...
这份“JAVA多线程编程技术PDF”是学习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经典资料,涵盖了多线程的全部知识点。 首先,多线程的核心概念包括线程的创建与启动。在Java中,可以通过实现Runnable接口或继承Thread类来创建线程。创建后...
Java多线程编程是Java开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允许程序同时执行多个任务,极大地提高了程序的效率和响应性。在Java中,多线程主要通过继承Thread类或实现Runnable接口来实现。本教程《Java多线程编程核心技术》将...
Java多线程编程实战指南(核心篇) 高清pdf带目录 随着现代处理器的生产工艺从提升处理器主频频率转向多核化,即在一块芯片上集成多个处理器内核(Core),多核处理器(Multicore Processor)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