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5567
  • 浏览: 220164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北京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网上羊群效应

阅读更多

转自;http://www.techcn.com.cn/index.php?doc-view-150409.html网上羊群效应 互联网是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地方,而网民如何采用软件、游戏等新事物的行为也成为一个研究焦点。英美研究人员日前针对著名社交网站“脸谱”(Facebook)用户的一项研究显示,网上行为容易跟风或从众,具有明显的“羊群效应”。 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他们分析了2007年一段时间内“脸谱”网站所有5000万用户采纳新软件的行为。这段时间里“脸谱”网站共发布了2700多个应用软件,通常一个软件会有1000个左右的用户采用,但有些软件的采用率高得出奇,最多的有1200多万个用户采用。

定量分析显示,在流行软件与普通软件之间有一个明显的采用率阈值。如果一个软件每天被下载安装的次数能达到55次,那么这个软件的流行度将会急速上升,远远超出阈值下的软件。参与研究的牛津大学博士费利克斯·里德说,在软件流行度达到上述阈值后,大量用户几乎是完全根据其他用户的行为来选择安装这个软件,而很少关注其本身的内在特点,表现出明显的“羊群效应”。

过去也有不少研究关注消费者购买行为上的“羊群效应”,但多有局限性,如研究对象仅限于典型产品,消费者数据也难以包括整个用户群体。本次研究分析了“脸谱”网站一段时间内所有软件产品和所有用户的相关数据,其结果不仅对网上营销很有价值,也可用作网下生活中人群行为的参考。

目录

网络新闻转载中的“羊群效应”编辑本段回目录

  “羊群效应”,也称“从众效应”,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从众跟风的心理或行为,跟风就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掉进陷阱或遭到失败。其实,这种盲目地跟着他人一哄而上的现象在当下的新闻传播——尤其是转载新闻中同样屡见不鲜,须引起媒体的高度重视。

 

  转载是媒体在处理异地新闻时经常采用的做法。稿件转载(本文主要针对纸媒)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刊登别的报刊已经公开发表的稿件,这种稿件通常称为“成品”,编辑直接从网站下载后,根据本报版面的大小,对稿件进行删改,改稿不会伤筋动骨,只去细枝末节;文末一般署为:据《×××报》。二是提前向其他媒体的采编部门约稿,稿件与受约媒体同步见报,由于这类稿件的时效性较强,往往成为同城媒体中的独家,不少媒体成立通联部门,由专人负责与各报(刊)实时保持联系,以期在第一时间拿到“最热门新闻”的稿件,在同城竞争中占得先机;这种稿件,已经当地编辑处理的称为“半成品”,否则称为“毛稿”,使用这类稿件时编辑的警惕性稍高,但与编辑本地稿件相比仍是放心许多;文末一般署为:《×××报》供稿。

  转载稿件,一来省事,无需花费过多的人力物力,顶多付点稿费;有的连稿费也无需支付,因为有来有往,稿件是双方交换的。二来安全,如果稿件出现什么问题,一旦遭遇追责,自己可以金蝉脱壳,把责任推到“被转载”的媒体身上。

  基于上述两点,编辑在编辑转载稿件时便会有意无意地 “放松警惕”,不做深究,抛却了质疑的精神。让一些稍加留意便能揪出的错误从自己的眼皮底下溜过,造成以讹传讹。对于一些低级的错误,受众一般都可以主动过滤,一笑置之。但也有不少实在算不上高级的错误会潜移默化地对受众造成误导,对自身也形成伤害,不得不察。

  “赵作海案”是近期备受瞩目的热点新闻之一,各家媒体无不使出浑身解数进行了铺天盖地的报道,当然这些报道属原创的凤毛麟角,多数是转载。翻阅见诸报端的多数稿件,我们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在提及赵作海的妻子赵晓齐时,使用频率最多的两个字眼是“前妻”“改嫁”。要知道,赵作海和赵晓齐并未办理离婚手续,从法律上讲,他们仍然是合法的夫妻。那么“前妻”“改嫁”又从何谈起呢?可能当地的老百姓就是这么说的,可作为文化人的记者人云亦云就太不应该了。遗憾的是,多数媒体转载该新闻时,亦未做推敲,以致以讹传讹了。

  另有一例,去年一段时间很多媒体转载了关于安徽阜阳“白宫书记”张治安的报道,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其图片中的所谓“白宫”建筑实际上是美国国会大厦——也即其国会山的建筑式样,而非美国总统的官邸——“白宫”的建筑式样。那么,“白宫书记”的称谓从何而来?好像最早见于2007年1月,颍泉区政府修建豪华办公楼“白宫”被《农村农业农民》杂志《要给地方政府建“白宫”立规矩》一文曝光。报道称,因为整个建筑呈白色,又和美国的“总统府”有些相似,当地的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白宫”。此后“白宫”一说见诸各类媒体,“白宫书记”也便随之叫开。当地群众称颍泉区政府办公楼为“白宫”,媒体随声附和虽然可以理解为顺应民意,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推波助澜,让更多的受众在意识深处埋下“白宫”的影子。当然,也可能是媒体觉得好像不加“白宫”二字就无以彰显其权势的嚣张。我们可以戏谑腐朽,张扬文字,但无论什么原因,都不应以“莫须有”的噱头加以挞伐。

  再举一例,今年3月份国内一些地方下了几场大雪,众媒体纷纷以“桃花雪”为题报之。带有浪漫气息的“桃花雪”作为一种天气现象出现被人们津津乐道,自在情理之中。可在这里首先要理清一个概念:何谓“桃花雪”?从气象学上讲,并没有“桃花雪”的说法,而古诗文中常把三月飞雪称为“桃花雪”,多指农历的三四月份桃花盛开时下的雪。虽然其间也有媒体解释此“3月份”非彼“三月份”,“桃花雪”应以农历月份为准;但好像没能以正视听,“桃花雪”之说还是绵绵不绝地出现在整个“3月份”的报道中。而到了4月28日(农历三月十五)真正的“桃花雪”降临时,却又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过,因为,此时的媒体又绝口不提什么“桃花雪”了。

  类似以讹传讹的事例还有很多,基本属于常识性问题,有些是粗心大意不求甚解,有些是传统文化的断层或缺失,在笔者看来,更多的还是媒体人自己的疏忽和浮躁,甚至是文化修养的短缺所造成的。

  虽然今天我们的媒体无需以“传道解惑”为己任,但毕竟不应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否则,错误的语境一旦在表层“固化”,往小处说是颠倒黑白,对错不分,真假莫辨,损害自身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往大处说,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就有可能会动摇我们文化深层的基石。所以,媒体人应承担起责任,对于任何事情都应有自己的判断,尽量减少并杜绝那些本不应该的错误,勿使其通过媒体向社会蔓延。克服盲从心理,请我们的媒体人少一些浮躁心态,多一些专业素养。

网络游戏用户羊群效应研究编辑本段回目录

  摘要:羊群效应是广泛存在于社会中的现象,在网络游戏中同样存在,并且对一个游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网络游戏用户群体的羊群心理,使用群体心理学的观点来理解这种现象,分析网络游戏用户群的结构。如何在网游的研发和运营中,贯彻对羊群效应的理解。

  什么是羊群效应

  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

  羊群心理也称从众心理、跟风心理,指追随大众的想法及行为,缺乏自己的个性和主见的心理状态。由于从众心理广泛存在于大众之中,社会上经常形成各种风潮,羊群效应在金融领域、投资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

  网络游戏中的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同样存在于网络游戏之中,一款新网游公测时,玩家一窝蜂一样涌入游戏,而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又如同潮水一样退去,这种“网游蝗虫”现象也是羊群效应的一种体现。

  模仿是形成羊群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

  模仿是人类的天性,网游玩家在游戏中,随时都在模仿其他玩家的玩法,玩家的行为也影响着其他玩家的行动,整个羊群都有着相似的行为模式。在网络游戏中,玩家在考虑自己如何游戏的时候,总是先参考其他玩家是如何进行游戏的,当玩家获得了一些成就的时候,总是会像其他玩家炫耀,羡慕的玩家也会希望得到相似的成就而模仿这种行为。这些相互的影响,使得网络游戏玩家群体,呈现出很强的羊群效应的特征。

  在羊群中,头羊的作用至关重要,只要控制了头羊的行动,整个羊群就有了模仿和跟随的目标,整个羊群就能够如游戏所希望一样行动。

  网络游戏中的群体结构

  要知道什么类型的玩家是羊群的头羊,就需要分析玩家群体是一种什么样的组织结构。

  玩家进入一款网络游戏,由于网络游戏出色的交互性,玩家之间相互之间产生了影响,就形成了一个群体。

  心理学概念中,群体(group)也称团体。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根据群体心理学的观点,群体所具有的某些特征并不是它的各个部分之和。群体不是人们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动力整体,是一个系统,其中某一部分的变化也会导致其他部分的状态发生变化。因此,不能借助于分析群体中的个体情况来达到对整个群体的分析。

  分析网络游戏玩家的需求,不能仅仅分析玩家个体的需求,更要分析玩家在群体中属于哪种类型,分析玩家在群体的动力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分析各种类型的玩家在群体的动力系统中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我认为网游用户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金子塔顶是"追求型"玩家,塔中是"追赶型"玩家而塔底则是"追随型"玩家。

  追求、追赶、追随

  追求型玩家一般是游戏中最强的玩家,他们最为主动,有期望实现的目标,有野心,有创造力,经常能够开拓新的玩法。追求型玩家站在整个游戏最高点,在面对“追赶型”和“追随型”玩家的时候有着心理优势,享受着其他玩家羡慕和敬仰。

    这种类型的玩家一旦失去追求,就会失去继续游戏的动力,从而离开游戏。

  追求型玩家也不都是完全相同的,比如魔兽世界,在PVE中追求第一个杀死强大的BOSS,或者PVP中追求打败其他对手,或者在交易市场上赚到巨量的金币,都是追求型玩家。

  而征途中的追求型玩家,则是那种一掷千金的rmb玩家,花费最多的金钱,打造最好的装备,追求在PVP中秒杀对手。

  追赶型玩家,在游戏中不是最强大的,但是他们期望像其他玩家一样强大,他们的模仿强大的玩家的游戏方式,一旦他们真的变成最为强大的玩家,也会转化成追求型玩家。

  追随型玩家处在群体的最下层,他们不寻求最强,但同样在游戏中乐在其中,不会去研究很多,而只需要模仿其他玩家的玩法。

  追求型玩家就是羊群的头羊

  在网络游戏群体中,追求型玩家是少数,游戏大部分的收入都是"追赶型"玩家和"追随型"玩家提供的,但是游戏中最重要的却是"追求型"玩家,"追求型"玩家引领着整个游戏玩家群体的行为,"追求型"玩家游戏通宵达旦,每天玩10个小时,追赶型玩家也会玩9个小时,追求型玩家花1000rmb,追赶型玩家就可能花900rmb。

  举一个例子,魔兽世界中,两个同样的服务器,在开始公测的时候人数相差不多,一个服务器中有一个工会很强大,很快的击败了很多BOSS,结果这个服务器整体都很强大,其他小工会也很快的打败了这些BOSS,这个服务器人数就越来越多,成为了人气大服。另一个服务器进度就比较慢,没有强大的工会,过了很久才能打败一些BOSS,渐渐的这个服务器人气下降,人数越来越少。这种现象,正说明了游戏群体中,追求型玩家所能达到的程度,所能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决定着整个游戏群体的空间,决定整个游戏群体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也就是说,在这个金子塔结构中,塔尖的高度,决定着塔的规模、体积。

  追求型玩家正是羊群的头羊,是整个羊群模仿的目标,引导着整个羊群的行动。

  牵住头羊

  那么,我们在游戏设计中,应该为"追求型"玩家考虑,更重要的是,在游戏运营中,应该重视引导追求型玩家,以追求型玩家的需求为先.为追求型玩家提供体贴入微的服务,让追求型玩家享受特别的待遇.

  我们可以考虑不从追求型玩家身上赚钱,甚至付钱给他们,采用各种手段激励和保持追求型玩家对游戏的热情,并且加强追求型玩家对追赶型和追随型玩家的示范引导效应。

  牵住头羊,就能牵住整个羊群。

 

详解羊群效应编辑本段回目录

  羊 群 效 应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后来,一只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一哄而上,你抢我夺,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远处还有更好的青草。

  股市中的羊群效应

  在资本市场上,“羊群效应”是指在一个投资群体中,单个投资者总是根据其他同类投资者的行动而行动,在他人买入时买入,在他人卖出时卖出。导致出现“羊群效应”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比如,一些投资者可能会认为同一群体中的其他人更具有信息优势。“羊群效应”也可能由系统机制引发。例如,当资产价格突然下跌造成亏损时,为了满足追加保证金的要求或者遵守交易规则的限制,一些投资者不得不将其持有的资产割仓卖出。 在目前投资股票积极性大增的情况下,个人投资者能量迅速积聚,极易形成趋同性的羊群效应,追涨时信心百倍蜂拥而致,大盘跳水时,恐慌心理也开始连锁反应,纷纷恐慌出逃,这样跳水时量能放大也属正常。只是在这时容易将股票杀在地板价上。 这就是为什么牛市中慢涨快跌,而杀跌又往往一次到位的根本原因。但我们需牢记,一般情况下急速杀跌不是出局的时候。

  股市的羊群行为与理性的对立统一

  股市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凯恩斯早就指出:“从事股票投资好比参加选美竞赛,谁的选择结果与全体评选者平均爱好最接近,谁就能得奖;因此每个参加者都不选他自己认为最美者,而是运用智力,推测一般人认为最美者。”可见,羊群行为是出于归属感、安全感、和信息成本的考虑,小投资者会采取追随大众和追随领导者的方针,直接模仿大众和领导者的交易决策。就个体而言,这一行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的,经济学家们还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比较极端的理性主义者如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加里•S •贝克尔认为:“人类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理性的,经济学家们之所以不能解释是因为他们情不自禁地用非理性行为、粗心大意、愚蠢行为、价值的特别改变等臆断说明他们解释不了的现象以掩盖他们知识上的缺乏,而这些臆断恰恰暴露了他们所掩饰的失败。”贝克尔的观点虽然比较极端,但却可以让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要臆断地分析,个体股市参与者的“羊群行为”多少是有几份理性的。如社会心理学可控实验证实:当观察现实很模糊时,大众就成为信息源,或者说大众的行为提供了一个应如何行动的信息。在股市上,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个体无法从有限的股价信息中做出合理的决定,从众就是其理性行为,虽然这种理性含有不得已的意味。所以我认为,股市的羊群行为经常是以个体的理性开端的,通过其放大效应和传染效应,跟风者们渐渐表现出非理性的倾向,进而达到整体的非理性。当股市炒作过度时,就出现了“非理性繁荣”。这就如同一片肥沃的草原上只有几只羊,应该说它们会吃的很饱。但是某天吸引来了一大群羊,这时候草原就要被啃食成荒漠了。同时羊群越来越吃不饱了,有一些倒下了,有一些迁徙了,但是如果是只聪明的羊,那它就不应该跟着大部队,应该留在这里,这样等草长出来了就会变成肥羊了。所以有的时候大家都认为某件事是怎样的时候,其实事实可能正好相反。

  炒股要克服羊群效应

  假如你在绝望时抛售股票,你一定卖得很低。——投资大师 彼得·林奇 当市场处于低迷状态时,其实正是进行投资布局,等待未来高点收成的绝佳时机,不过,由于大多数投资人存在“羊群效应”的心理,当大家都不看好时,即使具有最佳成长前景的投资品种也无人问津;而等到市场热度增高,投资人才争先恐后地进场抢购,一旦市场稍有调整,大家又会一窝蜂地杀出,这似乎是大多数投资人无法克服的投资心理。 如何尽量避免跟风操作呢,我们的建议是:投资人结合自身的投资目标、风险承受度等因素,设定获利点和止损点,同时控制自己情绪来面对各种起落,加强个人“戒急用忍”能力,这样才能顺利达成投资目标。 基金投资虽然不应像股票一样短线进出,但适度转换或调整投资组合也是必要的,因为有些风险基金是无法避免的,如市场周期性风险,即使是明星基金也必须承担随着市场景气与产业周期起伏的风险。 设定获利点可以提醒您投资目标已经达到,避免陷入人性贪婪的弱点,最终反而错失赎回时机,使获利缩水。 设定止损点则可以锁定您的投资风险,以避免可能产生的更大损失。当基金回报率达到损益条件,您就应该判断是否获利了结或认赔赎回。设定获利点和止损点的参考依据很多,一般而言,投资人可以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度、获利期望值、目前所处年龄阶段、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所在的市场特征加以考虑,同时定期检查投资回报情况,这样才能找出最适合自己投资组合的获利及止损区间。这里特别强调每季度的定期检查,基金投资适合懒人,但仍须每季度检查基金表现、排名变化、投资标的增减,为最终的赎回或转换提供决策依据,以免错失最佳卖点或过早出局。 需要指出的是,当基金回报达到自己设定的获利点或止损点时,并不一定要立刻获利了结或认赔卖出,此时应评估市场长线走势是否仍看好、基金操作方向是否正确,以及自己设定的获利点或止损点是否符合当时市场情况,再决定如何调整投资组合。如果是因为市场短期调整而触及止损点,此时不宜贸然赎回,以免市场马上反弹,您却因为耐性不足而卖在低点。如果基金业绩在同类型基金中表现突出,同时所在市场长线也看好,只是因为短期波动达到止损点,此时如果能容忍继续持有的风险,或许您应该重新设定警示条件,甚至可趁机加码,达到逢低摊平的目的。反之,当市场由多头转为空头已成定局,或者市场市盈率过高,市场风险增大时,无论是否达到获利点,都应尽快寻求最佳赎回时机。

  职场中的羊群效应

  在竞争激烈的“兴旺”的行业,很容易产生“羊群效应”,看到一个公司做什么生意赚钱了,所有的企业都蜂拥而至,上马这个行当,直到行业供应大大增长,生产能力饱和,供求关系失调。大家都热衷于摹仿领头羊的一举一动,有时难免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

  对于我们这些职场里的人而言,往往也可能出现“羊群效应”。做IT赚钱,大家都想去做IT;做管理咨询赚钱,大家都一窝蜂拥上去;在外企干活,成为一个嘴里常蹦出英语单词的小白领,看上去挺风光,于是大家都去学英语;现在做公务员很稳定,收入也不错,大学毕业生都去考公务员……

  我们不是羊,我们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衡量自己。

  我们应该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所谓的“热门”工作,都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热门”的职业不一定属于我们,如果个性与工作不合,努力反而会导致更快的失败。我们还要留心自己所选择的行业和公司中所存在的潜藏危机,任何行业和企业都不可能是“避风港”,风险永远是存在的,必须大胆而明智地洞察。在有了这点儿危机意识之后,自然就要预备好对策,当危机真正到来时该怎么办?在《谁动了我的奶酪》中,坐吃山空的小老鼠最终没有奶酪可吃,而有危机意识、到处寻找新的奶酪的小老鼠,却在旧的奶酪吃光之前,就寻找到了新的生机。

  证券市场上的羊群效应及其博弈分析

  羊群效应是证券市场的一种异象,它对证券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影响。在国外的研究中,信息不对称、经理人之间名声与报酬的竞争是羊群行为的主要原因,文章对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之间的羊群行为进行了理论、博弈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揭示这一异象的原因与影响。

  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Herd behavior)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是涉及多个投资主体的相关性行为,对于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的影响,也和金融危机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羊群行为引起了学术界、投资界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Banerjee (1992) 认为羊群行为是一种“人们去做别人正在做的事的行为,即使他们自己的私有信息表明不应该采取该行为”,即个体不顾私有信息,采取与别人相同的行动。Shiller (1995) 则定义羊群行为是一种社会群体中相互作用的人们趋向于相似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比如在一个群体决策中,多数人意见相似时,个体趋向于支持该决策(即使该决策是不正确),而忽视反对者的意见。

  我们认为我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A.我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呈现出非常显著的羊群行为,并且卖方羊群行为强于买方羊群行为,时间因素对投资者羊群行为没有显著影响,投资者的羊群行为源于其内在的心理因素。

  B.不同市场态势下,投资者都表现出显著的羊群效应,也就是无论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还是风险厌恶,都表现出显著的羊群效应。

  C.股票收益率是影响投资者羊群行为的重要因素。交易当天股票上涨时,投资者表现出更强的羊群行为。投资者买方羊群行为在交易当天股票下跌时大于上涨时,而卖方羊群行为则相反。总体上卖方羊群行为大于买方羊群行为。

  D.股票规模是影响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另一重要因素。随着股票流通股本规模的减小,投资者羊群行为逐步增强,这与国外学者的研究具有相同的结论。

  1羊群效应的原因研究

  关于羊群行为的形成有以下几种解释。哲学家认为是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心理学家认为是人类的从众心理,社会学家认为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而经济学家则从信息不完全、委托代理等角度来解释羊群行为,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1.1由于信息相似性产生的类羊群效应

  Froot,Scharfstein和Stein(1992)指出,机构投资者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他们通常关注同样的市场信息,采用相似的经济模型、信息处理技术、组合及对冲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机构投资者可能对盈利预警或证券分析师的建议等相同外部信息作出相似反应,在交易活动中则表现为羊群行为。

  1.2由于信息不完全产生的羊群效应

  信息可以减少不确定性,投资者获得准确、及时和有效的信息就意味着可以获得高额利润或者避免重大的经济损失。但是在现实市场中,信息的获得需要支付经济成本,不同投资者获得信息的途径和能力各不相同,机构投资者拥有资金、技术、人才的规模优势,个体投资者在信息成本的支付上远远不能同机构投资者相比。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机构投资者比个体投资者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个体投资者在获取有效信息和获得投资收益时处于不利地位。个体投资者为了趋利避险、获得更多的真实经济信号,将可能四处打探庄家的“内幕消息”,或是津津乐道于“莫须有”的空穴来风,在更大程度上助长了市场的追风倾向。

  而实际上即便是机构投资者,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假设每个投资者都拥有某个股票的私有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投资者自己研究的结果或是通过私下渠道所获得;另一方面,即使与该股票有关的公开信息已经完全披露,投资者还是不能确定这些信息的质量。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无法直接获得别人的私有信息,但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买卖行为来推测其私有信息时,就容易产生羊群行为。尽管机构投资者相对于个人投资者处于信息强势,但是由于机构投资者相互之间更多地了解同行的买卖情况,并且具有较高的信息推断能力,他们反倒比个人投资者更容易发生羊群行为。

  1.3基于委托代理产生的羊群效应

  1.3.1基于委托代理人名誉的羊群效应

  Scharfstein(1992)等提供了基金经理和分析师基于名誉的羊群效应理论。由于投资经理的能力是不确定的,对名誉的担忧就产生了。

  代理人1在得到“收入为高”的信号后进行投资。由于代理人2关心的是他的名声,不论信号如何,都会采取和代理人1一样的投资策略。因为如果决策正确,他的名声就得到增加;如果错误,则表明要么两人都是愚蠢的,要么两个人都是聪明的,但得到了同样的错误的信号,这并不损害其名声。如果采取不同的决策,委托人就认为至少有一个人是愚蠢的。因此代理人2会一直运用羊群策略,而不管他和代理人1之间的信号差异。

  如果几个投资经理相继做出投资决策,每个人都模仿第一个进行选择的投资经理的决策。最终,如果投资是有利可图的,好的信号将占优。私人信息最终将不会体现在投资决策中,因为所有投资经理都会跟随第一个投资经理做出决策。于是,这种羊群效应是无效的。而且,它是脆弱的,因为,后面的投资经理的投资行为会因为第一个投资经理所收到的一点信息而改变。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www.chinavalue.net/Wiki/ShowContent.aspx?TitleID=182496&cid=324797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