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uceXX
  • 浏览: 141476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上海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豆芽现象

阅读更多
看看联强EMBA的东西很多时候很有道理。。。

大家都吃过豆芽菜吧!豆芽生长的速度之快,令人叹为观止,短短一夜之间,竟能抽长六、七公分,且外表看起来既壮硕又饱满。然而,豆芽的质地却异常脆弱,稍遇外力便应声断裂。迈入信息科技时代,事物的变化极为快速,个人与组织为因应外界环境,追求短期绩效而忽略实质内涵的「豆芽现象」,也俯拾可见,值得警愓。



第一种豆芽现象,出现在个人能力的培养上。职场新人初学一项专业,由不会到熟的阶段,大致能掌握专业的「形」,学得快的话,很快就会觉得「学会了」,随后,即急于转进其它领域,却同样只学到「形」就急于转换。表面上看来学了很多,其实都只学到该行业的「常识」,真正要用时便不堪一击。(请参考「知识与常识」一文)



第二种豆芽现象,出现在主管的部门管理上。有些人自基层擢升后,忽略了身为主管,一方面要精通部属所负责事物,以辅导、协助部属,一方面则要学习了解人的行为,以及组织人才团队作战的技巧,才能展现出部门绩效。还不够融会贯通,就急着想再往上提升,不再过问基层业务,以分层负责的名义,将大部分的工作交由部属完成,久而久之却对基础运作愈形生疏,也无法辅导员工,同样是犯了「豆芽现象」的毛病。



在业绩的拓展上,豆芽现象也十分普遍。比方说,为求短期内提出漂亮的业绩表现,在未建立产品或客户基础前,即以导入少数几样明星产品、服务少数几家重量级客户的方式,很快建立起亮丽的业绩。然而,倘使未能及时建立有系统的经营方法,一旦明星产品需求骤减,或者是客户转移采购时,业绩即会大起又大落,岂不也是一种豆芽现象?



观察大多数发展快速的事物,或多或少存在着「豆芽现象」,原因何在?豆芽的质地脆弱,内里纤维含量不高,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抽高,并非内里坚实,实为充斥大量水份,一弹即破。相对而言,一年才成长一、两公分的植物─桧木,质地十分坚韧,内里的纤维既粗壮又密实,长得虽慢,却以深耕密植之势,依序逐步成长。因此,即便是狂风大雨,也不易折损其枝干,且愈长根基愈显稳固,与豆芽的脆弱,恰成鲜明对比。



但是,桧木长的虽慢,并不代表可以放缓脚步、虚度光阴。桧木的「慢」是不躁进,针对事物的细节仔细琢磨,随着经验的累积淬炼火候,且学习到新领域时,仍同步在思索如何以新的、更高的角度改进旧领域。如此一来,向上成长时,才能同步增加下层的扎实度。



社会经济情况会起起伏伏,产业变化、科技进展极速,新的经营模式不断在挑战既有的经营方法,因而,不论是组织或个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会不断面临挑战。如果实力不够坚实,遇到环境遽变时,就可能惨遭灭顶,所以扎实的实力是永续发展的不二法门。



但是,在讲求扎实、渐进的原则下,并不是要抺煞速度,而是两者要能拿捏得宜。因此,一旦感觉事物的发展出现「豆芽现象」时,可将之视为一个警讯,提醒自己要详加检视成长背后的内涵、稳健程度,并设法在速度之外,力求其稳健度与扎实度,维持一个「成长而不紊乱」的成长步调,将能在高度竞争下兼顾成长与内涵。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姗姗来迟的造句集锦精选.doc

    3. **脆弱与坚韧**:"豆芽现象"比喻快速成长的事物易受伤害,提醒我们在追求快速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内在品质的培养。 4. **沟通的艺术**:沟通的关键在于理解和被理解,而不仅仅是说话的数量,强调了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姗姗来迟的造句集锦.doc

    4. **社会现象**:提到了“豆芽现象”,即快速成长的事物往往牺牲质量,反映了现代社会对速度和效率的追求可能导致品质问题。另外,还提及了“搜索依赖症”,警示人们过度依赖网络可能削弱自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豆芽观察日记.doc

    【知识点】 1. **豆芽的生长过程**:豆芽的生长从绿豆开始,首先是绿豆吸水膨胀,体积变大,然后绿豆的外壳破裂,露出内部的豆瓣,并且会长出小尾巴...通过观察和记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自然界中的奇妙现象。

    【日记】种豆芽的观察日记五篇.doc

    7. **实验精神**:通过亲自种植豆芽,作者展现了对科学实验的热情和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这种动手实践的精神有助于提高观察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8. **种子的力量**:在第三篇日记中,作者引用了关于种子力量的故事,...

    主题活动:有趣的豆芽.doc

    6. 科学素养培养:活动体现了科学教育的实践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有助于提升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7. 跨学科融合:活动结合了自然科学、艺术和语言表达等多个领域,鼓励孩子们...

    1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ppt

    在这个绿豆芽实验中,记录了日期、观察到的现象和变化。在IT中,这相当于日志记录或数据分析,用于追踪系统状态、用户行为或者软件性能。良好的数据记录能帮助我们发现问题,优化系统,并做出基于数据的决策。 再者...

    豆芽的生长过程600字作文.doc

    6. **生活常识与科学知识的结合**:豆芽的生长过程不仅仅是自然现象的展示,也是生活常识的传授,让读者在了解自然规律的同时,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7. **教育意义**:这些观察和写作活动鼓励孩子们对周围世界保持...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察作文豆芽PPT学习教案.pptx

    "新"是指观察到的新发现,可能是豆芽生长的特殊现象,也可能是由此产生的新认识;"趣"则关注观察过程中的趣味事件,如豆芽的奇特形态,或是观察过程中的小插曲。这两个元素能够使作文更富吸引力,提高读者的兴趣。 ...

    作文指导(泡豆芽观察日记).ppt

    在观察过程中,可以结合科学知识,如植物生长的条件(温度、水分、空气)来解释绿豆的变化,这有助于理解自然现象。 4. **情感体验的分享**: 观察不仅仅是理性的记录,也包含个人的情感反应。如观察者在绿豆芽...

    四年级上册作文观察日记发豆芽写作指导PPT学习教案.pptx

    在第三天,绿豆继续生长,根系变得更长,有的绿豆甚至脱去了外壳,这是一个自然现象的生动展示。学生需要学会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比如“高高举起的小手”,使文字更加生动有趣。 第四天,绿豆继续发展,一些绿豆...

    科学实验报告表格五年级上册.doc

    - 实验步骤与现象:对比实验,一组给予水分,一组保持干燥;另一组都在常温下,一组置于冰箱。结果表明,种子发芽需要水分和适宜的温度。 - 实验结论:种子发芽不仅需要水,还需要适宜的温度。 2. 绿豆芽生长实验...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绿豆长高高》含反思.docx

    这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绿豆长高高》旨在引导幼儿探索绿豆发芽的生长过程,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同时教育幼儿珍爱食物和体验劳动的乐趣。活动通过动手实验的方式,让孩子们亲身体验绿豆从种子到豆芽的转变...

    【小学生作文】小学生观察绿豆作文350字五篇.doc

    绿豆发芽的过程体现了植物生命初期的生长现象,同时也是生物学中种子萌发的生动实例。这个过程不仅展示了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还反映了生物体内的遗传信息如何指导生长发育。对于小学生来说,观察绿豆发芽是一项...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20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苏教版.doc

    3. 生命现象:生命现象包括生长、发育、繁殖等,如植物开花、动物冬眠、蚂蚁筑巢,而空气流动是自然现象,不属于生命现象。 4. 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梨、苹果等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种植,因为它们无法适应高温环境...

    黄豆芽 黄豆芽观察日记四则.docx

    例如,日记中提到了豆芽的根部变为紫色,这可能是由于豆芽在特定生长阶段的正常现象,但也可能是某些异常情况的迹象。 ### 黄豆芽生长的意义 黄豆芽的生长不仅是一个生物学上的有趣现象,也是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

    七年级生物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苏教版 试题.doc

    3. 生命现象:植物开花、蛇的冬眠和蚂蚁筑巢都是生命现象,而空气流动不是。 4. 生态因素:梨、苹果等果树对环境温度有特定需求,不宜在热带种植,说明温度是主要生态因素。 5. 生物与环境关系:水葫芦的例子表明...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doc

    这些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同时也使他们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如生命科学中的生长条件和生态习性,以及物理学中的光影现象。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并...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教(学)案.doc

    3. 水对绿豆芽生长的作用:通过观察豆芽根部朝向水源生长的现象,学生认识到植物的生长与水分供应的关联,了解植物如何适应环境变化。 4. 蚯蚓与环境实验:实验揭示了蚯蚓对黑暗和湿润环境的偏好,让学生了解到生物...

    黄豆发芽过程自作.pptx

    黄豆发芽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现象,也是许多人在家中进行的简单生物实验。这个过程展示了种子从休眠状态到生机勃勃的转变,涉及到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以下是对黄豆发芽过程的详细解析: 1. **选择合适的种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教学案.doc

    - 实验现象:豆芽根部向有水方向生长,说明植物生长需要水分。 4. **蚯蚓与环境**: - 实验目的: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环境需求。 - 实验发现:蚯蚓偏好黑暗和湿润的环境,这有助于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5....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